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带毒的空气

带毒的空气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带毒的空气70万年前,北京西南周口店附近的山上生活着一群原始人,后人称其北京猿人。当地政府闻讯后马上组织人员抢救,医务人员虽然竭尽全力,仍然死亡60多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这是工业革命以来空气污染向人类发起的第一次强大的攻势。事后据环保部门检测,大气中二氧化碳超标6倍,500米厚的烟雾中金属粉尘和硫酸占了20%以上。可是人类并没有从以往的事故中吸取教训,向天空排放有毒气体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带毒的空气_善待家园中国生

带毒的空气

70万年前,北京西南周口店附近的山上生活着一群原始人,后人称其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与我们最为相近。他们群居洞穴,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和骨器从事狩猎和采集,那时的北京猿人仅仅知道用火。之后的人类虽然可以制造工具,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但整个人类机械化程度不高,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环境学家把这一段历史称作人类与自然最为和谐的时期。

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上半叶,两个英国物理学家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命运。

1764年,英国的仪器修理工瓦特对当时主要用于煤矿抽水的蒸汽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水在锅炉中受热变成蒸汽进入蒸汽机,依靠许多精巧的连动部件,使机械可以在蒸汽的推动下连续地运动。改进后的蒸汽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很快广泛应用于工业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刻苦钻研,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他将铜盘放在大的永久磁场中旋转,把盘的轴心和边缘接上导线,成功地引出了电流,世界第一台发电机宣告成功。

蒸汽机和电的发明,拉开了人类近代文明的序幕。大幕开启,煤炭和石油开始唱主角,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在一些国家开展起来。

人们为烟囱林立欢呼,为马达轰鸣歌唱,为煤炭和石油的利用自豪。那时的人们根本不可能想到,他们在充分享受现代工业带来种种方便的同时,潘多拉的灾难之盒已经打开,空气污染犹如一个张开血口的恶魔,时刻准备吞噬人类。

鼻子成了烟囱

掌握了蒸汽机和发电技术后,人类如虎添翼,迅速摒弃了刀耕火种,开始了一次又一次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从1840年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全球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期显著的特点是,工业迅速发展,人类逐渐进入现代文明时代。伴随着现代文明,环境污染开始出现,而且越发严重。

100多年后,一位人类学家对那段历史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回过头去,当我们以环保的目光审视上个世纪以前取得的辉煌“经济成果”时,我们不得不说,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若单纯以环境计价,人类失去的远远大于得到的,失去的环境即便现在用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的钱也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模样。

历史书籍为我们描绘了100多年前的生产情景:一座座简陋的工棚里,工人们在资本家的监视下拼命地工作着。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大气、河流中。那时的人们只知道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还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巨大危害,更谈不上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19世纪50年代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煤炭和石油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煤炭和石油的过量使用,使得空气污染的程度不断加大,空气中的有毒成分越聚越浓,在世界上造成了多起触目惊心的重大空气污染事件。

1930年12月1日,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内连刮了几天的大风突然止住了,被大风骚扰多日的人们满怀信心地希望赢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天。河谷里少了风的呼啸变得异常寂静,太阳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升起,天空灰蒙蒙一片。

河谷里忽然冒出一条烟龙,烟龙从小到大,很快将长2.4万米、高90米的河谷笼罩,烟龙中的二氧化硫、粉尘等乘机作乱,疯狂地向制造烟龙的一座重型机械制造厂的人们发起强攻。很快工厂里的几千人同时感到恶心、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当地政府闻讯后马上组织人员抢救,医务人员虽然竭尽全力,仍然死亡60多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这是工业革命以来空气污染向人类发起的第一次强大的攻势。自此这类事件便频繁地出现在地球上。

1943年7月9日。美国西南部名城洛杉矶黑云压城,整个天空像个锅盖罩着让人感到压抑。恶劣的天气没能阻挡住人们外出的脚步,人们依旧驾着汽车行进在大街上,完全没有料到汽车会给他们带来灾难。为了赶时间他们不断轰大油门,数量众多的汽车在集中的时间里一起排放出大量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这些有毒气体瞬间聚集而无法扩散,迅速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脂等强氧化剂,洛杉矶的天空很快由黑变成了浅蓝色。

