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王国维简介资料_王国维生平介绍

王国维简介资料_王国维生平介绍

时间:2022-03-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王国维简介资料_王国维生平介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中午,王国维参加了研究院师生叙别会,并在午后拜访了陈寅恪先生。

王国维简介资料_王国维生平介绍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清贫的名门之后

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但实际上,王世家子的祖籍是河南开封。www.guayunfan.com

宋朝时,王家的门第极为显赫。其中的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荀等人都曾为国家立下过赫赫战功。其中王圭、王禀以及王荀还为国捐躯。尤其是王禀,在宋朝有名的靖康之变中,时任太原兵马督总管的王禀死守太原城,抵抗金国名将完颜宗翰的进攻将近一年之久。但可惜始终得不到援兵的支援,太原城最终还是被金军攻破了,王禀身中数十枪,携长子王荀投汾河而死,以身殉城。

后来,王禀之孙王沆追随宋高宗来到南方,承袭了安化郡王的爵位,赐第盐官,从此,王家在浙江海宁定居了下来。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是宋朝安化郡王的第三十二世嫡孙。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

虽然王国维出身名门,但海宁王家到了他这一代早就已经衰败了。王国维的少年时代极其清贫。

四岁时,王国维的母亲凌夫人去世了,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读书生活,则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家境虽贫,但仍是书香门第。王国维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便聪颖好学。

1883年,王国维七岁起便先后在私塾跟随潘紫贵及陈寿田先生读书,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王国维年少聪颖,很早就考中了秀才,但在乡试当中却屡屡受挫,一直没能考上举人。

1894年,没有考上举人的王国维考入了杭州崇文书院。但是,他自从考入州学后,却并未用主要精力准备应试,而是从博览群书中产生了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的兴趣。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虽然因为家贫而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

学贯中西

1898年正月,王国维由父亲王乃誉亲自陪送,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旅程。同样也是在这一年,戊戌变法失败了,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外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受新学影响极深的王国维对此深感不平,时常扼腕槌胸,愤怒地质问苍天,为何要对正人君子如此不公。

1900年春,王国维得到了进一步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在教育家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王国维于1900年12月成为了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的一名学生。

但可惜好景不长,1902年,王国维因病不得不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留学生涯,返回了中国。此后,学贯中西的王国维主要从事翻译西方学术著作的工作,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中发表了大量译作,继而成为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通过编译,并加以自己的论述,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在此期间,王国维研究了康德、叔本华以及尼采的哲学思想,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并最终成为了兼通世界学术的大学问家。

三十岁以后,王国维转而研究文学。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介绍和比较,介绍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及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同时,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学界巨擘,前清遗老

1923年春,当时已经因学识而名满天下的王国维经推荐,到北京充任已经逊位的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按清代惯例,有资格在南书房工作的人全都是进士、翰林一类学问渊博的著名人物,王国维之前虽然连举人都没能考中,但因为他的学名实在太过响亮,所以得以与杨钟羲、景方、温肃三人同时入南书房工作。在此期间,王国维得到了遍览皇家藏书的机会,这也使得他的国学修养进一步加深。

1924年冬天,军阀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王国维担任南书房行走的生涯当然也就此结束了。对于这件事,自认为清朝遗老的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激愤之下,他与罗振玉等其他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为大清殉难,但因为家人的阻挠最终没能如愿。

1925年,当时同样是大学问家的胡适、顾颉刚等人因崇仰学界巨擘王国维的学问,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不愿理事,拒绝担任院长,但却愿意以教师的身份来清华大学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

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王国维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他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中国近代的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戏剧学家当中很多都是王国维的桃李门生、私淑弟子。同时他自身的学术也更加精进,学术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对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受到了海内外学者一致的尊敬和推崇。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上时,6月1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二班毕业。中午,王国维参加了研究院师生叙别会,并在午后拜访了陈寅恪先生。6 月2日上午,王国维告别了清华园,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昆明湖,并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在其五十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死后的王国维葬于清华园东一里西柳村七间房之原,清华大学至今仍然有王国维的纪念碑

王国维生前著作六十余种,他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更有今人整理出版之遗著、佚著多种。梁启超称赞他“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旷世名作《人间词话》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足可称得上是“旷世名作”。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王国维与“人生三境”

除了旷世名作《人间词话》外,王国维先生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人生三境”。所谓“人生三境”其实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的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则把此句中,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的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引用的是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已经脱离了文学赏析的范畴。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