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特长生攻击性行为矫正_好老师是这样做的

体育特长生攻击性行为矫正_好老师是这样做的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特长生攻击性行为矫正_好老师是这样做的体育特长生攻击性行为矫正一、基本情况:大鹏,男,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大鹏从三年级起就对体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天早晨自觉参加晨练,篮球也打得非常棒。经过一个多月的跟踪辅导,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大鹏的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随便打人,同时他与同学的关系也有了好转。

体育特长生攻击性行为矫正_好老师是这样做的

体育特长生攻击性行为矫正

一、基本情况:

大鹏,男,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身体健康,爱好体育运动,喜欢篮球。父母在义乌做生意,照顾孩子的时间比较少,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该生思维敏捷,但除了体育,其他各科成绩一般,并且近期呈现下降的趋势。

大鹏从三年级起就对体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天早晨自觉参加晨练,篮球也打得非常棒。四年级开始,每天早上学校篮球队的训练由他负责,每位球员都得听他安排,谁不听话就打谁,似乎比教练还威严。这学期学校开运动会,他轻松地为班级夺得两个冠军,是学校的体育明星,因此更滋长了傲气和霸气,在学校里横冲直撞,好像谁都应该为他让道,许多同学对他敢怒不敢言。而学习上他显得心不在焉,作业草率应付,上课魂不守舍,成绩明显下降。

有一次同学们上好音乐课从三楼的音乐教室下来,他没走楼梯而从栏杆扶梯上滑了下来,不巧撞倒了在下面走的一个同学,他不但不道歉还打了那同学一拳。那位同学不服气,两个人就打起来了,最后告到了老师那里。我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对方把他的路挡住了。(www.guayunfan.com)

二、原因分析:

1.对体育的过分迷恋使他无心顾及学习。平时他一有时间就跑到操场上打篮球。有时教练不在,让他们休息一天,可他还是瞒着班主任老师叫上其他球员去了。而对其他课的作业不闻不问,组长去催交作业时溜得过去就溜,溜不过去就强拿别人的作业抄一下应付,还不许组长告诉老师。

2.运动会上的突出成绩使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自从运动会上为班级夺得两个冠军后,他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再加上长期的训练让他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进攻意识,打起架来班中没一个是他的对手,更使得他为所欲为。体育老师对他宠爱有加,并给他一点小权利使他俨然成了球队的“头儿”,对其他成员实行暴力管制。

3.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形成了任性、暴躁、唯我独尊等个性特征。由于长时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只会娇宠、纵容,不会约束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极端自我及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

三、矫治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矫正认知

根据大鹏自以为了不起,又特别喜欢打篮球的特点,我给了他一个提议:我们四(5)班下个星期邀请四(3)班进行一场篮球比赛吧,这场比赛我们班就由你来当队长。他听了显得特别兴奋,马上向四(3)班发出了邀请,还请了四年级的体育老师当裁判。接下去很快着手队员的选拔、训练。比赛开始了,他显得生龙活虎,个人水平发挥得极佳。可其他队员一抢到球就没了主意,只想着把球传给大鹏,失去了几次进球的机会,最后我们的体育明星也不能力挽狂澜,最终以5比8输给了对方。其实这是我意料中的结局,因为我知道三班的实力比我们强,这也是我故意安排的。可大鹏显得非常沮丧,还不断地埋怨其他队员。

过后,我找时间耐心地对他说:“你喜欢姚明吗?”一提姚明他就两眼放光,说:“喜欢!”“姚明的打球水平可好了,可我们国家队拥有一个姚明是不够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打球需要大家互相配合,像你刚才这样责怪别的队员就不合适,这会影响大家的情绪,下次打球就更难发挥好了。作为队长你没有把大家协调好是有责任的。从今天的球赛情况看,你平时训练不民主,总认为自己的本事最大,所以大家显得有些缩手缩脚。球赛时重要的是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你说对吗?”他点点头。我又说:“在校篮球队训练时也一样,队员之间要团结,以理服人,不能动不动就打人,要知道一支有凝聚力的球队才是有实力的球队。”看到他若有所悟,我趁热打铁,“将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吗?想在奥运会上拿金牌为国争光吗?”他笑了笑,好像是说这还用问吗?我连忙说:“我知道你的想法,可你不学好文化知识可不行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应该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第二阶段:借助游戏,改变行为

由于大鹏属于胆汁质的气质类型,较易出现暴躁、任性、感情用事等弱点。于是,我和他一起观看了暴力伤人的图片,并一起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使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人身自由,无故动手打人,欺侮同学是一种侵权行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要受到制裁,并且明确地告诉他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要求他把规范记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由于他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对于老师的正面教育开始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了。

大鹏产生改变自我的意向后,我就用“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活动来训练他的情绪控制能力。活动时几个同学轮流用语言、动作“侵犯”大鹏,但他绝对不可以还手,只要还口或还手,就要被扣除相应的分数;如果累积到一定的分数,就可以受到相应奖励。这次活动,他努力克制自己不出现犯规行为,表现得非常出色。后来我让其他同学经常叫上大鹏做类似的游戏,这样既能锻炼他的行为控制能力,又可以融洽同学间的关系。

