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族礼仪的表现形式

回族礼仪的表现形式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族人认为,婴儿将来的气质、性格会受第一个进入产房的人的影响,这寄托了回族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广西回族在婴儿出生7天、14天或21天时,还要宰牲,以感谢真主赐子之恩。回族的割礼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俗,有益于身体健康。这一礼俗原本是宗教礼俗,回族经过长期的沿用,已成为日常的问候语。反映了回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回族礼仪的表现形式_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一、回族礼仪的表现形式

回族的礼仪形式主要包括人生礼仪和生活礼仪两个方面。

人生礼仪,一般有诞生礼、命名礼、割礼等。

img59

中华回乡文化园的欢庆场面

诞生礼。回族把人的出生当做人生的一件大事,一种大礼,因而也就随之产生并形成了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回族妇女在怀孕期间,被称为“有喜”;怀孕的妇女有一些禁忌,如不送亲,不能参加婚礼和葬礼,也不能随意讥笑别人家的小孩和一些生理上有缺陷的人。

临产前,妇女要洗大净,住进产房,这叫“占房”。婴儿诞生时,除接生婆外,任何人包括妇女的丈夫也不能进产房。

婴儿出生后,对男婴女婴一视同仁,没有溺婴现象。若是男婴,要在亲友中选择聪明、诚实、勇敢的男人首先进入产房;是女婴,则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女人先进入产房,这叫“踩生”。回族人认为,婴儿将来的气质、性格会受第一个进入产房的人的影响,这寄托了回族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孩子“开乳”,也要请一个善良的母亲,认为这对孩子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孩子满月后,要举行月礼,也称贺满月。其时,须给孩子剃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给穷人施舍一部分钱财。孩子的头发要团成一个小球,以线和纱布网住,缀在枕头上,其意为壮胆,以祝孩子顺利成长。有些地区的回民在孩子一百天时,要过“百日礼”,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走宽阔的道路。

img60

中国哈吉在沙特

命名礼。婴儿在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须请一位阿洪举行命名礼。有些地区,如广西的回民,则在婴儿诞生7天后才举行命名礼。由家长抱婴儿站在门槛里边,阿洪站在门外,对着婴儿的两耳分别低念“邦克”[1]和“清真言”。之后,若是男孩,便在男孩左耳朵里慢慢吹一口气,是女孩则在女孩右耳朵里吹一口气。呼和浩特地区的回族将此称为“吹经名”。其意为,婴儿一生下便是当然的穆斯林。湖南回族在起经名之前,还要按照惯例,给婴儿沐浴。随后阿洪从伊斯兰教众多的圣贤人名中选取一个名字,并用阿拉伯文和中文写在红纸上,交给婴儿家长。男孩多取名为伊卜拉欣、尔撒、达乌德、穆萨、尤素甫、艾布拜克尔、欧斯曼、伊海亚、阿里、希俩伦丁、努尔迪尼等等;女孩则多取名为麦里叶、阿依舍、海底彻、法图麦、赛里买等等。此外也可以孩子的生日命名,如出生在斋月,就命名为莱麦丹;出生于古尔邦节,就命名为尔代;出生在星期五,就命名为主麻。有的则在经名前冠以汉姓,使汉姓与经名相结合。

命名礼这天,主家要炸油香、馓子,请阿洪及亲朋乡邻来共同庆贺。婴儿出生3天或7天之后,亲朋好友们带红糖、鸡蛋等前来祝贺。广西回族在婴儿出生7天、14天或21天时,还要宰牲,以感谢真主赐子之恩。

在许多回族地区,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仪式,即在孩子长到一周岁时,要举行抓周礼,也称“抓岁”。抓岁之前,先做岁糕,其做法为:以优粉、红枣、香豆子粉、胡麻油等为原料,做成厚三四寸,直径为一尺左右的圆形状糕,以牡丹、荷花、梅花等作图案,每朵花的中心点缀一枚红枣,忌用猫、狗、兔、羊等动物形状,用蒸笼蒸熟。切糕人须为长辈或年老的人。抓岁程序为:一张大红桌上摆放钢笔、毛笔、笔记本、《古兰经》,以及用纸制作的小飞机、小轮船、刀、剑及其他玩具,由母亲或父亲抱小儿到桌前随意抓取,来宾和全家老小都围着孩子,希望孩子能抓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东西。据说,若孩子抓到笔和笔记本,就意味着他将来是一个能写会画、才华出众的文人、学者;若抱起《古兰经》,则有可能是个精通阿拉伯文的阿洪;若拿起刀、剑,则将来是个耍刀舞剑、好勇尚武的战士;若既抓笔又拿剑,则会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割礼。男孩在9岁至12岁时,要举行割礼,即要割掉阴茎上的包皮,阿拉伯语为“逊乃特”。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了12岁时,就要开始履行宗教义务和宗教功课,认为这是圣行。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割包皮是有科学根据的,割掉阴茎上的包皮,可以减少积垢,防止患包皮炎、包皮结石、阴茎癌等疾病。过去由阿洪用简单的冰冻麻醉法后,再以刀割去包皮,或者用夹板将包皮夹住,再施以麻醉药后割掉。现在回民人家多将孩子送到医院进行手术。割礼这一天,一般富裕的家庭都要给孩子穿上新衣服,宰鸡、宰羊、炸油香,并请阿洪过“尔麦里”[2]。回族的割礼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俗,有益于身体健康。据调查,回族中很少有人患阴茎炎或阴茎癌等疾病的。

