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凿运河功过后人说的故事

凿运河功过后人说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凿运河功过后人说隋朝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二期工程,其地位崇高,功绩卓著。对于此项工程的主导者隋炀帝而言,开凿运河原本也是件双赢的事情。荒淫暴君的传统民间形象背后,让我们为您还原隋文帝开凿运河前后的真实场景。邗沟的开凿也被后世学者当做京杭大运河的一期工程,地位重要。此后,虽然常有开挖运河的举动,但始终规模较小,没有出现一条贯通南北、具有全国性规模的运河。

凿运河功过后人说

隋朝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二期工程,其地位崇高,功绩卓著。对于此项工程的主导者隋炀帝而言,开凿运河原本也是件双赢的事情。随着运河的开通,南北变通途,人、财、物的交流速度加快,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促进作用巨大,隋炀帝也借此过足了东游的瘾。

但是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仍旧是毁誉参半?为什么后世史家把开凿运河也列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为什么更多的人站在道德层面,说隋炀帝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龙舟出游之乐?荒淫暴君的传统民间形象背后,让我们为您还原隋文帝开凿运河前后的真实场景。

运河开凿的历史背景

运河其实就是个人工水道,可以使自然存在的江河通过运河相连起来,便于航运,方便沿河地区的灌溉、分洪、排涝和给水,在军事布局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显著,虽然工程浩大,但是利大于弊。中国古代对河道开凿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相传那会儿中国内陆水患频发,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仍未成功,被舜放逐而死。大禹子承父业,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变堵为疏,多方开凿河流,终于治理了水患。如果说上古时期的传说真假难辨,不具有代表性,那么之后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可以说开启了中国古代开挖运河的历史。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进军中原,称霸天下,开凿邗沟,从江都(今江苏扬州)邗口挖至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末口,连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邗沟的开凿也被后世学者当做京杭大运河的一期工程,地位重要。

此后,虽然常有开挖运河的举动,但始终规模较小,没有出现一条贯通南北、具有全国性规模的运河。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没必要,二是没条件。在魏晋之前,我国南方尚未充分开发,被称为蛮夷之地,经济不发达,陆路交通已经够用,没有必要开凿运河以方便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的士人南迁,经过几百年的开发,江南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基本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但这个时候,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局不稳,国家没有统一,开凿运河需要集中、消耗大量的民力、财力,而这些都是南朝小国所不具备的条件。

到了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南下灭陈,国家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经过几年的治理,江南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继续发展,人口大增,成为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地。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关中地区虽然富庶,但所收的赋税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中央官僚机构的需要,所以每年都要把江南大量的租税运往北方,供给北方的内陆城市和边防。可是单靠陆路运输,运费太高,运时过长,运量有限,因此,大规模运输江南赋税的方法只有一个——内河水运。

由于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几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向大海,没有能贯通南北的河流,要解决南北运输的问题,就必须开挖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所以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上来说,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是大势所趋,就算没有隋炀帝,其他皇帝也会为顺应形势而修建的。

隋文帝的前期开发

除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一些原因,加速了隋朝运河的开凿。

隋朝建立初期,开凿运河是为了运粮。开皇三年(583年),京师长安的粮库吃紧,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经过商议,朝廷决定在渭水、黄河、汴水三条河流沿岸13个州招募运米丁,并在沿岸设立粮仓,这样运米丁就可将关东地区的粮食经由上述三条河流,通过各粮仓递相转输,最终送抵京师。主意是很好,但是实施起来遇到了困难。黄河在流经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境内时,其中的一段形成了砥柱山,水流湍急,很难通行,而且渭水流沙太多,河道深浅不定,漕船常常搁浅,纵使技术高超的船工也很难避免,所以非常不便。

为解决关中运粮的问题,开皇四年(584年)六月,隋文帝发布诏书,分析了运粮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开凿运河的解决方案:“京师长安是全国的中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它的优势,但伴随而来的水陆交通十分艰难是它的劣势。就内河水运来看,黄河之水波澜壮阔,襟带百川,直通大海,是我们必须依仗的重要交通线路。虽然黄河三门之下存在砥柱,但漕运之粮可自小平(今河南孟津东北)登岸,躲过砥柱,陆运至陕州再入黄河。因此这一段的困难还能克服,但通往京师的渭水水量无常,流浅沙深,不利行船。漕船进入渭水以后,至长安的路程不过数百里而已,往返却需要几个节气的时间,对国家调粮不利,也加重百姓的劳役负担,百姓们如此辛苦,实在可怜。我作为天下万民之主,兴利除害是我的责任。想要解决这段的漕运问题,只有发动民力,开凿漕渠这个办法了。我已经下令水工勘察地形水文,好选择开渠的位置,计划自潼关至长安段开凿一条漕渠,这样通往京师的水运船只再无搁浅的难题,公私船只即可日夜航行,如履平川。只需耽误十多天,就可以节省上亿两的运费,还能节省民力,造福千秋万代,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啊!虽然此时正值酷暑,天气炎热,百姓会十分辛苦。但是付出暂时的辛苦,就能一劳永逸,收获长久的便利和轻松。希望天下百姓能够理解我的一片苦心,特发此诏书,以慰万民。”

