首页 历史故事 时来运转的老儒生

时来运转的老儒生

时间:2022-02-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时来运转的老儒生汉武帝元光五年,求贤若渴的刘彻再次诏令天下,征选文学儒士,淄川国推举了年逾七旬的老儒生公孙弘前往应选。公孙弘的后母去世的时候,他服丧三年,完全将她视为亲生母亲。成绩出来后,刘彻亲自召见自公选之中脱颖而出的众优胜者,结果竟然发现这位被他提拔成为第一名、年逾70岁的老儒生“状貌甚丽”,顿时龙颜大悦,立即下诏再次任命公孙弘做了博士。公孙弘这一次登上朝堂,简直是枯木逢春,时来运转。

时来运转的老儒生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求贤若渴的刘彻再次诏令天下,征选文学儒士,淄川国推举了年逾七旬的老儒生公孙弘前往应选。

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公孙弘并没有感到任何一丝兴奋,他对推举他的当地官员说道:“你们还是推举其他人吧,我此前已经参加过一次了,因为能力不足才告假还乡的。因此,这次机会还是让给别的贤能之人吧!”

虽然公孙弘言辞十分恳切,但当地官员选来选去,依然还是觉得除了公孙弘之外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因此最终还是推选了他前往京师参加朝廷的公选。(www.guayunfan.com)

公孙弘第一次参加刘彻的公选已经是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时候的事情了。当时刘彻初继位便下诏要在全国征选“贤良文学之士”,于是公孙弘的家乡就推举了年逾六旬的他。那一年,公孙弘幸运地中选了,并被刘彻任命为博士。担任博士后不久,刘彻就委派了任务给他——出使匈奴。出使归来之后,刘彻召见了公孙弘,要他汇报一路上的见闻。结果,老气横秋的公孙弘向刘彻作了汇报,其间还穿插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刘彻却觉得十分不满意,感觉和公孙弘颇有种“话不投机”的感觉。

公孙弘这人特别聪明,尤其懂得察言观色,一看刘彻对自己不满意,立即就住口了,后来没多久,便以身体有病为由向朝廷请辞回乡。

可是没想到,10年之后,皇帝再一次下诏,公孙弘再一次被当地官员举荐了。淄川为何一直选中公孙弘呢?难道就没有其他人才了吗?这恐怕还是归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公孙弘年轻时候曾做过狱吏,对朝廷律法十分清楚,被开除公职之后又从40岁开始发愤研习《公羊春秋》和杂家之学,称得上学识渊博。刘彻掌权之后,遵从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既懂法又对儒学经典颇有心得的公孙弘自然是不二人选。

另一方面,公孙弘是个大孝子,他的孝顺形象在当地可说是闻名遐迩。别人的孝顺大多是对亲生父母,但是公孙弘却是因为对他的后母非常孝顺而被众人所钦佩的。公孙弘的后母去世的时候,他服丧三年,完全将她视为亲生母亲。汉朝以孝治天下,故而有了“孝子”之名的公孙弘当然具备极大优势。

这一次到京师参加公选的大约有100多人,负责掌管宗庙礼仪和国家考试的主考官太常在阅卷的时候将公孙弘的文章划分到了下等。在太常阅卷完毕之后,刘彻亲自进行阅卷。让人感到惊诧的是,这一次,刘彻阅卷之后竟十分欣赏公孙弘的对策,还把他直接提到了举首,也就是第一名!

成绩出来后,刘彻亲自召见自公选之中脱颖而出的众优胜者,结果竟然发现这位被他提拔成为第一名、年逾70岁的老儒生“状貌甚丽”,顿时龙颜大悦,立即下诏再次任命公孙弘做了博士。

当时,被征召入京师的还有一位大儒,年龄比公孙弘还长20余岁。此人便是当年与黄生辩论,被窦太后投入野猪圈,险些死于野猪之“齿”的辕固生。据说辕固生见到公孙弘的时候还曾告诫他说:“公孙先生,你一定要依据儒学来进行议事,千万不要歪曲了儒学来迎合世俗的需要啊!”由于年岁太大,加之其他儒生的忌妒、诽谤,辕固生此次并未在政治场上有所发展,而是以年老为由免官回乡了。

公孙弘这一次登上朝堂,简直是枯木逢春,时来运转。70年的人生经历让他更加洞察世事,练达人情,最重要的是,他完全深谙刘彻的心理。

在公孙弘看来,刘彻虽然雄才大略,但同时也独断专行。他表面尊奉儒学仁政,但实际上却好大喜功,独裁专制。关于这一点,汲黯曾在刘彻面前当面指出过,还引起了刘彻极大的不满。

此前说过,公孙弘是狱吏出身,深谙律法,自然懂得何谓以法治国。同时,公孙弘又熟读儒家经典,完全可以满足刘彻试图以儒学仁政装饰其表的需求。

此前,刘彻曾开通了邛、笮和夜郎,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道路,如今,这些事情的副作用完全显现出来了。由于道路难行,修筑困难,被征调去修筑道路的士卒死了很多,加之各处当地的人民不堪忍受汉军的统治,又常常发生叛乱,军队每每镇压,所花军费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对此情况,刘彻很是担忧,于是便下诏派遣公孙弘去视察情况。

