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稻田学者们的转变的分析

早稻田学者们的转变的分析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早稻田学者们的转变大隈重信就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在李大钊来日求学后的1914年4月16日。这些论断是与大隈重信逐渐转变的中国论相辅相成的产物。如此,日本业已文明开化,中国尚在开化襁褓,这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得力借口,也成为早稻田大学诸位学者论点的前提。在“二十一条”提出后,李大钊对早稻田大学里极具戏剧性地转变观念的教授们失望至极。

六、早稻田学者们的转变

大隈重信就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在李大钊来日求学后的1914年4月16日。早在1913年,浮田和民就发表了认为“现如今,不可能在支那建设立宪共和国”,袁世凯承认关东州永久租借权、必拒绝割让满洲等观点的论文[25]。浮田和民本是熊本音乐乐团一位著名的基督教徒,却早已对中国的共和制产生了动摇之心。辛亥革命之际,他对革命有着坚定的看法,但随着革命进入低潮以及列强对中国的干涉,他马上做了日本如何应对该局面的思考转换。永井柳太郎也是如此,1915年(大正4年)夏,他将在中国视察两个月的见闻写成了不朽的名著《支那大观与细观》(该书部分由久米邦武执笔),该论著提出了日本需扩张军备以“保全支那”的观点。

这些论断是与大隈重信逐渐转变的中国论相辅相成的产物。1914年,大隈重信发表了“今日已非资本征服之时代,然而列强欲对支那施行资本大开发”[26]的言论,他解说了情势的变化,以保全支那的名义提倡对华的积极政策。他组织新内阁,发表“支那于日本乃唇齿相依之邻,日本对支那事务拥有强大之发言权。为保证发言权具有强大之威力,唯有充实国防以备时局”[27]的讲话,与军部沆瀣一气,于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大隈重信一贯主张“保全支那”。不过,他的“支那保全论”与山县有朋的“保全”论有所不同,他主张稳健、有步骤地在支那实施灵活、适应性强的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政策,而非倡导自由主义经济的田口鼎轩所主张的“支那分割论”。

不过,所谓“保全”论的基础则是大隈重信坚信的“东西文明调和”论。经济与文明相依存,“保全支那”不仅能给日本带来经济利益,还能推动中国之“文明”进步。他认为“辛亥革命之际,东洋文明之国日本扮演了介绍西洋文明于东洋的角色”[28],现如今,高文明国日本必须保全低文明国中国之和平。如前所述,他的所谓“文明”观,即近代化等于吸收西洋文明、所谓的东洋文明不过拘泥于古典世界而已。

如此,日本业已文明开化,中国尚在开化襁褓,这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得力借口,也成为早稻田大学诸位学者论点的前提。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迫切追求文明开化而自发进行的革命斗争,上述的那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论展开了。但是,到大隈内阁成立之际,却演变成了打着文明开化的幌子,行侵略之实的丑陋言论。

强烈的民族主义者李大钊当然无法逃避这个矛盾。回国后,于1918年7月在《言治》第三期上发表了名为《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的文章,该篇借鉴了同是出身早稻田的北昤吉(北一辉之弟)的论述。这篇论东西文明之调和的文章虽只字未提大隈重信,不过显而易见矛头直指大隈。

李大钊也就“静”之东洋文明、“动”之西洋文明进行了历史性的比较,探讨了两种文明的调和。乍一看,与“东西文明调和”论相似,却有两点大不相同。其一,疲命于追求物质的西洋文明已显颓废之势;其二,强烈驳斥日本“自我利益”之谈。并且开始将目光投向调和东西方文明而进行的新尝试——俄国大革命。

另外,就当时在日本广泛宣扬的所谓的“大亚洲主义”,李大钊在之后撰写的题为《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29]的论文中,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他指出,所谓的“大亚洲主义”就是“大日本主义”,就是“中国吞并主义”的隐语。他呼吁,中国必须实行以民族解放为基础的新亚洲主义。同时,他还点名批判了浮田和民,并指出浮田虽说是反对大亚洲主义,倡导建立新亚洲主义,却主张“以英日同盟为基础,维持现状”,具有欺瞒性。

在“二十一条”提出后,李大钊对早稻田大学里极具戏剧性地转变观念的教授们失望至极。第二学年,李大钊最初可能出席了有永井太郎的社会政策、有贺长雄的国法学以及浮田和民的原著研究等课程。这里面,有贺长雄于1913年2月至7月,和青柳笃恒教授一道被聘请为袁世凯的法律顾问到北京就职,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古德诺一起探讨袁世凯实施帝制的合法性。仍在校学习的李大钊于1914年11月,在旅日同胞章士钊主办的杂志《甲寅》(第一卷第四号)上发表了旨在批判古德诺和有贺长雄的题为《国情》的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