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支撑艰世舍我其谁_关于林则徐的故事

支撑艰世舍我其谁_关于林则徐的故事

时间:2022-05-2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支撑艰世舍我其谁_关于林则徐的故事一片赞誉声中,林则徐步入四十岁不惑之龄。林则徐下决心疏浚河道。正当林则徐日夜运筹河工大事时,九月二十四日突然接到母亲病故的噩耗。为亡故老人守孝,称“丁忧”。林则徐岂敢怠慢。道光下发有关各省督抚复议。完事后,林则徐返回工地,又忙活紧张的工事,一丝不苟,事必躬亲。

六?支撑艰世舍我其谁_关于林则徐的故事

一片赞誉声中,林则徐步入四十岁不惑之龄。

河道总督黎世序和两江总督孙玉庭,举荐林则徐出任总办七省水利。连道光皇帝都忍不住说:“即朕特派,非伊而谁?所请甚是。”

江淮七省水利事,大如天。

中华地理西高东低,自古以来水患无穷,动不动把江淮大地淹成个水泽王国,哀鸿遍野饿殍满地。为此中华民族从盘古开天地就与水周旋,早有女娲补天的悲勇壮举,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忙碌艰苦,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坚韧传奇,一代一代谱写了多少治理水患的光辉篇章!

如今,又把林则徐推到治水第一线来。(www.guayunfan.com)他义不容辞。走马上任,奉旨办水事,他心里也清楚这差事风险大。历年的水道河工,在贪官眼里是个肥差,工程浩大,年年都办,因而财政投入也大,喂肥了很多人。可是,真正落实到工程上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河臣之不可为”,积弊甚多,受到革职查办和惩戒的官员,历来也为数不少。

这差事,一般人还真干不了,除了清廉还得懂行有本事。道光对林则徐说“非伊而谁”,是有道理的。这阶段,他算是看准了林则徐。

蒙君之恩,唯有披肝沥胆。那会儿的好官,哪个不都如此?!

务实能干之人,首先必做的就是实地勘察和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才可研究出针对性的良策。经查发现,七省频繁闹水,根本问题还是吴淞江、黄浦江和娄江这三江水道淤塞。林则徐下决心疏浚河道。其实,古代大禹干的也是这个事儿。然而,疏浚工程开销不小,地方官府刚闹水灾都苦哈哈,根本无力承担征摊河工的费用。林则徐知道,再没钱也得干,不然来年再发水闹灾,谁都跑不掉。他建议几省督府先从藩库借款垫付费用,砸锅卖铁也得启动疏浚工程。

正当林则徐日夜运筹河工大事时,九月二十四日突然接到母亲病故的噩耗。只好放下手头千头万绪的事,疾奔福建服丧尽孝。

那个老时代规矩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尽孝为大。为亡故老人守孝,称“丁忧”。具体地说,朝廷官员父母若死亡,从得知丧事那天起,无论何官何职必须停职回到祖籍守制。丁忧习俗源于汉代,据《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在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不可以强招丁忧之人为官,当然特殊原因国家也可强招丁忧的人为官,那叫作“夺情”。丁忧期三年为限,这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为母亲守孝丁母忧,也称丁内艰。《陈书.司马暠传》:“﹝暠﹞年十二丁内艰。”《宋史.张齐贤传》:“﹝齐贤﹞丁内艰,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对此,林则徐也在他的日记《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中写有“阅邸抄,知穆相国丁内艰”这样字句。

奔丧,赶路,本来够折腾的吧,一路同行的老婆郑淑卿又有事了,生娃!

上次也是路上生娃,那是因父病赶回在船上生三女儿,这次是母亡赶路在车上生出了三子林聪彝,她可真会选时候啊!

可怜的林则徐,把死和生,都一肩挑一起扛了。算是悲痛中窃喜,窃喜中又悲痛吧。

林则徐这一撤身,也把道光帝给闪个够呛。

虽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河道那个位置,不能空啊。可上哪里去找懂行的专家型官员?连时任江苏巡抚的张师诚都感叹:“无熟悉两省水道之人。”无奈之下,清廷决定江浙水利分开管理,江苏方面由贺长龄接办吴淞黄浦水利。

怕什么,来什么。十二月三十日,一场龙卷大风袭击了江淮大堤,江南高家堰十三堡、山盱六堡一带坍塌万余丈长,洪泽湖的大水往外喷涌,淹了山阴、高邮、江都等五个州县,连下游的泰州、兴化、盐城、阜宁等州县也无一幸免。而与洪泽湖相连的淮河,则是南漕北运的必经之路,水上交通枢纽,高家堰决堤引起淮河水位下降,造成黄河水强淮河水弱的对漕运不利不畅局面。道光皇帝一怒,特派大学士汪廷珍、尚书文孚赶到河南查办,革除南河道总督张文浩官职流放新疆戍边,对两江总督孙玉庭则革职留任,继续干活儿,疏浚河道,让漕督魏元煜暂署两江总督。

