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写好国际消息,消息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有哪些特点

怎样写好国际消息,消息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有哪些特点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怎样写好国际消息沈孝泉我是1978年底调入新华社的。在对国际重大和突发事件报道的竞争中,消息则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外交部发言人证实,中方已得到法国政府的通知,法国有关方面已停止同台湾关于出售护卫舰的谈判,不再进行这笔交易。消息的特点消息是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一个基本形式,那么消息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有哪些特点呢?

怎样写好国际消息

沈孝泉

我是1978年底调入新华社的。最初几年在国际部法文专线担任对外编辑,接着先后两度担任新华社巴黎分社记者,在法国常驻时间有11年之久,两任驻外工作之间在《新华每日电讯报》担任国际版编辑数年,目前在国际部发稿中心担任终审发稿人。

可以说,这20多年自己始终在一线从事国际新闻的采编工作,而写好和编好每一条国际消息则是我平时工作中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一个目标。现将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记录下来,就教于新闻界同仁和广大读者

消息的重要性

国际新闻文字报道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消息、特写、通讯、专访、综述、新闻分析、短评、述评等。其中,消息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消息的特点是报道事实、迅速快捷、篇幅短小、文字精练,因此十分适合国际新闻报道的要求。

新华社作为权威的国家通讯社和全国消息总汇,其职责是向海内外用户发布国内外各类新闻信息,而消息是传递新闻信息最重要的载体,因此消息成为新华社最基本的一种新闻产品,其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产品。据统计,消息类稿件占新华社每天播发的各类稿件总量的95%左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消息的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播发的数量大,而且也因为它是新华社与国内外众多其他媒体在国际报道中展开竞争的主要领域。新华社作为一个世界性通讯社始终不懈努力扩大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其衡量的标准不外有两个:一个是新华社的报道要有自己鲜明的立场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另一个则是能够在国际重大事件中及时准确地作出自己的报道,而不是总落在别人后面。在对国际重大和突发事件报道的竞争中,消息则是最为重要的手段。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新华社以最快速度抢先报道了《巴格达听到爆炸声》的消息,这是伊拉克开战的第一条消息,这也是新华社对像伊拉克战争这样重大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时效第一次超过路透、法新和美联等西方世界性通讯社,引起了海外舆论的广泛关注。此后,有关伊拉克战争的重要进展,如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伊拉克开战等,我们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抢发消息,不少消息的时效都快于其他国际新闻媒体。新华社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有评论说,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脱颖而出,2001年“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阿拉伯“半岛”电视台崭露头角,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则让中国的新华社大出风头。在这场伊拉克战争的成功报道中,我们播发的大量及时准确的消息功不可没。

国际消息的作用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写好消息可以说是新华社记者的一项基本功。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我们一些驻外记者并不重视采写消息,认为写消息是“雕虫小技”,不如写长篇的分析评论性稿件见功夫和显水平。其实不然,有时候一条几百字的短消息会比洋洋千言的评论的作用还要大,这里不妨说说我在巴黎分社的一段经历。

1990年1月11日,我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下边这样一条消息:

法国将不向台湾出售护卫舰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据法新社1月9日发自巴黎的消息,法国将不向台湾出售护卫舰。

新华社驻巴黎记者就此询问法国总理府,总理府发言人确认法新社这条消息属实。

本社记者还就此询问我外交部。外交部发言人证实,中方已得到法国政府的通知,法国有关方面已停止同台湾关于出售护卫舰的谈判,不再进行这笔交易。

这条消息极为简短,连标题带标点符号加在一起不过150余字,然而这条消息的背后却是一场严肃而重大的外交斗争。值得欣慰的是,我自己是这场斗争的参与者和这段历史的见证人。1990年年初,巴黎报界透露说,法国批准向台湾出售6艘护卫舰。我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感到作为新华社记者的重大责任,觉得对此事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主动向总社请示要求公开报道此事。我的提议立即得到批准,为了慎重起见,我直接采访法国总理府得到了第一手官方证实,随后写了揭露此事的消息,导语里写道:“法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竟然于最近决定,允许向台湾出售6艘‘拉法耶特’轻型护卫舰。”

法国媒体对新华社发布的消息极为敏感,法新社迅速转发这一消息,并称“这是代表中国官方的通讯社对法方提出的谴责”。舆论普遍估计,法国的决定肯定会使中法关系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同法方进行了严正交涉,法国最高当局出于两国关系长远利益的考虑,经过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停止这笔交易,从而避免了使两国关系恶化的严重危机(法方1年之后出尔反尔,终于出售了这批军舰,那是后话)。

法方向我使馆通报这一决定时表示,官方将正式宣布此事。中方则准备根据法方的宣布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给国内外舆论一个交代。然而,两天过去,法国方面没有丝毫动静,在我方催促下,法新社才于1月9日发布了一条简短消息:“据权威人士说,法国将不向台湾出售护卫舰。”这条消息虽然透露了法方决定,但毕竟不是法国官方正式表态,而且法方似乎决心不再就此作任何宣布了。怎么办?此时使馆不便直接出面,就决定由我继续努力寻求官方表态。于是我便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先后与法国总统府、外交部、国防部联系采访,但是这些部门都婉言谢绝拒不表态,经过多方努力最后还是采访了平时比较熟悉的总理府发言人,才最终得到证实。这个重要信息传到总社后于1月10日播发了上面提到的那则消息。如今,已经整整15个年头过去了,但是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至今仍历历在目,这段经历给我的启示是:在关键时刻,一条消息也有千斤重!

