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就是教育,爱是学生普遍的一种心里需要

爱就是教育,爱是学生普遍的一种心里需要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架构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于是希望得到教师的爱甚至可以成为学生装在学校中五一节思想和行为的中心动机。爱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提倡爱的教育,必须充分了解爱的教育的基本要求。

爱就是教育——《爱的教育》断想

刘国胜

以前有人告诉我,搞教育的,做教师的,最好看看《爱的教育》这本书。而本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也要求读这本书。百忙之中,从网上下载了几章,一看,感触良多。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德·亚米契斯写的,此书原名《考莱》,在意大利语是“心”的意思。原书在1904年已出版三百版,很多国家都有译本。我国的译本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1923年翻译过来的。这部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市立小学三年级学生安利柯的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一学年中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及见闻感受。夏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认为作都写出了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学校、家庭、社会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他在《译者序言》中说:“这本书一般被认为是著名的儿童读物,但我认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不知道别人看了这本书有没有流下些惭愧或感谢之泪,我自己在感激之余确实有点惭愧: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也一直认为自己是爱生如子;但现在与安利柯的老师们比一比,却发现自己原来爱得不够,爱得不得法。真正的爱应是怎样的?《爱的教育》给了我启迪: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多挖掘学生装身上的闪奖学金,学会欣赏他们的“亮点”;学会做一个“粗心人”,容学生的过错,保护学的尊严;要有过人的耐心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最好能做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当今的教育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得风风火火,如火如荼,辛勤的教育工作者们煞费苦心的想出这个法那个法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真可谓“百法齐放”;翻开有关杂志,什么“艺术谈”、“方法谈”之类的文章俯拾皆是。事实上,所有方法技巧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一个“爱”字。

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架构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主要神圣职责,并不只在于向学生传递书本知识,而更在于对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而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关键道德就是对学生的爱。进行爱的教育,才能促使教师真正地投身于教育工作,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才能促使学生学会如何接受爱、如何施爱予人;师生之间才能有真正的心灵的交融,培养出学生的和谐的个性

因此,可以说,爱就是教育。

一、爱是学生普遍的一种心理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人是不能离开集体环境的,在集体中人既需要别人爱自己,又需要自己爱别人。一个孩子在入学以前主要是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孩子们很自然地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需求”转移到自己的老师身上,渴望老师也象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教师就成了他们成长的第二影响源。

在中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高大的,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完美无缺的人物,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是真理和美德的化身,他们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像教师那样做人。在高年级的学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开始意识到教师的爱与父母的爱的区别和作用,他们所认识到的教师的爱已远远超出了家庭的范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仍然渴望得到教师的“爱”。于是希望得到教师的爱甚至可以成为学生装在学校中五一节思想和行为的中心动机。他们常常怀着紧张的心情等待着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每天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美好的东西。事实证明,学生在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以后,常常会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大干劲。当他们遇到痛苦和挫折时,教师的同情和开导能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安慰;当他们犯了错误以后,教师公正的评判和真诚的帮助能使他们感到获得了最大的谅解,从而鼓起前进的勇气。所以,当教师给学生以爱,当教师以自己热诚的感情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时,则会收到预想的或超出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爱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爱的教育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了无私的爱心,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千方百计教好学生。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为了教好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会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进步了,他感到欣慰;学生退步了,他焦急不宁;学生犯了错误,他痛心和自愧。有了这种感情,他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有益学生的各种繁杂琐碎的工作,才能兴趣盎然地去深入学生、了解满腔热情地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才能潜心钻研和努力创造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才能有更大的信心去教育好学生。

三、爱是双向性的

爱是双向性的,因此爱的教育从实质上也是双方的。爱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京戏相互承担、相互给予的责任。如只有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爱而没有形成学生的反馈式的爱,那这种爱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因为这样的爱是片面的、危险的,只能产生对学生的溺爱,而没有达到爱的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对学生来廛,不仅要学会如何接受爱,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施爱予人。

然而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功日益显现,科学主义思想强烈地影响到了我们的教育,使教育出现“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不重视精神的建构和人性的完善。而人文关怀的缺损带来的直接的后果就是人性的丧失,没有了人性,不讲道德,爱的缺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爱的缺失必然影响到教育,教师在教育中成为只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而存在。他们的真情实感并没有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而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教师的工作决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在于与学生不断进行心灵与情感的接触中传播知识。如果缺少了真情的投入,缺失了真诚的关爱,师生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灵的相遇、相通与交融,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和谐的个性来。