河道事,始终让道光不放心。没办法,国体事大,孝制毕竟属私事,一咬牙顾不得封建礼制还是下旨林则徐“夺情”,疾速赶回南河,总办河道大事,监督修河工地。

圣旨如山。林则徐岂敢怠慢。

河工关系到七省千万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怎能因母丧而规避不出,老父林宾日也叮嘱不可推诿,不能为忠,何来为孝?他此时在家除了守孝,还在伺候月子,照顾生娃的夫人,里外忙活,也许疲劳过度和丧母伤心,身体不适得了痁病即疟疾。无奈,道光已开始拿他当膏药使唤,哪儿有事往哪儿贴,他也只好听命于圣上,匆匆抱病北上了。穿着服丧素服,头上不戴官帽顶戴,倒颇有些悲壮凝重,令观者钦佩。

林则徐于(1825)五月十八日赶到工地,放下行装没喘口气就奔决口地段。由六堡向南勘察到十三堡,又到山盱的古沟,再从堰、盱交接的风神庙到十四堡,最后回到六堡,一路风餐露宿住工地的林则徐,毫无挑剔,决口河段情况了然于心。六月八日拜见署两江总督的魏元煜,第二天得旨具体分管最重要的山盱工段,急匆匆返回移住山盱蒋家坝,睡在破旧的二帝宫。

在此阶段,由于河工总出事影响漕运,大学士英和向上陈奏:“河、漕不能兼顾,惟有暂停河运以治河,雇募海船以利运。”道光下发有关各省督抚复议。林则徐奉命去清江参加这场海运河运讨论,他极力赞同海运,认为上海沙船数千只每年来往于天津和关东等地,熟悉航道万无一失,而且船只一般都北上放空南来才正载,正好北上放空时有运输漕粮的潜力,利官又利商一举两得。时任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也极力主张海运,于是一开始反对海运的署两江总督的魏元煜也改变主意,决定河海并运,让林则徐替他起草复奏皇上同意海运的折子。

完事后,林则徐返回工地,又忙活紧张的工事,一丝不苟,事必躬亲。正赶上连绵下雨,他身着素服日夜徒步跋涉在泥泞烂地上,老百姓都认不出他这人还是个朝廷三品大员!

这时候,正好新任陕西巡抚伊里布和山东巡抚琦善先后来到高家堰工地,视察进展,林则徐陪同二人,他们见林则徐如此辛苦操劳的样子,也许心中也不无动容吧。这次算是林则徐和琦善第一次正式照面,此时二人谁也不会想到,十多年后命运会把他们那么紧密地连接到一起。

不久,琦善调任两江总督,陶澍任江苏巡抚,那个魏元煜又回去当他的漕督了。也许调离魏的目的就是顺利办海运,道光把这事交给陶澍筹办。陶澍在贺长龄、魏源等几个“经世致用”思想的核心人物支持协助下,把台州等五个州府的近二百万石漕粮划归海运来办,雇用沙船由海上北运。同时,陶澍联手琦善一起向上举荐林则徐“细密精详,堪任其事”,由他主管海运之事。从这件事上也可看出,最初琦善对林则徐办事能力还是颇为欣赏,并不存在那些所谓的鄙视或成见。

可这时候,林则徐的身体不给力,很糟糕。本来从家里抱病前来一直没有好利索,这段又不辞辛苦在工地上劳累,疲惫过度,呕吐下泻,“面目手足尚属虚浮,畏风如虎,房门之外,不敢举步,夜间亦多不寐”,人已瘦弱得站不起来了。每天煎药吃,后虽有所好转,但始终提不起精神。好在他分管十三段工地基本完工,收尾的活儿只好委托他人督办,自己请辞离开,寻良医先治病再说。

进入十月,林则徐的身体还是不见康复,他只好辞掉了海运差事,由琦善向皇上代奏得到恩准之后,返回福建老家养病,同时继续为母服丧,守制“丁内艰”。

在家休养半年多,进入道光六年(1826)六月皇上着急用人,又下旨派他去管两淮盐政。这次他没有完全听话,上奏请辞说“病疟日久,身体软弱,不克支持,一时实难就道”。这种情况,道光也无奈,不好绑他来做事,何况人家也处在丁内艰时限里。一直拖到道光七年(1827)三月,守孝期满,林则徐才拖家带口动身北上。在家这段时间,郑夫人再次为林家添丁,四子林拱枢出生了。

进京途中相见不少友人,在苏州与梁章钜父子饮酒唱酬赋诗,会当年宣南诗社故人潘曾沂,为夏宝晋题诗等等。见江浙等地烟馆烟民渐多,上瘾者戒掉困难,为此林则徐还一路收集戒大烟的方子。五月到达京城,皇上委任他陕西按察使兼布政使。这个出乎意料,大西北,人生地不熟又远离闽浙,照顾老父亲很不方便,林则徐颇为踌躇。皇上也体谅他的苦衷,就说朕明白他的心思,但西北那边出了点事,先去着。原来新疆张格尔叛乱,陕甘总督杨遇春带兵去镇压,统筹粮饷军备物资是大事。林则徐见关系到边陲安危大事,二话不说立刻奔赴陕西上任。路经定军山,拜谒一向敬仰的诸葛亮墓,留下诗篇,又夜渡寒水,传说这里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处,更是无限感慨,往日的历史让他沉思不已,赋诗曰:

一去人惊国士无,重来帝仅小儿呼。

早知异日烹功狗,何事临岐系白驹。

逝水无情云变幻,大风有恨血模糊。

至今夜渡寒溪涨,道阻犹嗟我马痡。

诗写得悲戚,为韩信鸣冤。然而,又何尝不是不久将来他自己的写照呢?

