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陈显月_“侗家最美的月亮”_少数民族

陈显月_“侗家最美的月亮”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陈显月_“侗家最美的月亮”_少数民族陈显月,民间刺绣艺人,侗族刺绣传承人。陈显月在刺绣陈显月说:“对于侗家姑娘来说,学刺绣是没有专门老师的,靠的是一个人的模仿能力与悟性,以及勤问和勤练。”

陈显月_“侗家最美的月亮”_少数民族

陈显月(1964~),民间刺绣艺人,侗族刺绣传承人。贵州黔东南锦屏人,侗族。少年时代跟随母亲以及村寨其他能手学习刺绣,出嫁后又学习了土布织染技艺,逐渐成为侗族各种刺绣的行家里手。作品多次参与展览、比赛并荣获“名匠”“名创”称号。后创办民族刺绣厂,生产“美霓裳”系列刺绣工艺品。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美术类)代表性传承人,已培训新学员近百人,并带出了数名徒弟。

一、成长为样样精通的侗绣能手

陈显月(www.guayunfan.com)

1964年4月,陈显月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平秋镇平秋村一个侗族家庭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衣饰华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这些服饰往往凝结着人们出色的手工技艺,尤其是刺绣,因而女性大多精于刺绣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侗族也是这样,陈显月的外婆、母亲都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侗绣能手。因此,小的时候,陈显月早早就受到了侗族刺绣的熏染。

不幸的是,12岁那年,体弱多病的父亲去世,家里的负担全压在母亲身上。由于没钱上学,幼小的陈显月不得不辍学,并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陈显月是个能干的孩子,挖田、砍柴、割草、喂猪,她样样在行,繁重的农活也很快使她的手掌磨出了茧子。

那时候,最让陈显月开心的,就是看母亲和姐姐刺绣。看得多了,也就跃跃欲试,但家里穷,没有多余的线头供她练手。一次,她在地上捡到一段十多厘米长的线,便偷偷学着络太阳的图案。姐姐看到后,夸她络得不错。陈显月顺势向姐姐要线,但姐姐说不能给她。

之后,陈显月东一截西一截地捡线头,并绣制出一个完整的太阳图案,卖了3块钱。陈显月不舍得买糖果,把钱全买了线。从此,她正式跟着母亲学刺绣,短短两年时间就把母亲掌握的所有刺绣技巧都学会了。

陈显月在刺绣

陈显月说:“对于侗家姑娘来说,学刺绣是没有专门老师的,靠的是一个人的模仿能力与悟性,以及勤问和勤练。”这也说明,对于侗族女性来说,刺绣及其技艺的传承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掌握了母亲的刺绣技能后,陈显月并不满足,开始向寨上的其他刺绣能手求教,学做侗家背带、绣花鞋、宝宝银帽等。陈显月说:“之后越绣越好,我就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加班加点地绣。”

20世纪80年代,愿意坚持学习刺绣的侗族姑娘越来越少,大都外出到沿海地区打工赚钱。可陈显月毫不动心,情愿留在家里,下地干活,操持家务,空余时间刺绣,这样的生活令她觉得满足。

1987年,陈显月出嫁了。她的婆婆也是侗族刺绣行家,不仅帮她带孩子、做杂活,还对她的刺绣作品提出建议。这期间,陈显月的刺绣手艺日渐成熟。鉴于侗绣图案都是绣在侗家土布上,而婆婆又精通土布制作,于是陈显月开始学习土布的制作技艺。

陈显月介绍说:“侗绣都是绣在侗家自己制作的土布上,要想把侗绣绣好,布料也是关键。我们学织布的过程与中原地区不同,要从种植棉花开始,然后纺织棉纱,直至织成侗家粗布。”就这样,从种棉、纺纱、织成土布,再到蓝靛浸染,陈显月一样不落地学习,“过程很辛苦,但必须掌握”。