此项工程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负责,郭衍为开漕渠大监。水工引渭河之水,自大兴城(在长安旁新修的一座城)开始,东到潼关,最后并至黄河,全长三百余里。因为这条渠途经渭水旁的广通仓,故称为“广通渠”,为隋炀帝之后大规模开凿运河奠定了基础。

广通渠修成后,关东地区的粮食通过这条水路,源源不断运至长安。运河的开通也使周边地区的农业、渔业得到发展,贸易往来更加密集,关中地区百姓深受其惠,又称广通渠为“富民渠”。

之后隋文帝又进行了第二次运河开凿,是为了军事运输的需要。开皇七年(587年)四月,此时隋文帝正在为南下灭陈精心部署,他发现,一旦战争开始,自己这边的粮草辎重运送缓慢,可能掣肘整个战争。为此,隋文帝下令开凿运河山阳渎,方便向前线运兵、运粮、运器械。这次的工程量不大,基本上是将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疏浚、拓宽,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至江都,最后汇入长江,将淮河与长江重新连接起来。事实证明重修山阳渎,在南北统一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物资保障作用。

运河体系的最终形成

如果说隋文帝时期的运河开凿还属于小规模小区域,那么隋炀帝时期对运河的开凿就具有全国性的规模了,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开挖,隋朝形成了南北贯通的运河体系。

但是后世仿佛把这一切的最初动力,都归于隋炀帝对江南水乡的迷恋。他数次东巡,确实最为后世所诟病。不过要说他和江南的缘分还是很深的,自南下灭陈开始,杨广就担任了行军元帅,在南方的战场上驰骋。灭陈之后,南北统一,杨广又被任命为江(www.guayunfan.com)南总管,治理江南地区长达十年之久,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浓厚的人文积淀、丰富的水陆物产深深为杨广所迷恋。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千方百计要东游江都,从这点上讲,杨广还是个性情中人。

但要说杨广开凿运河只是为了贪图享乐,未免有些偏激。他辛苦经营多年,多方征战,建功立业,费尽心思把自己的大哥拉下马,把自己的兄弟都摆平,又当了四年的皇太子,终于登上帝位。能力之强,有目共睹,所以他不仅是个只会寄情山水的文艺青年,他还是具有理性思考的一代帝王。

以杨广对江南的熟悉程度,他下令开凿运河肯定是做了一番深思熟虑的。江南物阜民丰,市井繁华,人口剧增,这一切体现在赋税上,则是江南的赋税占了整个国家的将近一半。怎样把江南的财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怎样能更好的控制江南,开凿运河统统都能做到。

而且杨广的性格和他的父亲隋文帝大是不同。隋文帝谨慎节俭,到开皇末年,国家收上来的粮食布匹都没地方搁了,但老皇上就是舍不得花。隋炀帝杨广呢,一心想建一番功绩,未免好大喜功,正好有老皇上给你打下的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如此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广即位,后世称之为隋炀帝,第二年,改元大业。大业这个词雄伟、大气、兆头好,取自《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预示着自己将要建立伟大的功业。

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命令下达后不久,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文帝下令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连接的是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大体分两段。黄河段具体路线是以东都洛阳的西苑为起点,沿东汉时的阳渠故道,引谷水和洛水入黄河,这样东都洛阳就有了能和外界直通的水系,各方物资可以较为方便的运送至此。通济渠黄河段沿黄河东至板渚(今河南荥阳),就进入到了淮河段,该段路线较长,引黄河水进入卞水,最后从安徽泗县入淮河。通济渠的开凿,征发民力一百多万,主要是河南和淮北的百姓,全长2000里的渠道,只用了100多天就完成,百姓劳役之重可想而知。

通济渠开凿的同时,隋炀帝组织江北、淮南的十万民夫,对山阳渎进行了扩整,当年秋天完工。修整后的山阳渎,水面拓宽,河道修直,连接淮河和长江间的水路交通能力增强,距离大为缩短。