成就霸业之后“走狗烹”,这是历代帝王们的一贯作风。这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叹,不止林则徐一人发过,可谁又能预知未来的下场而最初就放弃有所作为呢?其实那样的人也不能算作智者,只是个胆怯者或自私过度的精明人而已。明知一些事不能为而还去为者,才是有担当的人、勇敢的人,社会需要这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六月抵达西安不久,他便接到擢任他江宁布政使的御旨,道光未忘他的许诺。但陕西新布政使还没到,他还得先继续留在西安代理做事。

十月他终于动身离开陕西,前往江宁赴任了。这年老父亲林宾日已是七十九岁高龄,自打老伴归去之后,老人家显得孤独抑郁,林则徐心疼父亲便派仆从去福州打算把他接到江宁来颐养天年。这次老父亲没有拒绝,挺痛快,携弟弟霈霖一同动身赶赴江宁。林则徐接到信函也很高兴。

可世事总是验证那句“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之古语。

十二月七日,林则徐突然接到浙省发来的其父病逝于衢州的讣告。

这下,如天塌,林则徐顿时被击倒。老父亲对他恩重如山,没有林宾日就没有林则徐的今天。他好悔恨,都怪自己考虑不周,让那么高龄的父亲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长途跋涉来江宁,经不起折腾,结果半道一命呜呼。

他星夜奔丧,一路泪洒。

赶到衢州,扶老父灵柩回福州安葬。

这一守制丁忧,又是三年。

前后六年,都在家守孝,正是做事的好时光。旧礼制,不可变通,让人无语。

前后不过三年,林则徐失去父亲和母亲,这对他的身心打击和折磨是不言而喻的。沉痛中以泪洗面,静静思考父亲这一辈子。一个乡村知识分子艰苦奋斗的一生,几乎是用自己的肩膀托起林则徐这只再世“石麒麟”出人头地,也算是死而无憾了吧。

整理父亲遗稿遗作时,有一幅画作,又让林则徐伤感不已。

那是父亲亲绘的一张《饲鹤图》,画着他自己饲养的两只鹤,一只鹤冲天翱翔,一只鹤则侍立身旁,下边有一行题字:“嘉庆戊辰长夏旸古自绘于将乐正学书院。”那是一八○八年他受张师诚推荐到“正学书院”讲学第二年,林则徐则正受张师诚赏识当幕僚。显然,此画表达了老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期望和他当时的恬淡愉悦的心情,那副悠然自得的清高矍铄的样子,皆跃然于纸上。

林则徐十分喜欢父亲这幅遗作,决定从此一直把它带在身边,永作缅怀。并且,后来为此画还请了许多名士题字,如曾燠、顾莼、吴清皋、沈荣彪、张维屏、曹振镛、翁心存、潘世恩、许乃普、池生春、祁藻、程恩泽及英和、穆彰阿等等,都是当今名士要人,为此画作增光生辉,成为传世精品,也不枉他一份孝心,是对已故父亲的最好纪念。

林宾日是个明白人,老伴走后预感自己来日无多,第二年就给林则徐兄弟分了家产,也为已出嫁的女儿们都分了一部分,作为当年因穷没有办好嫁妆的补偿。林则徐后来居住的文藻山三进木结构寓宅,就是那时分得的财产。相传这里是明末尚书曹学佺的遗产,离福州名胜小西湖很近,林则徐在家时的读书处“桂斋”,就建在小西湖荷亭。小西湖位置在福州西门外,早先湖宽四十余里,可灌溉千顷农田,省城最大的水利之地。这里青山绿水,风景如画,吸引诸多游人,辛弃疾等名将都在此留过诗篇。清乾隆始小西湖失修败落,土豪围占填土湖地,大面积堰塞,如今只剩七八里面积。林则徐居家守丧期间,对小西湖的破败十分心痛,随即向闽浙总督孙尔准、福建巡抚韩克均等提出疏浚小西湖的倡议,在得到支持后开始了这项工程。受到利益触犯的土豪们行贿闽县知县张腾,攻讦此工程向上诬告,孙尔准只好奏请钦差大臣来审办此事,最后诬告失败,皇上准许继续进行此项于官于民都有益的水利工程。到了一八二九年九月终于完成工程,小西湖旧貌换新颜,一下子又靓丽无比了。林则徐在湖岸上亲栽千棵梅花树,湖面上置放游艇供游人娱乐玩赏湖景,并在他的倡议下又把越王山麓已颓朽不堪的李纲李公祠迁建在小西湖荷亭,立碑刻记,题写楹联:

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

丁忧三年,是个漫长的日子。闲不住的林则徐,修湖同时,又开辟了一件工程,这次是精神方面的工程,重修《福建通志》。他推举闽省大儒陈寿祺为总纂,自己也参与其中,亲手抄录《儒林》《文苑》留存。

