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时间:2022-01-26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地质遗迹资源的评价,是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的研究工作,是对一个区域进行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发展地质旅游的潜力界定。对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取得长久的效益。因此,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密度和空间布局是区域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规模和可行性的重要决定因素。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_地质遗产保护与开

§2.4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地质遗迹资源是地质公园建设的核心,同时也是地质公园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地质遗迹资源要想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必须经过适当的开发和利用。就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其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科学评价,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基础性的工作。国外旅游资源(地质遗迹资源)的评价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使用的方法具有3个明显特点,即指标数量化、评价模型化、标准科学化(马勇,2002)。而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工作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是为适应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最初,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传统的经验法,凭观察和直觉判断,以定性描述为主。该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容易操作,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的片面性,更难以对不同区域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近年来,旅游学界开始探索更具有科学性的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2.4.1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是对规划区内各种重要的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评价,明确所规划的地域内各种地质遗迹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结构和空间配置情况,掌握各种地质遗迹资源,特别是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潜力,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国土规划和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规划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李烈荣,2002)。

地质遗迹资源的评价,是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的研究工作,是对一个区域进行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发展地质旅游的潜力界定。评价的目的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以保护为目的的评价

通过对地质遗迹资源类型、规模、等级、功能、科研和旅游价值、易损性及其原因等多方面的评价,为制定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规划和有关部门对地质遗迹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以开发利用为目的的评价

通过对地质遗迹资源类型、规模、等级、功能、科研和旅游价值、开发利用条件、未来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评价及综合评价,为国家和地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系统资料和判断对比的标准;为旅游资源开发定位准备条件;为制定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保护与合理利用双重目的评价

目前,国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视对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强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对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取得长久的效益。有时表现为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整体效益与局部效益的差别。从长远讲,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开发利用是一致的。因此,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保护与合理利用双重目的的评价。通过对区域地质遗迹资源的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挥整体效应、为地质遗迹资源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2.4.2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的原则

1.全面系统的原则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要全面、系统。一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一般应注重其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价值和功能。就价值而言,有美学、艺术鉴赏、科学考察、社会等价值;就功能而言,有观光、度假、娱乐、健身、商务、探险等功能,故评价时要全面系统、综合地衡量。二是涉及到地质遗迹资源开发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区位、投资、客源等开发条件,评价时要给予综合考虑。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在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评价时,力求定量或半定量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全面确定地质遗迹资源价值。不同调查区尽量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评价,以便评价过程中在同一基准下进行比较分析。

3.客观实际、符合科学的原则

地质遗迹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特点、价值和功能具有客观性。评价时应从实际出发,对其价值和开发前景做到实事求是,并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本质、属性、价值等核心问题,评价时应采取科学的态度予以正确、科学的解释,而不能全面冠以神话传说,甚至带迷信色彩的东西。应充分运用地质学、地理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地质遗迹资源的趣味性、科学性,适应大众化旅游口味。

4.高度概括原则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众多,评价结论应明确、精炼,高度概括出其价值、特色和功能,以使评价结论有可操作性。

2.4.3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的内容

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评价包括对地质遗迹资源要素和结构的评价,也包括对资源开发外部条件的评价,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质遗迹资源特点评价

(1)地质遗迹资源的特性和特色。任何类型的地质遗迹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即使完全同类的地质遗迹资源也各具特色。地质遗迹资源的特性和特色是衡量其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地质遗迹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之一。它对地质遗迹资源的利用功能、开发方向、开发程度和规模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地质遗迹资源的特性和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和根本。

(2)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主要包括其科学价值、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这是地质遗迹资源质量和水平的反映。地质遗迹资源的功能是旅游资源供开发利用的特殊功能,它和旅游资源的价值相对应。一般来说,艺术和美学价值高的资源,其功能表现在观光方面;科学和文学价值高的资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娱乐、休憩、健身、商务和度假等功能的旅游资源。地质遗迹资源的这些价值和功能是其开发规模、程度和前景的重要决定因素。

(3)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密度和空间分布。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是指规划区内可供观赏景观的多少;其密度是指这些景观资源的集中程度,它可以用单位面积内景观的数量来衡量;其空间分布则是指景观资源的分布和组合特征,它是资源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景观数量大、相对集中且布局合理的地区是理想的旅游开发区,而景观少、稀疏且布局不合理的旅游资源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密度和空间布局是区域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规模和可行性的重要决定因素。对地质遗迹资源数量、密度的评价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按景观类型的类别、等级分别统计,以便对不同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对比。