生活礼仪,一般有见面礼、待客礼等。

见面礼。这实际上是一种问候词或祝安词,反映了回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回族穆斯林见面时,一般都要互致“色俩目”,这是阿拉伯语,意为和平、平安、安宁等。双方互致“色俩目”时,其意为:愿真主赐福于你。这一礼俗原本是宗教礼俗,回族经过长期的沿用,已成为日常的问候语。互致“色俩目”时有先后顺序,即在晚辈和长辈之间,教民和阿洪之间,客人和主人之间,出门在外者和当地留住者之间,步行者和乘骑者之间,少数人和多数人之间,女人和男人之间,妻子和丈夫之间,都是前者向后者致以“色俩目”。有些地方的回民在致“色俩目”时,右手放置胸前,腰微前倾,表示从内心敬重对方;或者相互伸出右手相握;或者左手抚在对方的右臂上,意为关系密切。在致礼时,如年轻人见了老年人不致礼,则被认为是轻佻的;听到别人致礼时,却不还礼,就会被认为是傲慢和无礼的表现。现在在回族的节庆、宴会或宗教会议上,有关的回族人士也要说一声“色俩目”,以使回族群众产生一种被关切感。但在以下几种场合,回族不道“色俩目”:诵读《古兰经》或礼拜时;在水房赤身洗浴时;在厕所或其他污秽处。

待客礼。反映了回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有客人来时,主人要主动走出大门去迎接,并揭开门帘请客人先进屋;进屋之后,要将客人让到右座,这是回族人传统习俗,即尚右;并以辈分、年龄为序,长者在先,晚辈在后。客人入座后,须马上沏茶、备饭。递茶时用双手,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并拿出糖果糕点来招待。席间主人要为客人搛菜添饭,客人要是故意推辞,就会被看做是失礼。给客人添水、搛菜时,最忌讳反手拨、倒。陪客也有讲究,男客要由男主人奉陪,女客由女主人奉陪,晚辈一般不能陪客。饭后,主人还要倒水给客人洗脸、擦手,并递上一杯清茶。湖南常德地区回民待客还有饮“擂茶”的习惯,就是用芝麻、黄豆、茶叶绿豆等制作擂茶。饮擂茶时,桌上还摆上几十盘茶点,并将盘子摆成字形。客人饮茶时,要将原来的字形拆开,再摆成一个新字。如桌上摆的是寿字,客人就得重新摆成喜字。如果遇到过路的困难回民,也要请到家中,招待茶饭,临走时还要给一些盘缠。即使对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乞丐,都不能随意喝斥,而是要施舍一些钱财和食品等。

回族还有许多细小的礼仪习俗,同样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如回族尚右习俗,以右为贵,这和历史上的一些少数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回族禁赌,认为赌是一种恶习。

许多地方的回民在节庆以及婚嫁等场合,一般不贴对联或喜字,有挂“杜哇”的习俗。回族将“杜哇”用阿拉伯文字或波斯文字写在一块蓝色的长方形的牌匾上,悬挂在门首。最初使用“杜哇”的时候,也像汉族人家使用喜字或福、禄、寿字那样,是将其写在纸上,逢年过节或婚嫁之时,张贴在房屋内外,随字贴色泽淡薄和自行脱落。但后来,回族人家就将“杜哇”制成牌匾,挂在门首,以作为标志。牌匾有木质、铁质、珐琅质、搪瓷质的等,经久耐用。

回族在历史上比较早地提倡妇女不要缠足,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昆明清真寺掌教搜集撰写了《清真天足会俗歌》《劝勿缠足说贴》等,提倡天足,反对妇女缠足,这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劝勿缠足说帖》全文如下:“一可笑,笑我穆民不听教,缠足未免伤天和,不缠方是遵圣道。二可恼,恼恨人人夸脚小,女儿缠足泪涟涟,父母骂她不识好。三可喜,喜我圣王立法纪,缠足之人不受封,偏让大脚受抬举。四可学,学习西域不缠脚,为何依照汉金莲,惹得后世用火烙。五可贵,贵在儿女不受罪,改穿花鞋荷叶鞋,断无大脚增羞愧。六可强,强壮生产不为难,试看村妇身有孕,挖田种地又何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