在此期间,办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十三岁长女林尘潭许配地方著名贤达刘家镇侄子刘其衔,定下亲事。同时与姨表兄弟、时任福建海防同知陆议嵩交往亲密,几年后为长子林汝舟娶了陆议嵩之女做妻,亲上加亲。

一八三○年五月,林则徐终于结束丁忧期限。重新只身北上京城报到吏部。道光依然赏识他,皇宫召见,由于当时尚无布政使空缺,他得在京等候。一等就三个月,几次来往京城数这次待的时间最长,他正好利用这闲暇访师问友,结交新朋,参加一些宣南诗社的旧友们雅集活动。这些交往的人士当中,他较珍视的是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三人。黄当时是翰林院编修,怀有拯救时政的抱负,林则徐为他《思树芳兰图》题诗曰:

清风忽来,紫茎盛开,猗猗东山,油油南陔。庭阶玉树相映发,当门之忌胡为哉!同心兮有言,仙之人兮手阳春;阳春一掬撒尘世,心清十万香闻根。

此诗颂扬芳兰羞于与众草为伍的品格,表现出相勉清正为官的志向。

龚、魏二人,更是被林则徐赞赏有余的两个晚辈。这二人大胆批判程朱理学保守陋见,指点社会不公与腐败,深得京师社会赞誉,成为“经世致用”改革思潮的中坚力量。林则徐与二人的父辈都有来往,当年与龚自珍父亲龚丽正同路相携一起进京结下友情,对其家学渊源和父子才学十分的钦佩,而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则是他在苏州任官时候的僚属,关系也很好。

还有一人须提及。他叫王凤生,安徽婺源人,早年在浙江历官时二人相识,王注重治水,在河南等地当政时竭力纠批河工积弊,做出过成绩,后因污吏攻讦壮志未酬借病辞归。如今被两江总督蒋攸铦举荐起用,任两淮盐运使,此时正好也来京,与林则徐相逢。他们两人在治河治理盐政等事上,都抱着“经世致用”的理念,思想志向十分一致,为此林则徐写下有名的诗句:

防河固良难,煮海讵云易?

所赖本清直,兼能运才智。

苟当改弦张,断制必刚毅。

人情多媕娿,愿勿徇浮议!

通过这些诗句和交往的朋友,我们可一再窥探出林则徐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他在《题彭鲁青大令冶山饯别图》中高呼的这句话:“呜呼,廉吏不可为,廉吏不可为而可为!”

此话,正好印证了本人在前边的评论:明知一些事不能为而还去为者,才是有担当的人、勇敢的人,社会需要具有这样奉献精神的人。

等到八月,新的任命终于下达,去湖北做布政使。

布政使在清代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从二品。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同为省长,掌一省之政。

轻车简从,直下武昌。到涿州给福建家人写信,决定把家眷接来武昌省署一同生活,相互有个照应,同时考虑长子林汝舟的学业,诚邀老师刘建韶一同前来。

襄阳换乘江船,向沿途地方官衙发出传牌:“照得本司自京来楚,现已抵达襄阳,由水路赴省。所雇船只,系照民价,自行给发,不许沿途支付水脚,亦无须添篙帮纤。行李仆从,俱系随身,并无前站及后路分路行走之人。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为此,牌仰沿途经过各站遵照。倘有借名影射,私索水脚站规及一切供应者,该地方官立即严拿惩办,不得稍有徇纵。切切!须至传知者。”

此番照牌公文,真可以列入当今社会官场的范文来推广学习。

如此清廉严明的行政作风,在当今已是凤毛麟角。穷人坐天下,最易腐败,恨不得把三代受穷一朝还够,如李自成、太平天国、当今党内大贪老虎们。

武昌登陆时已是十月六日。坐堂第一件事,还是发出关防告示,再次申明奉公廉政,杜绝腐败的纪律条文,比如提用所属官吏一定秉公杜绝亲朋故旧,在办案、办公、交通、衙役等费用必须清白登记严查舞弊,绝不参与汉口商铺盐政谋取私利,署衙食用等一切照实价购买绝不短欠打白条等等。

瞧瞧,这官做得还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严于律己,勤于公事。

接着,下乡勘察,楚省历来是水患频发,第一要务仍然是修筑江河堤坝工事。他到公安亲自制定修筑堤坝工程条例,具体到一砖一瓦一工一分都有详细规则,违者严处,提高了河工效率的同时严防工程腐败。

他到湖北三个月之后,郑夫人携子女也终于来到武昌与他相聚,家人团圆,其乐融融是自不必说了。只是长子林汝舟的师爷刘建韶不愿离开故土,未能随来,是个小小的遗憾。林则徐也理解,人家也有家小父老需照顾不好远游吧。

妻小刚到还没安顿习惯,皇上的调令又下达了,去河南任布政使。同级调动,像是个换防的样子,中国官场调换频繁看来也是有传统的,他感叹:“黄鹤楼头秋月清,春风吹度汴梁城。”在湖北等候新官员来交接,一直拖到一八三一年四月才赴河南上任。

