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三十载打磨《乾元山》_女武生俞鉴

三十载打磨《乾元山》_女武生俞鉴

时间:2022-08-1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载打磨《乾元山》_女武生俞鉴艺无止境。《乾元山》是一出京剧短打武生传统名剧,原名《乾坤圈》,剧情事见《封神演义》,由昆曲脱胎而来,最初即由盖老锤炼、打磨而成。数十年间,她对此剧进行了独具个性的创新,最终打造出面貌全新的俞鉴版”《乾元山》。俞鉴数十载精心打磨《乾元山》的历程,堪称对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榜样。

三十载打磨《乾元山》_女武生俞鉴

艺无止境。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总是精益求精,力求有出色的创造,以精湛的技艺和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征服观众。

俞鉴常想,作为一名演员,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同样一出戏,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着实是要动一番脑筋、下一番苦功的。这同一个作家要有自己的代表作是一个道理,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在对传统剧目的改革、创新上,俞鉴下的工夫最大,投入心血最多的乃是《乾元山》;第一位老师,则是她最佩服的盖老。

《乾元山》是一出京剧短打武生传统名剧,原名《乾坤圈》,剧情事见《封神演义》,由昆曲脱胎而来,最初即由盖老锤炼、打磨而成。该剧以“大舞乾坤圈”等“出手”招式与载歌载舞的优美身段著称,为突出全剧的神话色彩,剧中有许多精彩的武功特技表演,在展现哪吒的武艺时,有舞枪、舞圈、枪圈并舞等多种特技及各种跟头翻跌,常被列为戏曲学校的武生必学剧目。戏剧界权威报章曾如此评述“:我国京剧舞台上,以盖叫天、张云溪和俞鉴扮演的哪吒各具特色。”(www.guayunfan.com)

盖老在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二十岁以后,我在上海滩站住了脚。开头还站不住,因为我光照老辈人教下来的一招一式,照老路子,用老本,唱老段子。一句辙口,一个出手,都不走样。可观众不理我的碴儿。有人说,要在上海滩混饭吃,吃好饭,非得好好动脑筋。我就打定主意在台上‘试试看’。上海人好新奇,看戏也爱个新鲜。那时候,上海有电影,有话剧,有魔术,有飞车走壁,有新式歌舞,还有‘红绿眼’(即立体幻灯,因观众看时需要戴红、绿色眼镜,故名)。舞台上灯光布景,五颜六色,全是新鲜玩意儿。我寻思,要是老靠一只桌子、两把椅子和一张幔子,不是太单调了吗?光是站在台上死唱,老靠蛮力硬翻傻打,行吗?我就找各种路子来‘试试看’。‘试试看’这个词儿,是南方人的话。这话也有些学问,若问功夫深不深,若问能耐有多大,就在台上‘试试’!你在那里‘试’,观众在台下‘看’,你觉得顺手,觉得称心,觉得得意还不算,要观众觉得顺眼,觉得称心,觉得耐看,你的‘试’才算成功了。这‘试试看’的目的也达到了。”

早年,盖老从生活中看到一个拉着洋车迅跑的车夫不慎跌倒,车轮脱开了车身,车轮滚动的样子,使他联想到哪吒脚下踩踏的风火轮,由此受到启发,后将这一细节提炼为哪吒耍乾坤圈的表演程式,经过三年苦心经营,观众终于在舞台上看到了哪吒舞弄的《乾坤圈》。

这是盖老的“试试看”。俞鉴也要有自己的“试试看”。

俞鉴秉承了前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以不懈的勤学苦练,全盘掌握了盖老创造的《乾坤圈》表演程式。但她并未因此感到满足。数十年间,她对此剧进行了独具个性的创新,最终打造出面貌全新的俞鉴版”《乾元山》。她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创新,正是对传统剧目乾元山》进行的长达三十年的不断打磨和改造。俞鉴数十载精心打磨《乾元山》的历程,堪称对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榜样。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也是一位俞鉴深深敬仰的前辈艺术家。在她心目中,周信芳也是一位勇于创新的艺术家。正如周先生在自己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纪念会上所说:“六十年来,我在继承戏曲和发扬传统戏曲的工作上,是‘推陈出新’里的一个‘新’字。”

