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方之志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方之志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名思义,方志即一方之志书,就是以一定的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人文等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物质资料全貌的综合性著述与资料总汇。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称“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方志渊源_方志与宁夏

一、方志渊源

地方志,简称“方志”,亦称“地方志乘”。“方”不仅仅是自然概念的地方,还是行政概念的方域。“志者,记也。”顾名思义,方志即一方之志书,就是以一定的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人文等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物质资料全貌的综合性著述与资料总汇。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称“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由此可见,地方志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举凡一地的建置、沿革、舆图、疆域、山川、津梁、关隘、名胜、物产、资源、赋役、气候、天文、灾异、人物、风俗、职官、金石、艺文、文化、学校、民族等情况,均有记载,几乎无所不包。因此,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

据考证,中国编修地方志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且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独创,是中国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这种带有地方行政区域特色的著作,源于何时,源自何种图书,又以何种形式出现,长期以来,历代方志学者对此都进行过研究与探讨,直到今天,仍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研究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源于古国史。西周王朝建立后,设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总称“五史”。从此,各级史官开始了对全国以及各地区历史的记载。这个史实,可以在《周礼·春官》中得到证实:外史“掌四方之志”,即各诸侯国史官负责整理各国的典籍;小史“掌邦国之志”,即周王室史官记述王室自身的历史。又《周礼·地官·诵训篇》:“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即地官要向周王讲述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历史、风土人情,便于王室了解情况,维护王权的统治。这里所谓的“四方之志”“邦国之志”,实际上就是当时各史官对本国历史和各方面情况记载的文献资料,后人称之为“古国史”。诸如晋《乘》、楚《梼杌》、郑《志》、鲁《春秋》等这种最早的古国史,是地域之史,具有区域性,因此它具有方志的特征,可以说是古方志的雏形。

(二)源于古地理书。持这种观点学者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和《禹贡》。《山海经》包括《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全书以山为纲,以方向与道里为经纬,记载了约10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涉及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故事、民族、宗教、动植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后人称《山海经》为“奇书”,是“中国方志的源头”。英国的李约瑟称之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宝库”。现在的地方志就有地理志、交通志、动植物志、民族宗教志等分法,同《山海经》的记述方法相仿。

《禹贡》实为《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地理专著。该书以九州自然分区方法,对山岭、河流、土壤、物产、贡赋、民族、交通等进行了记述,语言简练,体系完整。这种分地域记载地理、物产、贡赋等情况的专篇,后世地方志分类方法与之是一脉相通的。

以上两种古地理书,都对方志产生了重要影响。地方志书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形成了“一方之全史”“一方之百科全书”的特点。所以,把古地理书视为方志的又一源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三)源于古舆图。舆图就是古代的地图。我国的舆图出现很早,到春秋战国时期,地图的使用已经相当广泛。舆图的进一步发展,就变成图记、图经、图志了。图,即地图;经,即对地图所作的文字说明。由于古代绘图技术低下,有些内容仅靠图是难以表示清楚的,必须附文字说明,“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注”,是其真实写照。图经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时期。当时图经的内容和体例已比较完备,包括行政区划、官署、河流、驿道、学校、寺庙、古迹等。宋代以后的图经名称多为方志所代替,图的地位下降,成了志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图文并茂的特色依旧存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志体要求“七体咸备”,其中包括“图”这种体例,实际也是方志渊源于古舆图的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