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2.走进社会的方式

12.走进社会的方式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直线式地走向社会是多数人最初的选择。因此,线形认识社会,以线形的方式对待社会,在简单中透露着无效。社会至少是错综复杂的线条组成的网络,以过于简单的方式进入社会,可能会令我们到处碰壁而处处吃亏。圆融就是一个在处理社会事务时把握适当尺度的方式。

12.走进社会的方式

社会确实是有形状的,有时候,是社会的形状注定了你必须作出改变,在一定情况下,社会也可能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有所不同。而通常情况下,离开大学校园的个体,都会先就所遇到的各种形状的社会,决定走不同的人生路线图,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方,有的圆。

也许对每一个刚刚走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我们过去怎么做,今后还是怎么做。如果我们能单纯地通过沿用在校园生活中积累的学习经验、社会实践经验、为人处世的方法来走向社会,按照我们熟悉的校园生活方式走向社会,那会更得心应手。

每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都意气风发、生机勃勃。在我们的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青春梦想,也无数次地为自己设计过一条条通向远方的大道,这正是我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在。因此,直线式地走向社会是多数人最初的选择。

●以线形的方式?

社会,具有直线的特征,因为它们都没有尽头。但是,社会并非是一条直线。任何一个被认为是设计完美的计划都会遇到严酷的现实,任何个体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走完一条路,连接社会生活中任意两个组成部分的也不会都是直线。直线就意味着捷径,但是,要想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捷径,也仅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在社会的线条上,你一定会碰到一个又一个的节点,逼得你前行无门后退无路。改变行进方向是你唯一的选择,向左走、向右走,可能你无所适从,也可能你会四处碰壁。智力的、体力的、学历的、能力的、社会关系的障碍,尽管碰壁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遭遇障碍的结果却是一样的令人郁闷。

因此,线形认识社会,以线形的方式对待社会,在简单中透露着无效。社会至少是错综复杂的线条组成的网络,以过于简单的方式进入社会,可能会令我们到处碰壁而处处吃亏。

案例链接:求职遭遇

被辞退——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6月15日报道,十年前,广西来宾市201名优秀大中专生被选拔到基层挂职,并纳入干部管理。按照广西1999年出台的文件,在农村挂职两到三年,可优先获得事业单位编制。但十年后,由于当地缺编制或编制被他人所占用,他们面临被解聘、被辞退的困境。

被拒绝——据中国残疾人网2009年3月6日报道,掌握四门外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曾多次被媒体报道并被誉为“当代张海迪”的北大女博士郭晖,在面临毕业的半年多时间里,投了百份简历,但都因为残疾而被拒。

被欺骗——2009年3月,在新浪博客、凯迪社区等网络上,一篇题为《东莞非法传销组织以招聘为名诱骗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帖子引来网友的关注。文中的主人翁小闫因为轻易相信网络求职,被传销组织骗到东莞,强关九天并交纳3800元的“加盟费”后,才得以脱身。

●以方形的方式?

在社会生活中,不管是面对事业、恋爱还是家庭,碰壁或挫折往往在所难免,因此,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碰壁与挫折就好像一个个坚硬的直角,每一次遭遇挫折,或许会被撞得生疼,但那都是我们前进中的重要转折,如果能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那么挫折自然就成为动力;如果一味地与挫折计较,或者总是从外部寻找原因而推卸自身的责任,那么挫折可能就会成为致命的克星。

走上社会,或者是所学并非所用,或者是实际工作中的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或者是不断重复枯燥又乏味的生活,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而要渡过这一时期,关键是个体如何在自我调适的过程中不断坚定前进的信念,增强奋斗的信心,而不应该无端地责怪他人,对社会不满,仇视社会,甚至报复社会。

没有碰壁或挫折,就没有经验;没有奋斗,也就没有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很多时候,人们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就是对特殊困难的总结。而我们如果能在遭遇挫折的过程中,将特殊问题一般化,将疑难问题简单化,那就必然会成为高明的社会人,在很多领域你都将胜人一筹。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碰壁之后,我们也要善于反思,思考碰壁的根本原因,如果是社会性的原因且并非我们短时间内的努力所能解决,那么,我们自己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我们能不能更好地打造自己从而改造社会呢?

