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帝崩桥山留胜迹

黄帝崩桥山留胜迹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崩桥山留胜迹黄帝,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帝王。公孙卿乘汉武帝得宝鼎之机,大讲黄帝学仙,并说黄帝于荆山铸鼎,鼎成后骑龙升天。鼎既成,有龙垂髯下迎黄帝。宣扬黄帝骑龙升天的恶果,是将桥山黄帝陵说成“葬其衣冠”,否定黄帝陵墓的真实性。有识之士对公孙卿的伪说、唐锜的碑刻表示怀疑。清人李梦阳《桥山》诗云:黄帝骑龙事杳然,桥山未必葬冠裳?

黄帝崩桥山留胜迹

黄帝,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帝王。《列子.黄帝篇》曰,黄帝“登假(死亡),百姓号之,三百余年不辍”。《大戴礼.五帝德》记载,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黄帝……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战国时《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一百年,地裂,帝陟(zhì)。帝王之崩,皆曰陟。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飨(祭)之,诸侯大夫时朝焉。”《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在位一百年[25],其年代为黄帝纪元1—100年(约公元前2698—公元前2599年)。

古籍记载黄帝驾崩与安葬本来是明明白白的事情,然而后世的好事者与方士将黄帝的死蒙上了神秘不清的色彩,典型的就是黄帝骑龙升天伪说。

黄帝骑龙升天伪说大抵在春秋末期就有了。孔子的朋友程本,世称程子,又称子华子,春秋末年晋国学者,曾经批驳过黄帝骑龙升天伪说。《四部精华.子华子精华》载:

公仲承问于程子曰:“人有常言,黄帝之治天下也,百神出而受职于明堂之庭。帝乃采铜于首山,作大炉焉,铸神鼎于山上。鼎成,群龙下迎,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天帝所在)。群小臣不得上升,攀龙之胡,力颤而绝(断),帝之弓裘坠焉。于是百姓奉之以长号,故名之鸟号之弓,而藏(葬)其衣冠于桥陵,信之乎?”

程子曰:“否,甚矣(过分了),世之好谲怪(怪诞)也!圣人与人同类也。类同则形同,形同则气(质)同,气同则知识同矣。类异则形异,形异则气异,气异则知识异矣。……人之异于龙,龙之异于鼎,鼎之异于云,言之辨(明)也,恶(何)足以相感召而宾使(服从派遣)之耶?其不然必矣,世之好谲怪也。”

程子不相信黄帝骑龙升天伪说,斥责为“世之谲怪”者所言,“其不然必矣”,结论是“否”。

到了西汉,由于汉武帝“好神仙”,齐地方士李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人先后投到汉武帝身边。李少君年老病死,少翁、栾大二人皆因弄虚作假欺骗汉武帝,后事情败露而被杀。公孙卿老奸巨猾,散布种种伪说,欺骗汉武帝与世人。公孙卿乘汉武帝得宝鼎之机,大讲黄帝学仙,并说黄帝于荆山铸鼎,鼎成后骑龙升天。他宣扬黄帝骑龙升天是别有用心的:其一,是投“好神仙”的汉武帝之好,以求封官荣华,果然得以“拜卿为郎”,又得以“拜卿为中大夫”;其二,是借助黄帝威望壮大神仙家的声威。《史记.封禅书》云:“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善于“阿谀苟合”的方士们一方面投奔当今皇帝做靠山,另一方面看到借助上古黄帝来宣扬神仙说是最有效的手段。

李养正《道教基本知识》一书评说:“汉武帝即位二十八年,汾阴(在今山西万荣县)巫人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方士们遂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仙;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从此以后,宣扬神仙说,皆托名于黄帝,而老子仍属道家。”“神仙家尊崇黄老……既可以以历史上庄严神圣人物来尊高其教,又可以以其学说阐发其教。”

