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马克・扎克伯格:面对强敌,我与对手之敌结友

马克・扎克伯格:面对强敌,我与对手之敌结友

时间:2022-05-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扎克伯格:面对强敌,我与对手之敌结友熟悉三国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当魏国一家独大的时候,吴国为了免受魏国的进攻,而选择了和魏国的另一个敌人蜀国结盟,在“孙刘联盟”的政策下终保多年平安;当局势转变,吴国又和曾经的敌人魏国结盟,共同抵御蜀国的来犯,“孙曹联盟”又保吴国安然多年。如果有需要,面对强大的敌人,与其对手结为朋友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马克·扎克伯格:面对强敌,我与对手之敌结友

熟悉三国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当魏国一家独大的时候,吴国为了免受魏国的进攻,而选择了和魏国的另一个敌人蜀国结盟,在“孙刘联盟”的政策下终保多年平安;当局势转变,吴国又和曾经的敌人魏国结盟,共同抵御蜀国的来犯,“孙曹联盟”又保吴国安然多年。从古至今,“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一直都是人与人相处之道中一条雷打不动的铁律。其实,在利字当头的生意场上更是如此,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如果有需要,面对强大的敌人,与其对手结为朋友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在Facebook的成长发展历程中,年轻的金融巨匠马克·扎克伯格就曾经十分成功的运用过这套“战术”。

Facebook与谷歌的争战

前些年,由于风靡全球的社交软件Facebook的日渐成熟与飞速扩张,谷歌和Facebook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众所周知,谷歌旗下的业务除了搜索引擎之外,还有和Facebook对立的社交业务。两家大企业之间的对立关系,在现任谷歌董事长的埃里克·施密特的两次言论中可以明显感觉到。2011年6月初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九All ThingsD技术大会上,已经卸任公司CEO、现任谷歌董事长的埃里克·施密特表示,对于迎战Facebook的失败,自己难辞其咎。“我的确看到了潜在的威胁,但是没有对其进行有力的反击”。然而,在2011年年初,埃里克·施密特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给出了与这次言论大相径庭的说法,当时他说“谷歌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微软,而不是Facebook”。

关于埃里克·施密特两次说法迥然不同的原因,外界给出了两种比较合理的猜测:第一,他们把Facebook视为强敌的想法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Facebook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他们在年初时候没有预料到的,于是短短半年时间,Facebook便从不是最大的竞争对手转换成了对谷歌迎头痛击的潜在威胁。第二,埃里克·施密特2011年年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所讲的那些话都只是用来麻痹竞争对手的公关说辞,事实上,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谷歌为抢占社交领域做了紧锣密鼓的战略部署。比如重新召回创始人拉里·佩奇,推出“+1”社交搜索按钮,将员工年终奖金中的25%和公司社交战略成绩挂钩。此外,在社交领域,谷歌也一直在尝试通过自主研发或收购来摆脱困境。比如:从社交网站Orkut到图片分享网站Picasa,从提供移动社交服务的Dodgeball到微博客站点Jaiku,从社交通信工具Buzz、Wave到基于社交问答网站Aardvark等。谷歌为推行自己社交产品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很清楚地表明谷歌早已认识到自己与Facebook竞争的严峻态势。(www.guayunfan.com)若只是从社交产品这一个方面考虑,Facebook在媒体的渲染下似乎更胜一筹。出身于哈佛兼修计算机和心理学的扎克伯格,将公司定位在“联系世界上”;而出身于斯坦福的计算机博士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则志在用技术、算法改造世界。他们将“整合全球信息,使人各种分享、聚会、礼物等各种应用方面更迎合现代年轻人的需求,加上Facebook很注重保护用户的隐私,因此其在与谷歌的论战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微软是谷歌的宿敌

微软是世界PC机开发的先导,总部设在华盛顿州雷德蒙德,是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在1975年创立的,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供应商,微软在IT软件行业的地位是不容撼动的。有一句话可以证明微软的潜力已经发挥到极大,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便是IT界同行发出的叹息“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

谷歌创建于1998年,是一家美国的跨国科技企业,是由当时还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理工博士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共同创建的。谷歌的主营业务是:互联网搜索、云计算、广告技术、开发并提供大量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与服务。

这两家世界知名大公司由于在业务上的重合而产生了诸多的竞争,一度被外界看成势不两立的宿敌。在操作系统上,微软有Window7,谷歌有Chromeos;在浏览器上,微软有IE,谷歌有Chromeos;在视频分享上,微软有Sopebox,谷歌有Youtube;在电子邮件上,微软有Hotmail,谷歌有GMAIL;在搜索引擎上,微软有必应bing,谷歌有google;在即时通讯上,微软有MSN,谷歌有Gooletalk;在移动平台上,微软有Windows iphone;谷歌有安卓;在云服务上,微软有Azure,谷歌有Cloud。这两家公司所属的性质决定他们之间的水火不容几乎无可避免,在求生存的道路上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007年,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在走访欧洲时得到一件令他十分沮丧的消息,谷歌对于Facebook进行重大投资的交易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更让他黯然伤神的消息,取代他对Facebook进行投资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宿敌——微软。

接连传来的两大对谷歌不利的消息,使谷歌参与Facebook投资事件的成员认识到,对于扎克伯格来说,Google的参与主要是被用作Facebook抬价的筹码。Facebook管理层不会因为有机会与Google合作而感到兴奋,他们更希望超越Google。

在寻找真正适合Facebook合作伙伴的道路上,扎克伯格拒绝了此前雅虎、维亚康姆等的收购,在势头强劲的谷歌与风生水起的微软之间玩起了“坐山观虎斗”的游戏。扎克伯格很清楚,Facebook的发展和扩大离不开微软的广告支持,而谷歌在业务上与Facebook的矛盾却是很难化解的。于是,他在心里早已经排除了和谷歌合作的可能,但是却借助谷歌的竞争,将广告价和股权投资价格一再推高,最后以2.4亿美元的价格选择了与微软合作,将Facebook公司1.6%股份移交微软管理。

扎克伯格的这种手段,不但为Facebook的广告及股权投资要到一个好价钱,同时还对越来越认识到社交网络重要性的谷歌予以沉重一击,称得上坐收渔翁之利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