第三阶段:联合力量,跟踪巩固

大鹏喜欢运动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我们当然要呵护好这种原始的兴趣,这是一个优秀运动员所必备的素质,而且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兴趣来纠正他的不良习惯。我和体育老师达成共识后,就采取了一个联合行动:请其他球员和同学监督,如果一个星期内不出现打人的事就让他继续担任校篮球队队长。假如一个星期内累计出现三次打架事件,不但不能当队长,还要取消他的训练资格,直到改正错误才能归队训练。

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还跟大鹏爷爷奶奶取得了联系,请他们一起协助监督教育,不要过于溺爱孩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跟踪辅导,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大鹏的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随便打人,同时他与同学的关系也有了好转。经过前后对比,他获得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

半年后,大鹏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也有了提高。最为难得的是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很少出现。在与兄弟学校的几场篮球练习赛中表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为明年全市小学生篮球赛做好了准备。由于他的进步表现,再加上他超人的运动天赋和刻苦训练的精神,他逐渐赢得了同学们和老师的喜爱。良好的行为习惯已逐步养成,现在的他正在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四、案例反思:

从大鹏的案例中我体会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改变也不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允许学生用较长的时间来改变自己。就教育策略来说,我们不能仅限于改变学生的认知,还要注意情绪控制能力的训练;就教育方法来说,既要恰当地运用说服教育,更要尝试创设情境、游戏训练等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案例评析】

成功之处:

1.把教育过程变成研究过程。

在学生转变的整个过程中,陈老师主要采用了以下几大教育措施:

(1)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道德体验;(2)与学生一起观看暴力伤人图片,学习法律、规章;(3)设计游戏训练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4)建立监督机制,同时还取得了体育老师和家长的配合。

要想改变学生,老师的教育举措必须是深入思考的产物。可现实中,不少老师的行为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老师的教育行为有时来源于情绪冲动,有时来源于简单思考,有时则是过去经验的自动化呈现(如,同学间起纠纷了,立即问清情况,让有错方认错、道歉。有学生违纪了,就叫来批评,让写检查等等),这种教育行为的效果基本上是不理想的。

陈老师的教育行为,是基于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她首先分析了学生形成暴力倾向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几大原因:

(1)对体育的过分迷恋使他无心顾及学习;(2)运动会上的突出成绩使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3)爷爷奶奶过度的纵容使他形成了任性、脾气暴躁、唯我独尊等个性特征及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接着她依次推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教育举措:组织球赛——观看暴力伤人图片、学习法律和规章——“木头人”游戏——实施监督机制。这些措施基本上是围绕问题及其原因而设计的,孩子有较强的优越感,就让他在球赛中体验失败的滋味,孩子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就通过观看暴力伤人图片让他认识暴力行为的后果。孩子的唯我独尊与体育老师及家长的宠爱相关,就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孩子脾气暴躁就用游戏的方法训练其自控能力。不难看出,陈老师在这一个案处理中,对学生个性特点、行为表现及其原因、教育措施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可以说,陈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深入思考的产物,帮助学生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尽管陈老师的一些具体分析不是很到位,引导学生明理时的语言也有不足之处,但她毕竟开始研究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她会在研究的路上收获更多的智慧之果、幸福之果。

2.在教育过程中引入“技术”手段。

面对大鹏这样的学生,其中一种较常规的思路是:简单的(指不含艺术性的)说理、批评、严格要求、写检讨书、作保证等等。陈老师的做法是:体验教育(组织球赛),心理训练(“木头人”游戏),观看暴力伤人图片,学习规则、法律,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等。两者比较,前者,没有技术含量,缺乏教育智慧;后者,不难看出其中的技术含量和教育智慧。

体验教育是德育中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与说理等方法比较,更易使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从而改变行为。操作时,常常需要用教育智慧来设计能够引发道德体验的教育情境。如果创设的情境不适宜,就无法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匠心的教育手段,是一个技术要求较高的教育手段。心理训练则属于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技术。它对于改变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

凭经验可以推断,对大鹏这样的学生,使用既简单常规又缺乏技术含量的手段,往往会徒劳无功。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引入体验教育、心理训练等技术手段后,却成功了。这就向我们昭示:要转变问题学生,头脑中要有“技术意识”,操作时要有“技术行为”。

3.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德育规律。

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要素组成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情、意是动力,行是关键。依据这一德育规律,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或行为,也要围绕这四要素来展开。陈老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很注重知(道德认识)的教育。首先让大鹏在球赛中,通过体验获得许多新的认识:要以理服人、暴力行为影响团结协作等;接着通过观看暴力行为伤人图片、学习规则法律等途径来深化认识,形成规则意识,这些工作都是在解决一个知的问题,是为改变“行”打基础的;后来的“木头人”游戏,让同学去侵犯大鹏,要求控制暴力行为。这实质上是情、意、行的综合训练。陈老师认识到:大鹏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建立了有效的行为监督机制(我和体育老师达成共识,请其他球员和同学监督,如果一个星期内不出现打人的事就让他继续担任校篮球队队长,假如一个星期内累计出现三次打架事件,不但不能当队长还要取消他的训练资格,直到改正错误才能归队训练。并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跟踪辅导。)这就抓住了“行”这一品德中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实践了“持之以恒”的德育理念。