汉武帝太史司马迁作《史记》,遵循史家忠实记录史实的原则,在《孝武本纪》和《封禅书》里实录了“齐人公孙卿曰”: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鸟号。于是天子(汉武帝)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履(鞋)耳。”

早已被程子否定了的黄帝骑龙升天伪说,经过公孙卿的宣扬,又载于正史《史记》,流传至今,仍旧为一些人所津津乐道,以讹传讹,贻误世人。宣扬黄帝骑龙升天的恶果,是将桥山黄帝陵说成“葬其衣冠”,否定黄帝陵墓的真实性。

《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十月,帅师十二部,“出长城,北登单于台(今呼和浩特市西),至朔方[26],临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武德武道),威匈奴。……然匈奴亦慑,终不敢出。上乃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孙卿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思慕,葬其衣冠。’”从此,桥山黄帝陵“葬其衣冠”的伪说流传于世。

早在东汉、三国时期,公孙卿的伪说已经受到批驳。东汉王充《论衡.龙虚篇》云:“世称黄帝骑龙升天,此言盖虚。”“世俗言龙神而升天者妄矣。”三国时《皇览.冢墓记》云:“好道者言,黄帝乘龙升云,登朝霞,上至列阙,倒影经过天宫。”指明是“好道者言”,不可信。

明人唐锜相信公孙卿的伪说,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书刻“桥山龙驭”碑,立于黄帝陵墓之前。有识之士对公孙卿的伪说、唐锜的碑刻表示怀疑。

清人李梦阳《桥山》诗云:

黄帝骑龙事杳然,桥山未必葬冠裳?

清人寇绍先《黄陵》诗云:

衣冠虚葬人传久,龙驾飞升事恐讹?

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国人对“龙”有了明确认识。《中华文明史》说:“数千年来,‘龙’备受华夏民族的尊崇,乃至把炎黄子孙的中国人说成是‘龙’的传人。考其来源,也是从图腾崇拜演化而来的。”“龙是远古人类幻想构建的动物,它具备了多种动物性能。”龙的多种性能是人赋予的。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论证:“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的龙了。”

由此可知,中华民族崇敬的“龙”是一种人文动物图腾,在生物界是不存在的。所谓黄帝骑龙升天,是方士、好道者编造出来的伪说,断不可信。

汉武帝“好神仙”,一心想仿效黄帝升天,长生不死,到了老年方醒悟,后悔不已。《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记载,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正月,汉武帝巡视山东,在泰山祭天、石闾山祭地之后,“见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除)之。’田千秋(官大鸿胪)曰:‘方士言神仙者甚众,而无显功,臣请皆罢斥遣之!’上曰:‘大鸿胪言是也!’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是后上每对群臣自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

相传黄帝在河南灵宝市荆山铸鼎,并在此骑龙升天。《读史方舆纪要》云:“荆山,在阌乡县(今灵宝市故县镇)南二十五里。志云:山下有铸鼎原,即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鼎湖,《史记.封神书》:‘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乘龙上仙,后人因其处曰鼎湖。’在今河南阌乡县南三十里荆山下。”

荆山之阳名黄帝岭,又叫铸鼎原,俗称虎头崖,有汉武帝所建的荆山黄帝陵,陵墓高约6米,周长40余米,外形呈方锥体,背靠黄河,面对荆山。

陕西黄陵县桥山之上有“黄帝陵”。《纲鉴易知录》记述黄帝有熊氏:“帝崩于荆山之阳,葬桥山。子玄嚣(少昊帝)践位。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矣。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西境,历史上曾为翟道县、中部县,1944年改名黄陵县。桥山在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雄踞黄土高原上,海拔1500米,面积3300000余平方米。《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元一统志》云:“桥山……山下有沮水,或曰古沮水,分流潜穿山底经过,因名桥山。”