2.地质遗迹资源环境评价

(1)地质遗迹资源的自然环境。地质遗迹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指旅游区(地质公园)内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生物等组成的自然环境,往往地质遗迹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会对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产生影响。作为地质公园,环境以幽静怡人为宜。旅游者希望见到的都是具有美感的公园、环境优雅的旅游景区。与此同时,气候条件对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影响也很大。一般来说,旅游者出游需有一个适宜的温度,在旅游环境的评估指标中就有一个气候舒适度指标。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地一年中适宜于旅游的天数越多,旅游资源开发后的效益就会越明显;否则,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而水体、地质条件等自然环境本身也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地质条件还对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有重大影响,在地质条件恶劣的地方,易引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旅游活动构成威胁。所以在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评价时,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评价中的重点内容。

(2)地质遗迹资源的社会环境。地质遗迹资源所处社会环境指地质遗迹资源所在区域(地质公园)的政治局势、社会治安、医疗保健和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及资源保护的认识等。旅游是一项对社会环境较为敏感的经济活动,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它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如在欧盟国家中实行互免签证制度,各国关系融洽,欧盟国家之间居民旅游十分方便;而一旦出现社会环境的波动,它也会作出相关的反应。如2003年出现的SARS,使得旅游业遭受到巨大的损失,许多景区和公园纷纷关门。

(3)地质遗迹资源的经济环境。一个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因为地质公园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物质、人力和文化素质。这些条件均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资金主要用于地质公园的申、揭碑开园等工作,另外还要用于地质公园的游乐、美化、安全、卫生、餐饮、住宿、道路、场地、管理、供水、用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其中相当部分还要用于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这些奖金的筹措,必将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不能单纯依赖于外来投资,更重要的是调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如地区国民收入、总消费水平、居民平均收入状况,主要经济部门的收入渠道等。地质公园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根据总体规划,在连续几年内,当地所能提供的财力、物力,均需要逐步落实。

(4)地质遗迹资源的环境容量承载力。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是指某项旅游资源自身或所在地区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包括容人量和容时量两个方面。所谓容量系指旅游景区(地质公园)单位浏览面积所能容纳游客的数量,它反映了风景区的用地、设施和投资规模等指标。容时量是指游览景区时所需要的基本时间。它体现了风景区的游程、内容、景象、布局和建设时间等内容。地质遗迹资源越复杂、越有趣味性,它的容时量就越大,相反,那些一览无余的景观,容时量就较小。

3.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区位条件。地质遗迹资源的区位条件是决定其开发可行性和开发效益、开发规模和程度的重要外部条件,它包括地质遗迹资源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与周围旅游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客源条件。旅游的客源数量直接关系到旅游的经济效益,没有一定的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开发难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客源存在时空的变化,在时间上,客源的不均匀分布形成旅游的淡旺季,这与当地气候条件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在空间上,客源的分布半径及其密度,由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社会经济环境决定,旅游资源特色强、规模大、社会和经济环境好的旅游区,其客源范围和数量都较为可观,相应地旅游综合经济效益也高。

(3)投资条件。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地质公园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给予投资者的优惠政策等因素都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开发决策。为此,必须认真研究旅游资源区的投资条件和政策环境。

(4)开发现有条件。有些地方的旅游资源已经经过了初步开发,那么在评价时应注意总结其开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一点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在已批准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当中,有很多地质公园在申报期间本身就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开发,已经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等,如黄山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前就已经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旅游开发具有相当规模。因此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其开发现有条件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2.4.4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的方法

国内外有关旅游资源(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的方法比较多,其中以定性和定量评价两种为主。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主要是通过评价者观察后的印象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往往会受到评价者自身主观意向、偏好的局限。而定量评价则是将给评价资源的各指标加以量化,然后根据各个指标所占的权重加以评分的办法。这种方法可以克服评价者的主观性,避免受个人偏好因素的影响,使旅游资源评价更客观、更科学。

