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打造“大电力”特色学科群

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打造“大电力”特色学科群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打造“大电力”特色学科群王万雨,尹成群,卢占会,王博超[摘要]学科立校,是真正实现大学价值和使命的基本诉求,也是大学抢抓机遇、面向社会的必然选择。[关键词]学科群;行业型;“大电力”;特色学科作为一种载体,承担着一所大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是高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等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3.“大电力”学科群的形成与建设学校在继续建设电气工程、热能动力工程等重点学

依托行业 面向社会 打造“大电力”特色学科群

王万雨,尹成群,卢占会,王博超

[摘要]学科立校,是真正实现大学价值和使命的基本诉求,也是大学抢抓机遇、面向社会的必然选择。学科群建设,已成为国内高校优化学科结构、统构学科资源、升华学科内涵的主流途径。行业型特色大学由于办学历史的局限,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新时期,面临学科布局单一、学科资源有限等诸多不利前提,唯有通过优势学科群建设,才能够利用相对有限的成本,使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迅速提升。华北电力大学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自身的发展理念充分结合起来,紧密跟踪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优势学科群建设为抓手,创建独具特色的“大电力”学科群,成功实现了学科转型,带动了学校办学实力及社会影响力的迅速崛起。

[关键词]学科群;行业型;“大电力”;特色

学科作为一种载体,承担着一所大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是高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等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作为大学各项工作的立校之本,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战略地位已成为各个高校的共识。近年来,学科群日益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研究的高频词,学科群建设已成为国内外各高校增强办学实力、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就行业特色性院校而言,坚持特色办学,打造具有行业优势面向社会广大需求的特色学科群,从而以优势带整体,实施重点突破、整体发展,方能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一、优势学科群是新时期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途径

国家近期一系列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举措中,“985工程”、“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持续建设备受瞩目。学科建设,成为真正实现大学价值和使命的基本诉求,也是大学抢抓机遇、面向社会的不二选择。

大学发展需要学科的持续建设与大力支撑,但从学校的长久发展而言,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完成承载带动大学整体发展的使命。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如何科学规划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学科群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有序协同发展。

特色学科群,特别是优势特色学科群的构建首先是基于多学科的发展,但众多学科的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侧重、有主体、分层次的协同发展。每所高校都拥有经过历年办学积淀形成的“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这些学科是引领其他学科构建学科群的核心。用好这样的优势学科,在已有的基础上巩固创新、不断领先、保持优势,解决好学科布局的侧重,才能实现由少及多、由单一到多重、由重点到全局的带动大学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学科群特别是优势学科群的出现,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经途径。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科群建立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包含两方面:一、能够在各个学科间产生“化学”反应、发挥群体效应、优化整体结构;二、能够拓宽研究领域,形成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可以说,一所高校优势学科群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该校优势与特色的重要指标。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群,就抓住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就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统筹全局的作用。

二、优势学科群是行业型大学特色办学的集中体现

在几十年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中,行业型高校的特色学科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面向重点行业的知识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但随着高教体制的改革及一段时期内社会舆论对于综合性的崇拜趋向,行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受到了一定影响,行业特色型大学内新兴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实质性冲击。

从客观条件看,任何大学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行业型大学这一点尤为突出。在进行学科布局时对学科的侧重、投入做出选择,就需要学校摸清家底、认清形势。既要在原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也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兴优势学科。学科群的出现,特别是依托相应主干学科形成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就适时解决了行业型院校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间的矛盾。通过打破既有的学科界限,使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实现共享,使原有主干学科特色更加显著,同时又带动学科群内比较薄弱的学科发展,形成新兴优势学科。如此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够逐渐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群,进一步完善了学科布局,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吸引高端人才、凝练发展方向、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构建“大电力”学科群——华北电力大学的办学实践

1.“大电力”学科群依托的行业前景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电力作为最重要的二次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居中心地位,电力的安全、高效、清洁供应,在维护国家安全、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字的内涵也不断加深。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能源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呈现出同时向“特高压、大容量、超临界、集成化”和“低排放、可再生、分布式、多联产”发展的趋势,电气工程、动力工程等传统学科领域和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领域,以及与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紧密。其中,既有现代电力工业向大容量、高参数和大规模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也在可再生低碳能源发电、数字化电厂等领域衍生出众多新的学科增长点,能源工业迎来了令人激动与向往的可持续发展机遇期。

2.“大电力”学科群依托的学校背景

华北电力大学伴随着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发展而产生并成长,50年来逐步形成了服务于我国传统能源电力工业领域的一批特色学科。2003年组建了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传统优势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热能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学科达到了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新能源学科则凸显后发优势,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研究都展现出勃勃生机。

3.“大电力”学科群的形成与建设

学校在继续建设电气工程、热能动力工程等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对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的战略需求,依靠在电气、动力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等学科上的基础和优势,增加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水利水电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等学科专业,使学科体系从以火电为核心,扩展到集火电、核电、水电及风电为一体的电力学科群。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优势学科基本形成。

同时,学校在优先发展能源电力学科的同时,始终注重学科结构、学科体系的合理性,突出非电学科与电力学科的结合,通过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构建服务于电力的完整学科体系,形成非电力方向学科的电力特色,使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能源电力工业生产、管理与科研的相关领域,形成以电力为核心,辐射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大电力”学科体系。

“大电力”学科群带动了一批交叉学科的形成及蓬勃发展——学校于2002年组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成为国内第五个拥有核电专业的高校;2006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风能动力工程专业;2007年,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2010年增设国内第一个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能源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学院与中科院、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原有学科交叉、融和形成的新兴学科“清洁能源学”与“能源环境工程”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相继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大电力”学科群集中优势资源创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2008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功申报“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2009年相继成功申报科技部“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达到国内一流、世界领先水平;2010年成功申报“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的大电力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条件;2011年获批进行“985工程”“电力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学校在复杂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关键技术、火力发电过程节能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电力”学科群成为杰出人才的汇聚之所——学校延揽了一批冲击学科前沿、驰骋学科高地的重量级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在学科建设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领军,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近年来,新增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大电力”学科群极大提升了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与成果产出——“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4.73亿元,2010年经费达到4.075亿元;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8项,“973”项目13项,“863”项目21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项,自然基金项目181项,省部级项目416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广泛应用于大型发电机组;国家“973”计划——超超临界机组的国产化建设项目,加快了我国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机组的国产化进程;“工业过程系统仿真技术”作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实现了我国仿真技术出口零的突破;国家“973”计划项目“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大型燃煤发电机组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

经过几年的建设,华北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学科群已初见端倪。由单一的以电力为主的传统优势学科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大电力”优势特色学科群,成功地实现了学科的转型,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大电力”特色学科群的构建为建设可持续的高水平大学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学校把握时代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学校进一步服务于我国的电力工业和区域经济,推动全校学科和技术深入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吉臻.构建特色学科体系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2)

[2]赵宇.对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群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4),56

[作者简介]

王万雨,华北电力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工程师,保定:071003

尹成群,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北京:102206

卢占会,华北电力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北京:102206

王博超,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师,保定:071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