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抗原免疫原性因素有哪些

抗原免疫原性因素有哪些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反应原性指具有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相互反应的特性,此特性又称为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相反,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仅为5734Da,但其氨基酸成分和结构较特殊,故具有免疫原性。异物性又称异质性,指抗原的理化性质与所刺激机体的自身物质间的差异程度。它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非动物性抗原物质如叶绿素、微生物等对动物宿主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的基本概念_微生物学

抗原是能与淋巴细胞原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诱导该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发生抗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1.抗原性

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个基本属性。免疫原性指具有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反应原性指具有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相互反应的特性,此特性又称为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根据是否同时具备上述两种特性,可以把抗原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

(1)完全抗原 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大多数常见的抗原都是完全抗原,例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毒素、病原和动物血原等。

(2)不完全抗原(半抗原) 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亦称半抗原。如青霉素类药物、药理活性肽类的一些激素、cAMP与cGMP代谢物、嘌呤嘧啶碱基、核苷、核苷酸、寡核苷酸、人工多聚核苷酸以及核酸大分子等均为不完全抗原。这些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半抗原物质与相应的载体蛋白(如甲基化血清蛋白,MBSA)结合为复合物后,就可各自通过实验手段诱发出高度特异的抗体,此种抗体可用于放射免疫测定或其他测定,可检出极微量的相应半抗原物质。

半抗原又可分为简单半抗原和复合半抗原。简单半抗原又称阻抑半抗原,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既无免疫原性,也无反应原性,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不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可见的反应,但能中和相应的抗体,阻止抗体在相应的完全抗原或复合半抗原发生可见的反应(用沉淀抑制反应可证实)。如抗生素、酒石酸、苯甲酸等都属于这类抗原。复合半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有多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多糖类、脂质、脂多糖等都属于复合半抗原。

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免疫原性是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抗原的关键。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抗原的免疫原性与理化性质直接相关。一般抗原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结构越复杂,则免疫原性越强。抗原物质相对分子质量都大于1.0×104Da,低于4.0×103Da的物质,一般不是抗原。但也有例外,如明胶的相对分子质量高达1.0×105Da,却因其氨基酸种类简单(缺乏苯环)且易降解而使其抗原性很弱。相反,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仅为5734Da,但其氨基酸成分和结构较特殊,故具有免疫原性。

相同大小的分子,如果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不同,其免疫原性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愈复杂的物质免疫原性愈强(见图8-1)。

图8-1 谷氨酸、酪氨酸连接在多聚丙氨酸的位置与抗原性强弱的关系

(2)免疫动物的遗传因素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例如免疫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的Ir等基因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机体与抗原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免疫途径、抗原剂量等都对免疫原性有影响。

(3)异物性。异物性又称异质性,指抗原的理化性质与所刺激机体的自身物质间的差异程度。它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非动物性抗原物质如叶绿素、微生物等对动物宿主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② 异种动物抗原,血缘关系越远,生物种系差别越大,免疫原性越好。 ③ 同种异体抗原,同种动物异体间的某种物质也有免疫原性,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④ 自体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的自身物质或细胞不能刺激自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但如果在组织蛋白结构发生改变、机体免疫识别功能紊乱或眼球蛋白、精子蛋白、甲状腺蛋白等因外因或感染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而机体视之为异物等情况下,均可引发自身免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