1.定性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形式多种多样,是评价者在考察旅游资源后根据自己的印象所作的主观评价,一般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也叫经验性评价。如,卢云亭先生提出的“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三大价值”系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评价人文旅游资源要看它的类型、年代、规模和保存状况及在历史上的地位。一般说来,越古老、越稀少、越珍贵,越出自名家之手,其历史价值越大。艺术观赏价值指旅游资源景象艺术特征、地位和意义,强调景象种类、主副景的组合、格调和季节变化等,若其具有奇、绝、古、名等某一特征或数种特征并存,艺术欣赏价值就高。科学考察价值指景物的某种研究功能。“三大效益”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六大条件”指旅游资源分布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客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和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由于描述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标准变化较大,评价者可根据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该方法简单易行,见效快,但存在评价者个人意见的局限性。

2.定量评价方法

(1)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也称为单因子评价,是指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估。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这些指标,是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积累的经验值。此类评价工作,一般限定于自然旅游资源评价。

对于每一项旅游活动,都会有一个或几个旅游资源因素对活动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如从事海水浴,海滩和海水的状况是决定因素;而一般休养性质的旅游活动(如避暑),气候成为其决定因子;对于滑雪来说,滑雪地的地形和雪的厚度至关重要。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可以是就这些关键的旅游资源因素针对确定的旅游活动进行的适宜性评估,也可以就某种旅游活动所要求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技术性评价,根据资源要素的组合状况来确定这一旅游资源适于从事某种旅游活动的等级。

(2)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是着眼于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立足点,通常是就一系列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的比较。评价的结果大多是一系列的综合指数值。它包含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和特点:评估的范围,包括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评估的目的是着眼于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比较或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度排序;对于某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评估工作遵循一个统一的评估系统,有着确定的通用的评估标准;评价系统中的各被评估因子大都带有合适的权重值;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综合指数评估中,必然要用到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和技术性评价的结论,因此,在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中,有时也包括了对旅游资源进行定性评价和技术性评价的过程。

2.4.5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模型

目前国内外对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主要的方法有价值工程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方法。地质公园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领域,起步较晚,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评价目前还是停留在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水平,定量评价的方法基本上还是借鉴传统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由于地质遗迹资源本身的特点及地质公园的特色,地质遗迹资源的评价方法及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完全借鉴旅游资源的评价系统,因此很有必要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评价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使其更能符合地质遗迹资源本身的特点,以便为地质公园的建设提供较为合理的理论基础。

1.价值工程法

价值工程法是指将价值工程原理运用到旅游资源评价之中的一种方法,所谓的价值工程法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分析系统的功能,着眼点侧重于旅游资源的功能属性。该方法的评价过程如下(马勇,2002)。

首先,对影响旅游资源功能的因素进行分解,如图2.1所示。

img9

图2.1 影响旅游资源功能的因素划分

其次,对分解出来的各项功能因素进行评价记分,即对各项功能因素的因子在旅游资源当中的重要性打分,由低到高分别记0~5分,再将每一类影响功能因素的各因子的得分进行汇总,得出每一类因素在旅游资源中的重要性(表2.5)。

表2.5 功能评分平均数表

img10

取4分以上作为主要的因素,其余的则作为次要因素,从表2.5中可以看出,评价结果中A、B、C、D为主要因素,E、F、G为次要因素,那么在对旅游资源评价时就针对主要因素进行评价。

第三,根据公式计算功能评价系统与各因素的标准分值(表2.6)。

功能评价系数=某类因素得分数/各类因素得分之和

各类因素的标准分=功能评价系数×100

表2.6 主要因素功能评价系数和标准分数表

img11

第四,将各类因素的标准分按其内部各因子的得分比重新分配,得到各因子的标准分。在对具体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对各类因素的因子进行评分,再将结果与各因子的标准分进行比较,就可以对旅游资源的功能进行评价。

价值工程法是一种综合性的量化评价模型,在对旅游资源功能影响因素分解以及对各因素因子的重要性评分时仍与人的主观评价相关,所以其评价的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虽然比其他评价方法是一大进步,但仍然未完全摆脱受评价者主观的影响,它是将主客观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法。

2.层次分析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在国内外已有多人研究。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Satty T.L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先按问题要求建立起一个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即模型树)。然后通过两两比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相应的比例标度,构造上层某因素对下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以确定相关因素对上层因素的相对重要序列。在满足一致性(通过检验)的原则前提下,进行目标下的因素单排序,最后将各子目标因素的排序逐层汇总后,给出总目标因素的总排序。