爱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提倡爱的教育,必须充分了解爱的教育的基本要求。

1.要关心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等,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到合适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不论是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还是表现差的学生,都应严格要求。对待差生和“难教学生”,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精力和艰辛的劳动,只有对其严格要求,加强教育,才能促使他们从后进转化为先进。对待平时表现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也应该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再次,要尊重信任学生。最后,要公平对待学生。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是非分明,办事公正,表扬不过分,批评不偏激,审情度理,实事求是,决不可感情用事。教师要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教师的公平评价,使他们轻松愉快地生活在班集体之中。

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没有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人问我:什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的回答:倾注于儿童的爱。”夏丐尊先生曾把学校比作池,把学生比作池中鱼,把师爱比作池中水。试想想吧,如果没有师爱,学校就是无水之池,学生就是无水之鱼。

用爱的教育唤醒学生,重点应放在课堂教育上。第一,教师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不良情绪不良行为是事出有因的,可以理解也可以宽容,应该耐心地加以劝导与转化。特别是当师生情感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要采取居低位高姿态的方式解决,而切忌用如下方式解决:

(1)讽刺挖苦、嘲弄学生。

(2)鄙视、侮辱学生。

(3)揭短、定论学生。

(4)唠叨、累赘地数落学生。

(5)哄骗、威胁学生。

(6)诋毁、中伤、排斥学生。

(7)使用污秽、肮脏的语言。

相反地,我们要处处爱护学生,替学生的自尊心着想。事实有,学生在自新心受挫的情况下将会自自暴自弃、为所欲为,颓丧消极情绪将长久萦绕在心头。如果教师采取善意容忍的态度,反而会使学生不好意思、有所忌惮而约束自己。师生之间,只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以情激情,以心换心,都在可能建立起来真诚的师生感情。

2.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善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图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情感倾向。兴趣是能调节心理力理的,其培养过程正是爱的教育的重要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心情舒畅、饶有兴趣的学习,才会使人感到学习的有意义的。一旦学生对学生新生事物感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当前的学习活动上,全神贯注,心无旁鹜,就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减少了课堂内耗,而且易于产生良好的情感效应。为了认真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开展辩论,从事各种操作,等等。

3.课堂教育要有高品位的追求。从课堂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出发,我们可以把“爱的教育”升华为对学生的德育教化。一个教师,只有学会爱并感染学生,传递给学生,才会真正获得温馨而又高效益的课堂空间。但是,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师生之爱的泊位上,教师要用自己对真理与正义的爱,对人类与祖国的奉献,对道德高境界的执着追求等去引起学生深刻的共鸣,在课堂中激起最热烈的情感效应,从而把情感性内耗减少到最低程度。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应该是德育感化过程的最高境界。就教学而言,对学生的爱应该根植于教学的智慧。一个最好的教师,学科知识之于他,已不是教材的文字,而是血管里的血;不是他外在的物,而是他内在心灵的流露。你听课时,象是在看一个清澈见底的深潭,不知道是清水还是醇酒,不知道是学知识还是学人;知识的繁琐消失了,只有一个智者在与你说话。爱在宛里化为极富创意的教学劳动,学生的心也聚焦在教师的思想上,教师智慧的光芒则犹如太阳,令万物仰瞻,形成了课堂上强大的效应力。具有崇高道德力量和渊博教学智慧的教师,就是这样一位智者。他的教育——高品位的爱的教育,早已摒弃了对所谓“差生”的絮叨的说教,因为在他柔和的目光下已无“差生”。所有的学生,都欣幸于聆听他的教诲。毫无颖问,这是爱的教育的极高品位。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阳光之爱可以熔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萌发草木,雨露之爱可以滋润禾苗……而师爱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她与母爱、友爱一样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感情。当教师以一颗赤子之心,以师爱的力量去教育他的学生时——对教师而言,“可以激发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穷的精力,教师对学生的爱必然使教师趋向学生,缩短他们和学生之间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这茁壮成长的教师什么样的教育任务不能完成呢?——对学生而言,他沐浴着师爱的阳光雨露,感受着师爱的似水柔情,必然“亲其道,信其道”,什么样的教育不能奏效呢?

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是导师,应是慈母,应是朋友。给导师般的厚爱——多一点教导和激励,多一点严格和期待,多爱——多一点信任和搀扶,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多一点呵护和爱怜,多一点表扬和鼓励;给学生以朋友般的热爱——多一点平等和尊重,多一点帮助和支持,多一点理解和关心,多一点肯定和赞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