消息的特点

消息是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一个基本形式,那么消息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有哪些特点呢?我想,可以用短、新、快、实这4个字来加以概括。

短——短小精悍是消息最为明显的特点。消息是用最简练的文字来反映新闻事实,因此采写消息就必须注意短小,读者能通过最小的篇幅获取最多的信息。如果消息写得洋洋洒洒,而提供的信息量又不多,那么这条消息的写作就是失败的,肯定不会使读者满意。写好短消息始终是新华社采编人员追求的目标,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同志在1980年5月28日一次会议上就强调,“我们的新闻一定要短”,“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大量的新闻应是三五百字的……全世界的报纸、电台都欢迎短新闻,看来这是一条规律”。为此,新华社在评选优秀消息类稿件时规定了一个硬性标准,那就是消息的篇幅不得超过1000字,哪怕是多出一个字也要失去参选的资格。

新——新闻贵在一个新字,消息自然应当反映最新的有价值的新闻。当日新闻可以说是写消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条消息所报道的是昨天甚至前天乃至更早的事实,那么给读者的感觉就不是新闻了。多年来,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在这方面经过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记得1993年4月18日深夜,我们的近邻巴基斯坦突然发生政局变化,巴总统宣布解散议会和政府,巴军队包围电台、电视台。我们播发的有关消息的电头是“新华社北京4月19日凌晨1时30分电”,这个电头不仅有日期而且罕见地加上了具体时间。19日清晨当人们翻开报纸看到这个独特的电头时,一个新字扑面而来。

现在我们的国际消息中基本上“消灭”了昨日新闻(如果存在昨天电头的消息,那一般是世界各地时差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驻外记者,无论当地发生的新闻有多晚也必须当天写成消息发回总社,否则就属于“迟报”或“漏报”的责任事故了。

快——如果说短和新可以从消息本身体现出来,那么快则是消息背后发生的故事,读者很难体察到记者为拼抢一条消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一条消息,特别是一条重要消息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写就并迅速发回总社编辑部,这直接反映了记者的素质和应变能力。1987年11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李先念访问法国,第一站是南部城市尼斯,专机预计在当地时间17点30分左右抵达,此时北京已是次日凌晨12点30分,接近各报的截稿时间。如何尽快把抵达消息播发给总社成为关键。当时既没有笔记本电脑也没有手机,如何把信息迅速传递出去呢?这是摆在我和另一位记者面前的任务。我们提前来到机场做准备,先把拟好的抵达稿件传回总社,等候我们的通知。然后我守候在机场居高临下的贵宾厅里唯一的一架电话机旁,我透过大玻璃窗可以看到在停机坪现场观察的另一名记者。17点25分,专机徐徐降落,片刻后,李先念出现在机舱门口,这位记者立即向我招手示意,于是我立刻拨通了直达北京的电话……一名随团的其他媒体记者后来对我们说,当他把消息传回时,编辑部抱怨说:“新华社的消息一个小时前就播发了!”

这样的经历对今天的年轻记者们来说仿佛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因为“接力棒式”的传递早就被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所取代,驻外记者在大部分国家即便不在办公室也照样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移动通讯技术迅速获得新闻并抢发消息。我想,技术条件可以不断变化和改善,但是抢发消息的一个快字依然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因为现在的新闻竞争更加激烈了。

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客观事实,绝对不能搞虚假新闻或者是“想当然”,一条消息如果报道的内容不真实那就没有丝毫价值,甚至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二是注重事实的报道,避免记者自己站出来直接表明观点,这是消息与分析评论性稿件的最大不同之处。高明的记者在写消息时往往是通过精心选择的事实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用事实说话往往更加具有说服力。这里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名中国工人在加沙地带遭炮弹袭击身亡

新华社耶路撒冷6月7日电 一名中国工人7日在以色列位于加沙地带的定居点古什·卡提夫内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发射的迫击炮弹击中身亡。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范建民参赞证实,这名工人叫毕树德,现年45岁,来自吉林。事件发生后,中国使馆以最快的速度与以方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派人到出事现场进行尸体确认。他表示,使馆方面将尽一切努力尽快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自从2000年9月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至今,共有8名中国人丧生,12人受伤。

在7日的袭击中,除这名工人外,另有一名巴勒斯坦工人身亡,多名巴工人受伤,其中两人伤势严重。

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当日宣称对这起袭击事件负责,并称这是对当天早些时候以军打死该组织一名领导人的报复。此外,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成员7日向以色列南部城市斯代罗特发射了多枚卡桑火箭,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以军7日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城市杰宁附近打死两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一名杰哈德领导人。

这是发生在2005年6月的事情,这条消息通篇全是事实,记者没有站出来发表议论,但是透过这些事实却传递了记者的如下看法:1.中国工人遇难后,中国政府通过当地使馆给予了极大关注;2.通过中国人在当地遭到袭击情况的背景介绍,说明中国人在海外打工是有风险的,出国务工需要慎重,特别是战乱地区更需小心;3.中国人遭到袭击往往会教国内读者怀疑这是否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行动,消息中说,“除这名工人外,另有一名巴勒斯坦工人身亡,多名巴工人受伤,其中两人伤势严重”。这个事实说明,这次袭击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人。消息最后部分则用事实说明了当地暴力冲突的背景和原因,使国内读者对这次袭击事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消息的结构