将旅游资源的评价分为若干层次,构成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杨桂华,1999)(图2.2),然后邀请专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性、稍重要、明显重要、极端重要等判别级别,分别以l、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并提出意见,再在计算机上进行整理、综合、检验,排出最后结果,最后据其权重排序,以100分按权重赋予各个因素分值,得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参数表(表2.7)。利用表2.6就可以有一定的给分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项评价打分,最后得到综合结果。

依据表2.6,按下述数学模型计算综合得分,可以对景区(点)的旅游质量进行评价。

img12

式中:A表示旅游地资源评价综合得分;S表示某个评价因素的模糊得分值;W表示某个评价因素的权重值;i表示第i项因素;j表示第j个旅游景区(点)。

img13

图2.2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

表2.7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参数表

img14

3.模糊评价法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技术是最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评价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的评价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该项技术被引入到旅游资源研究领域,楚义芳等利用基于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旅游资源评价因子体系和评价模型(保继刚,2000),王国霞等(2002)利用模糊评价技术建立了旅游资源评价的初始模型,汪华斌等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对清江流域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研究(李焰云,1998)。

多次模糊评价技术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邓俊国,2004)。

(1)旅游资源评价因子体系及评价要素权重的建立。建立因子体系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评价因子体系建立的是否合理和准确,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旅游资源开发主要受旅游资源的价值、区域条件、区位特性、地区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氛围的影响,将这些评价指标按其属性和层次关系划分为三级。因每个评价因子对旅游资源开发影响的程度不同,在旅游资源评价中需要给定评价因子的权重,所赋权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常见的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的方法有特尔菲法、构造矩阵法、层次分析法和主观经验判断法。

(2)评价因子指标隶属度取值。确定评价因子指标的隶属度是整个评价的基础,每个评价因子隶属度取值是否合理,将决定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根据评价因子的属性,所选择的隶属函数取以下两种形式:①离散隶属函数:μ(x)=(0,μ1,μ2,…,μk,1),对于定性指标(如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因子及开发条件评价因子中的某些定性指标)采用此种形式;②连续隶属函数:μ(x)=f(x),对于定量指标采用(如环境容量、与基地距离等评价因子)连续隶属函数确定评价因子指标的隶属度。

(3)确定评语集合。根据开发需要,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将评价结果分为优、良、可、差、劣五个等级,为计算方便,将景点集合代替评语集合,即:V={景点1,景点2,…,景点n}。

(4)评价模型。旅游资源评价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各级评价均采用加权平均型计算模型:

img15

式中:ai为第i种因素的权重系数;rji为第i种因素的单因素评价值;Bj为综合评价值。

(5)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依据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是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即按Bj的大小进行排序,综合评价值Bj越大,景区的旅游资源价值越高。

2.4.6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从上面的价值工程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中不难看出,不论用何种方法模型进行旅游资源的评价,对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分解是至关重要的,评价指标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由于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因为地质公园申报建设才在最近几年被提出和重视的,因此对其评价研究较少,目前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只有庞淑英、杨世瑜等对“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的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在该模型中,评价指标主要分为资源价值、景点规模与组合、环境状况和旅游条件4个评价综合层(庞淑英等,2003)。该模型对旅游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指标划分较简单,无法与地质公园建设的三大目标:保护地质遗产、科学教育和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为了突出地质公园建设目的和地质遗迹资源本身特点,作者本人结合传统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中的评价方法,将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划分如下(图2.3)。

img16

图2.3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模型树

1)资源景观价值评价指标

(1)科学价值。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是指地质遗迹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学方面的价值。如地质剖面(金钉子)、古生物化石(澄江动物群)、地质构造现象及地质灾害遗迹等,这些地质遗迹在地质研究、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价值大小主要通过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具体指标因子来反映。

(2)美学价值。是指地质遗迹资源个体的一般审美特征和价值。由于旅游最基本的活动是对旅游区内风景名胜进行美学的观赏,因此,地质遗迹资源的观赏价值就成了地质公园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最根本性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奇、绝、古、名以及资源种类数量的多寡、各要素组合上的格调是否一致等美学特征。如果桂林山水不是以“山青,水秀,石奇,洞美”吸引中外游客的话,那它也不能成为“甲天下”的旅游资源。尽管观赏价值难以量化,但可以从美感度、奇特度和规模度方面作出评估。

