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主沉浮崛起大元朝的故事

主沉浮崛起大元朝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主沉浮崛起大元朝蒙哥死后,忽必烈的大妃察必让家人装扮成平民,带着她给忽必烈的亲笔信,从大后方和林出发,快马扬鞭,赶到长江前线。宪宗蒙哥南征时,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主持大兀鲁思,管理留守军队及诸斡耳朵,在政治上处于很优越的地位。其实,蒙哥汗的死讯一传到和林,汗廷上下立即就形成了一个拥立阿里不哥为新任大汗的集团。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引起了蒙古汗廷内部的深刻分歧。

主沉浮崛起大元朝

蒙哥死后,忽必烈的大妃察必让家人装扮成平民,带着她给忽必烈的亲笔信,从大后方和林出发,快马扬鞭,赶到长江前线

当时,忽必烈率领的东路军沿长江攻击,与南宋军激战正酣,整日忙于调兵遣将,当他听说有家信到了,匆忙展读,一目十行,突然,一句话让他怦然心动:

“大鱼的头被人砍断了,剩下两条小鱼,一个是你,一个是阿里不哥,你还等谁呢?早些回来好不好?”

忽必烈思索再三,大妃察必分明是隐喻什么,可她究竟隐喻的是什么呢?

蒙哥的死讯

1259年初,蒙哥率领的西路军主力,抵达了南宋合州(今四川合川)钓鱼城下。南宋守将王坚,是一位忠勇有谋的将领,他为了表明决不投降的决心,下令斩杀了蒙哥汗派来劝降的使者,然后,披甲提剑,登上城头,指挥将士们殊死抵抗。

钓鱼城坐落在钓鱼山上,山势突兀,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形险要。城分内、外,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用条石垒砌而成,坚固无比,易守难攻。

西路军的攻坚战从二月开始一直打到七月,还是没有攻破钓鱼城。蒙古军遭遇劲敌,除了战斗减员,损兵折将,另外,随着天气进入暑热,军中又开始流行疟疾和霍乱,部队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

战局不利,蒙哥汗开始暴躁,他失去了耐性,也失去了理性,拒绝采纳臣僚们的建议。蒙哥汗有些斗气,在钓鱼山下玩开了匹夫之勇,他玩命地命令部队强攻,将西路军主力黏着在局部战场上。

更不幸的是,军营中流行的瘟疫,也侵袭了这位蒙古帝国的最高统帅,1259年七月,蒙哥汗竟然在军营中病死。

蒙哥汗“出师未捷身先死”,对于南宋www.guayunfan.com朝野来说,算得上是一个绝大喜讯。

反过来,对于蒙古帝国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蒙古王室内部没有固定的汗位继承制度,而蒙哥生前又没有像成吉思汗和窝阔台那样,提前拟定了接班人选。其实,蒙哥没料到自己会一战而死,所以,也就谈不上提前考虑和安排接班人的问题。

流星驿马把蒙哥汗的死讯传到驻守和林大后方的阿里不哥那里,也传递到率领东路军在长江前线的忽必烈跟前。

以阿里不哥为代表的一派和以忽必烈为代表的一派,都积极行动起来,准备夺取汗位。

于是一场为期四年的夺位大战,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阿里不哥的先手

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幼子,阿里不哥又是拖雷的幼子,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习俗,他继承了拖雷和唆鲁和帖尼大部分的部众,实力雄厚。

宪宗蒙哥南征时,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主持大兀鲁思,管理留守军队及诸斡耳朵,在政治上处于很优越的地位。从拖雷守产的先例看,阿里不哥确有夺位的潜力。

除此之外,阿里不哥还得到了蒙哥一家的支持。蒙哥的皇后忽都台和儿子阿速歹、玉龙答失、昔里吉等,都公开拥护阿里不哥,这更增加了阿里不哥在政治上的声势。

从军事实力上说,阿里不哥的威风虽不及父亲当年那样大权在握,但手里也至少握有数万精兵,以及留守和林的全部军队。很多看好阿里不哥的文臣武将,也纷纷提前投靠到他的门下,以求来日背靠大树。如驻扎在六盘的浑都海,就手握兵权,他和东川的乞带不卷、西川的明里火者、京兆的刘太平、霍鲁怀等,结成一个联盟,以策应阿里不哥,这样一来,包括秦、蜀、陇在内的整个地区,实际上就变成了阿里不哥的势力范围。

其实,蒙哥汗的死讯一传到和林,汗廷上下立即就形成了一个拥立阿里不哥为新任大汗的集团。他们选派阿兰答儿去说服阿里不哥:“如今,忽必烈带兵伐宋,旭烈兀率军西征,蒙哥汗把监国的重任托付给你,这意味着什么?莫非你想让我们这些人,将来让人像宰羊一样抹了脖子吗?”