一般来说,动态消息的文字结构应当是“倒金字塔”。也就是说记者在写作一条消息时,应当把最重要的或者最新的内容放在最前边,首先传递给读者。这种结构也可以称作“倒叙”。这种独特的新闻写作方式是由新闻报道的特殊性所决定,并且在长期新闻报道实践中形成的。据说,这种报道方式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国内战争期间,当时电讯技术欠成熟,传输线路稳定性差,于是前方记者就抢先把报道中最重要的内容传回编辑部,然后再根据余下内容的重要程度依次传回,这样即便在传输消息时线路突然中断,最重要的报道也已经发回。随着技术发展的进步,传输线路不再是问题,但是“倒金字塔”依然是动态消息的基本结构。这是因为“倒金字塔”式的写作可以让报纸编辑们对一条消息的核心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取舍;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以这样的方式获取信息也最为便捷。

因此,按照“倒金字塔”的形式来写消息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模式,当然一些解释性消息除外。但是,编辑部每天收到的驻外分社动态消息来稿中经常会有“正金字塔”消息。请看下面这条分社来稿:

新华社达喀尔7月8日电 美国总统布什8日抵达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开始他为期5天的非洲之行。

布什在会见塞内加尔总统瓦德等7位西非国家领导人后对新闻界说,美国将与联合国和非洲国家合作,维护利比里亚脆弱的停火,但尚未决定是否派美军参加维和行动。

布什说,他与西非国家领导人就利比里亚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讨论。美国将参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行动,正在研究如何维持停火并使利比里亚实现权力和平过渡。他再次呼吁利比里亚总统泰勒下台,以结束该国14年的内战。

布什随后前往塞内加尔著名的前黑奴集中营、大西洋中靠近达喀尔的戈里岛参观,几百年前成千上万的黑奴从那里被欧洲奴隶贩子运往美洲。

这条消息从布什总统抵达达喀尔开始,与西非国家领导人会见,会见后发表的讲话,直到最后他到戈里岛参观,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来的一本“流水账”,重点内容湮没在叙述之中。很显然,前方记者对这一事件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因此这条消息写得不成功,必须重新编写。其实,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条消息的重点是美国尚未决定是否向利比里亚派兵,因为利比里亚危机以来,国际舆论十分关注美国派兵问题,而布什的非洲之行正是宣布美国决定的机会。从布什与西非领导人会见的结果看,他尚未拿定主意,这正是此条消息的新闻点所在。布什呼吁泰勒下台也是一个新闻点,但属于再次呼吁,因此不必在消息中突出。至于布什抵达的时间以及在当地的参观活动就可以放在消息最后了。下面是改写后的消息,实质性新闻得以突出:

布什说,美国尚未就向利比里亚派兵作出决定

新华社达喀尔7月8日电 美国总统布什8日在达喀尔说,美国将与联合国和非洲国家合作,维护利比里亚脆弱的停火,但尚未决定是否派美军参加维和行动。

布什是在会见塞内加尔总统瓦德等7位西非国家领导人后对新闻界发表谈话时作这一表述的。布什说,他与西非国家领导人就利比里亚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讨论。美国将参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行动,正在研究如何维持停火并使利比里亚实现权力和平过渡。他再次呼吁利比里亚总统泰勒下台,以结束该国14年的内战。

布什是当天抵达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开始他为期5天的非洲之行的。

布什当天还前往塞内加尔著名的前黑奴集中营、大西洋中靠近达喀尔的戈里岛参观,几百年前成千上万的黑奴从那里被欧洲奴隶贩子运往美洲。

再看另外一条分社来稿:

《非洲环境展望》报告在坎帕拉正式发行

新华社坎帕拉7月4日电 《非洲环境展望》报告4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正式发行。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出席了首发仪式。

这份410页的报告分非洲环境与发展、非洲环境现状、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非洲环境展望和政策分析与行动建议等五部分。

报告说,在过去30年里,人口增长、战争、沉重的外债、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给非洲造成环境的破坏。在今后30年里,非洲将面临气候变化、疾病蔓延、新物种侵入、城市化过快和工业污染等威胁。

报告指出,除非采取紧急措施保护环境,否则非洲的未来将不容乐观。

报告说,解决非洲环境问题,不仅需要非洲国家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国际社会的帮助。报告呼吁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免非洲国家的债务,增加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向非洲转让环保技术,并向非洲国家开放市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指出,这个报告对非洲国家以及全世界保护环境都有重大意义。

分社记者把消息的重点放在了这份报告的发行以及乌干达总统的出席上,从驻在国角度看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从作为世界性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报道角度来看,则应当把重点放在报告的实质性内容上更为合适。实质性内容是什么?从来稿中看有两个:一个是非洲环境状况严峻,另一个是呼吁发达国家提供援助解决非洲环境问题。这两个内容都可以在消息里突出强调,但哪个更好些呢?前者是静态地描述非洲的状况,后者则是动态地要求发达国家拿出行动,强调前者给人以替非洲“哭穷”的感觉,有点被动;而强调后者则是我们替发展中国家说话,也许更有“战斗力”。分社来稿还有一个疏漏之处,就是没有点明这份报告是谁发表的,这也需要在消息里加以明确。下面是根据这样的思路改写的消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呼吁向非洲提供援助

