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儒生到专才的转型

从儒生到专才的转型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厚道也“是一名标准的儒生”。由上可见,这11名“福”字辈子弟中有9人成为某方面专才。据已有资料来看,刘福臻、刘福保、刘福穰、刘福简这四人是两家出生较早的长子、次子,他们既受过传统儒学教育又受过专门学校教育,和他们的父辈一样表现出“新旧过渡”的色彩。据后人回忆,这23人绝大部分是从震东小学开始其求学历程的,其中部分子女走上了专门人才的道路。

7.3.1 士绅子弟:从儒生到专才的转型

现代学校教育在目的、组织形式、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与中国古代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单就教育目的而言,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培养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通才式儒生,而现代学校教育则强调培养专业人才和合格公民。对于佳村的士绅阶层来说,创办震东小学是他们应对中国社会近代变迁的一种手段。震东小学是很多士绅子弟接受现代教育的起点;之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循着现代教育体制的阶梯上行,走上了与他们父辈所不同的成为专才的道路。对于佳村的刘姓宗族来说,这个转折主要发生在“厚”、“福”和“为”字辈三代之间。在1945年修订的刘氏宗谱中,“福”字辈共112人,其中记有学历情况的为13人,这13人中又有11人是刘厚体和刘厚道两人的儿子。因此这里我们就以震东小学的创办者刘厚体(德怀)和主事者刘厚道(德元)两个家庭为例来考察这种变迁。

从前面的介绍可知,刘厚体早年学习儒学,后去日本留学接受现代教育,归国后致力于现代事业的开发,可以说是一个“半新半旧”的人物。但是从思想基础来看,他仍然深受儒学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这一推测最恰当的证据,是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目睹儒家传统受到冲击,竟然舍弃公职而投身夏震武门下,执经问道,蓄发服儒,并在家乡尝试恢复儒家礼仪制度,还将弟弟和长子也送往夏震武处求学[5]卷五5。所以刘厚体本质上还是个儒者。刘厚道也“是一名标准的儒生”。他出生于1867年,18岁考中秀才,然后来乡试屡试不中,加上长辈相继病故而要循礼守丧不能报考,最后虽饱读经史、博学多才而有“活字典”之称,终未能再考,最后以德行学问成了一名贡生。刘厚道一生的事业也是科举之途蹭蹬的儒生们通常的选择——以“舌耕”为业。他先教村塾,之后任教于当地的各个书院。随着现代学校的出现,他先负责“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的校务,中华民国成立后又曾到松阳县最早的新式小学——毓秀小学任教。在后人的回忆中,刘厚道的书房藏书丰富,为人以儒家风范为主,以其道德学问广为众人敬仰,“为松、遂等县的知名良师之一”[5]卷五1

刘厚体有七子二女,刘厚道有七子三女,在14个儿子中除了3人早夭外,其余11名“福”字辈儿子大多接受过现代教育,并成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

刘厚体长子刘福穰(1897—1970),毕业于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后又随父求学于夏震武的“灵峰精舍”,并在1928年后协助叶梦麟在松阳办理“积诚草舍”培养儒家弟子[22];再后来曾辗转于绍兴、杭州、长沙任教;抗战期间回乡在松阳农业推广所任林场技术员;抗战胜利后为重振震东小学而任校长至1949年7月。二子刘福简(1913—?),少时接受儒学教育,“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参加长城抗战,之后多次被选入各种军校学习防空军事技能,并参加抗战时期各地的防空作战;1948年赴台,1966年以上校衔退役。三子刘福休早夭。四子刘福遐(1920—1946),毕业于贵州防空学校,任高射炮团排长,抗战胜利后因公殉职。五子刘福五(1923—?),毕业于成都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曾任装甲师少校连长,后赴台湾。六子刘福尝(1925—1974),省立第十一中学毕业后于1944年投笔从戎参加第一期青年军,入江西瑞金教导五团受训;抗战胜利后复员求学,1946年考入浙江省医学院,毕业后在上海、西安的国企任厂医。七子刘福伦(1928—?),先后毕业于震东小学、县立松阳初级中学、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1949年经南京学联保送加入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在云南玉溪扎根,服务当地农田水利事业,1989年以处级干部身份离休[5]卷五6,21-22,24-26