化学烟雾在洛杉矶四处弥漫,人一旦接触到这种有害气体,眼睛发红、喉部痛痒、头晕。浅蓝色天空维持了3天。3天的时间里,全市4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因忍受不了折磨而死亡。3天后化学烟雾虽然退去,但给洛杉矶带来致命的打击,化学烟雾不仅对人产生巨大的杀伤力,而且大量的植物也未能幸免。据官方统计,化学烟雾发生后,离市区100公里的高山森林成片成片地死亡,当年水果减产一半以上。这次化学烟雾事件是全球有记录的第一次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引起的严重空气污染事件。

日本四日市是该国重要的炼油城。该市大大小小的炼油厂遍布,烟囱林立,烟雾缭绕。1955年8月14日,闷热的天气将整座城市锁住,因炼油而产生的大量废气滞留在天空,有毒的空气四下蔓延,导致城中2/3的居民哮喘病发作,50余人因哮喘病而死亡。事后据环保部门检测,大气中二氧化碳超标6倍,500米厚的烟雾中金属粉尘和硫酸占了20%以上。时至今日,四日市的居民谈起那场灾难仍然心有余悸。

大气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科学数据告诉我们,一个成年人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每天需要呼入10立方米的空气,折合质量约为13千克。科学实验告诉我们,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食物1千克,饮水2千克。一个人的生命极限是断粮5周,断水5天。但倘若断绝空气只需10分钟人就会窒息死亡。由此可见,充足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是多么的宝贵。

可是人类并没有从以往的事故中吸取教训,向天空排放有毒气体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1987年1月1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以“鼻子成了烟囱”的标题对墨西哥城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报道:烟雾浓密地笼罩在城市的上空,许多鸟儿飞着飞着突然从天空中跌落下来死去,人们张开大嘴艰难地喘息着,不时有人因喘气困难倒在街上。商店里的抗生素销售量猛增了4倍,市中心不得不设立大量的街头氧气室供路人使用,公路上的能见度不足50米……

人处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鼻子和烟囱还有什么区别?

面对此情此景,世界上许多有良知的科学家拿起笔来大声疾呼,提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空气。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逊目睹了许许多多因工业革命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后果后,经过多日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首次揭露了人类因片面强调发展工业对大气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和对生态的严重破坏。作者在书中写道:自诩为最高智慧生物的人类是怎么了?为什么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人却把自己的家园弄得千疮百孔?人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人类难道不知道在自己头顶上高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吗?

《寂寞的春天》的出版在全世界引起共鸣。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阅此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雷切尔·达尔逊因此被誉为世界现代环境保护的先驱。

实事求是地说,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空气污染造成的一系列灾难,人们开始醒悟,各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净化空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部分空气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空气环境道德”的新观念开始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

尽管如此,当前空气质量情况仍不乐观。

请看下列数字:

目前人类每年向天空排放的有毒气体是:二氧化硫1亿吨,氮氧化物7000万吨,烟尘1亿吨,一氧化碳800万吨,碳氢类化合物3000万吨。

数学家经过缜密的计算后认定:世界上每年排放的这些有毒气体加起来,分摊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人平均每年要吸到肚中50千克有毒气体!

另据权威机构报道,目前全球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970亿美元,我国约为860亿元人民币。这些经济损失中40%是大气污染造成的。

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啊!

世界上大气污染情况如此,我国的大气污染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无论生产还是发电,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资源。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是我国空气污染的首要祸根,煤烟型污染是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我国每年燃煤向天空排放的二氧化硫数万吨以上,一些城市烟雾锁城,空气质量十分低劣,因此上了世界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排行榜。

当世界上的人们被空气污染搞得焦头烂额时,当人们为治理空气污染取得一些成果沾沾自喜时,一种新的更具杀伤力的污染物粉墨登场了。

它的名字人人皆知——氟里昂。

氟里昂曾被称作“20世纪梦幻般的物质”,是当今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该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空调和冰箱的制冷剂、泡沫生产过程中的发泡剂、电子元件的清洗剂和农药喷雾用的喷雾剂等。

氟里昂是适应人们现代文明需要生产出来的。

氟里昂担当起了炎炎盛夏制造“清凉世界”的重任。

在我们数落“20世纪梦幻般的物质”罪恶的时候,先让我们认识一下“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伞”吧。