视察回来之后,公孙弘极力批评开辟夜郎和邛、笮的决定,并认为其弊大于利,对朝廷来说并不是件好事。虽然公孙弘说得有理有据,但刘彻却全然不听从他的意见,在刘彻看来,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须要控制巴蜀那片广袤的土地。

公孙弘虽然提出的是反对意见,但他非常聪明的一点就在于,他只陈述自己的意见、想法,以及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但却从不会去左右刘彻的选择,也坚决不会固执己见,和刘彻产生争执。

久而久之,刘彻对公孙弘非常欣赏,认为他为人谨慎厚道,同时又博闻强记,于是一年之内就让他升职做了左内史。

公孙弘任职左内史期间,基本不管提出什么意见,几乎都和刘彻不谋而合,深得刘彻喜欢。难道公孙弘真拥有“读出”刘彻心思的能力?其实不然,这主要还在于公孙弘善度圣意。

但凡是向皇帝奏事,公孙弘常常要先听、先看,听大臣的意见,看刘彻的反应,直至揣摩出了刘彻的心思之后,再“顺着”刘彻的心思发言。以至于在很多时候,公孙弘明明和众位大臣都商量好了,面见刘彻的时候要统一言论。但一到朝堂之上,公孙弘只要发现势头不对,事先商量的言论不符合刘彻的心思,立马就会顺风转向,调转枪头,把所有和大臣们的约定都抛诸脑后。

公孙弘这样不讲诚信的做法实在让很多人都看不惯,但由于他实在深得皇帝欣赏,大家也都是敢怒不敢言。唯独有一人例外,这人就是此前说过的直臣汲黯。

汲黯这个人是非常耿直的,此前说过,在田蚡得势的时候,文武大臣都对他行大礼,但因为田蚡几乎从不回礼,因此汲黯对他也从没有多客气。到后来,卫青深得刘彻喜欢,官拜大将军,继而又封侯的时候,满朝文武又“体察圣意”,开始对卫青客客气气,行拜礼,结果汲黯照样是只作揖而不拜的。

因此,汲黯也不会给公孙弘面子,常常直言公孙弘的“伪信”行为。

一次,汲黯在刘彻面前批评说:“这齐地的人啊,最擅长的就是欺骗之术,满嘴没句实话。比如公孙弘,每次和大臣们商量的时候是一个样,但一见到皇上,马上就出尔反尔,溜须拍马,实在是没有忠诚可言啊。”

汲黯这番话简直是直接指名道姓指着公孙弘的鼻子骂人,重要的是他所说都是实情,满朝文武可都是能做证的。

刘彻听汲黯这么一说,也非常惊诧,目光转向了公孙弘。

公孙弘道:“夫知臣者以臣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意思是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个忠诚的人,不了解我的人才说我不忠诚啊。

公孙弘这两句话却是非常巧妙的,将汲黯对他所有的批评都归结到了“不了解”上。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深得刘彻喜欢的公孙弘再次升职,被刘彻任命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此时,汲黯与公孙弘依然是“水火不容”之势。

一次在朝堂上,汲黯再一次揭露公孙弘的“虚伪”。

汲黯说,这公孙弘位列三公,堂堂御史大夫,俸禄是极其丰厚的,但他却喜欢装穷,简直就是个标准的伪君子!

刘彻心中一惊,再次狐疑地看向了公孙弘。

结果呢,公孙弘淡然一笑,应声说道:“九卿高官里头,就是汲黯最了解我了!汲黯说的真的太对了!我身居高位,但依然简朴,确实是想求个清廉的名声。想当年,管仲豪宅三处,尽享荣华,奢侈不输君王,但他依然能够辅助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而晏婴呢,桌上无肉,妻妾着布衣,却也能成为一代良相。可见,这臣子到底以什么样的标准生活,和他们能不能辅佐君主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公孙弘自比管仲、晏婴,甚至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就是想要沽名钓誉,这样一来,反而让刘彻觉得他非常真诚。此外,公孙弘还在刘彻面前对汲黯表示大加赞赏,显示了自己能够容人的“气度”,相比之下,汲黯再说他不是,倒似乎显得气量狭小了。

当然,公孙弘也有“会错圣意”的时候。比如就刘彻意欲经营朔方郡一事,公孙弘就反对错了。但公孙弘是非常机灵的,一旦明白皇帝的心思,立即向刘彻谢罪道:“臣乃山东乡鄙之人,实在是见识短浅啊!没有皇上这般长远的眼光,才会不明建设朔方郡的好处。臣多谢皇上和众位的指点,如今,臣总算是茅塞顿开啊!”

公孙弘深得刘彻信任,直至最终官拜丞相,被封为平津侯。他的传奇经历是史无前例的,自汉开国以来,担任丞相之职的人必先封侯,这几乎成为了惯例,然而公孙弘却是西汉王朝第一个率先被刘彻任命为丞相之后再行封侯的人。汉代定制,先为丞相再封侯,正是由公孙弘所开的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