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王莽建立新朝的前因后果_王莽生平介绍

王莽建立新朝的前因后果_王莽生平介绍

时间:2022-02-1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王莽建立新朝的前因后果_王莽生平介绍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祖居东平陵,汉族。王莽的崛起与王政君当上皇后有很大的关系。在汉元帝时,王政君的父亲王禁被封为平阳侯。王莽听说了这消息,立刻搁下了手中所有的事,跑到了伯父王凤家去照料王凤。2个月过后,王凤终因无法医治而去世了,其临终遗言,扭转了王莽的一生。王莽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被当时的人传为美谈。

王莽建立新朝的前因后果_王莽生平介绍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祖居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汉族。汉元帝皇后侄,新朝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西汉哀帝自元寿二年六月(公元前1年)去世后,9岁的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封“安汉公”。至公元8年,篡位称帝,登基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直至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在混乱中被杀,死时69岁,新朝灭亡。

王莽的崛起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历经13帝,200余年,到了孺子婴手中,即告断绝,其后经过了20年的战争,由汉光武帝刘秀再次复兴汉室,由于两朝都是为刘家所创,因此历史上都称汉。后人为便于区分,称刘邦所建的为“西汉”;刘秀所建的为“东汉”。在西汉、东汉之间的20余年,既不属西汉,又不归东汉,成了一段独立的历史,而填满这个空白的就是外戚王莽所创建的“新朝”。

王莽的崛起与王政君当上皇后有很大的关系。

王政君是王家的次女,天生丽质,18岁的时候,被召进后宫。而她的聪慧、善于装扮,赢得了皇后的赏识,又加上只有她一人在皇太子身旁,也获得皇太子的宠爱,不久后,她就生了一个儿子。皇室有了继承人,汉宣帝非常高兴,还亲自为这孙子命名为骜,并经常带在身边,十分疼爱。

3年之后,即公元前49年,汉宣帝逝世,汉元帝即位,而皇孙刘骜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子,王政君也当了皇后。又过了15年,元帝去世,年轻的皇太子骜继承了皇帝的宝座,皇后王政君升为皇太后了。皇帝年轻,皇太后王政君就顺利地得到控制政治的权力,王家的外戚也就不断地进入皇宫,升任高位、把持政权。

在汉元帝时,王政君的父亲王禁被封为平阳侯。王禁死后,由他的长子王凤(王政君的弟弟)继承侯位,到了刘骜即位时,王凤升任为大司马、大将军,并且兼任了尚书的职位。可见王氏一族权倾朝野。

王莽也是王氏一族的人,他的父亲王曼是王皇后的同父异母弟弟(王政君有同母、异母兄弟8人),王皇后算得上是王莽的姑姑,当朝的成帝是他的表兄弟,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下,王莽应该早就进入朝中做官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王莽父亲早死,所以他没有被注意到,结果一族人中的堂兄弟都做了将军、王侯,每天都威风凛凛地进出朝中,只有王莽一家过着贫困的生活。因此,他们对王莽不屑一顾。悬殊的待遇,使年纪轻轻的王莽在心中已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这样的境遇,更是影响了他以后的为人态度。

王莽谦虚恭谨,不表示自己的意见,总是听从别人的意思去行事;他又好学,每天穿着儒生的衣服,认真地念书。而他的堂兄弟们都有官位,整天穿着华丽的衣服,到处游玩,或到酒楼中饮酒作乐,从不做正经事,他们和穷酸的王莽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由于生活所迫,王莽不仅要服侍母亲,还得照顾年纪轻轻便死了丈夫的嫂子和侄儿,他的至亲至孝,赢得了邻里的称赞,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忘记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他广结人缘,善待亲友;在家族中又尽力地服侍伯父、叔父们。因此,在长辈的眼中,王莽是一个乖巧有礼,又能孝顺父母、尊敬兄嫂的好孩子,有着难能可贵的好品性。

王凤是王氏一族的中心人物。一天,这位大将军病倒了,且病势越来越糟。王莽听说了这消息,立刻搁下了手中所有的事,跑到了伯父王凤家去照料王凤。就这样,他一直陪侍在王凤身旁,达2个月之久。他照顾伯父,到了脸也不洗,整天蓬头垢面,甚至不眠不休地看顾伯父的程度。他如此做实在不是件寻常的事,有谚云:“久病无孝子。”何况王莽所侍奉的并不是自己的父母,而仅仅是他的伯父,这就更难能可贵了。王莽为何会这么做,其实是有目的的,他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决定于这一刻,于是继续卑躬屈膝地照顾伯父。

