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汽车研发奠基人

新中国汽车研发奠基人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汽车研发奠基人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何时起步的?近日,记者在南京拜会了我国早期汽车研发奠基人之一———93岁高龄的张羡曾老人,作为我国汽车工业早期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他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中国汽车工业的尘封历史。1958年,汽拖所与南汽共同开发试制了二轮1.5吨货车,并选出其中一辆送往1957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汽车参加国际展览会的先例。

新中国汽车研发奠基人

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何时起步的?第一台由中国人设计、制造、组装的汽车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退出历史的舞台?近日,记者在南京拜会了我国早期汽车研发奠基人之一———93岁高龄的张羡曾老人,作为我国汽车工业早期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他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中国汽车工业的尘封历史。

“1936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在天津航运公司从事煤粉煤发生炉的研究工作。中日战争爆发后,天津城沦陷,我逃出天津南下南京。”历史的沧桑仍然分明地镌刻在张羡曾老人的记忆中,他闪亮的目光告诉我们他的经历在脑海中是那么鲜活。

那时候中国东部沿海几乎都成了日本人的势力范围,张羡曾毅然决然选择了投笔从戎,和众多热血青年一道加入了抗战队伍,在“南京陆军交通辎重兵学校”任技术助教。

1945年,张羡曾赴美国学习近两年时间。据他回忆,在美国期间,他接触到大量先进的汽车知识,同时也在心里默默勾画着中国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虽然在美国待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张羡曾很好地学习了当时美国较先进的汽车设计、制造和维修技术。这使张羡曾对当时国际汽车先进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当时军用物资奇缺的中国军队急需汽车修复方面的人才,张羡曾被招募到临时组建的汽车技术委员会,负责零部件的设计工作。战争一结束,表现出色的专业技术人才均被调入上海华东工业部,当时的部长是汪道涵。应解放后勤部的要求,上海率先成立了汽车配件委员会。就这样,张羡曾把赴美留学回国后的满腔热情,投入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建设领域。后来,根据工作要求,张羡曾从上海被调至北京,在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拖拉机研究所任工程师。为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国家决定将这个研究所搬到长春,便自然归属第一汽车厂。

“虽然研究所搬到了长春,但仍直属一机部。当时,部、局要求加强国际汽车情报工作,因此,所有世界范围内的汽车情报仍然归我们管。”张羡曾回忆说。

正是因为拥有随时观察世界汽车技术、工业发展形势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张羡曾一直有机会洞悉汽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958年,汽拖所与南汽共同开发试制了二轮1.5吨货车,并选出其中一辆送往1957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汽车参加国际展览会的先例。

1956年,南汽是一个汽车制配厂,厂长齐抗、总工程师赵江等熟悉汽车工业的专家带领一批人来到北京,提出要搞整车的设想。一机部六局给予的回复是:让齐抗与汽拖所共同探讨、研究。

“在当时做出这样的决定的确是让人感到振奋的。”张羡曾说。

汽拖所很快就与南汽达成了共同开发和生产1.5吨货车的协议,报经六局批准,并派张羡曾带领设计小组负责汽车设计。“这是我国首次国内技术人员进行的汽车设计,而且设计完毕,南汽将立即试制、试验、准备生产,这个设计能否顺利投产,能否达到既定的水平和目标,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张羡曾说,“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很高,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设计,于1956年底将全部图纸及技术文件转至南汽,开始进行试制准备工作。汽拖所同时派工作组来南汽配合试制及试验准备”。

“汽车的总布置采用了上置式(即平额头COE型式)驾驶室和后轮单胎,从而使驾驶室和发动机罩的总冲压件数大为减少,汽车的总长和总宽有所控制,汽车的自重相应降低。各部件均采用成熟的、国外最通用的结构,变速器用4档中、高速两档加同步器,低速用啮合套、开式传动系、螺旋伞齿轮主传动齿轮副、较长的叶片弹簧等等。汽车的自重控制在1700公斤以内。”每个环节,张羡曾至今仍历历在目。“这辆车除了发动机是从苏联进口的外,其他全部由中国人设计、制造和组装。完全是靠一批能工巧匠在简陋设备上干出来的。”张羡曾担任了样车制造总设计,“其实,当时我们对于发动机技术是完全掌握的,只不过有一个小环节,就是发动机里面的时规链条不好解决。因此,最后只得求助于苏联方面”。

南汽于1957年全程展开了1.5吨汽车原型样车(Prototype)的试制。首先试制三辆,半年内完成,经调整和性能检定,各项动力性能、转向、制动等指标均达到设计任务书的规定,由于采用了较长的叶片弹簧,舒适性比一般汽车有明显提高。性能试验后,立即在汤山附近的道路上及沪杭公路上进行道路可靠性试验。与此同时,南汽又投入了第二批样车的试制,并选出其中的一辆,送往1957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关注。

根据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一机部六局于1957年下半年陆续取得苏联嘎斯汽车厂提供的嘎斯51型2.5吨货车的大部分图纸和工艺资料,决定交南汽使用。南汽也认为生产嘎斯51型汽车比生产自行设计的1.5吨汽车较为有利,投产时间可以缩短。汽拖所同意了齐厂长的要求,暂时中止协议书的执行,把1.5吨汽车已经进行的样车试验工作告一段落。“当时苏联嘎斯车的载重是2.5吨,而且有现成的资料。苏式‘吉斯’(一汽的解放)和‘嘎斯’车自此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大批使用。”张羡曾说这话的时候,带着些许的遗撼和沉重。

张羡曾回忆到:“说实话,我们的汽车工业事实上起步不算太晚,但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自主研发,放弃了创新,等于把大脑交给别人去管理,最后结果,我们放弃了一个大好的历史机遇。”

张羡曾是20世纪80年代到南汽的,对于这个自己曾经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地方,他始终饱含深情,并且一直在这里干到退休。如今,93岁高龄的张羡曾老人仍然每天阅读汽车相关的英文报纸,关注着中国汽车,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充满了希望:“汽车产业是一个大国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事关国家发展战略,不管我们曾经走过多少弯路,也不管我们现在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独立自主、开拓创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学习与模仿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必须的,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自主研发、不断创新上来,只有创新,才可以赋予产品灵魂,也唯有有灵魂的产品,才可能打造出有价值的品牌。虽然我们的自主创新之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途挫折,但自主与创新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的今天,我相信,中国汽车产业的春天终会到来。”

(口述人:张羡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