距离地层表面15—50公里的高空,气象学家称之为平流层。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处在它的保护之下。正是这厚厚的一层气流,挡住了太阳光的直射,在太阳光的强烈作用下,平流层中的氧经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臭氧极其活泼,是强氧化剂,在净水和消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空气中的臭氧含量只占一亿分之一,数量虽微,作用甚大。它的看家本领是吸收紫外线。空气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波长260—340纳米的紫外线对一切生物有着十分强烈的杀伤力。臭氧可以有效地阻挡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侵袭,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氟里昂偏偏成了“地球卫士”的克星。它遭遇臭氧后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演变成氯氧原子,科学实验表明,一个氯氧原子可以吃掉10万个臭氧分子。由于氟里昂的作用,南极的臭氧层已被“吃”成一个硕大的臭氧空洞。这个洞有多大,美国“云雨7号”气象卫星观测的结果是,比整个美国的面积还要大。观测结果还表明,过去的10年里,北半球上的臭氧层中臭氧已经下降了约6%。

医学界人士认为,如果空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表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这些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人类患皮肤癌的机会将增加4%,白内障患者将增加1%。事实上南半球臭氧层的破坏已经对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这个只有1700万人口的国家每年患皮肤癌的人达到14万,名列世界之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若21世纪初臭氧层再减少10%,全世界每年患白内障的人将达到160万—175万。

臭氧层的减少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1987年,20多个主要工业国家的代表汇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各国代表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了一项条约,规定到2000年把臭氧杀手氟里昂的产量减掉一半。我国也在该协议上签了字。

新世纪已经到来。经过不少国家的努力,研究和替代氟里昂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若要全面封杀氟里昂,任务依旧非常艰巨。

现实生活里氟里昂依旧在大量使用。氟里昂依旧是冰箱、空调“冷气的来源”。臭氧层依旧在不断受到破坏。要“清凉的世界”,还是要纯洁的空气,人类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雨比醋酸

酸雨对于不少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

它来到世界上的时间不长,产生于上个世纪中叶,是大气对人类的惩罚。

酸雨比醋还酸?

答案是肯定的。

我翻阅了不少科学书籍,好不容易才认识了它: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皆可称之为酸雨。

生物学家说:我们通常食用的醋pH值为4,而许多酸雨的pH值要低于食醋。

酸雨的的确确要比醋酸。

酸雨亦是空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当历史的脚步跌跌撞撞地跨入21世纪后,酸雨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许多地方泛滥成灾,而且雨水越来越酸,危害越来越大,人们将其称作“来自空中的死亡之神”。

雨,字典里的解释是: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悬浮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

雨下到地上在太阳的作用下又蒸发到天空,在天空再转成云降到地上,如此循环反复,保证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河川、湖泊不会干涸,植物、动物乃至地球上一切生物不会因少水而灭绝。

古代的诗人是这样赞美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可以说雨是老天爷赐给人类的圣水,它滋润着大地,养育着一切生灵。然而,酸雨的降临,带给人类的是一场灾难。

酸雨的产生百分之百是人类的“杰作”。环保专家语气十分肯定地说。

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煤和石油成了燃料的主体,燃烧后的煤和石油夹杂着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有害气体顺着一根根烟囱升上天空,正是由于它们的出现,原本纯洁的云与它们混合后变成了贻害地球的“魔水”,这一“空中恶魔”所到之处,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

魏复盛,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环境化学专家,他主持完成的全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酸雨来源、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听魏复盛院士谈空气污染问题,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酸雨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之一。整个欧洲、北美洲和亚洲都处于酸雨的“关照”之中,北欧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瑞典、德国、丹麦、波兰、捷克等国家的酸雨pH值都在4—4.5,北美一些地区下酸雨更是司空见惯,那里的酸雨pH值经常是3—4,美国全国有15个州降雨的pH值在4以下,西弗吉尼亚州更是以pH值低于1.5成为世界之最。除此之外,日本的静冈县清水市降雨的pH值为2.3,神奈县川崎市为3.3,千叶县京原市为3.8。pH值如此低的酸雨已经给当地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森林大面积死亡,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意大利北部9000公顷森林因不断遭受酸雨沐浴而死亡。旅游胜地瑞典由于酸雨的危害,全国3亿棵树中1/4已经被酸雨“烧死”,还有14%的树木已被酸雨浇得奄奄一息。美国东部沿海地区北卡罗来那米切尔山顶上生长着非常珍贵的红云杉和福来氏冷杉,这些稀有树种饱受酸雨袭击后已经自身难保,根本谈不上繁殖后代了。倘若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这些珍贵树种极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里从地球上消失。近些年随着全球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向大气层排放的有害气体逐年增多,酸雨也有增无减地发展着、扩大着,并且不断出现新的酸雨区。昔日远离酸雨的印度、巴西、南非以及东南亚地区也已经加入到酸雨区的行列,成为新一代遭受酸雨折磨的“难民”……

