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家岭九号墓铜斗的保护与修复_固原文博探究

徐家岭九号墓铜斗的保护与修复_固原文博探究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家岭九号墓铜斗的保护与修复_固原文博探究徐家岭九号墓铜斗的保护与修复马 莉一、引言古代青铜是指铜、锡、铅等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名青铜。徐家岭9号墓从随葬器物风格与造型分析应属春秋晚期。通过科学分析掌握该文物外表与集体质地的相关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对所要进行保护修复的文物进行检测分析。

徐家岭九号墓铜斗的保护与修复_固原文博探究

徐家岭九号墓铜斗的保护与修复

马 莉

一、引言

古代青铜是指铜、锡、铅等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名青铜。古代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多个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文物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青铜器的保护修复,就是对体积、形状、重量、机械性质等发生了改变的青铜艺术品的一种干预行为,这种干预行为是建立在对艺术品的物质性、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等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要正确解读那些具有重大考古、历史、艺术、科学研究等价值,记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信息的青铜艺术品,并在最小干预的保护修复原则下,使艺术品得以长久保存、易于理解和利用,就必须采取多学科、跨专业的密切合作与分工,对青铜艺术品所承载的历史及美学信息进行充分发掘。在“中日合作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养计划”培训班上实验学习阶段,我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一件铜斗(编号:M9:39)进行了保护和修复。

二、考古界定(www.guayunfan.com)

这件编号为M9:39的铜斗是1990年河南丹江考古队发掘的淅川徐家岭楚墓地9号墓地中出土的随葬器皿。徐家岭楚墓地位于河南省淅川(上集)南50千米丹江口水岸西侧的龙山脚下。丹江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山脉的南麓,向东南流,经陕西省商县、丹凤县、商南县入淅川县境,至湖北省的均县与汉水汇合。丹江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古代江汉流域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祖先们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周代以后楚民族在丹江流域兴起,成为楚人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分布着许多楚国贵族墓地,徐家岭是龙山的余脉,东邻丹江,地势由东向西渐高,共有10座墓分布在岭上。M9位于徐家岭高地的正中,南北为M10,东南为M3、M2、M1,东为M4、M5、M6由南向北排列,M7、M8位于M9的北部,从总的分布看,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M9的墓葬形制最大,位于墓地的中间,虽被盗,但从残存的随葬品看,档次最高,应该是这个墓地的主墓,其西北角还有1座车马坑。徐家岭9号墓从随葬器物风格与造型分析应属春秋晚期。

三、观察及前期资料收集

铜斗是挹酒器,本作斗,因有别于量器之斗,故取枓字。《诗·大雅·行苇》:“酌以大斗。”《大戴礼记·保傅》:“太宰持斗而御户右。”解诂引卢注云:“斗所以酙。”徐锴《说文解字系转》云:“枓,勺也,从木斗声。臣锴按,字书枓,斗有柄,所以斟水。”斗有柄,象北斗之行。《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此言北斗星似斗而不可挹取酒浆。商周青铜挹酒器作小杯有曲柄,如北斗星之形。

M9:39铜斗保存基本完整,敛口,折沿,方唇,鼓腹,圜底,斗身有一小孔洞,柄端内出土时还残留有朽木。柄与斗身相接处有一兽头,张口,衔着斗。兽头顶部有一小孔洞,柄端也有一兽头,其唇下有一钮,柄侧有对称的两个孔洞。斗上腹饰一周以网格为地的云纹,但大部分被绿锈覆盖。斗身高7.5厘米,口径15.2厘米,柄长9厘米,柄銎径2.4厘米。斗柄长7厘米,直径2.4厘米。该器物表面布满绿锈,底部有极少的浅绿锈,锈层上附着土垢。

在保护修复前,我对器物进行了全面的资料记录,包括照相、手工绘制病变图,填写保护卡片,以求做到采集最详尽的原始记录,并取有代表性的锈蚀物进行分析检测,便于修复前后的效果比较等,从而制定可行的保护方案。

四、科学分析检测

文物的保护修复必须依据严格的科学分析,因此,任何文物在制定保护修复方案之前都要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科学分析掌握该文物外表与集体质地的相关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对所要进行保护修复的文物进行检测分析。

1.X射线透视。X光又称X射线,它是一种波长很短的不可见电磁波辐射,当被检测器物受到X光照射时,被检测物体对X射线吸收程度不同,底片上会产生不同的感光程度,经显影处理后显示具有明暗色调的X光照片,通过照片即可看清器物内部结构。X光照相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损性和实用性以及提供信息的直观性。

