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分析介绍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市场和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实行计划配置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从整体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计划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始于社会主义国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市场和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1.3.1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在任何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都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在数量上又总是有限的。由于社会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上的资源增加,就意味着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上的资源减少,因此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人们需要对既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作出选择,以保证稀缺的资源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组合,分配给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者,获得最优的效率。“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5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一个社会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就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生产就会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从而达到消费者、企业及社会利益的最大满足。反之,一个社会人力、物力、财力处于闲置状态,就被看做资源配置失当,社会生产结构由于与社会需要结构不相适应而发生脱节,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需要就难以得到满足,社会再生产运动就会遇到困难,甚至使某些环节出现中断。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

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存在并发生作用,并不意味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这个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一样的。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资源的形式,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它既可以借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人们预先制订计划直接分配来实现。

1.3.2 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每个人都力图运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它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亚当·斯密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2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这两种方式不同程度的结合,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标。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实行市场配置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实行计划配置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从整体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

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还不强,只能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社会资源,由价格信号来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听任市场自发地以周期性危机的形式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然而“看不见的手”并不能调节日趋尖锐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与市场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终于酿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生存的问题”,资产阶级国家强化了经济干预,力图借助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保持国民经济稳定。于是,现代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自由市场经济。

计划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反映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始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各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大都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手段管理国民经济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初始阶段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在需求比较简单、生产和供给能力相对有限、技术进步比较缓慢的工业化起步阶段,它有利于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集中有限的经济资源保证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苏联从1929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到1937年,其工业生产水平超过德国、英国、法国,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第四位,跃居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苏联的工业化成就,与同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性危机的萧条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国际上面临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国内用于建设的资金、物资很少的情况下,我们依靠正在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全国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建设,迅速地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统得过多过死,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严重缺陷。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条件的变化,尤其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固有的功能缺陷日益凸现,运行成本越来越高,经济收益越来越低,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高速、协调发展,而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失去了活力,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