比如传统戏《徐策跑城》,这出戏是南派京剧创始人之一王鸿寿从徽班移植到京剧中的精品剧目之一,移植时王鸿寿已对该剧做了一番创新。他看到以往有些演员饰演的徐策扮相过于衰老,看上去一阵风就可以吹倒,路都走不动,又怎能谈得上“跑城”呢?王鸿寿一改徐策过于衰老的扮相,又将跑城的台步改为走十字步(不像原来在“城”上直来直去),唱腔中也加入了刚劲的成分,听来更雄浑有力。周信芳二十岁时便向王鸿寿学了这出戏,但一直没有演出,他总在琢磨有无再“出新”的可能。后来,周信芳花费了大约十年时间对这出戏进行了全面创新,直到三十岁左右才将其搬上舞台。

从盖老、王鸿寿、周信芳的创新实践中,俞鉴悟出传统剧目历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可以进行改革。看了别人的戏,哪些地方应该做哪些改动,使之更合情合理,更符合艺术的真实,使演员长演不衰,让观众常看常新。

新中国建立之初,《乾坤圈》原是一出剧情冗杂的大幕戏,剧中每个角色战败后,无论年纪长幼,手上都是哆里哆嗦的程式动作,以示束手无策。早年在杭州演这出戏时,俞鉴曾根据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将剧中哪吒身上凡不符合孩子特征的动作全部改成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动作:包括哪吒双手合十拜见太乙真人、前弓后箭、骑马蹲裆等姿势和动作。

1954年出访苏联等东欧国家之前,针对剧中有些“场边”时间太长、重复过多、情节不够集中的状况,刘元彤导演要求俞鉴在不改动主要动作的情况下,修改《乾坤圈》中的几个场边。俞鉴便开始琢磨,怎样改动,既合情合理,又不致破坏原来的剧情。她试着把前两场的场边合二为一,保留了主要的技巧动作;又删除了一些多余的程式动作,将唱词和动作统一起来。着重突出哪吒天真活泼、顽皮好动的性情。这样一来,既缩短了时间,又紧凑了剧情,即使是听不懂唱词的外国观众,仅凭演员的动作表演,也能看得清楚明白。

这次出访,俞鉴在苏联观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深受启发。剧中王子所处的场景冬春交替,变幻丰富。她由此联想到:哪吒既是天真烂漫的顽童,又是武艺高超的小神仙,他的神态和动作与自然界中的四季更替一样,也应是丰富多变的。于是,俞鉴为哪吒重新设计了上山、下山的动作,将哪吒出场时原有的端庄、稳健的武生亮相,改为孩子式的亮相;又为战败的哪吒设计了抱头逃下场的动作……通过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传神地表现出哪吒顽皮、勇武的不凡性格,使动作和技巧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物性格。

回国后,俞鉴又对哪吒的表演作了一番新的改动。如《步步娇》走边舞,哪吒在郊外游玩,心情舒朗欢快。她认为此时的环境亦应随人物情绪变化,而不应总是让哪吒在一个固定的方位走旧程式边。她依据“向郊原,稳步康庄,日映红霞一派沧浪,红涧下馥馥清香,翠娥凌烟万种悠扬,见多少好林园篷湖景象,迈过了路崎岖翠柏清苍”的唱词,重新创编了符合儿童特征的上山、下坡、涉溪水、掐花闻香、四处张望、急速圆场等动作;走大道蹦蹦跳跳,走小路曲曲弯弯,走圆场时,则虚拟出羊肠小道的感觉,在舞台上呈现出一幅幅真实可信的生活场景。演出后,颇得观众和同行的赞许。

1956年出访朝鲜期间,俞鉴看到朝鲜女运动员在团体操中舞圈的动作十分漂亮,又借鉴《睡美人》中王子拉住公主的优美动作,采取“拿来主义”的手法,分别充实到哪吒耍圈和在山下嗅花草的动作中去。

俞鉴演孩子,爱孩子,她善于从孩子的生活中捕捉艺术之美。平时,她特别留意孩子们的打、闹、哭、笑等各种神态。进了商店,她观察小孩子怎样缠着妈妈买玩具;走在大街上,她经常盯着背书包的小学生怎样边走边玩耍;逛公园时,她也不忘揣摩儿童怎样掐花弄草、忘情嬉戏。通过不断地观察生活、体验角色,反复观察生活中的“实”,从中悟出表演程式的“虚”,将生活演化为艺术虚拟,又在虚拟中浇灌情感、充实思想,通过舞台形象再现出来。