新华社坎帕拉7月4日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4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发表报告,呼吁发达国家提供援助解决非洲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份题为《非洲环境展望》的报告指出,解决非洲环境问题,不仅需要非洲国家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国际社会的帮助。报告呼吁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免非洲国家的债务,增加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向非洲转让环保技术,并向非洲国家开放市场。

报告说,在过去30年里,人口增长、战争、沉重的外债、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给非洲造成环境的破坏。在今后30年里,非洲将面临气候变化、疾病蔓延、新物种侵入、城市化过快和工业污染等威胁。报告指出,除非采取紧急措施保护环境,否则非洲的未来将不容乐观。

4日发表的报告共410页,分非洲环境与发展、非洲环境现状、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非洲环境展望和政策分析与行动建议等五部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指出,这个报告对非洲国家以及全世界保护环境都有重大意义。

消息的结构既然是“倒金字塔”,那么,导语(也就是消息的头一段或者头一二段)便成为整个消息的核心,消息写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导语。导语的种类很多,不同新闻教科书对导语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是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1.概述式导语,把一个新闻事件概括出来,简明扼要、快捷平实,消息中最为常见。比如:

新华社耶路撒冷9月18日电 据以色列军方电台18日报道,以色列北部乌姆-法赫姆地区当天下午发生一起自杀性爆炸事件,爆炸造成两人死亡,另有两人受伤。

2.描写式导语,描写一个典型场景进入主题,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比如:

新华社巴黎6月17日电 沿着宽阔的香榭丽舍大街向西望去,人们发现闻名于世的巴黎凯旋门突然“消失”了,一幅巨型帷幕覆盖了它雄伟的身躯。这意味着巴黎凯旋门全面维修工程即将开始。

3.引语式导语,用某个人士最有代表性的话来点明消息的主题,客观真实、突出个性。比如:

新华社耶路撒冷9月18日电 正在此间访问的中国政府特使、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18日说,如果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其访问人数预计超过7000万,从而成为世博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精彩的一届盛会。

4.述评式导语,提出事实然后引入评论予以解读,夹叙夹议、揭示主题。比如:

新华社9月18日电 英国首相布莱尔18日表示,今后工党政府将推动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以尽快消除贫困。此间评论家认为,这可能预示着工党政府将提高对富人的税收,使穷人获得的社会财富有所增加。

5.悬念式导语,用一件新奇的事情或提出一个新奇的问题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这种导语特别适用于文化、社会、科技类消息报道。比如:

新华社巴黎8月29日电 参观过巴黎卢浮宫的人无不被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所展示出的艺术魅力所感染。然而,人们不会想到,现在油画上这位浅含微笑的女子的容颜与400多年前已大不相同!

写消息要精练,写导语更要精练。精练并不意味着字数越少越好,而是要让真正的新闻事实尽快地展示给读者。比如,下面这个导语虽然也报道了新闻事实,但是前面戴了一个长达50多个字的“大帽子”,真正的主题迟迟不出现,显得臃肿拖沓:

新华社布鲁塞尔9月15日电 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比利时比中协会和比利时比中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中国西藏文化周”15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圆满结束,文化周各项主要内容如西藏图片唐卡展、藏学家活佛学术交流、西藏歌舞演出和西藏电影展播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只要稍作改动,把一长串主办者名单挪放在第二段,新闻事实就突出了:

新华社布鲁塞尔9月15日电 “中国西藏文化周”15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圆满结束,文化周各项主要内容如西藏图片唐卡展、藏学家活佛学术交流、西藏歌舞演出和西藏电影展播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这次活动是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比利时比中协会和比利时比中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

要写好导语还要注意运用好5个W加1个H,也就是准确回答何人(Who)在何时(When)、何地(Where)做何事(What)、为什么(Why)和怎样(How)做这件事这6个问题,这样才能使消息的新闻要素齐全完整。当然,有时候也不一定非把这6个因素全放在导语里不可,还是根据行文需要而定。

导语后面是消息的主体,主要是对导语进行解释和内容扩展,要注意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切忌用无关的内容进行堆砌。援引有关人士的言论时必须准确和选择得当。

除了记者亲眼目睹之外,消息的来源是必须交代的,这样可以增加消息的可靠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下面这条分社来稿除了第三段有个模糊的消息来源之外,通篇没有准确的消息来源,所报道内容似乎全是记者亲眼所见,但按照常规根本不可能;再加上第二段后半部分提供的数字和内容也不准确,因此,这样的稿件是很难被采用的。

新华社罗安达7月17日电 安哥拉国内现有数十万人因内战而忍饥挨饿,莫希科、马兰热、比耶和万博等省的问题尤为严重。

仅以位于首都罗安达东南的小镇希平多为例,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共有2000多人死亡。无国界医生组织抵达时,每天都有大约40多人在死亡线上挣扎。两个月后,情况开始趋于稳定,但仍有200多人营养不良,他们不得不按照特定的高蛋白食谱就餐,即使这样,一些孩子可能还是难以存活。

据一些目击者和分析家说,在安哥拉内战即将结束时,政府军为了切断安盟的给养,迫使一些地区的居民背井离乡,很多人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

世界粮食计划署13日刚刚签署了向安哥拉提供价值2.4亿美元粮食援助的协议,现已有国际救援机构赶赴安哥拉中部为饥民提供援助。

必要的背景交代也十分重要,背景交代有助于展示事件的新闻价值,也有助于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甚至可以间接表达记者的看法,就像前面那则消息《一个中国工人在加沙地带遭炮弹袭击身亡》的背景交代那样。