紧接着入夏,江淮水事又发,林则徐前些年曾忙活的江苏马棚湾十四堡一带运河又决口子,酿成大水灾,从省会江宁到六十多个州县卫所全被淹,江北广袤大地村庄田野陷入一片汪洋,“民田庐舍尚在巨浸之中,浅者淹及半扉,深者仅露檐脊”,灾情比一八二三年还厉害。林则徐在开封接到两江总督陶澍和江苏巡抚程祖洛的紧急公文求助,不敢耽搁,立即组织豫省采办米粮运往灾区。他发现,原先运粮水路码头朱仙镇和周家口,只能由淮河达洪湖,水势太大还有风暴,很不安全,如果从商丘刘家口附近采办米粮由这里不远的黄河船运抵江更便利。于是他亲自坐镇刘家口征用船只,又严防商家抬高粮价,采取严厉措施,保证救灾大事顺利进行。

水灾救助方面,林则徐可以说已成了专家。

根据以往经验,他建议除官方采办之外允许和提倡商贾贩运,为其供给资金免其关税,让商户相互竞争以降低米价,严厉禁止沿途官吏索价等破坏救灾行为的发生。同时,呼吁苏省各地富裕大户平粜济贫,实察户口抚恤赈灾等,采取得力措施。

两江总督陶澍见林则徐如此能干、精明、务实,在救灾方面富有经验,立刻上奏道光急调林则徐入江苏任布政使,以解当前燃眉之急。皇帝准奏。

就这样,林则徐在河南仅四个月再次调往江苏,去救险。他这个“膏药”,让道光甚感好使,觉得哪儿有困难就往哪儿贴,视他为可解决一切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可世上事哪儿有那么万全,一旦不灵怎么办?是的,到不灵时该办你了,那叫卸磨杀驴。

仕途正顺的林则徐没有那么多后顾之忧,皇上让干啥去干就是,本来是吃这碗饭的。沧海横流,才显本色。八月二十一日接的调令,次日就出发,为了勘察灾区和沿途采办米粮方便,他放弃以往官员上任时由皖入苏的驿路,而选择从河南归德府经徐州、淮、扬、镇江再到江宁。从商丘刘家口购买三万石小麦,雇船顺流而下,亲自督船至清江浦,再换小船勘察桃园、宝应、高邮、江都等地灾情,半路登扬州,接印之后又溯流而上去查仪征、六合、上元江宁等县,把所带米粮分发给灾区。一路风尘仆仆,九月十一日抵达省城江宁,与两江总督陶澍会面,根据沿路勘察和以往经验提出十二条针对性政策:倡率劝捐以赒贫乏;资送流民以免羁留;收养老病以免流徙;劝收幼孩以免遗弃;劝谕业户以养佃农;殓瘗尸棺以免暴露;多设粜厂以平市价;变通煮粥以资熟食;捐给絮袄以御冬寒;劝施籽种以备种植;禁止烧锅以裕谷食;收牧牛只以备春耕。

读了这十二条建议,陶澍不得不佩服林则徐思考问题的英明、全面、仁义,处处为民众着想,为灾区出路着想,也非常具体和实际,充分体现出他治理艰世社会的“经世致用”思想。陶澍立刻照此上奏和具体落实。

江南灾情刚稳定下来,江北那边也哀鸿遍野,照样需要能人过去救苦救难。

经钦差大臣工部尚书朱士彦推举,调林则徐火速去江北总管江北赈抚、查案等事宜。

同年取进士的程恩泽目睹林则徐在救灾第一线的繁忙身影,感叹诗曰:

方伯救荒富奇策,至今吴下称仁贤。

嘉声隆隆彻天听,凡有艰巨君其先。

宝山名士蒋敦复上书说:

国家承平二百年矣,今上下相蒙,无法不敝,宴安鸩毒,情伪日滋,祸患之来,气机已召,不出十年,天下多事,遗大投艰之任,公适当之,勋业正不在魏公下。

显然,蒋敦复乃民间高人,早早预见到十年内将发生的那场鸦片战乱。

短短一年转战三省,不辞辛苦救灾救民,务实干练,果断智慧,一时声名鹊起朝野公认,后人金安清为林则徐写的传中说:“至儿童走卒,妇人女子,皆以公所莅为荣,辄曰:‘林公来,我生矣!’至以公所行政,播诸歌谣,荒村夜市,传之以为乐。本朝自陈恪勤陈文恭后,长吏声誉之盛,无与公并者。”

河道总出灾事,是中国历代帝王的心病。其实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皆因河工腐败堤坝不牢造成的。这次灾情,迫使道光想根治河道问题。他痛恨河臣贪污中饱私囊,花了一笔又一笔巨额银两,水灾照旧发,而且河臣们代代相袭,官官相护,连成利益共同体,拿他们没辙,有次他大骂:“此皆自顾身价之辈,因循苟且,尸禄保身,甚属可恶!”

于是,情急的道光又想到了林则徐。见他江南江北治水治灾如此出色,品学出众,让人放心可靠,除了他何人可用?

