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吃茶解毒的神农氏

吃茶解毒的神农氏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心,中国的神话创作者们当然不会让神农氏高喊着“纵做鬼也幸福”,然后倒地中毒挣扎。他们给神农氏安排了一个镜头感很强烈的中毒情节。能想到把饮料茶叶的发明归功于发现药物的神农氏,即使是完全的杜撰,古代的神话创造者们也是很有才的,起码情节上没有明显的漏洞。如果茶叶的确起源于那里,没有去过云南的神农氏如何喝到茶叶的呢?说明此时茶叶的种植,还没有传播到中原大地。

神农之死,另一个诡异处在于,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小白鼠,神农氏多少该知道一些解毒之道吧,难道这样的情节都没有吗?

放心,中国的神话创作者们当然不会让神农氏高喊着“纵做鬼也幸福”,然后倒地中毒挣扎。他们给神农氏安排了一个镜头感很强烈的中毒情节。这个情节的导演就是唐代的陆羽先生。

他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里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有了茶圣的支持,中国民间编剧就有了这样的传说:神农身体是琉璃玉体、水晶心,他能看到自己的心肝五脏。神农尝无毒的草时,通体晶莹透亮;尝到有毒的草时,体内就流出乌黑的黑水,毒性越大,肚里的黑水就越多。一天,神农中了七十二种毒,他看到自己体内先是五脏发黑,不久,蔓延全身,头脑发昏。就在他快要倒下去时,无意中看到一丛可爱的灌木,顺手扯了两片嫩叶放到口中,不料一进口,一股清香直透心肺。他接着又采吃了几片,随着叶片的汁液由喉咙、食管到胃肠,流淌到哪里,黑水就消除到哪里。一会工夫,神农通体又透明闪亮了。这树叶就是茶叶,后来神农就用它来解毒。

吃药喝茶,一天内就搞定。

“专家们”照例又会跳出来,指责传说的不靠谱。因为湖北没有野生茶树云云,野生的茶树目前只分布在云南,就是大理国段皇爷的地盘。

“专家们”好歹要举出5000年前湖北没有茶树的证据吧。5000年前,湖北还满世界都是华南虎呢。这专家也太好当了吧,整天挑民间传说里的骨头。赶明儿我也挑一个,当回“专家”。软柿子谁不会捏啊!

不管他们了。老熊总觉得,神农氏如果真是能解决大伙儿吃饭吃药的问题,应该也能搞定大家水杯里该喝点啥。至于让大家喝的是不是茶,或者一开始是不是茶,倒的确很难讲。

茶叶的出现,为啥不能像药一样,是个慢慢演进的过程,而非要一步到位呢?

中国,历来是药食同源。能想到把饮料茶叶的发明归功于发现药物的神农氏,即使是完全的杜撰,古代的神话创造者们也是很有才的,起码情节上没有明显的漏洞

不知道老外看了神农氏的传说会不会撇嘴:瞧你们中国人,整天就想吃,连神仙都是一副饕餮之徒的模样。

再说说神农氏的茶吧。

前面说过,现在发现真正的原始野生茶树是在云南。据说那棵让N多“专家”成名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已经活了1700多年。

1700年前,或是更早,云南还是中原政权有些鞭长莫及的地方。如果茶叶的确起源于那里,没有去过云南的神农氏如何喝到茶叶的呢?

要么是神农氏自己种植的茶叶,要么就是别人送他的。推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今天,有据可考的茶叶记录,来自于《诗经》,《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诗经》里的茶叶,据说来自四川,是作为贡品来到当时周王朝所在的中原大地。四川和云南,则一直是唇齿相依的邻邦。茶能在四川扎根,无论从地理还是气候的角度,都是没有障碍的。

根据《诗经》里的说法,周天子喝的就是进贡的茶叶,而不是自家园子里的产品。说明此时茶叶的种植,还没有传播到中原大地。更早之前的中原部族首领——神农氏最可能喝到的,多半也是西南地区进贡的茶叶,并非他自己到处乱吃找出来的。因为他是第一个喝贡品茶的人,觉得不错,就介绍给大家。于是乎,发现茶叶的光环又一次被套在了他的身上。

在周天子品茗后的一千多年里,西南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沿着长江顺流而下传播开来,大约在宋朝的时候,跨过大江南北,最终传遍全中国。

由于茶叶的流传路线是沿着长江水路,所以今天越靠近长江上游、距离茶叶起源地越近,就越能看到茶叶早期的模样。很多茶叶研究者,依然在长江源头的西南地区搜寻,希冀能找到更清晰的茶叶流传脉络、更古老的茶叶制作工艺和更加稀有的茶叶资源。

炎帝老人家何时发现的茶,又如何传播,对“专家们”或许很重要,但是对今天喝茶的我们,充其量是茶馆里的谈资罢了。但是茶喝下去有什么作用,就是切身相关的利益所在了。

老祖宗们是如何说茶的呢?

茶,味苦性寒。从第一本中药专业书——《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是这么写的。只不过那时候的茶,还不叫茶,叫“茗”。所以老熊开始粗翻《神农本草经》的时候,竟然一时间没找到。

大部分人都知道茶性寒凉,长期饮用能够清热降火。但是中医里有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寒凉的东西大多对脾胃不好。

有的人可能不同意,我天天喝茶,也没见有什么不好啊?