一条消息还需要有一个好标题,要求是精练和准确,一般来说消息的标题宜实不宜虚,这样有利于报纸编辑了解消息内容,便于选取。

对于消息写作上的这些要求,我们不妨举例说明:

地球首脑会议在承诺中闭幕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9月4日电 为了孩子和地球的未来,人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界。在各国领导人的这一承诺中,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4日降下了帷幕。

在4日晚举行的闭幕式上,领导人和代表们最后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执行计划》和作为政治宣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执行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设定了相应的时间表。而在政治宣言中,出席会议的100多位国家领导人重申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各国领导人说,他们“深深地感到,迫切需要创造一个更加光明、充满希望的新世界”。

本次会议是迄今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召开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

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并代表中国政府发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1.7万名代表,在为期10天的会议期间,就全球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与解决办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是一条国际会议闭幕的消息,导语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是援引了会议最后公报中各国领导人做出的一项明确承诺,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把这句话从冗长的公报中摘出来放在导语里生动形象,很吸引人;而第二句话则点出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闭幕的事实,如果没有这句话作为补充,前边那句话将缺少事实依据。两句话相互搭配,缺一不可,很见风采,这在报道严肃的国际会议中是比较少见的。消息主体部分对会议发表的两个文件进行报道时,没有大段援引公报的文字,而是挑选出文件中最具典型的话加以报道。消息最后两段的背景交代也很必要,使读者对这次会议的全貌和中国的立场有了了解。

下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于一篇不太成功的稿件是如何根据以上写作要求进行编辑加工的。以下是分社来稿:

新华社哥本哈根9月21日电 近3天来,童话之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平添了浓郁的异国文化情调,来自亚洲国家的120多名艺术家在市中心主要街头和广场上向丹麦人奉献上一台又一台带有各国民族特点的文化节目。

19日正式拉开帷幕的这次亚洲文化艺术节是由“丹麦文化与发展中心”组织举办的,旨在为即将召开的第四届亚欧首脑会议营造浓厚文化气氛。中国、日本、韩国及东盟7个成员国等10个参加亚欧首脑会议的亚洲国家都派文艺团体参加了文化艺术节。代表中国参加活动的是广东杂技团和由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组成的中国民族歌舞团。

当地华人和华侨也在这期间自发地组织了舞龙和少年现代舞等文化活动。

在艺术节最后一天21日晚上,丹麦和来自中国、越南、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音乐家和舞蹈家还在市中心的市政厅广场上同台表演了名为《西方中的东方》的节目,把文化艺术节推向了高潮,并为这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化艺术节负责人维贝克·库奥德说,许多文艺活动往往都是在室内展开的,而这次文化艺术节的一大特点,就是所有演出都安排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头广场上举行,完全直接面向广大市民。这无疑能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意识到亚欧首脑会议即将聚会哥本哈根和亚欧政治合作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向人民显示除政治合作以外两大洲还可以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径。

第四届亚欧首脑会议定于9月23日和24日在这里举行。

这篇来稿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导语是一个综合概括,显得有些空洞。一般来讲,动态消息的导语要实,而不要虚,切忌空泛,因此这条消息的整体需要作大的调整。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把第三段最后一天晚上的演出作为最新事实写入导语,这样一个描写场景式导语较为生动,而且直接点出艺术节闭幕的事实。当晚的演出有中国参加,可以在导语中最先出现加以突出(因为这是对内报道,对外报道则另当别论),东道主丹麦则可以放在后边。另外,采访库奥德的话太多,而且翻译的味道很浓,也欠通顺,必须精编和改动;库奥德的一些话可以改为记者的观察描写。经过编辑后的消息如下:

新华社哥本哈根9月21日电 来自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丹麦的音乐家和舞蹈家21日晚在哥本哈根同台表演名为《西方中的东方》的文艺节目,这一广场演出把为期三天的亚洲文化艺术节推向高潮,并为艺术节画上圆满句号。

由“丹麦文化与发展中心”组织举办的亚洲文化艺术节于19日正式拉开帷幕,目的是为定于23日和24日在此间召开的第四届亚欧首脑会议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中国、日本、韩国及东盟7个成员国等10个参加亚欧首脑会议的亚洲国家都派文艺团体参加了文化艺术节。代表中国参加活动的是广东杂技团和由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组成的中国民族歌舞团。

艺术节期间,童话之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平添了浓郁的异国文化情调,120多名亚洲各国艺术家向丹麦人奉献上一台又一台带有各国民族特点的文化节目。当地华人和华侨也自发地组织了舞龙和少年现代舞等文化活动。

记者注意到,这次艺术节所有演出都安排在市中心的街头广场上,文化艺术节负责人维贝克·库奥德对此解释说,“这无疑能让更多的民众意识到亚欧首脑会议即将在哥本哈根举行”。他说,这次艺术节也表明,除了政治合作之外,两大洲之间还可以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

我是怎样努力写好国际消息的

我在担任驻外记者的十多年当中,一直注重把每条消息写好。我的体会是,要写好消息必须在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找准新闻点。当我们采访某个会议或者对某个事件进行报道时,最重要的是找出其新闻点在哪里。不同的记者由于新闻敏感和素质上的差异,其报道的角度可能差别很大,甚至大相径庭,写出的消息当然就千差万别,从写作角度上也许不能对消息的优劣做出评判,但是消息的新闻价值高低却是一目了然的。角度选得好,消息的价值就会有所提高;选得不好,价值就会打折扣。