道光立刻擢拔他为东河河道总督。

这点出乎林则徐意料,也有所担心。

河工修防乃历代重中之重的要务,关系到民生国体安危,出任河臣者纵览河道全局,掌握工程明细,做到心中有数,而自己对河道防务和土壤堤坝等项目均为门外汉,很不熟悉。何况早闻河务是那些贪官污吏多年经营的老窝,如果自己出任必触及这些人的利益,可办他们又无从下手,盘根错节,难度极大,若不办一旦酿成灾祸自己又不好承担。

考虑再三,他还是以不熟河务为由,向皇上婉辞。

可是人家道光看中的就是他的“不熟”业务,非河臣系统出身的干部,在那块腐窝里没有任何牵连,查办弊端不会有瞻前顾后的忧虑。道光把林则徐的请辞回绝时,加重训谕不得再推辞,也爱护谆谆地说:“一切勉力为之,务除河工积习,统归诚实,方合任用尽职之道,朕有厚望于汝也。慎勉毋忽!”

让道光还能说什么,够掏心窝子了。

林则徐已深知皇上难处,不敢造次再推诿,十二月十六日一接圣谕便立刻从扬州赈灾途中动身赶往山东,在邹县接任河督重任。一介寒士,如此蒙皇上知遇之恩,本来“兴利除弊”是他的人生抱负,出来混只顾个人温饱家安而忘却社会责任,那就完全背弃了读书致用的初衷,上负祖宗下负民众。林则徐决心已下,不辜负皇上,准备全力整饬河务积弊。

不懂,就学习。边学边干。那时候能难住他的事不多,何况有坚强后盾。

他先请技术人员绘就一张河道地理全图,哪儿宽哪儿窄,哪儿险哪儿稳,哪儿高哪儿低,一目了然。然后展开紧张的冬季河务工程。该工程能否万无一失,保质保量,是预防来年洪涝的第一步关键,丝毫马虎不得。林则徐依然亲临工地,事无巨细地过问,命运河道李恩绎让各厅营分段负责工程并埋桩为证,发现监督工程的官员主簿徐恂负责的工程不合格,立即摘掉他的顶戴责令返工再挖。接着查验垛料,沿河两岸共有七千多处垛料,一一检查,按垛过秤,严办投机取巧偷工减料行为,保证用时不缺少一垛一捆。

运河全长达上千里,是贯通南北的唯一水上交通,已成为国家的经济枢纽和命脉。它全靠两岸堤、堰、闸、坝来管束,以利船舶运行纤挽便利。林则徐发现山东段泇河、捕河、上河三处的闸座多年失修,水底木桩都已腐烂渗漏,立即作为一项工程彻底修缮,他自己掌管财务,以免有人趁机虚报捞钱。同时,在整个河务工程中推广“碎石护堤”技术,这是道光二年(1822)由河南河北道严烺在河南兰仪厅试行,效果不错,但有人持不同见解,林则徐做认真调查和实践之后认为可行,并向皇上陈奏说明,治河中加以利用。

艰苦的冬季工程进行当中,林则徐吃住全在工地上,他的工棚就是指挥所。自谑题联曰:春从天上至,水由地中行;芦中人出,河上公来。在查验黄河两岸河务过程中,他细心钻研治理黄河的办法,研读大禹治水,想效仿汉代王景治河,改黄河如今的入淮出洪泽湖为由山东千山东入海,当初王景的千山入海后黄河水患未提有一千六百年。这可真是大胆的设想,但又是耗费浩大银两的工程,实行起来谈何容易。他的治河雄心有一位追随者叫张际亮,福建小老乡,愿意帮他整理编纂一部《治河方略》。兹事体大,林则徐不敢贸然拿出,后因他又被调往江苏,此事就搁下来了,始终是感到遗憾。

冬季河工圆满结束。他的一举一动,深受道光赞赏,称他办事得力,夸奖曰:“动则如此勤劳,弊自绝矣。做官皆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吁!若是者鲜矣。”

受到道光如此表扬隆宠,在当时廷臣中是不多见的。

因而,提拔重用也是免不了的。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底,他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二品大员。林则徐心中一喜一忧,喜的是终于离开多事的河道,忧的是江苏的灾情和社情。他在江苏当过按察使、布政使,对那里的情况太了解了。本来是泽国富饶,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水旱交通便利,可这些年天灾人祸不断,不是涝就是旱,地方官员贪腐很盛,经济凋敝,民间颠沛,连朝廷规定的漕粮每年都征收不齐,官吏不作为加上从中层层盘剥积弊甚多。远在福建的陈寿祺老先生都来信说:“虚耗之弊,在官多于在民。”林则徐自然明白,江苏的不景气,三分在天七分在官。

林则徐自河南入江苏,一路观察大灾后的凄凉和残破,有些地区过水后瘟疫开始流行,百姓生存之艰难,令他不忍目睹。此时,一个英国人驾船窜到江南羊山洋来,形迹可疑,引起议论,他又赶紧过去先查办此事。

英国人化名叫胡夏米,真实英文名为Huyh Hamilton Linds-ey,是广东鸦片商的船舶投资人兼英国国内货物经销商,在广州东印度公司商馆任职。他以船主身份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以开往日本之名从澳门出发,北上侦察中国沿海港口虚实,测绘海湾河道地图,收集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心怀叵测。

