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

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

时间:2022-06-1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是农村劳动力出现较大规模转移的首要原因_英国的历史E. L.琼斯通过对欧洲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后指出,这些国家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农业生产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其中英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1650~1750年”。这些农业技术革新正是农业总产量和生产率提高的坚实保障。

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是农村劳动力出现较大规模转移的首要原因_英国的历史

E. L.琼斯通过对欧洲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后指出,这些国家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农业生产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其中英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1650~1750年”。[4]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向非农产业转移虽然在农业生产率较低情形下也存在,但比较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必定以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为其前提。以小麦单产为例,怀特尼认为1200~1550年间,英国小麦单产一直停留在平均每英亩6蒲式耳水平上,16世纪中叶以后亩产量直线上升,尤其以1550~1650年间增长最快,到17世纪中叶达到平均每英亩12蒲式耳。也有学者认为亩产量上升最快时期是1750~1850年,亩产量可达16蒲式耳。[5]来自诺福克和萨福克郡的证据表明,17世纪晚期小麦的平均产量每英亩达到“14~16蒲式耳”,增长幅度约为75%,大麦燕麦的耕种面积和亩产量更是高于小麦。总之,尽管估计有些出入,但都承认16世纪尤其17世纪后英国小麦单产以较快速度增长,粮食作物产量开始大幅度增加。可见,在传统社会转型之前,农业经济已经率先实现起飞。

无独有偶,史学家克里奇(Kerridge)所判断的英国农业革命也发生在“16、17世纪”。据杨杰教授考察,农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改造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主要包括改革传统的土地关系,即我们在上一章述及的“确立个人土地所有权”,还有革新农业生产技术,最典型的如“诺福克轮作制”的发明和普及,即豆子与大麦夹种,萝卜种在两季粮食之间,充分利用休耕地,实现了小麦、萝卜、大麦和豆子连续轮种。[6]到17世纪,即便不太开明、变通的农户也能够获得“两倍于中古晚期的产量收成”,那些勇于革新的进步者则取得了“四倍于中古晚期的产量”。[7]这些农业进步都依赖于农业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技术革新:像肯特郡的“可轮换耕作制”(up and down farming),使耕地地力耗竭时改为草场放牧10~12年,“施以粪肥和泥灰土”,待地力恢复后复种植谷物,如此及时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了粮食和饲草产量;该方法在17世纪初出现,早期仅为某些大农场采用,40年后,在斯图亚特复辟王朝查理二世时期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8]“引水灌草法”(water meadows)提高牧场肥力、提前获得鲜草,以此方法获得的牧草产量是传统方法的4倍。这些农业技术普及的时间与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如此吻合,显然不是一种巧合。

畜牧业的发展也构成了英国农业革命的重要内容,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稳步提高。在1843年劳斯(Lawes)发明化肥——过磷酸钙——以前,英国农业保持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依靠牲畜粪便增加地力,这就需要牧养大量的牲畜群,但限于当时知识和技术水平,人们普遍不知如何生产大量草料以让畜群度过严冬,所以每年11月份都要大量屠宰牲畜。这对于畜力和肥源都是很大的损失。“可轮换耕作制”和“引水灌草法”解决了牧草不足的难题,是畜牧业生产取得的一项重要进步措施,同时也为农业增加地力、提高谷物产量创造了条件。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农业进步和畜牧业是相互促进的。英国科技史家默顿研究还发现,17世纪农业技术革新不断涌现:大卫·拉姆塞和托马斯·威尔德格斯因为发明“不用牛马耕地”、“改良荒地”而获得1618年的专利,前者后来在1630年因为“发现能使土地比通常更肥沃”的方法获得另一项专利,加布里尔·普莱茨发明了一种播种谷物的“播种器械”,若干时间以后杰斯罗·塔尔发明了“条播梨”,后来家喻户晓、蜚声国内外。这些农业技术革新正是农业总产量和生产率提高的坚实保障。

为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英国皇家学会建立了一个“乔治卡尔”(Georgicall)委员会,即农业委员会,负责审查和改进当时的农业实践,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科学研究多么“敏锐地关注实际有用的事务……努力把书本学习和科学研究与无数的农场主的经验联系起来”[9]。此外,生产技术上的革新还有谷物与豆科及萝卜、芜菁等牧草套种,优良牲畜品种的培育等,这些也都为农牧业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600年左右,从全国来看,英国农业水平与法国大致相当,而到1700年时,它已经超过了海峡对面的法国。此后,英法双方差距一直在扩大,英国始终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与此同时,英国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率也已超过低地国家最先进的省份——荷兰。这两个世纪(1500~1700年)以来,英国农畜产品产量有了较大提高,尽管在17世纪40年代由于内战的负面影响,英国还从荷兰和法国进口谷物、奶酪,甚至还有蔬菜和水果,但从内战结束的50年代伊始,英国国内农产品就出现显著过剩现象,谷价长期低迷。这种农业困境并不是生产力落后造成的,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率的巨大进步,商业化和专业化农业区剩余产品的增加速度超过了英国人口的消费需求。近代农业已经先于大工业在英国得到确立。经济史家C. A.克莱(C. A. Clay)认为,可以合理推测估算,英国农业总产量提高了大约250%。[10]到17世纪末,英格兰已经变成谷物大规模出口国。(www.guayunfan.com)因此,16、17世纪农业生产率提高无疑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流动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史家布伦纳将其称为“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正是农业和工业之间的这种良性关系使得英格兰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化的国家。[11]我国已故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也认为,历史上的“农耕世界孕育了工业世界”,农产剩余的长趋势增长,是农本经济孕育工业世界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也就没有工业世界的孕育,即使孕育了也难产。这个前提在英国、尼德兰的存在,“自13世纪以后,尤其是到15、16世纪,已经是日益明显的了”。[12]中国农民问题专家侯建新更是明确断言,“英国高产农业孕育了乡村工业”,进而“孕育了整个工业世界”。[13]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在17世纪取得较大成果实则是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一个必然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