桥山堪与中华名山媲美,素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桥山天下圣”之誉。

“桥山天下圣”,圣在山上有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黄帝陵、轩辕庙。桥山顶上黄帝陵园,在汉唐原址上,修建围墙1500米,有青石山门,台阶182级。20世纪80年代,曾经大规模修建黄帝陵;90年代,再次扩建黄帝陵,陵墓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墙围护,墓前有四角祭亭,内立郭沫若题书“黄帝陵”碑,往前立有“桥山龙驭”碑,再往前立有“古轩辕黄帝桥陵”碑。

在中华大地上,除了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河南灵宝市荆山黄帝陵,还有河北涿鹿县桥山黄帝陵、北京市平谷县渔子山黄帝陵。东晋学者郭璞注《山经》云:“帝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经》往往复见,盖圣人久于其位,仁化广及,至于殂亡,四海无思不哀,故绝域殊俗之人,闻天子崩,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河南、河北、北京的黄帝陵,应是后人修建的纪念陵墓。

陕西桥山黄帝陵为黄帝正陵,祭祀黄帝大典皆在黄陵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举行。

唐人舒元舆《桥山怀古》诗咏道:

轩辕厌代[27]千万秋,渌波浩荡东南流。

今来古往无不死,独有天地长悠悠。

我乘驿骑到中部,古闻此地为渠搜[28]。

桥山突兀在其左,荒榛交锁寒风愁。

神仙天下亦如此,况我蹙促同蜉蝣。

谁言衣冠葬其下?不见弓剑何人收?

哀喧叫笑牧童戏,阴天月落狐狸游。

却思皇坟立人极,车轮马迹无不周。

桥山东面半山腰有奉祀黄帝之“轩辕庙”。庙有三进院落,前院为历代官员祭祀时整理衣冠的地方;中院是碑亭,保存北宋以来碑刻数十座,有重修碑记,有祭碑;后院是全庙主体,七间绿檐红柱的大殿,正厅挂黄帝像[29],供奉“轩辕黄帝之位”神主。

桥山建庙奉祀黄帝有悠久的历史。《续修陕西通志稿》云:“相传轩辕北巡狩,携四妃至此,故祀之。”《中部县志》载:“轩辕在位一百年,年一百一十岁[30]。葬桥山。左彻立庙祀之,帅诸侯群臣朝焉。”县志还记载,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考证黄帝陵墓以后,地方官员就创建了“轩辕庙”。到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公元779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因河水浸蚀,将庙址迁至桥山东面,就是轩辕庙今址。由于明清两代屡加修葺,轩辕庙金碧辉煌,巍峨庄严。民间谚语说:

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轩辕庙院右侧有一株“轩辕柏”,树旁石碑文字记载:“此柏高五十八市尺(编者注:19.33米),下围三十一市尺(编者注:10.33米),为群柏之冠。”相传,黄帝北巡,携四个妃子到桥山,手植了这株柏树,所以此树又称“黄帝手植柏”。这株柏树树龄已有四千数百年,乃是全国最大最老的古柏树,被外宾誉为“世界柏树之父”。黄帝手植古柏至今枝叶茂盛,苍劲挺拔,生命力极强。

庙院大殿西阶下生长着一株古老的“挂甲柏”,也有黄帝的传说。《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引《延安府志》:“挂甲柏在轩辕庙。黄帝既灭蚩尤,归而挂甲其上,至今树皮每尺许有挂甲痕密布,仿佛钻甲状,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老干细枝,痕迹皆一,为古今奇景。”

桥山之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柏,千姿百态,好像武士肃立于黄帝陵、轩辕庙周围。古柏密集遍山,几乎没有杂树。据说,1936年统计过,共有61186株,尔后陆续有增殖,如今黄陵古柏更数不清了。

