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长恨歌》与杨贵妃“旅日”传说

《长恨歌》与杨贵妃“旅日”传说

时间:2022-06-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长恨歌》与杨贵妃“旅日”传说为什么杨贵妃的故事在日本影响这么大?其后,日本的其他文学作品受《长恨歌》影响的还有很多。而《长恨歌》,为杨贵妃漂流到日本留下了想象空间。《长恨歌》写唐明皇从四川回銮想要改葬杨贵妃,但是呢,“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杨贵妃的尸体不见了。这就不难理解杨贵妃“旅日”之说被附会出来的真相了。至于《长生殿》,洪昇是确信杨贵妃死于“马嵬兵变”的。

《长恨歌》与杨贵妃“旅日”传说

为什么杨贵妃的故事在日本影响这么大?杨贵妃漂流到日本的传说是怎样产生的呢?简单地说,是由于《长恨歌》的巨大影响。

我们知道,白居易在日本的影响超过李白、杜甫,主要也是由于《长恨歌》。日本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了《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原句,而且把男女主人公铜壶天皇和他的妃子比作唐玄宗和杨贵妃。这部书大约作于公元1001年到1006年之间,相当于北宋真宗时候,可见《长恨歌》很早就对日本产生了影响。其后,日本的其他文学作品受《长恨歌》影响的还有很多。而《长恨歌》,为杨贵妃漂流到日本留下了想象空间。

《长恨歌》写唐明皇从四川回銮想要改葬杨贵妃,但是呢,“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杨贵妃的尸体不见了。于是就让“临邛道士鸿都客”去找,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这座仙山在哪儿呢?“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最终,杨贵妃和唐玄宗在蓬莱宫中团圆了。可见这座仙山在蓬莱。而蓬莱,有一说就是日本。

传说,秦始皇时期,徐福曾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蓬莱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最终滞留日本不归。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姑且不论,但在日本,徐福的遗迹有二十多处,叫蓬莱的地名也有很多。如果你要去日本旅游,大概会去观赏日本庭院,日本庭院中必有一片湖水,湖中央的小岛往往叫蓬莱岛。日本作家田中博写了一本小说,书名是《东海有蓬莱——徐福传奇》,此书写徐福以给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为借口,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蓬莱岛——现在日本九州佐贺县筑紫平原。(www.guayunfan.com)这样,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其来历就清楚了:既然《长恨歌》说杨贵妃到了蓬莱,而蓬莱就是日本,所以杨贵妃到了日本。这就不难理解杨贵妃“旅日”之说被附会出来的真相了。关键在于,有人把《长恨歌》中的道教故事当真了。

清代赵翼批评《长恨歌》后半部分,也就是“方士访蓬莱”的部分,是把当时的民间传说写“实”了,“香山竟为时以实之,遂成千古耳”(《瓯北诗话》)。可见自古以来,把《长恨歌》当真的人还真不少。

但赵翼对《长恨歌》的批评不够客观,因为白居易对这个传说的描写本来是很有分寸的:“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明明寻找的是杨贵妃的灵魂而不是她本人。道士在蓬莱宫见到的,是死后成仙的杨贵妃,“含情凝睇谢君王”是蓬莱仙子请道士带给太上皇的话。可见白居易清醒得很,李杨两个人再也不可能见面了。否则,何来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呢?把传说当真,是对《长恨歌》的误读,是对道教故事的误读。因此认为杨贵妃没有死,那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如果要再延伸一步,说杨贵妃逃亡到了日本,那就是在开“国际玩笑”了。

人们之所以幻想出杨贵妃没有死的传说,大概还有另外的原因。试想,那么漂亮、无辜的一个女人,活生生地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实在可惜。我国著名学者俞平伯,二十世纪20年代末提出杨贵妃在马嵬事件中没死,而是逃到民间做了女道士;日本有一则传说,竟把搭救杨贵妃的人说成是陈玄礼。这些无稽之谈的后面所蕴含的,正是一般人都会有的同情弱者、怜香惜玉的情感。这种情感与“红颜祸水”“妖姬”死有余辜的观念形成冲突。有时候,情感与观念的冲突同时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例如大诗人杜甫就最典型,一会儿说“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一会儿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就是基于家国情怀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同情弱者、怜香惜玉的个人情感形成的冲突。

至于《长生殿》,洪昇是确信杨贵妃死于“马嵬兵变”的。他非常明白他写的杨贵妃“尸解”成仙,与唐明皇月宫中重圆,最终归位于蓬莱宫只是一个神话、一个道教故事而已。但这样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大团圆”的结局、“被团圆”的结局,是不是也有可能与《长恨歌》一道,成为杨贵妃没有死,而是漂流到日本的证据呢?从有些人的逻辑看,是完全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