通过辛勤学习和耐心练习,陈显月很快成了制作背带的能手,此外,少女腰带、小腿包绑带、少女披肩、宝宝银帽及渚绫(侗家妇女盛装)、圆鼻钩花鞋等侗家所有特色刺绣,她样样都拿手。

二、侗族刺绣:幸福美满的太阳花

侗族刺绣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湘、滇、桂侗族聚居区,不同地区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贵州锦屏侗族刺绣的突出特点,是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侗绣底料用侗家自织、自染的土布,刺绣图案先做成剪纸,贴在土布上,然后用各色丝线刺绣,绣品具有明显的浮雕感,自成风格。

侗绣在侗族人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主要用于衣饰和日常用品,近年来又开发出了一些新的品种。侗族百姓尤其是妇女的衣服,几乎任何一个部位都有侗绣装饰。侗族妇女头上包自织的白头巾,上身穿着对襟花衣,两边袖口镶有宽幅花边,衣脚、衣叉都配有花边,胸前另配一块胸兜,裤脚、腰带也都有花边或图案。

胸兜是最能显示刺绣技艺的地方。胸兜图案花样繁多,有的绣双龙抢宝,有的绣金钱葫芦,有的绣牡丹富贵,有的绣孔雀开屏等等。这些图案古朴优美,具有浓厚的原生态民族风味。

侗绣的另外一个突出品种,是侗家的小儿背带,也是最能反映刺绣技艺高低的作品。背带由上部及其两侧的背带手和下部的背带尾三个部分组成,而上部的主体部分又包括很多块绣片。据陈显月介绍,背带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要先把图案做成剪纸贴在土布背带上,然后再根据个人爱好,用不同色彩的丝线把这些图案绣在上面。制作一条好看的小儿背带,往往需要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

陈显月在制作绲边绣线

侗家背带图案十分讲究,上面要有龙有凤,有蝴蝶有花朵,还有“太阳花”。陈显月介绍,背带上特别漂亮的圆代表太阳,红、紫、黄线代表阳光的温暖和日子幸福美满,圆里面的花鸟、蝴蝶和鱼等代表自由快乐、吉祥如意和年年有余。

在侗族家庭,几乎有几个孩子就有几条背带。每当有孩子出生,外婆就会送小儿背带来。当地侗家人称:“反正这是我们这里的风俗,几百年来一直不变。”陈显月介绍:“听老人讲,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为自己出嫁,绣制一条背带,留着将来自己生儿育女用,她从10岁那年开始绣,到18岁出嫁那年才绣完,用了8年时间呢。”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姑娘,当地侗族妇女每到自家的闺女出嫁时,都要绣上一条背带作为嫁妆,一是作为纪念,二是将来背孩子用。

侗绣刺绣的精品当属“盘轴绲边绣”,仅在锦屏县的平秋、石引、黄门等地流传。据当地碑记和老人介绍,“盘轴绲边绣”在明清时期就已经盛行。“盘轴绲边绣是纯手工制作,有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几十道工序。”陈显月说,“制作一件完整的‘盘轴绲边绣’小儿背带,要花一年多的时间。”

侗族刺绣文化内涵深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锦屏县九寨(平秋镇及周边的九个侗族大寨)的侗绣又是杰出代表,承载着当地侗族世世代代的理想追求与精神寄托,集中体现了九寨侗族劳动妇女的智慧结晶。

2011年5月,侗族刺绣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

三、“侗家最美的月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老一辈刺绣能手的相继去世,年轻一辈纷纷外出打工,家乡刺绣传承后继乏人,陈显月深切认识到不能让刺绣技艺在自己这一代失传。

1995年,陈显月在平秋镇街边开了一家小店,从事侗族刺绣工艺品及染织工艺品的经营等。从此,制作侗族刺绣绣品、传承侗绣手工技艺成为她生活的主要内容。顺理成章,这爿小店成了当地妇女学习、交流侗绣技艺的场所,陈显月则倾囊传授自己掌握的侗绣技艺。