1996年我在巴黎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部长级会议。这是一次例行的年度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形势、协调经济政策、制定国外投资国际条约等。应当说,从这些议题上找新闻也可以报道。然而,我从会场提供的大量材料中发现了更有新闻价值的内容,那就是第一天的会议上不少代表对美国的贸易制裁政策提出了批评,一些媒体也做出了评论,尽管这方面的材料并不太多,但是极具针对性,因为中国也受到了美国贸易制裁的威胁,更何况这次会议上的谴责来自美国的西方盟友,其新闻价值更大。于是,我果断地放弃原先一般性报道构思,把报道焦点集中在对美国的谴责方面,写成了《西方国家代表指责美国的贸易制裁政策》的消息:

新华社巴黎5月21日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部长级会议21日开始在巴黎举行。在第一天的会议上,西方国家代表强烈指责美国的贸易制裁政策,一致要求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取消“单方面制裁”这种不合时宜的做法。

自“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于1994年正式达成协议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虽然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单方面制裁”的做法已经原则上被禁止,但美国始终拒绝放弃这种做法,并且极力反对在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将要发表的“最后声明”中对“单方面制裁”进行公开谴责。意大利新任对外贸易部长奥古斯托·凡托齐在21日的会议结束时向报界透露说,“美国的顽固立场遭到了所有与会者的指责”。

欧洲联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指出,“美国的这种立场危害了国际贸易协议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美国人正在把自己的一套做法强加给其他国家”。欧洲国家和日本的代表在会议上纷纷要求对“单方面制裁”进行正式谴责,并且敦促美国改变其一贯立场。

法新社在一篇评论中指出,华盛顿“死抱住过去那一套做法不放:它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扬言要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它准备把欧洲、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同古巴保持经贸关系的企业列入制裁的黑名单。这种蛮横态度已引起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愤怒和不满”。

经合组织这次为期两天的部长级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形势、协调经济政策、讨论国际贸易关系和制定国外投资国际条约草案以及经合组织未来的作用等。经合组织27个成员国的经济、财政和贸易部长出席了会议。

这条消息播发后,第二天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各大报纸刊登,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也在当天的重要新闻节目中播发了这条消息。这条消息后来被评为“新华社1996年上半年社级优秀新闻作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业务》刊登的一篇新闻作品评介对这条消息进行了分析。评介说,这则只有650多字的短新闻“颇有针对性和战斗性”,“有力地说明美国的制裁政策已越来越不得人心”,“这则消息向我国读者传达了国际斗争中有利于我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趋向,由此这则消息的新闻价值得到了凸现”,“新华社播发这则消息时,正值美国要以知识产权为由对我国实行贸易制裁和扬言不再给我国贸易最惠国待遇之际,这则新闻恰到好处地配合了我国对美国的斗争,又增强了新闻的战斗力”。评介还注意到,这条消息是“通过客观报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直接引语“既客观又一针见血地揭露和谴责了美国的不义行为”,“用美国盟友的话来打美国自己的嘴巴,而不是记者在说三道四,作者是很懂得新闻的斗争艺术的”。

重大题材的确需把新闻点定准确,一般的题材也需要注意挖掘新闻价值所在,消息才会有分量。1990年我国的大连京剧团在法国作巡回性商业演出,巡回演出结束时来到巴黎休整,中国大使馆和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邀请他们演出一场,地点选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会议大厅。我在去观看演出前考虑,这样一个并非国家级的剧团演出,而且也不属于两国文化交流范畴,因此报道的价值不算太大,并且此前我已经给辽宁和大连地方报纸发了有关他们在法国演出情况的专稿。然而,我在演出现场却发现了新的情况:许多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外交官纷纷来到演出大厅,演出前教科文组织的一名助理总干事还代表总干事讲了话,讲话中特别提到了今年是中国京剧诞生200周年……于是,我很快想到,这个活动的新闻点不在演出本身,而在于演出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文化组织也来纪念中国京剧200周年。新闻点找到,消息就很容易写了。

新华社巴黎3月5日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晚在巴黎总部举办京剧表演晚会,纪念中国传统京剧艺术诞生200周年。1500多名各国观众欣赏了我国大连京剧团的精彩演出。

京剧从1790年四大徽班进入北京作为孕育的起点,经过200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一起被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杰出的戏剧大师。京剧作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得到了各国专家和观众的极高赞誉。

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徐兆春代表马约尔总干事出席了今天的晚会并发表讲话。他祝愿京剧艺术同世界其他优秀的民族艺术一样得到新的发展。

目前正在法国巡回演出的辽宁省大连京剧团在晚会上演出了《闹天宫》、《扈家庄》、《铡美案》和《八仙过海》等折子戏。青年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丰富的表演手段,向观众展示了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

晚会由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常驻教科文代表团联合主办,出席者中有教科文总部的官员、各国常驻教科文代表、法国各界人士和旅法华侨代表以及中国驻法国大使周觉和中国常驻教科文大使秦关林。

由于消息具有的独特新闻价值,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刊登时还加了花边对这条文化消息予以突出。