告别魏复盛院士,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酸雨已经开始腐蚀地球,腐蚀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酸雨的出现有它充足的理由,这些理由则是人给予它们的。正是人在大自然面前的不清白,导致空气浑浊,酸雨产生。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虽然复杂,但形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人为向天空过量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这些有害气体有的是当地排放的,有的纯属跨国飘来的有害气体,“沾光”受害。上个世纪中叶,美国为了保持自己天空的洁净,将大量的电力发电厂建在了东北部与加拿大接壤的上风边界处,美国人用上了电,有害气体却随着高大的烟囱随风飘到了临国加拿大,使加拿大不少地区遭受酸雨之害。

产生酸雨的另一个原因是汽车的尾气。

1769年,法国陆军军官居纽经过几年实验,利用蒸汽机作为动力在世界上首次发明了汽车。从此,这项发明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了一次革命。汽车的出现,立即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经过不少次的技术改造,汽车的功能越来越符合人类的愿望,并以惊人的超速度发展着。20世纪40年代,全世界汽车拥有量250万辆,70年代上升为2亿多辆,目前则迅速增长到10亿辆以上。美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汽车最多的国家,目前汽车的保有量达到2亿多辆,几乎人人拥有一辆汽车。汽车在为人类提供快捷方便的同时,汽车的尾气排放出大量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成为污染空气、制造酸雨的又一重要污染源。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汽车尾气排放的有毒气体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之后造成酸雨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科学家检测,汽车大国美国空气污染中60%到90%的污染源来自汽车尾气。大量的事实证明,由于汽车无限制地超速发展,它对空气污染的程度不断加大,已从现代文明的象征逐步沦为人类生存的杀手。

中国在突如其来的酸雨面前同样不能逃脱劫难。

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出现小范围酸雨,近些年一些地区酸雨状况非常严重。西南、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频降酸雨,重庆、贵阳、长沙、柳州、厦门等地的雨水平均pH值为4—4.5,许多地区甚至小于3.5。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天上的降水已接近或低于食醋的pH值。

在我国众多的酸雨区,山城重庆不幸沦为酸雨最严重的地区。

为了采访酸雨造成的危害,我专程来到重庆登上南山。陪同的同志告诉我,这里过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马尾松,大片碧绿的马尾松将南山装扮得郁郁葱葱,煞是好看。可几场酸雨降临后,可怜的马尾松一棵棵地死去,目前当地的马尾松已经死亡90%以上,侥幸存活下来的也已伤了元气。

事实正是如此。如今的南山见到马尾松已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为了实地看看劫后余生的马尾松现在是什么模样,我们转了老半天才见到几棵,可怜的马尾松树枝耷拉,树叶半绿半黄,半死不活地戳在半山间。

酸雨不光毁掉了南山的马尾松,也毁坏了不少庄稼。

1982年6月13日夜,闷热无比的重庆突然下起了大雨。农民们在感受大雨带来的凉爽之外,希冀这场雨下得再大些,以利于水稻的生长。他们没有想到,从天而降的竟是一场特大酸雨。这场覆盖全市的特大酸雨,将农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1333公顷水稻全部浇死!望着这一切,农民们欲哭无泪。事隔不久,这样的天灾在广西的柳州也同样出现。

更让我们不安的是,一些远离工业的旅游地区近些年酸雨也频频光临。四川峨眉山主峰金顶近年来时常出现pH值小于4.5的酸雨,金顶上的珍稀树种高山冷杉大量死掉。

汽车尾气加剧了酸雨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十几年来汽车保有量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全国的汽车从1987年的650万辆激增到现在的数千万辆。我国的汽车除进口外,许多地方也生产汽车,可生产技术与世界汽车强国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由于我国的汽车制造和维修保养手段低,目前我国汽车尾气单车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同类单车排放量的十几倍以上。据有关部门对全国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北京市的汽车尾气监测,全北京汽车数量为190多万辆,是日本东京和美国洛杉矶的1/10左右,但由于保养、尾气治理、城市交通设施不合理等因素,汽车尾气排放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总量超过了东京和洛杉矶。虽然现在北京市加大了对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但汽车尾部冒黑烟的现象依旧可见。此外,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行了汽车尾气治理,但许多中小城市依旧没有将汽车尾气治理纳入计划,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说,形势并不容乐观。

