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为“人才”,人才最本质的特征

何为“人才”,人才最本质的特征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民喜爱的有华彩的人中精华。当然,我们所说的“人才”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褒义词,是指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某种推动作用的人物。杰出性,这是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指的是人的杰出表现。各地区有各地区的人才标准,各行业有各行业的人才标准,各时代有各时代的人才标准。这一规定逐渐成为那一阶段我国政府对人才进行界定的标准。

一、何为“人才”

在我国,人才一词最早见之于典籍,是在《诗经·小雅》注之中:“普普者羲,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古人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民喜爱的有华彩的人中精华。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尚书》、《左传》、《史记》、《汉书》、《人物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巨著,都有关于选拔、任用、培养、管理人才的精彩论述。例如,《幼学琼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皇甫家有五个儿子,除一个老实巴交、一个聪明善辩外,其余分别为一瞎、一驼、一跛。按常理,这种残疾家庭一定很不幸,但老皇甫却能用人所长:让老实的种田养猪,聪明的经商开店,失明的按摩,驼背的搓绳,跛脚的纺线。这样安排,就使得全家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在这类典籍和论述中,不时闪耀着古人在识人用人上的智慧和感悟。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换,人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与时俱进,人才被赋予了现代的阐释与注解。《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1]。《领导科学词典》提出:“人才是指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较高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是人群中的精华。”[2]一言以蔽之,人才就是具有优越的内在素质,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做出超常贡献的人。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凝聚着个人努力和家庭、学校、单位、国家的培养心血,人才的价值又是体现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之中,因此人才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当然,我们所说的“人才”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褒义词,是指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某种推动作用的人物。至于那些虽有才能,也有创造能力,但逆历史潮流而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阻碍作用的人,就不能算在人才之列。

杰出性,这是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指的是人的杰出表现。或在再现型劳动中做出超量贡献,或在创造性劳动中做出成绩。人才的素质要高于一般人,贡献要大于一般人。创造性能力的高低,创造性成果的大小,是人才杰出性的集中体现,是决定人才与非人才,杰出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键所在。不过,这个所谓的“杰出”自然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中相比较而言的。各地区有各地区的人才标准,各行业有各行业的人才标准,各时代有各时代的人才标准。

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对人才标准划分这一问题,1982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制定长远规划工作安排的通知》中规定:“专门人才的界定包括以下两类人:一是具有中专或中专以上学历者;二是具有技术员或相当于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这一规定逐渐成为那一阶段我国政府对人才进行界定的标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原有的简单地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评价标准的人才概念已逐渐落后于时代,社会对于人才和人才种类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多元化。为解决这一矛盾,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新的人才概念:“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苦学习;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艰苦奋斗;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开拓创新;希望广大青年坚持高尚品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首都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时对青年成才也提出了五点希望: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这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青年成才的希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新型人才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