我们受到或者感受到挫折,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美好的期待、理想的假设,常常认为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但是意愿之外的结果总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于是怨天尤人。殊不知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通常情况下并不是事物的变化快,而是我们的应急处理能力弱,没有能够学会灵活、巧妙地应对。一厢情愿地追求完美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也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高标准、严要求、不言放弃是重要的精神要素,而采用合适的方法完成任务到达目标则是务实的表现。

个人主义的单打独斗也是很容易遭受挫折的。不论从事何种职业,要想把事情做好,都需要具备尽快组建团队、尽快融入团队的能力,在发挥自身的技能和才华的同时,加强与同伴的友谊与合作。团队的力量除了能增加竞争的砝码之外,还具有赋予团队成员良好心理调适的功能,能使大家在成功时同分享,在困难时共进退。

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方”得令人到处碰壁,这就需要我们能“以圆克方”,以更加圆融的心态来对待人与事。要具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冲劲,但也不能依仗自己的才能而轻视社会生活的挑战。任何人走向社会都有一个不断磨砺、磨合、磨炼的过程,积极主动外加谨慎周到,是社会和职场对我们的要求。

●以圆形的方式?

校园生活中我们看惯的是一条条笔直的大道、一块块方形的草地,你可以直来直去,但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转弯,不断在一次次碰壁中懂得回头与反思。

其实,社会更像校园里那圆形的跑道,我们会在跑道上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这需要我们能逐渐探索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与这些人和事之间的关系,既能自由地跑,又不偏离跑道。圆融就是一个在处理社会事务时把握适当尺度的方式。头破血流的成本太高,唯唯诺诺又有失自身的尊严,所以圆融处世就是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体现,在适当的时候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面对不同的情形须有不同的策略。执著和追究的精神很重要,而变通与平衡更是一种必要的技巧。

案例链接:“在适应社会方面,大学生要向农民工学习”

被誉为“2008年度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在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访谈中举了自己公司的例子,他曾经以8000元月薪招聘了一位博士当助理,没想到那位博士仅仅干了三个月就离开了,而离开的原因竟然是偶尔让他抹了一下桌子……陈光标认为,大学生通常都自视较高,但是如果一不能吃苦,二不能吃亏,肯定是找不到好工作的。他还诚恳地提出,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在适应社会方面,大学生要向农民工学习。

江苏省政协委员、徐州师范大学亚非研究所所长孙红旗,也提出了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的问题。他认为“大学生早就不是‘天之骄子’了”。目前大学生的技能培训确实不如以前,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外,要么尽情放松,要么就是考研,真的到了大四找工作了,一片茫然。大学生眼高手低,用人单位不想要。他说:“在国外就不是这样,大学生毕业了照样做‘蓝领’,很少有人非要当‘白领’。”其实,现在并不是完全没有岗位,而是很多岗位大学生看不上。

访谈链接:就业并不困难,大学生须改变择业观

浙江省人大代表、今飞机械集团董事长葛炳灶在谈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认为,从企业现在需求情况看,未来5—10年内中国大学生就业都不会有问题,最主要的是大学生的择业观问题,毕业生应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避免官本位思想。

他认为,中国企业需要的人才缺口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硬件和欧美相比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但人才资源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亟须高校毕业人才进行补充。但是,如今众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第一选择就是报考公务员,而不愿前往企业。他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毕业生的官本位思想所致。他说:“企业工人的待遇、社会地位远不及公务员,这使毕业生最终不愿前往企业工作,其实企业的发展空间可能会更大一些。”葛炳灶建议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要调整好心态,“工作不一定要体面,只要适合自己发展就好”。

葛炳灶还认为,目前中国高校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高校培育的都是考试型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到了企业之后我们还要重新培养两到三年。”因此,他建议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思维,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择业、职业教育,以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找到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