茶的寒凉,没有黄连那么厉害。对脾胃,尤其是阳气旺盛的年轻人的脾胃,自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对脾胃虚弱的中老年人,则需要慎之又慎。胃部常常觉得寒冷的人,最好不要多喝茶,喝浓茶,喝凉茶。即使热茶,也要控制。

李时珍,曾经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诫过大家。

“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

从某种意义上说,茶的解毒、清凉作用和绿豆有几分相似。把绿豆当成包治百病仙药的,那是张悟本。把茶叶当成仙药,是啥悟本呢?

早在《神农本草经》时代,就把茶列入“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的中品,连“久服飞升(成仙)”的上品都不算,今天我们还要再拿茶叶当长生不老的仙丹,就连老祖宗的人也丢尽了。

茶叶虽然不是仙丹,却也不是都如李时珍所说都会损伤胃气的。李时珍说的所谓“新茗”,就是今天茶叶消费中比例最大的绿茶。绿茶,因为喜欢的人多,又偏凉一点,李时珍才警告大家不可贪恋。

茶叶的种类很多。按照加工的不同,粗粗地分,大概可以分成白茶、绿茶、发酵茶。

最早神农氏(甚至周王)喝的茶,则多半是不怎么需要加工的白茶。就是茶叶直接采下来晒干制成的,不需要炒。一般说来,直接晒干的树叶,往好了说,有股子青草的气息,往差了说,就是草腥味,而且味道涩涩的。

古代人没有冷库、冰箱。话说有一年,茶树正好是大丰收年,采的茶叶来不及晒,有些都长霉了。那年头采些茶叶不容易啊!挑些长霉不严重的喝吧,不然太浪费。咦?这长霉的茶叶味道好像还挺不错耶!乌龙就是这么诞生的。

既然有点霉的都能喝,试试看那些长霉的。

咦,好像也别有风味唉!那就叫它普洱吧。

作为发酵茶代表的普洱,半发酵茶的乌龙,有人猜测就是这么诞生的。

下个丰收年叶子多的话,慢点收吧。结果叶子还是太多,收到后面,有的叶子已经开始发黄了。结果这茶味道也挺好。想必你也猜到,这就是红茶。

后来呢,茶叶子放老了,长霉了,虽然别有风味,总觉得有些可惜。那就趁茶叶子嫩的时候摘下来,炒一炒再喝吧,好歹可以多存放些时日。这就是我们现代喝得最多的绿茶。

据说,我们喝的几种茶,都是因为没有冰箱而诞生的。

今天最流行的绿茶直接冲泡的喝茶方式,其实直到明代,才占据了多数中国人的茶杯。李时珍喜欢这么喝茶,在他那个年代,也算是比较时尚的喝茶法呢。像陆羽写茶经的唐代,茶叶还是需要和很多食物一起煮了以后当点心吃的,都不能算是喝茶,叫吃茶更恰当些。

绿茶以外的茶叶种类,因为不是新鲜的绿叶子,或是经过了发酵(比如普洱),半发酵(比如乌龙),或是绿叶子泛了黄(比如红茶),它们的凉性就比绿茶要少很多,助消化的作用就好了不少。

像乌龙茶,就可以带走食物里过多的脂肪,人就不容易发胖。市面上的减肥茶,很多都用乌龙茶作为主打原料。

不过乌龙茶,因为带走脂肪的功能比较厉害,反而特容易让人产生饥饿感。如果此时再大吃大喝,则减肥的功效全无。

红茶原产于我国,喜欢喝红茶的中国人以前并不多,所以,中国有名气的红茶,比如祁门红茶,和龙井碧螺春、瓜片这样名满天下的绿茶比起来,实在显得太过低调。红茶的凉性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反而开始具有暖胃的作用,对脾胃虚寒的人更合适一些。

而完全发酵制成的普洱茶,不但没有凉性,反而暖性十足。喜欢普洱的以西部地区的人口居多。对常年生活在苦寒之地的人们,喝普洱茶是适应气候的一种方式。但是身处东部平原地区的人喜欢喝普洱,那就纯粹是个人选择了。

至于炒作普洱,呵呵,能被炒作的东西都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耐储存。名酒也好,字画也好,都耐储存的。茶叶中只有普洱,因为是彻底发了霉,错了错了,是完全发酵的,才可能经得起投机者反复的炒作,胜利看到自己身价倍增的那一天。

你见过有人把极品龙井存个三年五载、十年八年的拿出来卖高价吗?味道早就变啦!

当然,如果再细分下去,茶叶的品种就实在太多了。中国人不但食不厌精,饮,亦不怕繁复。实在对茶感兴趣,还是看茶的专业书去吧。就治疗作用而言,茶,没有屡起沉疴的妙用,充其量只是医疗活动中一个高级的龙套演员。

茶叶的龙套,偶尔也会在名医的职业生涯中展现一下它当主角的愿望。

北京近代四大名医之一的蒲辅周,一次碰到一位难缠的老太太。望、闻、问、切都折腾完了,蒲老先生心里觉得老太太没啥大毛病。可老太太就是卧床不起,一副病恹恹的模样。蒲老先生开出的处方是上好的龙井茶一杯。

龙井茶端上来的时候,淡淡的清香,让屋里所有人暗自咽下了口水。

老太太耷拉的双眼和恹恹的表情,随着清茶入肚,慢慢地鲜活起来。

……

且慢,吃药吃茶,地球人有些相似可以理解。针灸经络是怎么来的呢?那可是独一份的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