酸雨还是一种超级腐蚀剂,它对建筑物、金属构件和文物等有极强的腐蚀能力。

酸雨对路面建筑的腐蚀作用有多大?20世纪初,美国一家著名的杂志社对其有着详细的描述:“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修建的著名古庙——巴特农神庙,是2000多年前各类劫难后幸存的。它曾遭受多次战争的破坏,罗马征服者把它变成妓院,基督教徒把它当作教堂,土耳其人又把它变成清真寺,然后又把它用做火药库。巴特农神庙虽屡遭各种灾难,但它依旧顽强地屹立着。令人遗憾的是,过去的50年里,酸雨对它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在强烈的酸雨腐蚀下,神庙表面那层起保护作用的盔甲已脱落得斑驳陆离,晶莹光洁的大理石仿佛长了皮肤癌,各种精美的浮雕和花纹图案已经面目全非,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人类不检点而制造的酸雨,经过几十年的“成长壮大”,如今已对人类展开了各式各样的主动进攻,它们似一个个“空中恶魔”,不知什么时候突然降临在地球上,对人类施展报复行动,把人类历经千辛万苦建造的美丽殿堂瞬间弄得乱七八糟。

好可怕的事情啊!

这种可怕的事情在我国也未能幸免。环保专家通过对我国遭受酸雨侵蚀最严重的重庆市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该市的电视塔、室外机械、路灯及电线的更换频率比其他城市至少要快5倍左右,市中嘉陵江大桥上的钢梁每年腐蚀0.16毫米,照此腐蚀速度下去,设计能力可以使用百年的嘉陵江大桥最多30年就要被酸雨腐蚀掉。

夜晚我伫立在嘉陵江大桥上,抚摩着桥身因酸雨腐蚀而生的斑斑锈迹。

桥上灯火辉煌,人车不断。桥下江水翻滚,船声隆隆。人们在百分百地享受嘉陵江大桥的方便,此时此刻我相信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嘉陵江大桥的痛苦。更可悲的是,这种痛苦正是享受者造成的。

美丽的嘉陵江大桥啊,你在痛苦中已经默默承受了多年,你还能继续忍受吗?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酸雨对人类造成的破坏已有了大概的数字:瑞典每年损失木材459万立方米,德国10年来10%的森林遭到毁灭性打击,木材量减少一半,东欧100万公顷的森林几乎全部死亡。我国四川、贵州、广东、广西4省、区近年来由于酸雨造成的森林危害和农作物减产已有10多个亿元……

2003年的“五一”节,北京因突如其来的“非典”把人关在屋子里。我闲来无事上网看看,竟发现一组最新的酸雨数字:我国的福建省23个城市里97%的城市下酸雨,广西南宁每年的酸雨率超过40%,最高达到77%,春季达到100%……

如何消灭酸雨?专家开出的药方非常简单:彻底消除烟囱里和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小颗粒杀人

打开电视收看空气质量预报,有关各个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有一个新的名词——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随天气预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何为可吸入颗粒物?

气象专家说:可吸入颗粒物是飘逸在空气中极其复杂的混合物。它不仅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而且大小也是分散的。可吸入颗粒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粒径大于10微米的,它们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很快降临到地面,又称为降尘;另一类是粒径小于10微米的粒子,它们可以长时间地飘荡在空气中,又称为飘尘。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有何危害?

专家的回答斩钉截铁:可以杀人!

哦,好可怕哟。

可以杀人的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是飘尘。

飘尘的粒径较小,随空气流动到处飘荡,它飞到人的鼻子里可以轻而易举地跟着人的呼吸进入到人体呼吸系统的内部并牢牢地依附在人的肺部和支气管中。

飘尘的可吸入颗粒物个头不大,但“五毒”俱全。

科学实验表明,燃烧后的煤炭、石油和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镉、铬、铍、钒等有害金属元素和致癌有机物。这些害人的家伙最喜欢聚集在0.5—5微米的粒子中。这些含有有害金属元素和致癌物的小家伙一旦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内,轻则损害人体健康,重的致人死亡。

现代的都市人虽然生活得十分潇洒,但卫生专家认为现代城市人普遍患了一种病——嗅觉在不断下降。罪魁祸首就是人经常吸入含有氧化铬的空气。氧化铬进入人的呼吸道后沉积在人的鼻黏膜上,久而久之这种毒素开始损害人的鼻黏膜,使人失去嗅觉。倘若氧化铬顺着人的呼吸道继续向前走,严重了可以破坏人的整个呼吸系统,引起气管炎、哮喘、肺炎、肺气肿等疾病,再严重的导致肺心病直至死亡。

1961年,加拿大权威机构的一项医疗报告震惊了整个世界。该国当年2774人死于肺癌。这组数字是加拿大30年来肺癌死亡人数总和的8倍。因肺癌死亡的2774人中,城市比农村高出3倍。

