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它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它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1.1.1 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32~33页)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进化和发展。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1.1.2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两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制度、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四五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数十年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对北美易洛魁人部落的描述是:部落共同开发土地、猎区、渔场、牧场,共同拥有生产资料。氏族全体成员共同劳动创造的成果归全氏族成员共有。个人所有的只是随身携带的生产工具和个人日常生活用品

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人们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劳动。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相适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原始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原始社会末期,金属工具,特别是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集体劳动逐渐过渡到个体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也逐渐从公有财产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和交换的发展导致财产占有上的不平等,当奴隶劳动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时,奴隶制度便形成了。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奴隶是在奴隶主或监工的暴力手段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尽管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以实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协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而它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缓慢地向前发展。不过,奴隶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毕竟极为有限,到奴隶社会末期,新的金属工具——铁器的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铁器时代。当奴隶占有制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的桎梏时,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四大发明,即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促进了人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传教的工具。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主占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则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农民不得不通过向封建主缴纳地租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不得不忍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奴役。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相对于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封建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而建立和发展起来。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机械力取代人力和自然力,以人工合成材料取代自然原料的生产技术的根本性变革。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制度,雇佣劳动从对资本的“形式隶属”转变为“实际隶属”,不仅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切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暴露出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一面。生产的社会化要求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中表现了出来。19世纪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时期,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电能与机械能等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为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又一次自我“扬弃”。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社会生产的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带来了生产社会化在全球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也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自我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限度内的不断调整,一方面推动着生产社会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明它还有相当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在不自觉地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着物质条件,表现出它离社会主义门槛越来越近。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认为:“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裂缝,这些裂缝孕育着地震。人们不知道地震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以怎样的方式爆发,然而却知道总有一天要爆发。”

资料来源:面目虽变,本质依旧.人民日报,2000-08-29

但是必须看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战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现共同富裕,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