英国自十八、十九世纪大规模工业革命之后,新兴资产阶级的目光已转移到世界更大的资本市场,用各种卑劣手段进行开拓,他们的目光早已盯上遥远东方的中国这块肥肉。他们不满清政府限制贸易政策,也不满由东印度公司垄断广东口岸贸易,欲图开辟中国更多港口门户。胡夏米的出现绝非偶然。道光也已接到飞报严令驱逐英国人。胡夏米请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当翻译,沿途贩卖商品和散发基督教宣传品,狡猾地避开官兵驱逐,已成功窥探福州、厦门、镇海、宁波等地,现出现在吴淞口外,赖着不走,偷偷探测长江和黄浦江水道及商船进入贸易量,甚至以参观名义窥探驻防兵营。麻痹的清政府地方官吏,哪里知道胡夏米不是小虾米,而是包藏祸心。

林则徐得知情报后,立即责令苏松镇总兵兼江南提督关天培,动水师驱逐胡夏米押往浙江查询。闻讯后胡夏米离开吴淞口,假借南返,不久出现在山东刘公岛海面,然后才经朝鲜和琉球岛返回澳门。

当时包括林则徐在内,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只“虾米”收集到的中国东南沿海布防、水道、民情等珍贵情报,变成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后来发动鸦片战争的第一手资料。自认天朝天下第一的泱泱大国清政府,虚狂而独尊,根本不会把这样一只小虾米沿海乱窜当作一种多大的危险。这时候的大清国,对西方的了解几乎等于零。

林则徐的心头大事,这时候是如何治理江苏漕政和水灾等堆积如山的问题。

他到江苏上任,受到民众拥戴超乎他自己的想象。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里有些夸张地写道:“出境讴迎者数万人……列肆香烟相属,男妇观者填衢,欣欣然喜色相告曰:林公来矣。”虽有点似文学描述,但也充分说明,受尽贪官污吏欺压盘剥后的百姓们,是多么期盼清官出现,收拾这个民不聊生的烂局。

然而,天下事往往与你愿违。

天公也不作美,去年大涝吧今年却大旱,江南酷暑如火大地龟裂。与江南相比,江北那边却又是大水,洪泽湖附近村庄被淹,徐州府大雨滂沱,黄河猛涨酿成水灾。这时桃源县几名土地主陈端、陈堂等纠结一干村民盗挖于家湾十三堡黄河大堤,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这下好,正在猛涨的河水急湍汹涌,顿时把决口冲开九十多丈宽的面积,大水冲入已水满为患的洪泽湖。接着,决口引发黄河大堤继续大面积崩塌,几乎让决口下游的河道变成空河床,汹涌的黄河水全部灌入了地势低洼的洪泽湖和周围州县,淮扬一带全成一片汪洋泽国,人如鱼虾,直接威胁到漕运,主干道将被切断。这就是个别国人愚昧、自私、自利、鼠目寸光又傻大胆干出来的好事!

警报传来,正在江宁监考乡试的林则徐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星夜急奔出事地带,一边缉拿盗挖人贩,一边部署抢险事宜,到清江浦视察湖水出路。消息传到京城,道光震怒,急令林则徐限期抓捕案犯,移交两江总督陶澍和钦差大臣穆彰阿审理。待二人到来之后,移交了案子,林则徐又返回江宁,但因首犯陈端未能捕获,他受到降级留任的处分。这可是皇上首次处罚林则徐,表面看起来够严厉的,吃了人家挂落。那些个狡黠又恶行的农民,他管得过来吗?可皇上不管那些,限期内没有办成事,就是说明你没尽力,就拿你是问。我倒认为,这样很好。

回到江宁,继续干事,官衔儿照旧嘛。在这期间,林则徐致力做三件事,一是水利,二是漕政,三是盐政。当年他总办七省水利时开工的疏浚三江工程,后因他母丧离去而停止了,现在他运筹后重新开工。“浚刘河、白茆河,旋又通七浦徐六泾之口,修昆山之至和塘,浚太湖之茆淀,而告成于三江口之宝带桥。三载经营,百废备举。”又筑坝海口不让潮水上来,这边蓄下清水,以利农田,若雨水大即可由坝上放水归海。如此治水,效益明显,完工后适遇连日大雨倾盆,坝上涵洞全部启放,“滔滔东注,两日之内消水二尺有余,而秋汛大潮仍无倒灌”。在筹措工程资金方面,林则徐也用改革措施,采取“以工代赈”“官民捐资兴办”,动员富户捐款,规定千亩以上地主每亩捐一百八十文钱,以此类推,其他商铺、典当、铺户则量力捐资等等。陶澍、林则徐等大员们带头捐款,林则徐捐一千两,捐得最多的是苏松太道吴其泰,捐了五千两。这种吸纳社会资金的办法,效果极佳,一下子解决了囊中羞涩的工程资金困难。这不仅解决了水利问题,而且也让农民灌田十万余亩沾其利,减轻了朝廷的负担。传说道光是个很节约的小气皇帝,自然高兴,大加赞赏。宝山海塘竣工后,地方绅士、平民百姓更是无不欢欣鼓舞,“扶老携幼,香花载道”。