识别X光片上所反映的信息,应与表面观察相结合,通过铜斗的X光片我们可以看到器物上分布着许多的芯撑,斗身与斗柄相接处有明显的连接痕迹。

这件器物采用的铸造方法是分铸连接法,就是先将器物的若干附件分别铸出,然后将铸好的附件按其所在的部位固定在主体器外范上(附件端头深入的长度不能超过主体范腔),在浇铸主体器的同时也把附件铸接在一起。铜斗使用分铸连接法的主要是铜斗柄,在预先铸好的斗柄下端呈弧形,其端为榫头,在铸斗体时,把斗柄榫头铸在斗体内,在铸接的外部可看到斗柄端被斗体铜液所包络。

2.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当某种物质被某种能量较高的光线,例如紫外光照射后,这种物质会立即发射出各种颜色及不同强度的可见光。但是当入射光停止照射时,这种光线也立即消失,这种光线称为荧光。物质发生荧光时,所辐射的能量比入射光所吸收的能量小些,如果以X射线作为激发手段来照射样品,样品会立即发射次级X射线,这种次级X射线叫做荧光X射线。X射线荧光分析在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的应运相当广泛,可对青铜合金中的多种元素进行量化分析。

铜斗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如下:

Cu 47.364%  Sn  29.928%

Pb 21.129%

3.X衍射分析。此技术可用来分辨铜锈的矿相组成及化合物类型,利用此仪器可确定有害锈的部位,并能辨别铜锈的组成。

通过此图可以看出铜斗表面的锈蚀是无害的。

五、修复程序及操作方法

在经过科学的分析检测,对其保存状态、制作工艺等有了全面了解之后,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在维护其真实性,从现实的文物保护情况出发,对器物实施最小的干预,达到病变的最佳控制,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需格外谨慎。首先保护修复青铜器应在干燥、清洁、温湿度相对稳定(温度15℃~25℃,湿度42%~46%)的室内进行操作,避免或减缓青铜器可能在新的环境下遭受新的损坏。青铜器常年埋藏在地下,接触到相应的可溶盐类、水分等,发生了化学、电化学反应逐渐形成腐蚀锈层,铜本身的合金成分不同,所遇腐蚀物也不同,所以会生成不同成分、不同色泽的锈蚀,色彩斑斓。这些美丽古朴的锈大多是稳定的,仅将附着土洁除,纹饰与铭文表锈去除外,素面稳定锈应予保留。

铜斗的保护修复操作步骤分以下几步:

1.清洗。清洗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解读制成品,还制成品表面及加工原貌,清洗处理应去掉结垢层,不均匀的沉淀物和不稳定的腐蚀产物,而留下稳定和起保护作用的绿锈,选择清洁的方法应根据制成品的类型。

铜斗的清洗使用棉签蘸95%的乙醇擦拭其表面的土垢结壳。

2.去锈。去锈的方法主要有机械去锈、化学去锈等。铜斗腹部的纹饰及斗柄均被绿锈覆盖,我采用了机械的去锈方法给它除锈,主要去除部位是斗腹部的一周纹饰,运用的工具主要有超声波振动仪、手术刀、玻璃纤维笔、毛刷等。超声波振动仪是依据超声波振动原理制造的超声波清洗器,当被击物体的尺寸大小接近或等于超声波长时,就能发生共振现象,产生一个高压力,将附在青铜器上坚硬的物体振掉。这件铜斗的纹饰雕刻极浅,所以在除锈当中须慎之又慎,格外小心,避免划伤纹饰和铜体,在除斗柄上的兽面上的锈蚀时,由于兽头的立体感强,并且耳、眼、鼻等细小处结有锈蚀,所以须用钢针去除。在处理比较薄但又比较硬的锈蚀时,可用手术刀轻轻平剔或用玻璃纤维笔反复擦拭。

3.缓蚀。青铜器的破坏者是氯离子、水蒸气和其他有害气体,所以保护青铜器的关键是对有害锈的防治,将铜的氯化物转化为不含氯离子的稳定物质,将铜的氯化物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封闭起来,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隔绝,使青铜器处于稳定状态,达到缓解腐蚀防治病害扩散的目的。

