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敢问

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敢问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精心设问是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其主动探索。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促成了学生的探索和思考。做到这四点就能激起学生思维内驱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敢问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认为,引导学生敢于提问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有以下六方面:

一、设置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教师巧妙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架设起探索的桥梁,就能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学习。如在学习“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一节时,教师首先提问:每当打了上课铃后,大家就会马上跑进教室,准备上课,请问这一举动主要是人体那个系统在起作用?接着利用投影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并让学生回答这两部分的功能。然后教师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交互联络形成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系统,能对人体起调控作用。接着又问人体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样就引出了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都急切地想知道神经系统的工作情况,他们的思维自然就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活动了起来。

二、精心设问

精心设问是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其主动探索。当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通过设计自学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环节动物门”一章时,我设计了以下思考题:蚯蚓与水螅对刺激有何不同的反应?它们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怎样区别蚯蚓身体的前后端?用手来回抚摸蚯蚓的体表(摸腹面),有什么感觉?蚯蚓在纸上运动快还是在玻璃上,为什么?在探索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时,又设计了以下问题:用手轻轻触动蚯蚓前后部分,它会有何反应?你根据观察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用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各部分,蚯蚓的反应一样吗?你从观察到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用手电照射蚯蚓身体前后端,结果又如何?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促成了学生的探索和思考。另外,学生在探索中难免会遇到疑问,教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应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根求源,解决疑难。

教师设计自学思考题时应注意四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在书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尽量少,所出问题必须是经过学生思考才能回答的);四要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于难的问题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做到这四点就能激起学生思维内驱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

三、拓宽思路

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挑起思维矛盾,围绕某个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如: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以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如在学习“人口与环境”一节时,我让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诸多矛盾”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出以下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哪些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各小组讨论十分积极,气氛很浓。学生还谈到了课文中未涉及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治安问题、就业问题、超生游击队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同学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挑起矛盾,拓宽思路的方法,备受学生欢迎。

四、保证时间,爱心激励

每一堂课,甚至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不能一灌到底。时间充裕,学生的思考、探索才有保证。

“初生牛犊不怕虎”,高中学生课余敢于提问的现象随处可见,但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时,学生却往往沉默不语,不愿发问。究其原因,有心理方面的,也有认知水平方面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来激励学生,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可亲可近。特别要厚爱差生,让其敢问。其次,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如:反问法、变化法),引导学生会问。再次,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提倡好问。如在2002年的高中教学中,学习完“生物的遗传”一章后,一个学生马上举手提出:我家邻居刘浪,他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是怎么回事?另一个学生提出:我在报刊上看到,患艾滋病的母亲生的孩子也患艾滋病,艾滋病是遗传病还是传染病?学习了蜘蛛结网捕虫后,一学生问到:为什么蛛丝能粘住昆虫却粘不住蜘蛛自己呢?学完“蛔虫”后,学生提出:蛔虫体表有角质层,能防止消化液的侵蚀,使蛔虫安全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猪肉绦虫体表没有角质层,它为什么也能安全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平时倡导学生敢于提问是分不开的。

五、重视运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习题以及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设计练习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1.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如:选择、填空、识图、判断、简答)。

2.有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3.紧扣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提高。

4.习题内容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

如在教学“植物新陈代谢”部分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什么移栽植物最好在幼苗期?而且移栽后要遮荫?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为什么卧室内不能放过多的花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六、了解学情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通过谈话、练习、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原有基础,这是备课的前提。教学时,教师设计问题要贴近生活,悉心研究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将死知识变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除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外,重视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要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探索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模糊认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提问”上下工夫,研究“引导学生提问”的艺术,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黎中华,大足田家炳中学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