通济渠和山阳渎的修凿,使得我国重要的三条水系——黄河、淮河、长江连接起来,隋炀帝可以从东都洛阳坐船直达江都了。这两条运河作为当时隋炀帝巡游的必经之路,配套工程修建的标准之高,令人咋舌。遥想当年的盛况,沿河两岸筑有御道,御道之上全部种以柳树,自洛阳至江都,将近两千里,树荫蔽日,风光秀美,每隔两个驿站即设行宫一所,以备隋炀帝休息之用,故而通济渠和山阳渎又被合称为“御河”。

大业四年(608年)正月,隋炀帝在对高丽用兵之前,下令开凿永济渠。永济渠全长2000余里,南起沁水,直达涿郡(今北京),沟通了沁水、淇水,向北伸展至永定河,甚至通向天津的入海口。由于永济渠有大段自然河道可以利用,再加上隋炀帝好大喜功,所以加重了永济渠的工程量,建成之后,河道很宽,龙舟都能通行。当然,所耗民力也非常巨大,共征发了河北地区的一百多万民夫,而且在工程中期,河北男丁基本征发殆尽,又开始重新征发妇女服役,河北百姓苦不堪言。

两年之后,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欲东巡会稽(今浙江绍兴),下令对六朝时的江南运河进行疏浚、拓宽。建成后的江南河,北起京口(今江苏镇江),南至余杭,全长800余里,这也是隋朝开凿的最后一条运河。

至此,加上隋文帝之前所修,隋朝运河共有五条,为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全长4000多里,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为一体,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基础,后世历朝历代对运河的修整,都是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进行的。

千秋功业的道德缺失

中国从汉代开始就基本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其哲学理想和行为准则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一直到现在,我们仍摆脱不了其影响。哪怕你做了天大的功绩,如果有道德缺失,无论当世还是后世,肯定会对你恶评如潮,这点在隋炀帝身上尤为明显。

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群的发展,而且使一向不好治理的黄河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未发生过大规模泛滥,实在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千秋功业。但是因为对民力的压榨性使用,更因为隋炀帝本人多次劳民伤财的东游享乐,最终死在他所迷恋的江都,断送了兵强国富的大隋王朝,使得后世对他颇多诟病,说他骄奢淫逸,说他昏聩残暴。千载骂名今犹在,三巡江都魂命归。

隋炀帝这个人喜欢出巡,北巡一次,西巡一次,南巡三次,下文会写到北巡和西巡,是有巩固国防的重大意义。但是南巡呢,基本上都是为了游玩。

隋炀帝的三次南巡,终点站都是江都,江都就是2017-02-19 的扬州,称得上是风景秀美、吃穿精致的地方。在隋炀帝那会儿,风光旖旎自不必说,更为难得的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在经过东晋、南朝几百年的统治之后,江都那边整个的社会风气都在追求雅致,或者说是奢侈,讲究吃,讲究穿,讲究听音乐,讲究做古诗。隋炀帝在江南十年,又娶了个江南媳妇萧氏,更是喜欢上了这个调调,把北方俭朴的特质抛在了一边。

运河开通了,隋炀帝可以免去陆路颠簸,走较为平稳的水路直达江都,但是作为一代帝王,又喜好华丽,水上的交通工具自然不能庸俗简陋,于是建造龙舟的工程开始了。

大业元年(605年)八月,大臣将造好的龙舟送往洛阳,隋炀帝一看,非常满意,特地挑了个好日子,八月十五日启程从东都洛阳前往江都,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南游。

隋炀帝的龙舟非常雄伟,高45尺、长200尺。我们现在可以想象一下,凭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享乐手段的进步,现在的豪华游轮,一般高65米,是当时龙舟的4倍,长360米,比当时龙舟还短,隋炀帝那会儿能建造出这样的龙舟,实属不易。龙舟上下共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供召见大臣和议事之用;中间两层有房120间,都用黄玉装饰,估计会看得人眼疼,供隋炀帝休息之用;下层供内侍之用。

皇后萧氏乘坐的叫翔螭舟,所有的规格都比龙舟略小一点,但内部装饰也非常豪华。另外还有九艘叫做浮景的大船,上下三层,可以在其中戏水,可能类似于现在豪华游轮中的游泳池。

除了这些直接服务于隋炀帝夫妇的船只之外,后宫、王爷、公主、官员、僧尼、道士、各国使者、客商等还有其他船只乘坐,规定凡五品以上每人给楼船一艘,六品以下给黄篾一艘,它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叫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道场、玄坛、板舱等等。如此多的船只,如此多的人,还带着所需的物品,光是需要拉纤的民夫就有八万多人。这八万人中还专门挑出九千多,身穿锦衣,手挽五色丝缆,称为殿脚,专门为龙舟、翔螭舟、浮景、漾彩等船只服务,免得污了贵人们的眼。