无独有偶。近10年来,美国的肺癌死亡率增加了5倍。近50年来,全世界肺癌发病率男性增加了10倍到30倍,女性增加了3倍到8倍。

全世界许许多多的医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证据可以证明,90%以上的肺癌患者是由于吸入了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他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芘等芳香族化合物是造成人类患上肺癌的最主要因素。实验表明,每燃烧1千克煤可产生0.1毫克苯并芘,汽车每行驶1小时可产生300毫克苯并芘。此外,香烟中的焦油也含有一定数量的苯并芘。苯并芘是医学界公认的强致癌物,空气中苯并芘的浓度每上升百万分之一,肺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5%。

这样的研究结果在我国也可以得到证实。

我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地方在山西省。

山西的空气污染全世界出名。

山西的省会太原则是全省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太原盛产煤,污染物多为燃烧后的烟尘。烟尘中含有大量可吸入颗粒物的有毒空气飘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侵蚀着人们的呼吸系统。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后果就是,太原市的肺癌死亡率居山西省第一位。

太原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周边的一些县暖气片厂林立。生产暖气片离不了煤,烧煤就少不了烟囱,少不了冒烟。3年前我到20公里外的清徐县采访时看到,该县暖气片厂的座座“冲天炉”浓烟滚滚,黑烟遮天蔽日。天上乌黑一片,厂内厚厚的粉尘让人无法立足,浓浓的二氧化硫弥漫在四周,呛得人呼吸困难。这样的厂清徐县共有45家,家家如此。这还仅仅是一个县。太原周边不少县都有暖气片厂,污染的程度相似,太原市污染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云南省与贵州省的交界处有一个叫宣威的地方,该地经济落后也不是旅游景区,因而鲜为人知。就是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却在全国医学界保持着一项全国记录——肺癌死亡居全国之冠,当地肺癌的死亡率高达10万分之21。

踏上宣威的土地才知道这里山清水秀,每座山都被绿色裹住,山脚下清澈的小溪哗啦啦淌过。宣威工业并不发达,甚至没有工业,站在高处不见烟囱。

祸从哪儿来?

根源仍然是煤。该地区虽然落后,但地下蕴藏着储量丰富的煤。有煤就不愁燃料,人们取暖做饭都用煤。当地人用煤做燃料却不知煤燃烧后产生的危害,村民们将灶台建在屋内,没有烟道,任凭黑烟在屋内游荡。这样呆在室内的人每天要吸入超量的有毒气体,医学专家经过大量调研认为这才是肺癌居多的原因。

可吸入颗粒物的另一来源出自汽车尾气。

中国内地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汽车数量名列全国前茅。汽车数量的增多对人既是好事也是坏事。除去车多堵塞交通带给人烦恼外,汽车尾部冒出的串串浓烟给这两座城市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北京市从1949年到2000年的50余年间,肺癌患者增加了150%以上,上海肺癌的发病率与世界其他大城市相比,位居冠军。卫生专家提醒说,城市居民肺癌患者的增多,汽车尾气“功不可没”。

可吸入颗粒物每年能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专家举出这样一组数字:全世界每年损失500亿美元,中国每年损失450万元人民币。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环保学家将其比喻为“看不见的核浩劫”一点也不为过。可吸入颗粒物虽然没有核武器那样瞬间产生巨大的杀伤力,但它通过“慢功”损害人的健康,消磨人的生命,它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是长久的。

如何控制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努力地想办法,人们力图通过合理利用能源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产生。通过治理与控制,这一“恶魔”已有所收敛,但它仍然没有得到根除。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燃煤又是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之一。21世纪如何利用脱硫和除尘装置来治理可吸入颗粒物,让老百姓呼吸到纯洁清新的空气,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冷美人”出世

1809年,世界上又一项伟大的发明诞生,英国人戴维经过无数次实验,发明了依靠电池来供电的电弧灯。

之后不久,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我们现在家庭中常用的白炽灯。从此,人类把电变成光,驱走黑暗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电变成光,为人类带来了人造的光明。晚上,人们无论看书学习,还是到剧场观看演出,或是走在大街上,一盏盏明亮的灯伴随着我们度过一个个美好温馨的夜晚。灯光如今已是人类用得最多、最普遍的电器。

电灯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现代文明时代。如今人们衡量一个地方经济是否发达,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那地方的灯光是否通明、是否璀璨。我们做一个设想,我们的生活中一旦缺少了电灯,将是何等的沮丧?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现代人在没有电灯的黑夜里如何生活。