刘厚道长子刘福臻(1886—1958),毕业于浙江蚕业学校,初留校任教,后在农业、工业厅等实业部门任职,曾是民国初年的省议员。次子刘福保(1889—1973),毕业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历任省蚕桑学校、台州中学、处州中学、湘湖师范文史教员及松阳初级中学校长等职。三子刘福谦早夭。四子刘福皆(1893—1951),先后在震东小学、省立第十一中学、省立甲种林业学校求学,毕业后赋闲乡居,自习中医,行医乡里。五子刘福佐(1896—1936),震东小学毕业后家贫失学,后经商开办烟行,但自学成材,有诗集行世。六子刘福佑早夭。七子刘福兆(约1899—1922),省立两级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毕业,省立蚕桑学校肄业,23岁时病故[5]卷二4-5,卷五4

由上可见,这11名“福”字辈子弟中有9人成为某方面专才。当然,这11名“福”字辈男子教育的起点并不都是震东小学。据已有资料来看,刘福臻、刘福保、刘福穰、刘福简这四人是两家出生较早的长子、次子,他们既受过传统儒学教育又受过专门学校教育,和他们的父辈一样表现出“新旧过渡”的色彩。刘福皆、刘福佐和刘福伦则是从震东小学开始其求学历程的。刘福兆毕业于其他小学。刘福遐、刘福五、刘福尝3兄弟的教育起点没有明确资料说明,但是他们和刘福伦一样都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估计应该也一样在震东小学受过教育。我们再来看看“为”字辈的情况。这11名“福”字辈子弟中有9人生育子女。据族谱记录,这9人的“为”字辈子女共33人,其中出生在佳村的有23人(分别为刘福保所育6人,刘福皆所育5人,刘福佐所育6人,刘福穰所育6人),出生年份在1914年到1939年之间。据后人回忆,这23人绝大部分是从震东小学开始其求学历程的,其中部分子女走上了专门人才的道路。

在刘厚道和刘厚体这两个大家庭的“福”、“为”两代人中,专业取向上医药行业的特别多,这一方面是受传统文化“医者仁怀济世”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医生无论乱世盛世、在城在乡,都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在“福”字辈中,有刘福尝毕业于浙江省医学院,刘福皆自学中医而闻名乡里。到了“为”字辈从事医药行业的人就更多了。早年刘厚道就极力主张两个孙子刘为纹、刘为经一个学医,一个学药。两人从震东小学毕业后,即赴杭州入宗文初级中学,后考入杭州高级中学,再后一个考入省立医学院、一个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解放后两人均成为医药方面的专家,刘为纹现为西安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博导;刘为经则为浙江省医学研究院的研究员、食品卫生学专家。另外还有刘为纯曾任天台国药栽培场的技术指导,刘为绶肄业于国立英士大学医学院,刘为绾是中医主治医生,刘为琼是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妇科医生,刘为绚是南京铁道医学院的副主任医生等等[1]105-106;[5]卷五26-28

循着现代学校教育这一社会流动路径,佳村的士绅子弟在完成从儒生到专才的转型过程中,也不断“离乡”在外地生根发族。比如刘姓宗族的“福、为、善”这三辈大多在民国时期出生的子孙中,截至1998年所知在外地的有:在杭州的有“为”字辈5家,“善”字辈1家;在苏州的有“为”字辈1家;在南京的有“为”字辈1家;在南昌的有“福”字辈1家;在福建的有“为”字辈1家;在陕西的有“为”字辈2家;在四川的有“为”字辈2家,“善”字辈2家;在广州的有“为”字辈1家;在云南的有“福”字辈1家;在台湾的有“福”字辈2家,“为”字辈3家,“善”字辈1家;在美国的有“为”字辈1家,“善”字辈1家[5]卷四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