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神农氏是炎帝吗

神农氏是炎帝吗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神农尝百草现在说神农氏的故事,他是三皇中的一人,但他也是后世人讲的“炎黄”二帝中的“炎帝”。所以,如果说“神农尝百草”,如果把他归总到炎帝一人的头上,便也是合情和合理的了。现在我们就来谈谈神农氏是如何尝百草,为我们后世奠定农业和医药学的基础。传说,神农氏的长相是人身牛首。神农氏面容憔悴,对一些毒草的抵抗力越来越弱了。

神农尝百草

现在说神农氏的故事,他是三皇中的一人,但他也是后世人讲的“炎黄”二帝中的“炎帝”。

神农氏就是炎帝,这种说法又对又不对。说对,是因为神农氏确实是炎帝;但说不对,是因为神农氏与炎帝并不是同一个人。

认真说起来,“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等名称,既不是某个人的名字,也不是某个部族的名字,而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这个时代,可能要以数百,甚至一两千年来计,试想,一个单个的人,怎么可能活这么长的时间呢?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大地上人类的发展便经过了氏族、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这些部族又总是在不断地聚合和分化。无论是聚合成大的部族联盟,还是分化成小的部族,都需要一些智勇双全的人物做他们的头领。久而久之,一些部族的名字,就成了那个部族头领的名字;反过来,某个头领的名字,也就成了那个部族的代名词。

具体地说,比如神农氏,可能是一个部族联盟在千余年间的部族名称,而炎帝仅仅是某个十几或是几十年间的一个部族首领。这样说,恐怕才是合理和合情的。

所以,如果说“神农尝百草”,如果把他归总到炎帝一人的头上,便也是合情和合理的了。

炎帝和黄帝,本是同胞兄弟,父亲是少典氏,古书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这句话的意思是,少典与有[虫乔]两个部族世代有通婚关系。后来,从这两个部族中又分化出黄帝族和炎帝族。黄帝族(就是轩辕氏)生活在姬水,便以姬为姓,炎帝族(就是神农氏)生活在姜水,便以姜为姓。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神农氏是如何尝百草,为我们后世奠定农业和医药学的基础。

神氏率领着他的部族,最早生活在姜水流域,后来,他们沿着渭水、黄河东徒,到过今天的河北中部、、南东部、湖北北部,最后在今天的山东曲阜一带定居下来。

神农氏是位传奇式的人物,据说他降生时,附近的九口井自动穿通,若从一口井中汲水,另外八口井中的水也就随着波动,他诞生3个时辰就会说话,5天就能走路,3岁就懂得种庄稼一类的事。这些,都是不可信的传说,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神农氏是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传说,神农氏的长相是人身牛首。这大概是他十分崇拜牛的缘故。其实,神农氏和一般人一样,并不是什么牛相,只是有一股牛脾气而已,他日夜不辞辛苦,不畏劳累,忠心耿耿地为人们而谋利益。

神农尝百草,定五谷是为了农业和医药学的发展,或者说是“民以食以天”和为了自己的同胞“无灾无病,益寿延年”,所以他的功绩是很伟大的。

神农氏之前,人们主要是靠狩猎来生活,可是到了神农氏的时代,大地上的人已逐渐多起来了。他想,禽兽有限,繁殖也慢,一旦捕尽吃光绝种,民将无以为生。

为这事,神农氏愁得几日不眠,夜夜坐立不安。

一天,他正在一个阳坡上走着,一丛嫩绿的小苗映入他的眼帘。这种小苗,他过去已经见过多少次,但一直没能引起过他的注意.今天他却很有兴趣地研究起来了。他弯下身子,轻轻扒开小苗周围的土,发现每棵苗的根部都有一个还没有腐烂的果实皮。于是他便沿着阳坡,又找到了几丛别的小苗,其中有一丛很奇特.就是果实样的东西在苗尖上顶着。神农氏想,这些小苗一定都是由那些树草的果实变成的,而这些小苗长大以后,就是野草,就会结出果实。这样果实落在土里,发芽、生根、成长、成熟、结实,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往复。草木遍地都是,取之不尽,只要能分辨出哪些果实是可食的,哪些果实是不能吃的,然后将那些能吃的果实埋入地下,让它发芽,开花、结果,人们不就可以解决吃的问题了吗?