2个月过后,王凤终因无法医治而去世了,其临终遗言,扭转了王莽的一生。由于王凤死前向皇太后和汉成帝推荐了王莽,不久后王莽便做了黄门侍郎。尽管黄门侍郎不过是个小小的官职,但毕竟是王莽的入门阶梯。同时,王莽也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他觉得用阿谀奉承的方法来待人处世,是晋升的一条捷径。

雄心勃勃的王莽并不满足于一个黄门侍郎的官职,他又用狡诈的奉承术及亲身的践行,升上了射声校尉。任职者多为皇帝之亲信,由他的升任来看,可知他下了不少工夫。当然他个人的努力勤勉,也是获得皇帝赏识的重要原因。

王莽晋升的顺利,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有伯、叔父们的推荐及地方名士的褒举,使得汉成帝更加信任他,又封他为新都侯,赐予1500户的领地,此时王莽30岁,他开始与一族的人相抗衡,毫不卑屈。后来王莽又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等职务,越爬越高。

但他并不骄傲,反而越加谦恭有礼,使接近他的人都喜欢他。王莽又十分大方,他把每次任职所得的金钱,都拿出结交宾客,而且特别喜欢和有权势的人来往,他的这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要爬得更高,得到更大的权势,可见其野心。

在王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下,他的声望越来越高,终于在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登上了大司马的位置,统理国家朝政。大司马的职位,从王凤开始,一直为王氏一族人中年纪较长、较有声望的人来担当,此时王莽才38岁,正是壮年时,若不是靠他八面玲珑的工夫,他是不可能得到这一职位的。

王莽在一族人中,虽然已远超其他的人,身居朝中最高官位,但他仍然朴实谦恭,照样将所得到的钱财,毫不吝惜地分散给人,且常宴请有势的人,以得他们的拥护,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名声。

有一回,王莽的母亲病了,朝中的官员们知道了这件事,纷纷请他们的夫人到王家去探病。到了王莽家后,出来了一个身穿及膝衣裳的女人接待她们,这些贵夫人以为她是婢女,后来知道她就是王莽大司马的夫人时,吓得不敢多言。原来在朝中任职的大官们,各个有钱有势,他们的夫人,也都打扮得很华丽,穿的是当时流行的及地长裙。而王夫人竟是一身“衣不曳地,布蔽膝”的装扮,确实像个服侍人的婢女,怎能不叫这群贵夫人们惊讶呢?

王莽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被当时的人传为美谈。

登上皇位

王莽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理想,登上了大司马的宝座。但他才做了5个月的大司马,还未过足官瘾,成帝就驾崩了。这个变故,对他们王家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对王莽的大司马之位,更有动摇之势,因为即位的哀帝,并不是成帝的儿子,与王家毫无血缘关系,王莽也就不可能再继续任大司马。

哀帝即位时,年方20岁,仅是一个年少无知的皇帝,又因他的祖母傅氏、母亲丁氏都还健在,朝政大事就落入外戚的手中,使傅、丁二氏,又建立起庞大的势力。在傅氏升为太皇太后、丁氏升为皇太后的同时,王太后只得退居后宫,虽然她得了一个“太皇太后”的称号,但再也不能参与国家的任何政事,因而哀帝在位的几年中,她过得非常不愉快,更令她心痛的是,王家在朝中的势力也完全瓦解。

当年元帝在位时,傅太后曾一度与王“太皇太后”争宠,然而王氏的势力极大,在朝中是无人可及的,她的儿子本来可登上皇位,也因王氏的势力而不得逞,使傅太后怀恨在心,一旦其孙即位,她就立刻削去王氏一族的势力,进而怂恿哀帝,希望能抬高自己的身份,而比“太皇太后”更高;其次,傅太后也想将她的家族引进宫中,把持朝政大纲。她派人诽谤不愿服从自己的大臣,又升任自己的心腹为丞相,使他们上奏皇帝,哀帝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又封了她一个“皇太太后”的怪称号,总算傅太后的“皇太太后”可以和王氏的“太皇太后”分庭抗礼了。也因为其地位的高升和权力的加大,傅太后的族人也就不断地进入朝中,达到了她原先的目的。

丁太后一族进入朝中的情形和傅太后大同小异。

傅氏、丁氏的族人已完全取代了成帝时代的王氏,他们毫无顾忌地在朝廷中耀武扬威,一点也不逊于当年的王氏。

面对这样的局面,聪明的王莽在哀帝即位不久,便上书辞职,但是大司马是一个国家的栋梁,加上朝野人士都极看重王莽,若哀帝随意答应了他的辞职,无疑是自打嘴巴,所以哀帝安抚了王莽,留他继续担任大司马之职。然而王莽早已看清当朝的局势,他已不可能再被重用,因此在他心中早有打算,非得要辞掉大司马一职不可。