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样,在历史的脚步迈入21世纪的今天,电灯超量使用,在许多城市中已经泛滥成灾,演绎成现代城市一种新的污染——光污染。

入夜,漫步街头,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闪烁不定的汽车灯让人看不清东南西北,马路两旁的照明灯把黑夜变成了白昼……

在这看似灯火辉煌的夜晚里,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灯光的侵害。

灯光污染究竟能对人造成多大的危害呢?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有了结果:一个人长期在电灯下学习和工作,轻的可以引起眼睛疲劳,出现头晕眼花、视力下降等症状,重的每周紫外线的摄入量增加5%,患黑痣的机会增加4倍,患皮肤癌的机会增加2倍。

科学家为此在动物身上做了实验,将一只老鼠置于强烈灯光的照射之下,最多两天老鼠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幻觉甚至死亡。

科学家的研究还发现,冬季由于天黑的较早,人们使用灯光的时间加长,老年人长时间受到灯光的照射,自身摄入钙的能力会严重削弱。

电灯对未成年女性性成熟是否有影响,这是当前一些科学家很感兴趣的一个科研话题。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的一些青春少女,她们的性成熟时间比起她们的祖辈来至少提前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她们的性成熟时间和身体发育的程度与烈日炎炎下热带国家的少女相近。据此科学家们认为,这其中很有可能与灯光的照射有关。

当我们每个夜晚沐浴在灯光下而感到兴奋时,当我们散步在街头望着眼前一片辉煌的灯光时,当我们喟叹灯光可以把黑色的夜晚变成白昼时,恐怕很少有人将眼前的灯火通明与灾难联想起来。

警惕呀,灯光的过量使用也是有害的。

如果说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灯光对人体产生危害大家能接受的话,一种更现代化的光污染恐怕还鲜为人知。它的名字也颇具现代化——冷光。

冷光,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称。不了解它脾气秉性的人很容易将它与“冷美人"联想起来。

“冷美人"虽冷,但大家喜欢。

一位对冷光很有研究的学者这样描述“冷美人”:林立的高楼,时髦的装潢,无不显示出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气派和风格。马赛克墙面、洁白的瓷砖、铝合金门窗、镜面玻璃、不锈钢、白色粉刷面……所有这些装饰品都以不同的光亮程度显示出自己显要的身份。它们以各自的光亮相互媲美,尤其在阳光的照射下争先发出耀眼的光芒。人们见此情景往往万分感慨:哦!好亮啊。不知情的人并不知道,正是这种光亮反射出的冷光刺痛了你的眼,影响了你的情绪,伤害了你的身体。人被冷光射中后,轻者会感到头晕眼花、口干舌燥、腿软心慌、胸闷气憋,重者可导致冠心病、脑血栓、精神分裂等,甚至丧失生命。

冷光是20世纪末才横空出世的冷面杀手,它似一把利刃,狠狠地戳向一切钟情于它的人们。让我们感到可悲和惋惜的是,一些人致死仍不知道杀害他的正是看似温柔美丽的“冷美人”。

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被太阳晒蔫了的人们躲在能降温的地方歇息着。往日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少有的寂静。就在这时,一辆小轿车在马路上疾驶而来。汽车在一个拐弯处突然似脱缰的野马,径直撞在了马路中央的隔离墩上,汽车严重受损,司机当场殒命。

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非常令人费解。汽车行驶时马路上并无其他车辆,汽车经过检验后排除了因机械故障产生车祸的假想。是何原因诱发事故,要了司机的命?一时众说纷纭。

巧的是,两天之后同一地点又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驾车的司机们反映,汽车走到这个地方时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眼花。这个情况引起了光学专家的重视,他们通过实地勘查发现,该拐弯处两旁有几幢外表镶着玻璃的高楼。玻璃在阳光照射下,像几盏探照灯悬在头顶。巨大的冷光照射使高度集中精力开车的司机忽然被晃得双目难睁,甚至瞬间眩晕,极短的时间里汽车失去控制,交通事故便发生了。

冷光是最近几年“奉献”给人类的一种最新的污染。它的产生完全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种副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腰包的鼓起,人们越来越追求明亮。追求的结果是对自然光的利用日益减少,超量的人造光充斥于室内。

