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可先通过复习题,让学生熟悉怎样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总量,以及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等,然后从整数应用题入手,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解答。

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1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工程问题,是由整数应用题过渡到分数应用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学习分数应用题的一个难点。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为此,可先通过复习题,让学生熟悉怎样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总量,以及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等,然后从整数应用题入手,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解答。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迁移类比的方法,没有为学生架设连接两类应用题的重要桥梁,而在学生缺乏引导和启发的桥梁而无法作答时,却简单地认为“书是万能的,看书就能解决问题”,轻率地把学生推向书本了之,致使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通过猜测、引导、生疑、讨论及释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复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如何引导,着重分析。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每小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复习题,复习简单的工程问题及数量关系式,为进一步学习工程问题应用题做好铺垫。适时的评价、鼓励,使学生的潜能、创造力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张扬,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着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新课时,我注重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进一步掌握整数工程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出示变式题,让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答步骤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合作的技能,从而使学生明确工程问题可以将工作总量看做单位“1”,与数量多少没有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思维能力。

“教是为了不用教。”教学复习题时,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找到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知识传授与讲解,而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学生在思维发展的渐进过程中,自然地了解了工程问题的特征。当例题出示时,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解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适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比较两种解法。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也相同,只是后一种解法不用具体数量来计算,而是用“1”表示工作量,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特点。如何趁热打铁,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我再次出示了一组变式题:

(1)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段公路的三分之二?

(2)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丙队单独修12天完成,三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3)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修要6天完成,若要乙队单独修,要多少天可以完成?

(4)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修4天后,余下的由乙队单独完成,乙队还要修多少天?

这些练习题的设计紧扣工程问题的特征和解题关键,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并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训练,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是会获益匪浅的。

教完本课,感觉前半部分设计比较适合我们大多数学生,后半部分对工程问题的题型挖掘太深、难度较大,对初学者来说要求过高,只适合成绩优秀者。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分层次要求,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进行分层次练习,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题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