前来黄帝陵的人行近桥山,但见莽莽黄土高原上,独立一座青山,仿佛黄涛大海中突现一座绿色仙岛,令人叹为观止。桥山古柏不是天然成林,而系人工所植。有石碑记载,早在汉唐时期,官府就下令在桥山栽植松柏。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年年种树年年不见树林。宋仁宗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正月十八,听了祭黄陵回京大臣的禀报,得知桥山栽植松柏很多而成活甚少,损失很大,于是吩咐大臣拟旨,责令坊州中部县委派专人巡守看护。坊州中书刘午坤接到圣旨,即发动百姓整旧栽新,当年桥山就植柏1415株。他又从乡间抽调冠守文、王文政、杨遇三户人家,免除他们一切差役,令其专门在桥山看护松柏林。为防止他们玩忽职守,还把三户户主名字刻在石碑上。他们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批古帝陵护林员,对保护桥山松柏做出了贡献。

从此,桥山松柏得到历朝官府的保护。松柏不断被种植,遂遍及全山。轩辕庙中有一块宋碑,上书刻:“砍伐柏树,毁坏建筑,许诸人捉拿到官,痛打断罪。”这就是古代官府保护桥山松柏和建筑的见证。民众也养成了爱护桥山松柏和建筑的优良传统。

轩辕庙后院大殿,门首高悬“人文初祖”匾,铭志黄帝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最初祖先。

关于黄帝时代的文明,《易经.系辞》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兴起),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天祐之,言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卦)。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卦)。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卦)。

“重门击柝(木梆),以待暴客(盗贼),盖取诸豫(卦)。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齐,盖取诸小过(卦)。

“弦木为弧(弓),剡木为矢(箭),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卦)。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株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卦)。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土)不树(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卦)。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卦)。”

这些记载了黄帝时代已经发明衣裳、舟楫、服牛乘马、杵臼、弓箭、宫室、棺椁、文字及预防盗贼的木梆。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禅宗与道家》一书论述黄帝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共祖的黄帝,在草昧初创的时代,真有无比的伟大,他不但征服了蚩尤,平定了天下之乱,在他的手里,还建立了中国原始自然科学的规范,他发现磁场的功能,做了指南车[31]。建立中国天文、数学的规律,为古今中外自然科学史上发明的先锋。他创造占星术、天文仪规,作盖天仪,测定风向以候气象、创建历法,以定时间与日月在天体运行的标准,同时命大挠作甲子与奇门遁甲之术[32],建立天文与宇宙物理理论的学术,他研究医药,作《内经》,作交通工具的舟车,制定衣服的制度,以及确立建筑、货币,与划分土地,确定地方政治制度等工作。

“黄帝不但建立了中国原始科学的文化体系,他同时创造文字,发明正音乐乐律的律吕,制作度、量、衡,建立政治体制,而且首先设立‘史官’的制度。总之,黄帝的功德太多,凡是上古一切文化文明的好处,根据旧史上记载的观念,统统归之于黄帝,此所以司马迁所谓,‘黄帝学者所共术’确有原因的。

“我们对于黄帝,除了根据现成的史料简单地作了上面的介绍,且看道家方面,对于黄帝的传说,更可了解道家的学术思想,是如何秉承上古传统文化的来源了。道家者言,除了如上述所说,对于黄帝的伟大,倍加推崇,他们还说黄帝曾经拜过七十二位老师,遍学各种学问,最后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后来又到四川峨眉。广成子才传他的道,因此便普遍传说黄帝问道于崆峒,得道于峨眉。但要记住,由于这个传说,黄帝的功业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的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的系统。所谓广成子,是道家供奉的上古神仙,究竟有无其人姑且不谈,然而道家人物的名号也和佛家菩萨的名号一样,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的,那么广成子便是集其中国文化大成的意思,这与‘黄帝,学者所共术’的观念就不谋而合了。”

《易经.系辞》记载了伏羲时代的文明、神农时代的文明和黄帝时代的文明,这三个时代的文明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三座里程碑。

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开创了中华文明;上古“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饮水思源,不忘老祖宗的恩情。