这种场景我们在办公室里随处可见:室外阳光明媚,室内依旧开着电灯。现在人们仿佛已经形成一种习惯,进办公室必须开灯。我们可以做一个设想,假如一个人每日在办公室工作8个小时,乘公交车回家,晚间回家后不进行室外活动,天一黑,电灯又打开了。仔细算算,这个人几乎没有接受自然光的时间。

这种情况冬季更甚。

居住在北方大都市的人们每日顶着星星出门,趁着月色回家,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太阳光。事实上,都市里的人们除去灯光的照射外,许多人工作时间守着电脑,回到家中猛看电视,无形中增加了冷光对人的照射时间。电脑和电视发出的冷光究竟能对人产生多么大的危害,目前的科学研究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大家已经形成共识:电脑和电视看时间久了肯定对眼睛有害。

冷光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科学家的测试表明:白色粉刷面的反射系数p为69%—82%,镜面的反射系数p是82%—88%,它们的反射系数比草地、森林或毛面砖石外装修建筑物的反射系数大10倍以上。

冷光披着豪华的外衣,迎合着人类的需求,堂而皇之地盘踞在城市中最显眼最重要的位置,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许多人不但不厌弃它,反而千方百计地“引光入室”,加大对它的投入,甚至把它作为权利大小和钱包鼓瘪的象征。

前些年美国一些科学家曾建议发射几颗“人造小月亮”。在这些“小月亮”上装上极强的反光材料,利用“小月亮”反射太阳光,达到将黑暗变成光明的目的。这一建议倘若实施,“小月亮”照射之处黑暗将远离人类。这一建议出台后立即遭到不少科学家的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一旦这些地方告别黑暗,每天24小时都“阳光灿烂”,人体的生物钟将遭到极大的破坏,生物钟一旦发生紊乱,人类说不定就要与灾难挂上钩。因此,这一建议至今仍被封入冷宫。

与别的污染物不同的是,冷光是在人们的一片赞许声中将一颗颗冰冷的子弹射向人群的。“冷美人”由于出道的历史短,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需要,因此人们目前对它的危害了解不够,更谈不上什么预防措施了。这种状况已引起大气和环保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在积极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的同时,大声呼吁人们重视冷光的污染,提高防范意识。

【专家观点】

治气先治人

王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研究所副研究员):空气污染是当今国际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空气污染不但对整个地球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而且严重危害动物、植物的生存。遗憾的是,近些年空气污染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

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大气是人类共有的财产,它不分种族,没有国界,所以保护大气是全球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大气污染,正在不断冲击着由人类主宰的地球“文明”,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应当选择一个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保证我们呼吸的空气纯洁,地球不受损害。应当这样认为,保护大气意识,不但体现了人类基本素质的高低,而且对于人类新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使各种有害气体的排放已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大量的污染物对人和地球产生了巨大的损害。据最保守的估计,全世界每年向天空排放的有毒化学品400万吨,排出二氧化硫和烟尘3亿吨以上。这些污染物被肆意排放到大气中,威胁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

倘若说其他灾害包含一些自然因素,大气污染则纯粹是人一手造成的。治理大气污染关键在治人。近几年我国不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一些地方效果甚微。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一些人过分看中地方的经济效益,而把大气污染放在很低的位置。若想大气质量取得根本好转,治理人是第一位的。

限制汽车

李江(大气环保博士):空气污染是很可恶、很可恨,也很可怕的事情。它弥漫于大气之中,充斥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不管你是权倾一方的高官,还是腰缠万贯的富商,或是一介草民,相同的肺活量都要被迫呼吸质量低劣的空气。在世界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人们在眼花缭乱的商品面前可以有多种选择,惟独无法选择空气。

支撑人类生命的空气如今已被污染得一塌糊涂。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嗅到呛人的味道,个别地方的个别企业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不顾公共利益,肆意将有毒有害的气体排向天空,污染了整个环境。除去企业对大气的污染外,汽车对空气的污染同样不容忽视。毫不夸张地说,一辆汽车就是一个污染源。近几年我国良好的社会和发展环境为汽车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工业如雨后春笋呼啦啦冒出一大片。没错,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汽车也成为空气污染的一个新增长点,大量的汽车尾气严重污染着城市。这种情况不光中国,全世界都如此。

若想纯洁城市空气,必须控制汽车的生产,掐断污染源,对现有的汽车实行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不合格者一律不准上路。在此基础上还要严格控制官员用车。现在许多地方官员用车仍占大头,这是中国车市兴旺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进入家庭,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制定了不少政策鼓励私人购车,这样做是否会走入另一个极端,汽车工业发展了,大气质量进一步下降了。两者的利弊应当权衡一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