可以完善优化之处:

1.体验教育要追求优化。

体验教育中,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后,通常还有一个后续教育,如找学生谈话、让学生写感想等等。由于经历体验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所以体验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教育,可由于操作思路的不同,自我教育的含量不一样。

据个人不全面的观察,体验教育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体验+领悟”、“体验+说理”。显然前一种模式比后一种模式自我教育含量要高。

在“体验+领悟”模式中,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我领悟,改变原有的认识或形成新认识。自我领悟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增长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也许一二次这样的经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变化、提升不明显,可经常抓住机会让学生自我领悟,自我反思,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是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吗?在“体验+说理”模式中,特别是在老师大段大段地说理时,学生就失去了许多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机会。所以说,第一种体验教育模式追求的是双重目标:解决问题和助人成长;第二种体验教育模式侧重的是单一教育目标:解决问题。不难看出,“体验+领悟”是一种更优化的体验教育模式。

陈老师在本案例中采用的是“体验+说理”模式。其实在学生经历球赛的失败后,找他谈话时,可以把更多的思考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老师只要加以启发引导就是,不需要说长篇的“道理”。如果陈老师能少说多听,恰当引导,学生得到的认识体会或许会更多、更深。如果学生说得不够“理想”,还可以让他写。后面大鹏遇到了一个偶然事件,被高年级同学打了,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教育时机(前一个是人为创设的情境,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教育情境),可老师还是一个人在那里讲道理,没有把自我教育的权利还给孩子。

在既要“解决问题,又要助人成长”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的自我领悟,体验教育肯定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2.谈话教育要讲究语言技巧。

谈话教育是教师常用的教育手段。它可以单纯地使用,也可以与体验教育等手段结合起来使用。

先回顾一下陈老师在球赛失败后找大鹏谈话的几个连续片断:

“你喜欢姚明吗?”一提姚明他就两眼放光。(“喜欢”)

“姚明的打球水平可好了,可我们国家队拥有一个姚明是不够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打球需要大家互相配合,像你刚才这样责怪别的队员就不合适,这会影响大家的情绪,下次打球就更难发挥好了。作为队长你没有把大家协调好是有责任的,从今天的球赛情况看,你平时训练不民主,总认为自己的本事最大,所以大家显得有些缩手缩脚。球赛时重要的是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你说对吗?”(他点点头。)

我又说:“在校篮球队训练时也一样,队员之间要团结,以理服人,不能动不动就打人,要知道一支有凝聚力的球队才是有实力的球队。”

看到他若有所悟,我趁热打铁:“将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吗?想在奥运会上拿金牌为国争光吗?”(他笑了笑,好像是说这还用问吗?)

我连忙说:“我知道你的想法,可你不学好文化知识可不行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应该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上述谈话,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陈述句多,问句少,启发学生思考的问句几乎没有。仅有的几个问句:“你喜欢姚明吗?”“将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吗?”都不是用来启发学生领悟道理的。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思起于疑”,而在德育中常常是老师不问,学生无疑。无疑则不思,不思则难以有所得。所以在谈话教育中绝对不能让陈述句占主导地位,要多用问句,而且这提问必须是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或者说要把“说理过程”转变为“悟理过程”。其实陈老师的谈话,改变句式并不难,这里举几个例子来看:

“姚明的打球水平可好了,可我们国家队拥有一个姚明是不够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打球需要大家互相配合”(改:我们国家队拥有一个姚明能够打赢吗?为什么?……)

像你刚才这样责怪别的队员就明显不对,这会影响大家的情绪,下次打球就更难发挥好了。(改:刚才这样责怪别的队员,可能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作为队长你没有把大家协调好是有责任的,从今天的球赛情况看,你平时训练不民主,总认为自己的本事最大,所以大家显得有些缩手缩脚。……你说对吗?”(改:你平时训练时不民主与今天大家的不协调有关系吗?为什么?可能有关系,因为大家怕我,不敢放开手脚。)

(2)批评责备的句子不少。上述谈话并不很长,可批评责备的句子却有三处:“不对”、“有责任”、“不能”。其实经历体验过程的学生内心已经受到了触动和初步的教育,这时似乎已不需要批评,需要的是进一步明理。既然如此,谈话时就不宜用批评、责备的句子来表达。在本案例中,虽然看不到明显的负面影响,且最终成功了。可这种语言习惯不好,在引导学生明理时,总带着这种口气,今后很可能会碰壁。

我以为,批评时要渗透一些“理”,让学生在批评中明理,可在引导明理时,尽量不要掺入批评,以免影响谈话气氛。

案例提供: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小学 陈梅冬

案例点评:浙江省嵊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蒋玉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