最棘手的事还是漕政。号称鱼米富饶之乡的江苏,历年规定上缴国库的漕粮都比其他省区多,比江西多三倍,比湖广更是多十倍以上,也比同样地区的浙江多了一倍。而这几年江苏天灾频发,连年歉收,漕粮征不上来,欠下的亏空很大。林则徐先从下边欠缴亏空着手清理,严格落实,催逼那些地方官员限期缴纳,同时参劾严惩挪用贪腐迟办漕粮的金山县知县蒋封岐和震泽县知县张享衢,才勉强完成旧债,理顺漕粮。通过这次清理,他更是具体接触到江苏漕政腐败的众多问题,甚至感觉到此事积重难返,是不治之症。他意识到这不是单一漕政问题,而是改革社会积弊的事情。

当然,他也为江苏连年受灾缴粮实在困难而向上请奏,缓征漕粮。为此受到一向吝财的道光训斥:“近来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国家经费有常,岂容以展缓旷典,年复一年,视为相沿成例?”还让总督陶澍查他。尽管受斥责,林则徐依旧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顶住压力坚持缓征和减征,把受灾地亩具体造册上报,敢言说如果竭泽而渔唯恐逼农民造反了。陶澍尊重事实支持林则徐,向上复奏,令道光也无奈,最后只好让步了。林则徐这样的举措一方面保证了清王朝的社会稳定和赋税来源,一方面挽救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老百姓无不因他的公正和体恤民情,由衷地感激,称他为林青天。门生冯桂芬如此描述:“大江南北数十州之远,亿万户之众,虽乡曲妇人孺子绝不知大吏名氏者,独于公名氏甚熟,莫不知其好官。”

林则徐在江苏历官前后达七年,在大堂上始终高高书写着一对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这是他的真实写照。

正好这时期以陶澍为首,江苏集中了一批“经世致用”改革派的骨干人物,除了林则徐,还有魏源给陶澍当幕僚,另外有贺长龄、包世臣、梁章钜、陈銮等等都先后在这里任职。陶澍,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道光三年(1823)任安徽巡抚,开始改革清朝弊政的生涯,道光五年(1825)任江苏巡抚后力主赈荒、治河、治漕、兴修水利、提倡海运等重要改革,道光十年(1830)起任两江总督之后进一步整顿漕、盐政,实行票盐制。包世臣更是最早推动江浙改革的著名经世派思想家,出身经历和陶澍、林则徐、魏源相似,“书无所不读,而尤究心于当世之务”,足迹遍及全国做考察,嘉庆七年就提出“海运可救漕运”见解,主张治河与海运并举,协助陶澍办理去松江水利工程,后又提出《淮盐条例》二十五条,改革盐政。另一位积极参与改革的人是贺长龄,道光元年(1821)始先后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辅佐巡抚陶澍创兴海运。

林则徐与陶澍是上下级关系,二人关系密切,在改革漕政、海运、治河等等大事上都是志同道合,相互支持。在陶澍手下,魏源是思想家,林则徐是实干家。魏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上宣扬历史进化观,这是经世派改革的思想基础,他有句话“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在注重治河上提出“欲兴水利,必除水弊”,在改革漕政盐政上实行票盐制和海运漕粮,并提倡改革币制和农耕制度,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林则徐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是参考魏源的主张进行的。而他在江苏实行新政和兴修水利,陈銮、李彦章、黄冕均为林则徐的助手,还有潘曾沂、齐彦槐二人,潘是嘉庆举人内阁中书,鉴于家乡农村租薄赋重田价低的状况,提倡“地力之变革”,种植早稻,以江苏开明的中小地主代言人身份,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林则徐身上。林则徐在陶澍做后盾的前提下,一是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如漕政盐政,二是生产技术方面的革新,帮衬他的是李彦章、潘曾沂等人,适应开明中小地主阶级要求,围绕国计民生,推动商业资本的发展。这已经涉及到解放生产力的课题,反映了社会改革的活力,从长远看同样具有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为整个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它又是近代中国改革思潮的开端。

十分遗憾的是,正当江浙地区改革浪潮方兴未艾,林则徐他们在政治舞台上跃跃欲试的时候,这场改革的主要推动者陶澍于一八三九年去世了。紧接着,英帝国的坚船利炮的轰隆声阻断了经世改革的前行车轮,这场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炮声也一下子惊醒了他们。

林则徐,作为经世派核心人物,将面临人生更严酷的考验。逼着他走上反抗西方资本帝国的更残酷复杂的政治大舞台。

这既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清朝这座大厦将倾覆的拐点。

似乎一切都是天意。

其实,林则徐这段在江苏的家庭生活,还算是比较安稳的。老人都已不在,郑夫人相夫教子十分出色,在他身边成为不可多得的助手和倚靠,衣食住行等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长子林汝舟前些年陪伴他几地颠簸,耽误了功课,之前回闽参加乡试未中,来江苏后在他亲自督导下读书比较稳定,终于在一八三五年福建乡试取第五名。汝舟回闽后住姑父沈廷枫家,与表弟沈葆桢关系甚好,他向父亲提议把妹妹林普晴许配给沈葆桢,后来带这位表弟来江苏与父亲林则徐相见,就此定下了这门亲事。

这也是林则徐与这位后来鼎鼎有名的女婿,唯一一次相处的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