青铜器的腐蚀物覆盖层是复杂的,常见的腐蚀物有:棕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黑色的硫化铜(Cu2S),蓝色的硫酸铜(CuSO4·5H2O),绿色的碱式硫酸铜(CuSO4·3Cu(OH)2),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蓝色的碱式碳酸铜(2CuCO3·Cu(OH)2),灰白色的氯化亚铜(Cu2Cl2),淡绿色的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白色的氧化锡(SnO2)等。铜的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腐蚀物,对青铜器是无损的,这种自然形成的稳定性矿化层,应原状保留。危害青铜器的腐蚀物为灰白蜡状的氯化亚铜和浅绿色粉状的碱式氯化铜,氯化物是危害青铜器的根源,必须毫无保留地清除。

铜斗采用了苯并三氮唑(简称BTA)乙醇溶液浸泡缓蚀,BTA是杂环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6H4N2·NH),是青铜的优良缓蚀剂,将铜钢合金制品用丙酮、甲苯等有机溶剂和蒸馏水清洗后,用1% BTA酒精溶液处理,BTA与铜器表面上的铜形成类似高聚物线状结构的保护膜。由于这层膜相当牢固、稳定,不溶于水及许多有机溶剂,因而能对铜器起良好的保护作用。BTA是具有中等毒性的有机化和物,在使用过程中要采取防护措施。配制BTA溶液应细心,不可将细粉吸入人体,操作者要戴手套,不要使BTA乙醇溶液与皮肤接触,不允许BTA乙醇溶液蒸发至干,确保溶液不外溢,BTA决不允许加热到升华温度98℃以上;所使用的玻璃器皿要洗涤干净。

将铜斗整体浸泡在3%苯并三氮唑(BTA)乙醇溶液中48小时左右。BTA能与铜及其铜盐形成稳定化合物,在铜与铜合金表面生成不溶性、透明保护膜。生成的膜相当牢固,用脱脂溶剂很难洗掉它。它与铜器、铜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u+1/2O2+2C6H4N2·NH→(C6H4N2·N)2Cu+H2O

用BTA保护处理的青铜器,可以防止氧化物、卤素化合物及其他腐蚀性气体的侵蚀,使青铜器的活泼的“青铜病”受到抑制而稳定下来。将浸泡好的铜斗从缓蚀液中取出,用乙醇冲洗去表面多余的BTA。经过保护处理的青铜器的表面质感不会发现什么明显的变化,与未处理的样品对比,颜色可能略会变深,所以,它能满足文物保护原状、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要求。

4.封护。BTA有可知的蒸汽压,受热容易升华,可逐渐地从被处理的铜器表面挥发出去,所以它对铜器的保护是暂时的。为进一步隔绝大气对它的再侵蚀,使之长久保存,必须对其表面进行必要的封护,对铜斗使用了B72 1%加BTA1%丙酮溶液对其表面涂刷的方法进行封护。

六、日常维护及保存环境

青铜器有害锈氯化亚铜在相对湿度为35%以下的环境中是稳定的,所以干燥环境是保存青铜器的必备条件,在此环境中即使存在铜的氯化物,也不至扩散蔓延,这是腐蚀青铜器最有力的措施。定期检查青铜器的保护状况,以便能够在病变达到十分严重阶段之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与修复相比日常维护更重要,文物受到的损害也小得多。应根据青铜器的保存状态、所处地理环境和所使用的保护试剂,制订出保护计划,定期进行日常维护。

由于铜合金的成分不同,保存环境的差异,其腐蚀机理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由于合金成分的不同,其腐蚀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潮湿的,盐碱性土壤或氯离子存在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化学、电化学腐蚀。青铜器病变常常是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引起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地质环境、有害微生物、昆虫等因素对文物的腐蚀、侵蚀而产生。保存青铜器的库房应干燥、清洁,做到防潮湿、防空气污染,才能防止青铜器腐蚀。适用于青铜器的保存条件:温度20℃,湿度40%以下,此条件由IIC(国际文物保护科学会)、ICOM(国际博物馆学会)、ICCROM(国际保存修复中心等)组织推荐。可根据条件分别控制陈列室、库房、陈列柜及藏品柜箱的微气候环境。

七、小结

青铜艺术品的合金和埋藏环境的差异,使腐蚀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保护处理时一定要经过科学检测分析,明确病变状况和成因,使保护修复处理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对于每一件保护处理的青铜器都应建立健全保护修复档案和相应的数据库,便于随时考察保护处理的效果,为以后研究和再修复提供依据。

修复前后的比照

参考文献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等.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M].大象出版社,2004.

②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③詹长法等.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④马清林,李最雄.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⑤周宝中.文物保护科技文集[C].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

(作者系宁夏固原博物馆文博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