第二,选择独特的切入点。新闻点找准后,消息的切入点就成了关键。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不同记者观察和报道的视角就会有差异,而消息吸引读者的程度就自然分出了高下。因此,一个熟练的记者往往在寻找切入点上下功夫,也就是反复思考把什么内容放进导语里是最好的选择。

1986年年底,我在巴黎采访了当地各界人士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示威活动。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我们很注意报道世界各地的抗议活动和言论,因此,这类反应性报道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很难写出新意,原因是这种抗议活动年年都有,而且各地都搞,在巴黎的活动与在伦敦、罗马的活动大同小异,区别无非也就是地点不同、人数不同而已。像这样的消息发回总社,一般也就充当了综合消息的素材。于是,我在采访中注意寻找有特点的地方:夜幕降临后,示威活动在埃菲尔铁塔前广场上开始举行,此刻映照铁塔全身的明亮灯光突然分成三段,从上到下依次关闭了,这个人们熟悉的铁塔一下子消失在巴黎的夜空中。我最初以为是停电,后来询问活动组织者才得知,关闭铁塔灯光正是抗议示威活动的一部分。这不正是本次活动的独特之处吗?于是,我不仅把铁塔灯光的内容写进消息,而且把它作为切入点写入导语。于是,这条消息就有了鲜明的个性,它肯定是巴黎,而不是伦敦或罗马。

新华社巴黎12月18日电 世界闻名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今天入夜以后熄灭了它的灯光近一刻钟,向对苏联入侵进行武装斗争的阿富汗人民表示敬意。

今年12月27日是苏军占领阿富汗7周年的日子。为此,法国-阿富汗友好协会等组织于今晚进行火炬游行,抗议苏联的入侵行径。300多名巴黎各界人士以及旅居巴黎的阿富汗人冒雨聚集在夏尔宫广场上参加这一活动。6点35分集会开始,点缀着埃菲尔铁塔的灯光逐渐熄灭。据集会组织者说,埃菲尔铁塔的灯光为某一纪念日而熄灭,在其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旅居法国的阿富汗人联谊会负责人占巴兹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谴责苏联一面提出撤军一面又轰炸游击队据点的行径。他说,苏联领导人提出部分撤军只不过是掩盖其侵略行为,在世界舆论面前挽回面子的花招而已。他还表示,只要苏联军队不撤走,阿富汗抵抗运动就将继续斗争下去。

巴黎的戏剧工作者在游行开始前演出了表现阿富汗人民在侵略军铁蹄下挣扎的活报剧。接着,示威群众手持火炬,高举标语牌,列队向苏联驻法大使馆行进,整个游行活动持续了近1个小时。

这条消息不长,只有4段,而前两段报道了铁塔灯光关闭的情况,把有特点的内容突出出来,因而与众不同,其新闻价值也随之提升。后来,《人民日报》在众多类似的示威活动的稿件中选择了这一篇单独刊登,并配发了图片。可见一条有特色的消息更能够引起报纸编辑的注意,自然也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对我本人来说,精心选择报道切入点的努力得到了报偿。

第三,注意细节描写,消息才能生动。记者都希望把自己的报道写生动,有些经验不足的人就多用形容词,以为形容词越多就会越生动,其实这样做适得其反,堆砌形容词的消息不仅不会让读者感到生动,而且往往令人生厌、难以卒读。要想把消息写生动其实只有一个“窍门”,那就是细心观察,用细节描写取代你要使用的形容词。而做到这一点,记者就必须多做现场采访,多用眼睛去观察,多写视觉新闻。我自己就做过这样有益的尝试。

他比电脑还快!

——记史丰收在教科文组织表演速算

新华社巴黎10月23日电 我国著名的速算专家史丰收今天中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为参加第24届大会的各国代表进行了半个小时的速算表演。

中午12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代表怀着极大兴趣来到会场,一些人手里还拿着电子计算器或电子秒表。

表演开始后,会议主持人请斯里兰卡常驻教科文组织代表的夫人出第一道题。当这位夫人把891876×9写在黑板上,手中的粉笔还没有放下的时候,史丰收转过身来已经把答案写了出来:8026884。随后,裁判手中的计算器也显示出了同样的结果。接着,一位非洲国家代表出了一道用17个个位数字相加的题目,史丰收不假思索就得出了准确答案,而裁判此时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在计算器上相加呢!

黑板上又出了一道多位数相乘的题目:43879×77089。史丰收略一思考,得出了答案:3382588231。而这个时候裁判手中的计算器却出了“毛病”。只有8位数字的计算器显示不出10位数的答案。场内发出了一阵赞叹的笑声。

在半个小时的表演中,史丰收进行了多位数的加、减、乘、除、开方等数学运算,并向观众简要介绍了速算的原理和推广情况。应邀担任裁判的印尼大使握着这位年轻的速算专家的手风趣地说:“我的结论是,你的脑子比计算机的电脑还快!”