不久,在未央宫设有酒宴,一个宦官为了要讨好傅太后,立即将傅太后的坐席和太皇太后的坐席并排,王莽闻知道这件事后,立刻查明实情,将管理宦官的人叫来叱责了一顿,并且说:“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

王莽的话一出口,立即传到了傅太后的耳中,傅太后大怒,不肯去赴宴,从此怨恨王莽。

经过这件事后,王莽再次提出辞呈。在祖母傅太后的压力下,哀帝不得不考虑是否要再用王莽。尽管无缘无故地批准王莽辞职,一定会遭到朝中上下的非议,但无法承受傅太后的压力,因此,批准王莽离去。王莽去职时,哀帝赐予他黄金500斤,安车驷马,并且让王莽在朔望以三公之礼觐见。

王莽之所以敢用“藩妾”的字眼来说傅太后,绝非脱口失言,而是经过缜密计划的。他早知道自己待在朝廷中高职,一定会遭人嫌忌,而哀帝又不允准他辞职,所以他只得使用一些小手段,达到他的目的。果然,事情完全照着他的计划进行着。

在王莽的计划中,早就想到傅太后在朝中盛气凌人,他的姑妈太皇太后也早被打入后宫不得问政。因此他借着这个机会,杀一杀傅太后的锐气,以报答不断提拔自己的太皇太后。况且,他因一句公允的话而遭到离职的下场,朝野人士知道后,一定也会同情他的。他周详地算计之后,才放手去做。如此的迂回战术,摆脱了大司马的官职,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真可谓“大奸似忠”。

就这样过了2年,傅氏、丁氏倚权挟势地奠立了一族人在朝的势力,哀帝也成了傀儡,任她们摆布,傅太后的权势就越来越大了。有人想阿谀傅太后的权势,就出面弹劾王莽,这让伺机而动的王莽只得奉命蛰居封地,无法自由觐见皇帝。

这么一来,王莽不得不再运用手段,来重新取得朝野人士对他的信任。王莽在封地过了3年漫长的日子。这期间,王莽的次子王获误杀了一个家奴,王莽立即让儿子负起责任,以自杀来表明自己的错失。他的儿子死后,消息不胫而走,使得乡里的人都相信王莽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于是声名又渐隆盛,朝中为王莽上书的,不下百件,而这些上书皇帝的人,并非乡中野老;反之,个个都是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哀帝不能再置之不理,就将王莽召回国都长安。王莽所费的心力,收到效果,在他认为即使失去了儿子,也是值得的。

王莽被召回长安后不久,傅太后就去世了,而丁太后早在3年前就死了。傅氏、丁氏的死,减轻了王莽很大的压力。又过了1年,哀帝驾崩。消息传到太皇太后王氏的耳中后,她立即到放置哀帝遗骸的未央宫去,取走了皇帝的印信“玉玺”,并且派人到王莽家去,告诉他哀帝驾崩的消息,请王莽到宫中一趟。

太皇太后在危急中找来王莽商议朝政,决定立年仅9岁的中山王之子为皇帝,史称汉平帝。至此,太皇太后亲临朝政,王莽也恢复了大司马的官位,朝廷的政权又落入王氏的手中。

当王莽再握政权时,他开始起用自己的亲信,同时也铲除了所有反对他的党派。无论大小事情,王莽都有周详的安排和巧妙的手段,而排除反对党的势力,他也极高明地用了“借刀杀人”的手法,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异己被一一铲除,使王莽更能随心所欲地总揽朝中大权,巩固自己的地位。

同时,王莽还时时要提高自己在朝野人士中的地位。他仿效周公以蛮族献白雉为祥瑞之事,派人到益州去唆使当地的蛮族献白雉到朝中。南方蛮族依言而行,朝中群臣不明就里,齐口同声地说,这种祥瑞是因王莽治国有功,于是禀奏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一乐,就以皇帝的名义,赐给王莽“安汉公”的称号,又赐予相对应的俸禄和封地。可是王莽却假意推辞,太皇太后见王莽这样谦虚,更是非要封给他不可,王莽推辞4次之后,才“勉强”地接受这个封号。

此外,王莽还善于收买人心。公元2年,各地的旱灾和蝗害接踵而来,使得人民颠沛流离,饥荒频起。王莽在此时奏请太皇太后减少宫中宴饮的情形,并请太皇太后穿朴素的衣裳,和人民共甘苦。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地献出百万钱财和30顷良田,作为灾害的救济,在下的官员们,看到王莽如此的作为,群起效尤,无人敢落其后。王莽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声望大大地提高。

为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权力,王莽想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因此向太皇太后提出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说皇帝必须继嗣,要早选后妃,太皇太后就答应了选后妃一事。为了公平起见,王莽不得不举办选后妃的形式,但来参选的人,有许多是王氏一族的女子。