想到这里,他愁容顿消,立即带上一些人,遍踏三山五岳,尝遍千草百卉,经过多年的辛苦,终于选出了麻、黍、稷、麦、豆为可用、可食,这就是所谓的五谷。以后,他又把如何播种,如保管理、如何收获、如何保管的方法教给人们。他让人们用麻的纤维编成粗布,缝制衣服,把黍、稷、麦、豆的果实放到石片上或是陶器里烧炒煮出来,作为食物。

神农氏还发明了两种农具:耒(leǐ)和耜(sì)。耒是一种木制的农具,有些像铁锹的样子,但下端分开成叉形。在分叉处缚一个小横木,耕作时用脚踏横木,推耒端插入土中,这叫作“推”。耒深入土中之后再斜压柄端,就把土松动了,这叫做“发”。一推一发,土地便松动了,整个动作同现在使用铁锹掘地的动作是一样的。耜与耒差不多,只是在末的下端改装半圆形的石或蚌制的刀铲,使用时入土更快些。

这两样农具虽然很简单,效率不高,但却可以用来深耕,这是原始的石锄所做不到的。从考古发掘中发现,这两种农具是4000~5000年前的实物。

所以可以断定,传说中的神农氏,应是5000年前的人物。在那时,人们应天时,相地宜,用耒耜耕田播种,用石镰进行收割,农业从此兴起。

神农氏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本心是为了“生”,却不料从中竟开始了如何让人“不死”的医术研究。所以,神农氏的第三大成就便是医术。

他在尝百草时,发现有的味甜,有的味苦,有的味涩。有的吃下后恶心呕吐,甚至让你肚疼腹泻。有的吃下后精神爽快,令吐泻顿止。据说神农氏一天就中毒达70次,幸亏他掌握了一些草木的药性,以毒攻毒,才化险为夷。他深知人们平时受尽疾病的折磨,甚至因此而死亡,便下定决心对世间的草木一一品尝,确定它们的味道和药性,然后制成方剂,医治人们的疾病。

传说神农氏有一特异之处:他的五脏六腑是透明的,吃了有毒的植物之后,他自己能够看到身体的哪个部位中毒了,因而能很快找到解毒的办法。但是,腹部透明并不能解决问题,说到底,他还是得不断地尝,不断地辨,不断地中毒、解毒,别无他法。但不管怎样,他的身体还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神农氏面容憔悴,对一些毒草的抵抗力越来越弱了。但他看到大地上还有那么多草木没有去鉴别,去判定,因此照常抱病晓行夜宿,一天也不肯休息。

传说有一天,他正在山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到路边有一条赭鞭,便顺手捡了起来,无意识地朝草丛中抽打了一下。奇怪的事发生了,那赭鞭刚触到草丛,他就顿觉恶心,犹如中毒一般,勉强地走几步,就呕吐起来。

“莫非这鞭子有毒?”神农氏想。于是,他生气地将鞭子扔了出去。可是,等鞭子落到另一个草丛时,他的呕吐立刻停止了,而且精神格外爽快。他定睛一看,那丛草原来是能解毒的。“看来这是一条能帮我鉴定百草的神鞭。”他重新将赭鞭捡起,抽打他曾经判定过的草木,果然不出所料,那些草木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就立刻反应出来,和他以前品尝时得到的结果一模一样。

后来,他又发现,万一赭鞭抽打到毒草,只要再连续抽打两下,中的毒就能立刻解除。神农氏高兴极了,一路不顾一切地抡动神鞭,抽打草木,辨别药性。从此以后,他不仅免除了品尝之苦,而且大大提高了速度。

通过许多年的辛苦,神农氏终于摸清了千草万木的药性。然后,他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方剂传给人们,使人类大大减轻了病痛的折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