对此,陈显月说得极为朴实:“绣这东西很花时间,我在村里开小卖部,就拿这玩意来消磨时间,有时候是帮别人绣。”而对于无私传授技艺的陈显月,九寨侗乡人则称其为“侗家最美的月亮”。

30多年的侗族刺绣技艺浸淫,陈显月不仅熟悉侗绣各个品种的制作,而且技艺越来越精熟,作品越来越精美,价值也越来越大。

自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举办以来,陈显月及其刺绣作品多次荣获“名匠”“名创”称号。

侗族刺绣银帽

2010年10月,陈显月被评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12月,陈显月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侗族刺绣),传统美术类]代表性传承人。

获悉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显月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辈子做刺绣,但没想能到这一步。”

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陈显月更加忙碌起来。各地纷纷邀请她参展,前来求学的人也络绎不绝。由于时间关系,许多时候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那些学习侗绣的人都希望陈显月“慢点走,再教教我们”。这令陈显月十分感动,她表示,只要有时间,自己就会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当地妇女,以使侗族刺绣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2013年,陈显月筹集资金近20万元,租借场地作厂房,购置机器设备,创办了名为“锦屏县北侗民族刺绣厂”的微型企业,平秋街上的小店也扩大成了刺绣厂经销展示门店。陈显月把当地刺绣能手组织起来,生产开发“美霓裳”系列刺绣工艺品。

目前,经陈显月培训的人员已达80人次,并带出了6个徒弟,使“盘轴滚边绣”这一民族奇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四、传承要靠文化自觉和自信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外力推动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民族民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锦屏平秋,尽管侗族刺绣已经进入国家“非遗”名录,但一些人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它的珍贵,也不甚了解外界对侗族刺绣的痴迷。一些村民热衷谈论的话题,是哪家又盖了亮堂堂的砖房,哪家的娃仔在外面打工发了财。

陈显月传承民族技艺的行动做出了榜样,她的作品诠释了侗绣及侗族服饰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巨大价值。

2012年11月18日,在“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上,陈显月代表锦屏县参展,她一身盛装,身后挂着自己的作品——侗族背带、披肩、圆鼻绣花鞋等绣品。庄重的侗服上,绣着风格独具的漂亮图案,配着刀、叉、剑、戟、斧等各种形状不同的银饰……

人们发现,陈显月的绣品大都有太阳图案,而每一件又都绣着大小形态不同的蝴蝶和葫芦。对此,陈显月解释说:“侗族人民历尽苦难,这些都是雕刻在银饰上的历史印记。九寨侗族同胞一向有佩戴银饰的传统,不仅是为了装扮,还有象征财富、驱邪避凶等功能,每个刺绣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美好的寓意,每个银饰也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太阳表示侗族人追求光明的愿望,蝴蝶和葫芦则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说侗族祖先曾遭水患,很多人躲进葫芦里,骑上蝴蝶才得以幸免,因此通过绣它们的图案来表达感恩之情。”

陈显月还记得,自己绣的第一条背带卖了600多元,对她而言,那仿佛是一个天文数字。后来,她的绣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每件卖到了3000多元,如今价格已经超过了4000元。侗绣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后,她绣制的九寨背带曾卖过5000元的价格。

锦屏侗族群众学习刺绣

“看起来挺贵,但由于是纯手工艺制作,绣制一条较好的背带最快也要半年多时间,很费工费力。”陈显月说,“从经济的角度说并不划算,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学。”

在世界文化多样化趋势和国家保护“非遗”的背景下,民族民间技艺及其作品已经越来越获得人们的肯认和追捧,而流传地区的人们也日渐重拾文化自信,使这些技艺和作品重回日常和仪俗生活。在平秋甚至九寨侗族地区,小儿背带又成了母亲们背上的一道美丽风景。

陈显月坚信,“侗族刺绣不会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