皇帝出行,自然有军士护卫,所以又有平乘、青龙、艨艟、艇舸等各类小船数千艘,供皇帝身边的十二支亲卫乘坐。

隋炀帝出行的船队由上万艘船只组成,连绵二百余里,每到夜晚,灯火通明,丝竹鼓乐之声数百里之外都能听到。沿运河两岸的御道上还有骑兵护送,同样绵延二百多里地。一眼望去,旌旗蔽野,规模之盛大,场面之豪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如此奇观不能白白欣赏,沿途五百里以内的州县都得进献水陆奇珍,隋炀帝一行吃不完,也不会退回去,启程之前,往往把剩下的东西就地弃埋,在那个物资并不富足的年代,浪费实在是可耻啊。不过隋炀帝也能称得上“赏罚分明”,对供献精美食物的州县官他往往加官晋爵,予以奖赏;如果献食不足或不精的官员,就会贬官,有些悲催之人还因此而获死罪。

隋炀帝在江都玩得很高兴,但他毕竟头脑清醒,没有乐不思归,半年之后,他要回去了。离开洛阳之前,隋炀帝就跟大臣们安排了返回的路径,不走回头路,要改走陆路返回洛阳。皇帝上路,得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是皇帝才行,于是得有一成套的皇帝仪仗。但是水路有水路的仪仗,陆路有陆路的仪仗。大臣们为了他这陆路上的仪仗可谓是参考古今,博览古籍,费尽心思,终于制成了三万六千人的黄麾仪仗,以及车舆辇辂、皇后卤簿、百官仪服等等。

可仪仗不是虚幻的光影,而是得用实实在在的上等材料制作而成。于是承办此事的官员必须得向各州县征调大量的骨角、齿牙、皮革、羽毛等物品。时间紧、任务重,领导动动嘴,百姓跑断腿,这些东西最后都转为赋税,强加到了百姓头上。于是,百姓不得不四处搜捕,水陆禽兽捕获殆尽,但是所征收的数量巨大,百姓为完成任务,不得不向豪绅富商之家购买。庞大的需求带动此类物品价格暴涨,一根长尾野鸡的羽毛就值十匹双丝细绢,就连以往不值钱的白鹭的羽毛也能卖到五匹一根,赤贫百姓纷纷远逃他乡。

话说乌程县(今浙江吴兴)有一棵大树,上面有一个鹤巢,百姓为完成赋役,就想方设法的抓鹤取毛。但是得到鹤毛并不容易,这棵树高过百尺,无法攀登,百姓们不得已,把大树伐倒。这天,百姓们准备好工具准备砍树,忽然看见一只大鹤从树上飞落,将自己的羽毛拔下,放到地上,献给百姓,好保全树上鹤巢内的幼鹤有个安身之所。百姓们都觉得强征暴敛,出此异事,不是什么好事。但有好事者向长官报告,还说这是祥瑞之兆:“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隋炀帝听说之后,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这套仪仗置办完一算账,真是让人肉疼,征用工匠十万多人,耗费金银财物数以万计。大业二年(606年)三月,舆服仪仗全部制成送至江都,隋炀帝心满意足的踏上归程。四月二十六日,隋炀帝带着这浩浩荡荡二十多里的仪仗回到了洛阳,结束了第一次南游。

人心不足蛇吞象。在隋炀帝的眼里,排场这个东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大业五年(609年),为准备第二次南游,隋炀帝派榆林太守张衡负责营建江都宫。江都丞王世充觉得建江都宫这么有油水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得了去,于是上奏隋炀帝,说张衡修建宫殿时规模小,人员少,不好看。隋炀帝最是好大喜功,立即将张衡贬为庶民,让王世充领着人继续修建。花钱谁不会!王世充提高施工标准,雕饰水池台榭,汇报的时候,隋炀帝非常满意。

大业六年(610年),江都宫完工,三月二日,隋炀帝从洛阳出发,第二次前往江都。这次在江都,隋炀帝下令开凿了江南河。大业七年(611年)二月北方战事吃紧,十九日,在江都住了近一年的隋炀帝结束了第二次南游,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涿郡,准备讨伐高丽。

这次隋炀帝又做了一件令江南士人比较寒心的事情。二月,正是隋朝一年一度选调官员的时候,隋炀帝想走,又不想耽误选官,于是命令吏部在龙舟前选补,但是一时半会儿又选不完,于是接受选补的三千多人都沿运河随船而行。有些较为贫寒的士子竟然徒步随船走了三千多里。这三千多人,落选者居多,最后未得一官,因寒冷、饥饿、疲劳而死者有十分之一二。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三游江都,一去不返。

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杨广修建隋代大运河虽然可以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但是大运河功在千秋,祸在当代,隋炀帝终究难逃千古骂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