为了充分展现哪吒“三头六臂”的高强本领,俞鉴在原有的耍圈、弄枪之外,又将大锤引来,她在舞台上创造了同时用一脚旋转乾坤圈,一手舞枪,一手耍锤的绝技;又在哪吒出场时前腿弓、后腿直,歪着脑袋顽皮“亮相”的姿态中,糅入了花旦的指法表演;她还重新设计了哪吒败阵后退场的动作,使这时的哪吒,看上去活像个过年时点燃鞭炮、双手掩耳、边跑边回头偷看的顽童。

在技巧上俞鉴更是不输人,演来得心应手。每次登台表演,哪吒手中的圈、枪、锤等兵器都仿佛“长”在了她的身上,舞弄起来,令人眼花缭乱。比如哪吒发现神箭不见了,神枪也被石矶仙收去,只剩下身上背的一只乾坤圈时,急得团团转。这时,俞鉴先翻了一番“旋子”,然后以双脚向上相互绞动、肩背着地、在台上滚行的“乌龙绞柱”,表现哪吒此刻的焦灼心情。

在不同场次的打“出手”中,俞鉴也有不俗的表演。如在一人对几人的“打棒缠”中,她能于刻不容缓间背身反接枪、起飞脚,紧接一串迅疾无比的“鹞子翻身”,一口气从台里翻到台前;然后在混战中夺得一对银锤,紧接一连串闪锤、扔锤、接锤,尤其是以腕接锤这一动作,精准无比;最后以枪、圈、锤集于一身的浑身飞舞技巧,表现哪吒获胜后无比欢乐的心情……

俞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高难度的武功技巧与剧情紧密结合,情、技交融,美不胜收,将哪吒这个武艺高强的神话少年,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立在了舞台上。所以,她主演的《乾元山》,总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打磨《乾元山》的过程中,俞鉴着实动了许多脑筋,每演一场戏,她都认真听取同行和观众的反映,根据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进行改革,一经大家认可,便固定下来。一次次改革,一次次升华,每一轮改革都带来一次新的升华,如此循环往复,使哪吒的形象越来越神似,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得到观众和同行的认可。

然而,改动太多,也难免会有“过火”之处。1979年,俞鉴应北京京剧院之邀赴京教戏,这期间,她在吉祥剧院主演了三场《乾元山》,著名剧作家张庚同志也来看了她的戏。经历了“文革”,俞鉴对打人、闹事这种现象比较反感,便顺应当时的潮流,自作主张改了几句哪吒的念白,将哪吒误杀石矶仙之徒后死不认账的念白,改成了赔礼道歉。这样一来,把哪吒身上的“浑劲儿”也给改掉了。张庚看完戏,对俞鉴说:“人家哪吒要闯一百多阵祸才能变成神,老书上怎么写词儿你就怎么念,你这一改戏就没意思了。大人才懂事,七八岁的孩子正是讨人嫌的时候,甭改,还是按老的念!”张庚同志是位有威望的剧作家,听了他的话,俞鉴心服口服,又将哪吒的念白改了回来。

经过长达三十年的反复打磨与改革、创新,自1980年赴云、贵、川演出时起,这出戏已基本定型。国内同行一提起《乾元山》,第一反应往往是“俞鉴”这个名字。至此,“俞鉴版”《乾元山》与以往的老版本已有了很大不同,至今仍是宁夏京剧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如今,长子京平已接替俞鉴出演哪吒一角。

1980年,时任贵州省文化局局长的田兵同志看了俞鉴主演的《乾元山》,题赠诗一首“:台上哪吒非凡功,金圈飒爽似乘风;石矶仙子双枪好,奕奕神容太乙翁。乱扎飞枪银蛇舞,流星锤出如旋篷;寒沙练就不老骨,五十二龄扮仙童。”

且看《乾元山》,无处不飞花,成套昆曲,高唱调面;枪里加圈,边舞利落;大锤出手,游刃有余;巧耍三件,堪称绝技……眼花缭乱中,观众无不赞叹俞鉴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技艺,赞叹她把“神”演成了人,将古老神话中的少年英雄,还原为一个天真烂漫、人情味浓郁的孩子。俞鉴也因她在《乾元山》中的不凡表现,赢得了“活哪吒”的美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