阿里不哥虽然年轻,却明白这些人的意思。长兄皇帝死了,幼弟继承大位,这种跃跃欲试、当家做主的感觉,当然比看人脸色要自由和舒服得多。

然而,阿兰答儿那样说话却是有目的的。1257年,阿兰答儿代表蒙哥汗,对忽必烈治理的汉地进行了极其严苛的财物审计,时称“阿兰答儿钩考”。“钩考”对忽必烈的势力打击极大,甚至险些给忽必烈造成杀身之祸。如今蒙哥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阿兰答儿最害怕的就是忽必烈上台,那样他就难逃一死,所以,他才极力怂恿阿里不哥捷足先登,而他正好借机转换门庭。

阿里不哥是受了众人蛊惑,才决定争夺汗位的,估计,他认为他继承汗位,有比任何人继承更加正当的理由。所以,他立刻发布敕令,命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事于燕都(今北京),按图籍,号令诸道。同时集合各地军队,令阿兰答儿、浑都海率兵占领关陇,又令刘太平、霍鲁海备办筹集粮饷,图谋秦蜀。

阿里不哥的想法比较天真,他想弄成一个既成事实,形成一个有利局势,然后逼迫忽必烈就范。

忽必烈只要认账,他的图谋就成功了。

忽必烈的应变

忽必烈从来就不是一个肯认账的人。

甚至,他从心里觉得这个弟弟完全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忽必烈是拖雷的次子,他崇尚汉族文化和思想,这在蒙古王公贵族中少有,后来,他为此付出代价。当他还在漠北潜邸的时候,就“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特别赞赏唐太宗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业绩,“闻唐文皇为秦王时,广延文学四方之士讲论治道,终致太平,喜而慕焉”。于是,他也仿效李世民,放出风去,招贤纳士,不久,海云禅师、刘秉忠、张文谦、张德辉、李治、王鹗、赵壁等一批信佛崇儒的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应聘而至,深受忽必烈的欢迎。

由此可以看出,忽必烈是一个有远见和有头脑的蒙古王子,他能招贤纳士,证明他要干一番大事业。

1251年,蒙哥即位,忽必烈受命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从此就以漠南为根据地,更紧密地和汉族及其他各族上层人物结合起来。同时,忽必烈还采取了招抚流亡、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初步扭转了由于长期战乱和蒙古人疯狂掠夺造成的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的局面。

1256年春,忽必烈命刘秉忠相地于桓州(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营建宫室、房舍,三年后建成,名为开平。在这里聚集了忽必烈的一批重要谋士,成为忽必烈集团的根据地。

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引起了蒙古汗廷内部的深刻分歧。这种分歧的实质是:用蒙古旧有的统辖方式还是用历代中原王朝的封建统治方式来治理中原汉地。

上述种种,都可以反映出忽必烈所具备的政治实力,说他“龙形已具”,毫不为过。因此,他没有理由让一个根本不如他的弟弟上台。

蒙哥死讯传到忽必烈军中,已经到了九月一日了。当时忽必烈正率蒙古军队围鄂(今湖北武昌),闻知噩耗,忽必烈立即下令停止进军,在营地给蒙古汗举哀。

这时,大妃察必也派人向忽必烈通报了阿里不哥派遣阿兰答儿和脱里赤到漠南和中原抽调兵丁的消息。

忽必烈立即召集诸将和谋臣商议对策,谋臣郝经马上提出:“断然班师,亟定大汗。”

郝经是山西陵川人,金国灭亡后,为了糊口,一度流落到张柔和贾辅延的府上当家教,随后招聘到忽必烈王府。在探讨治国安民的策略时,郝经的许多观点与忽必烈的主张高度一致,受到忽必烈赏识。

在座者议论纷纷,有人质疑:“目前,伐宋之战已经到了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关头了,此时停战,不等于给宋朝喘息的机会?”