(3)历史文化价值。是指在具体的地质景观群或景观点上所附着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地质科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例如四川自贡的古盐井遗址,它不仅是典型矿床和采冶矿技术的展示,也是我国矿业开发史和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的活标本。

(4)稀有性。是指地质遗迹资源发育分布的丰度,主要分为世界唯一或特殊;国内唯一的世界少有的;省内唯一的,国内少见的;省内少有的,国内常见的;常见的,不具特殊性的等几种情况。如我国浙江煤山P/T剖面之所以能成为国际成形剖面,主要在于它的稀有性很高,具有世界唯一性。

(5)自然完整性。是指地质遗迹资源的保存状态。因为很多地质遗迹资源具有易损性,如雅丹地貌(魔鬼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破坏,恐龙化石等古生物化石的大量被盗挖等等都会破坏资源的自然完整性。地质遗迹资源的自然完整性描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保持自然状态,未受人为改变,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护很系统而极为完整,内容丰富多样;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极少受到人为改变,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改变,但影响程度很低,易于恢复原有面貌,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好;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改变,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的遗迹,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遗迹的主要特征;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的遗迹,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遗迹的基本特征。

(6)经济价值。地质遗迹资源是能为地质公园的旅游业所利用而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吸引物。若仅仅评价资源本身的某种价值是无法真正反映该资源的市场供需状况和产生经济效益的。从根本上看,开发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投资和经营行为,地质遗迹资源只有为社会经济所利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所以,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也应列入诸种价值之中。

2)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指标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决定居民的出游水平,又决定区内资源开发的影响力。发达的经济水平对地质旅游资源投资的消化吸引能力强,向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消费品,并且能够支持相关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地方性的旅游开发更加依赖本地区自身的实力。

(2)与中心城市间距离。与中心城市间距离的远近往往会影响地质公园旅游业的发展。由于中心城市往往是区域的交通中心和信息中心,并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其辐射作用的大小,随着辐射半径的递增而递减。大量事实证明,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大小,有时并不与旅游资源价值成正比,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中心城市间距离。

(3)可进入性。是指地质公园同外界的交通联系以及公园内部的交通运输的便利和畅通程度,即能够有效地实现旅游者在其长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空间上的位移以及各旅游地间和旅游地内部的空间位移。它不仅包括陆路、水路和空中通道的组合程度,还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调度和安排。提高可进入性,让旅游者做到“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才能提高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否则,即便再高价值的旅游资源,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4)基础服务设施。这是为一地区或本国居民生活工作需要而建设的设施,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开展服务。它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要满足不同时刻旅游者的需要。否则,不仅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使城市或地区功能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受到阻碍。

(5)环境容量。是指地质公园在一定条件、一定空间和时间内所能承载旅游者最大数量的量度。若环境容量小,游人过度密集,就会引发许多环境、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乃至影响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开发时,都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并将它放到适当的位置。

(6)地域类型组合。是指地质遗迹资源的集群状况和相邻地区旅游资源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大小。一般来说,分布比较集中,类型组合多样化,并与相邻地区旅游资源互补性的旅游资源易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反之,则会影响旅游者的情趣,从而降低旅游资源的价值。

2.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中涉及众多的因素、因子,它们都仅仅是单独反映地质遗迹资源某方面的开发价值,必须对它们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客观、全面、正确地反映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大小。然而在评价中,这些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且这些指标是不易定量的。为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PH)来确定它们的权重(程道品等,2001)。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比较客观的判断后,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指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这样,就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定性指导下尽可能的定量,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1)确定评价指标集。

设F={F1,F2,…,Fm}是一个由F层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对i=1,2,…,m,设Si={Si1,Si2,…,Sim}是对应于Fi(i=1,2,…,m)的评价因子S层组成的指标集。

2)构造判断矩阵

img17

式中:Sij表示Si对S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其取值按表2.8进行。

表2.8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img18

3)计算权值

(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即img19

(2)将每一列经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即

img20

(3)将向量W={W1,W2,…,Wm}作归一化处理,即

img21

依此所得到的W={W1,W2,…,Wm}即为所求权值向量。

运用以上方法,求得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9。

表2.9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因素权重分配表

img22

从表2.9中可看出,资源景观价值占的权重最大,为0.7。这说明在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时,其景观价值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的高低决定开发价值的大小。开发利用条件的权重为0.3,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对资源开发价值影响较大,只要其中一项因素不够开发条件,就会降低资源开发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