【注释】

[1]秦人先祖嬴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受封于秦亭,即今甘肃清水县秦亭乡。

[2]黄帝及其子少昊。少昊玄孙伯益,舜之臣,受赐嬴姓,为嬴姓始祖。非子之后,建立秦国,故建上畴祀黄帝、下畴祀少昊。

[3]《山西通志》:“风后,解州人,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风后其一也。解,旧号渤解之海,所谓海隅,即此。(在今山西运城市境。)”

[4]《山海经.海内西经》:“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换毛),在雁门北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即高柳山,在今山西代县北17.5公里。高柳山之北,上古时有大泽(大湖)。

[5]东晋学者郭璞《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6]炎帝榆罔为天子,黄帝当时为有熊国君,以“勤王之师”主战蚩尤,故谓“摄政”,即代理王政。

[7]古书中说,蚩尤“八肱八趾”“中耳”“头有角”,近似牛的形象,当是九黎族牛图腾的反映。

[8]翦伯赞《先秦史》云:蚩尤属太平洋系人种,生着棕色皮肤,戴着面具,看起来像铜头铁额。

[9]古书中记述,蚩尤族食沙、吃石子。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出土人头口含陶小球、石小球。蚩尤食沙、吃石子的传说,当起源他们口中含陶小球、石小球的习俗。

[10]曲晨《古涿鹿黄帝遗迹述略》:“每当夏秋之际,遇到高气压控制了桑干河流域时,由于气流下沉,盆地中央大量蒸发出来的水蒸气无法升空扩散,盆地中就会出现大雾弥漫的天气。”

[11]后人依据风后造指南车的传说,加上自己的创造,亦造出了指南车。东汉张衡、三国魏马钧、南朝齐祖冲之、北宋燕肃、吴德仁等人,都有造指南车的记载。今人又造出指南车,陈列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12]《新书》:“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炎帝当指篡号“炎帝”之蚩尤。杵,木制棒形兵器。

[13]涿鹿山北之龙王塘河谷。

[14]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先生当选临时大总统,正式决定采用《民报》推算的“黄帝纪元”,通行全国。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定为黄帝纪元4610年。依此计算,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698年。(公元前2698年十公元1912年=4610年)

[15]位于涿鹿县城之西。

[16]黄帝元年,推算为公元前2698年。徐仪明《黄帝与黄帝内经》一文曰:黄帝享寿一百一十七岁。黄帝“在位百年崩”,元年当为一十八岁。

[17]古代民族,为匈奴前身。

[18]分封制称天子之国为“中国”。

[19]为黄帝纪元15年(公元前2684年)。黄帝时年32岁。

[20]为黄帝纪元19年(公元前2680年)。黄帝时年36岁。

[21]《列子.黄帝篇》:“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又十有五年”,“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即黄帝五十八年,“天下大治”。其时为黄帝纪元58年(公元前2641年),黄帝时年76岁。

[22]不豫贾:不虚定高价以欺骗顾客。贾,同价。

[23]古代长度单位,周制8尺,汉制为7尺,东汉为5尺6寸。

[24]《咸池》是广天钧乐,似火花飞迸向着南方威严的神灵。img22,音chǎn,火花飞迸。

[25]为黄帝纪元1—100年(公元前2698—公元前2599年)。

[26]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宁夏银川市至山西壶口的黄河流域,北括内蒙古阴山南北,南至陕西宜川、宁县一线。

[27]帝王去世。

[28]古县名。

[29]轩辕庙黄帝像,源出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梁祠”黄帝石刻像。

[30]此为旧说。徐仪明《黄帝与黄帝内经》云:黄帝轩辕氏一百一十七岁。依从此说。

[31]一说,指南车设计的关键,在于中心大平轮和附足立子轮或联或断的自动离合,出于机械性能。此说,谓黄帝“发现磁场的功能,做了指南车”。出于物理性能。

[32]古代方士术数之一,以十天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巳、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吉避凶,故称遁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