忽必烈默然不语。

郝经说道:“关键时候,应当分清主次,要知道‘当务之为急’。和汗位相比,南宋是烂在锅里的肉,是煮熟的鸭子,而取得汗位的机会非常容易错过。我们不应该坐视其成,眼看着阿里不哥把大位抢去。”

郝经说毕,大家有的赞同,有人质问郝经:“那么,眼前这一摊子事情怎么处理?”

郝经不慌不忙,说:“首先派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答应割让淮南、汉上及梓、夔两路,划定疆界,商议岁币,用议和的办法稳住南宋。然后,将辎重等暂且放在这里,率领轻骑,直奔燕都,兵贵神速,我们从天而降,阿里不哥必然慌了手脚,自然也就瓦解了他的计谋。与此同时,派遣一支军队前去迎接蒙哥汗的灵柩,抢先将皇帝玉玺收入我们手里。等这一切停当,我们再派遣使者召集旭烈兀、阿里不哥、摩哥及诸王驸马到和林,给蒙哥汗举行追悼会。另外,再派官员分头到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等地,进行抚慰,再命令太子真金镇守燕都,列阵示威。我们这样调停部署,肯定可以取得帝位,安定国家。”

郝经说完,忽必烈马上下令:“我意已决,就按先生的意思部署下去,我自会择日起程,迅速北归。”

这时,正好宋相贾似道也派人求和,忽必烈委任郝经担任谈判代表,和宋使缔结密约。忽必烈于1259年年底起程北归,1260年四月抵达开平,诸王合丹、阿只吉等率西路诸王,塔察儿、移相哥、忽剌忽儿、爪都等率东路诸王,都会集在开平。他们都是忽必烈的支持者,忽必烈单方面召开库里勒台,在他们的拥戴下宣布即位,并定当年为中统元年,开始建元纪岁。

阿里不哥不干了,他马上唱了一出对台戏:五月,阿里不哥在和林城西按坦河另行召集库里勒台,也宣布自己为大汗。

一国不容二主。于是,兄弟夺位的战争被引爆了。

同室操戈

初期,双方争夺的中心区域有二:一是开平至燕京一带,二是秦、蜀、陇地区。阿里不哥派脱里赤在漠南诸州征集军队,横敛财物,企图抢先控制开平至燕京一带,以断绝忽必烈的归路。忽必烈回师燕地,察其包藏祸心,便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军队,从而解除了阿里不哥对开平的威胁。

秦、蜀、陇地区的情况比较复杂。散处秦、蜀的征南诸军,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支持阿里不哥,有的则首鼠两端,采取观望态度。相比而言,支持阿里不哥的较多。也就是说,至少这个区域,阿里不哥的军事力量占有优势。可是,阿里不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军事行动计划,这是他的个人素质决定了的。

与阿里不哥作战意图的模糊和盲目相比,忽必烈的作战计划就清晰得多。

为了夺取这一地区,忽必烈采纳了廉希宪的建议,在鄂州回师的同时,即派赵良弼前往关右了解情况,接着又命廉希宪等为陕西四川等路宣抚使,经略这一地区。廉希宪至京兆,相机行事。他依靠刘黑马、汪惟正、汪惟良、八春等人的军事力量,迅速捕绞刘太平、霍鲁怀,诛杀蜜里火者与乞带不花,同时命汪惟良等率秦、巩诸军进军六盘,防犯浑都海东来,逐步加强了其在秦、蜀、陇地区对付阿里不哥的力量。

在忽必烈有条不紊的部署和攻略面前,阿里不哥的优势渐渐丧失。

1260年五六月间,忽必烈连续调兵遣将,筹集粮草,加紧备战。七月,准备工作大体就绪,忽必烈便亲率将士,讨伐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也积极迎战,九月,阿兰答儿率军自和林南下,与浑都海的军队会合。忽必烈这面,诸王合丹率领骑兵,和八春、汪良臣的军队会合,然后兵分三路进行抵抗。双方在甘州东面的耀碑谷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双方摆开阵势后,突然狂风大作,飞沙扑面,战马踟蹰不进,汪良臣见状,立即命令所部军兵下马,携带刀斧等短兵器,从左路突击,绕到对方的阵后,向敌阵发起突袭,杀散了敌方的右阵。这时,八春率军从正面攻击,直捣其前,合丹带领精锐骑兵,拦截敌方的归路,三路兵马互相配合,把阿里不哥的部队打得溃不成军,七零八落,阿兰答儿和浑都海在混战中被杀,忽必烈的军队大获全胜。