王莽怕自己的女儿与她们争斗的胜算不大,所以,又向太皇太后说他的女儿才德低劣,不得与众女子并列,太皇太后为其诚实、谦虚所感动,于是下令不让王氏一族的女子参与选妃。

这件事传到朝中群臣的耳中,他们也被王莽的行为感动了,立即发起了请愿团,到朝中向太皇太后请愿,一致要求立王莽的女儿为皇后。民间的市井之徒,也纷纷的打起“安汉公的女儿,才适合母仪天下”的口号。由于朝野人士的共同请愿,使太皇太后不得不顺应民意,立王莽之女为后。

过了3年,皇帝又赐王莽新野封地,王莽连忙谦让不肯接受,结果为他上书的人前后达到48万人之多,群臣涌到朝中,要求一定要连赏安汉公。

王莽在权力和声望都具备的条件下,于公元4年,又封为“宰衡”的称号,5年更获“九锡”(为车马、衣服等九种用品)之隆宠。无论从名誉上或实质上来说,他所得到的都是朝中最高的荣誉和享受。

平帝死后,王莽迎立宣帝的玄孙广戚侯孺子婴为皇帝,当时子婴只有2岁。王莽以子婴年幼为借口,由他代理国政,坐上了“假皇帝”之位,但王莽又怕有人非议,于是又借符命之意达己心愿。当时在武功县,有人在清理水井时,发现在一白石头上,刻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等字,王莽就差人去告诉太皇太后。尽管太皇太后反对,但是她已无法束缚在朝中独揽一切的王莽,因此有些大臣劝太皇太后先答应,再从长计议,太皇太后也只得如此。

过了3年,有一位叫哀章的人,献了一个铜柜给王莽,柜上有天帝和赤帝(汉高祖)的封印,打开来后里面写有“王莽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等句,还列出了辅佐王政的人的名字,其中便有哀章本人在内。这些符命不用说,是哀章自己所伪造的。他如此做,正好让王莽又借符命之意,登上了天子之位。哀章原本是个素行不良,又好大言的人,但他十分聪明,看出了朝廷当时的情势,捉住了王莽篡位的心理,使得一无所有的他,在王莽即位之后,获得了一个国将的头衔。

公元8年,王莽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新”,达成了他平生的愿望,而汉朝也在王莽称帝后,无形地消失了。王莽虽登上帝位,但还未得到汉朝的“传国之玺”,而没有玉玺就无法确立他皇帝的威严,因此王莽派人向太皇太后索取“传国之玺”。此时的王莽完全不听太皇太后的话,更不把她放在眼里,如今又派人来索玉玺,真是把太皇太后气极了,于是大骂王莽是“不知恩的家伙”,然后将玉玺扔在了地上。

新政亡国

王莽之所以能创立新朝,登上帝座,更多的多是靠群臣和人民的支持,但是在他身旁的人,并非完全看不出他的野心,因此也有一些人是反对他的。例如,安众公刘崇、东郡太守翟义、徐乡侯刘快等人都曾举兵反抗王莽的统治,但是没有一个人能造成较大的影响,起兵不久就被王莽的军队镇压下去。其余不抵抗新朝的人,皆对新朝寄以很大的期望,他们期望能在王莽的统治下蒸蒸日上、国泰民安。

可惜,王莽即位后不到10年,天下形势完全改观,各地竞相以“再兴汉室”为口号,纷纷起义,要打倒王莽的政权,而这种情形不但没有被王莽平定下来,反而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以致天下局势陷入一团混乱,几年之后,王莽在挡不住义军攻击的情况下,被义军砍杀而死。新朝仅仅一帝,15年的时间就告结束。

王莽在位期间,也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实行“五均六筦”,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改革币制;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等等。

只是实践证明,王莽新政的措施并没有带来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反而使自己走上了灭亡之路。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王莽希望立即消除土地兼并,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从而注定了它的失败。结果,既没有能力兑现无田者可按标准受田的承诺,又损害了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利益。再加上,改革过程中急于求成,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失去了改革的社会基础;强制推行新政,引起了广大民众的不满。

此外,王莽为了要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惜扰乱匈奴,致使匈奴反叛,不归顺新朝,王莽立即派30大军万前往征伐,但是路途迢遥,补给困难,加上新朝国内饥荒不断,无法支援征战匈奴的大军,因此这支征伐在边界上进退两难,多数人都曝尸荒野。这一项对外政策的失败,更增加了国内政情的紊乱。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见各地农民相继起义,王匡、廉丹等数战不利,知道天下即将大乱,而自己已无计可施,于是议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解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筦等禁令,将即位以来不利于农民的政令收回,只是还没来得及实施,舂陵就发生了大的农民起义,新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