昔木土脑儿大捷

昔木土脑儿之战,是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的关键一战。

1260年冬,忽必烈决定亲征和林。阿里不哥自知不敌,逃至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以南),忽必烈命宗王移相哥留驻和林,自回开平。

阿里不哥以自己的封地谦谦州和按台山(今阿尔泰山东南)为根据地,四出骚扰,并控制了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的封地。忽必烈即位后,曾派阿必失哈及其弟哈萨儿前往察合台主持封地事务,但两人途经陕西时被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拘留,阿里不哥另派阿鲁忽往,命他提供军需,并守其东境以对抗忽必烈军,守阿姆河以防旭烈兀、别儿哥军来助忽必烈。阿鲁忽至阿力麻里后,根据阿里不哥旨意从兀鲁忽乃(察合台长孙哈剌烈之妻)手里夺取了权力,并将术赤系势力逐出河中地区,控制了察合台封地全境,拥有十五万骑兵,就不愿再服从阿里不哥。不久,阿里不哥遣使者来征牲畜、兵和钱物,阿鲁忽将他们征集的物资全部扣留,又杀其使者,于是宣布归附于忽必烈。忽必烈命他统治从按台山直到阿姆河的兀鲁思和诸部。

阿里不哥发兵攻阿鲁忽,其前锋哈剌不花于不剌城附近被阿鲁忽军击溃。阿鲁忽回到亦列河(今伊犁河)后,将军队分散休养,毫无防备。阿里不哥后军突至,夺取了阿力麻里和亦列河地,阿鲁忽仓促率右翼军退到忽炭(今新疆和田)和可失哈儿。一个多月后,溃军渐集,又率部移向撒麻儿干。

阿里不哥在亦列河、阿力麻里等地大肆掠夺和蹂躏百姓,使这一带的生产破坏极其严重,人民恨之入骨,奋起反抗。阿里不哥自己站不住脚了。1261年秋,阿里不哥至和林,伪装愿意归顺,却对移相哥进行突然袭击,占领和林,发兵南下骚扰。

当时,哈剌和林的粮食和饮水都是从汉地转运而来,于是忽必烈下令禁绝粮道,哈剌和林陷于饥馑,成了一座死城。

1261年十一月,阿里不哥南犯,忽必烈再次率军迎战。双方大战于昔木土脑儿,阿里不哥大败,其部将大多投降。忽必烈追至和林南面,阿里不哥向北逃窜,随后便一直处在忽必烈的东西夹击之中。这时,过去的支持者见他大势已去,纷纷向忽必烈投降,阿里不哥的势力开始众叛亲离,土崩瓦解,加上连年饥荒,终于力不能支,在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

一个月后,丧心病狂的阿里不哥一病不起,有说是被忽必烈派人毒死的。

经过四年的斗争,阿里不哥的势力被消灭了,漠北与中原地区恢复了统一。漠北平定后,忽必烈取消了和林作为都城的地位,而设宣慰司都元帅府直接管辖。

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所以能够战胜阿里不哥,决非偶然,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蒙古诸王中,忽必烈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支持。阿里不哥也曾有不少支持者,但却并不能将这些力量牢固地团结在自己周围。在经济方面,忽必烈同样占有优势,而阿里不哥以吉利吉思为根据地,地理条件极为不利,他始终没能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忽必烈推行了一套比较成功的调和蒙汉上层利益的民族政策,而阿里不哥仍坚持草原蒙古贵族那种落后的政治经济方式,他根本意识不到获得汉族地主阶级支持的重要意义。在个人素质方面,忽必烈有着长期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经验,而阿里不哥既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也不善于用兵。阿里不哥的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忽必烈对阿里不哥的胜利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这一胜利,忽必烈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被破坏的封建秩序又重新确立起来,北方的农业生产逐步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这就为忽必烈进一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打了四年内战,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是,许多蒙古贵族不满他主张“行汉法”,拒绝归附,最终导致四大汗国脱离而去,忽必烈的政权便只包括中国与蒙古本土,伊儿汗国起初承认忽必烈汗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后也独立了,这样一来,统一的大蒙古国不复存在了。

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元王朝既是成吉思汗所创立的蒙古国的延续,也是蒙古国家由世界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

1272年,元朝正式建都于中原大都(今北京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