31岁的史丰收经过多年的研究于1979年创立了速算法,受到国内外的关注。目前,他担任中国速算研究所所长。这次,他是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的邀请前来巴黎为出席第24届大会的各国代表进行表演的。

《新闻业务》发表的一篇以《生动的镜头,精彩的妙笔》为题的稿评对这篇稿件进行了分析。稿评说,这篇500多字的稿件“笔墨经济,毫无冗赘之处”,记者选取了3组典型镜头,“逐渐刻画、层层深入”,“作者没有用一个快字,也不直写‘算得真快’,而是采用朴实的反衬之法描绘了史丰收之快,手法巧妙”,“通过3组镜头概述了这场表演之后,用裁判一句赞扬语点题:‘我的结论是,你的脑子比电脑还快!’这是当之无愧的”。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件引起国际关注的大事,世界各地的积极反应自然是我们关注和报道的重点。当时,旅居法国的华侨在巴黎举办了一个书画展来表达他们的欢畅心情。我去采访这个展览的开幕式,在现场看到,展览的规模并不算大,书画作品数量也不算多,但是每件作品都洋溢着这些海外游子强烈的爱国之情,也深深地感染着我自己。我当时就琢磨,如果一般地描述这个展览,我的词汇再丰富也很难把现场的气氛以及作品表达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于是,我决定让那些书画作品直接与读者见面。我挑选了若干最有代表性和情感饱满的诗句和对联,一字字记录下来。回到分社就写成了下面的消息,稿件发回总社,得到编辑部的肯定,认为现场感强、不落俗套、很生动。

诗情画意颂“回归”

新华社巴黎6月22日电 诗言志、画传情,旅法华侨中的文人墨客用诗画书法来抒发他们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欣喜与自豪。

22日下午,旅法侨界38个团体联合主办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图片诗画书法展”在巴黎潮州会馆礼堂开幕。走进展厅,迎面是一幅龙飞凤舞的狂草对联:

“争此一块土以还祖宗,

争此一口气以谢天下。”

作品出自巴黎侨界书法家陈邦士之手,这位祖籍广东台山的老华侨旅居法国近30年,最大的业余爱好是书法,而且颇有建树。他的书法作品曾在国内几个城市展出。陈邦士对记者说:“我们在海外最大的心愿就是祖国强大。香港回归日益临近,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副对联。”接着,他又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另一幅作品:

“神州统业一国两制数代群英酬壮志,

香港航正五湖四海万千游子笑荣归。”

在这次旅法侨界举行的诗画书法展上共展出了50多幅饱含深情的诗词书法作品。它们充分表达了海外赤子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有这样一首七言绝句:

“清末销烟开战由,

求和忍辱宝珠溜。

强华理直撤屈约,

完璧庆归雪齿仇。”

巨幅宣纸上这28个大字浓墨重笔、工整朴实,洋溢着年过七旬的黄少强老人一片赤诚情怀。

巴黎著名书画家戴顽君老先生因病未能亲临这个展览,但他送来了一件艺术珍品,吸引着人们驻足观赏。这是一帧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彩墨工笔画头像,右上方是四个精巧的篆字“林文公像”。戴老的夫人何慕真也一同送来了一个手书条幅,上写:“雪洗国耻,妙补金瓯,明珠还浦,欢庆神州。”

巴黎“龙吟诗社”社长陈湃先生的一首庆回归七律曾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在这次展览会上,他面对着采访的电视摄像机和电台记者的话筒再次高声朗诵起这首诗:

“清廷积弱明珠丢,祖国富强碧玉归。

巨匠筹谋当壮丽,港人治理自崔巍。

千鹏赤鱲扶摇上,一线九京助腾飞。

界限街头荆帜艳,扯旗山上五星辉。”

陈湃先生朗诵完还特别对诗的最后两句解释道:“界限和扯旗是香港的两个地名,这两句表现了香港回归后行政特区区旗和中国国旗高高飘扬的动人景象。”

巴黎潮州同乡会会长魏合想在向记者介绍筹办这次展览会时说:“生逢盛世,亲眼看到明珠回归、金瓯补缺,我们怎能不欢欣鼓舞、激动万分呢?旅居海外的游子要用这些诗词书画来表达心中的喜悦、讴歌祖国的伟大。”

我在报道政治题材时,也注意现场的细节描写,试图给严肃的稿件增加些可读性。1999年春,科索沃和平谈判在巴黎郊区朗布依埃举行。这次谈判形势十分严峻,持续了两个多星期没有取得结果。为了能够使读者对谈判的艰苦情况有比较深的印象,除了报道参加者的正式言论之外,我还注意利用会场外的气氛进行烘托。谈判进入僵持阶段时,我在报道中把当时天气的恶劣也引述进来:“连日来,一股寒流袭击法国。巴黎西南郊朗布依埃大雪纷飞、寒气袭人,正在这里紧张进行的科索沃问题和平谈判同样笼罩在阴冷之中……”稿件的题目就是《寒意笼罩朗布依埃》。这样的细节描写并非游离于主题的闲笔,它不仅增加稿件的可读性,而且使读者对这场谈判的艰巨性和陷入的僵局有了生动的感受。

第四,争取抢到独家新闻。这是写好消息的更高层次,也是对记者最有挑战性的要求。独家新闻对于一个世界性通讯社来说,其意义之重大是无须赘言的;然而,能够抢到独家新闻的难度之大,也是尽人皆知的。一位新华社老同志在抢独家新闻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始终激励我去不懈努力。1989年7月,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在巴黎举行,我参加了这次报道,而指挥报道的是专门从北京派来的国际部副主任、柬埔寨问题专家杨木同志。会议进入实质性讨论便秘密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媒体是很难就会议进展情况作出报道的,只能到谈判结束时根据发言人的介绍来进行报道。

然而,年近六旬的杨木同志没有坐等有关方面的信息发布,而是施展了在柬埔寨各方老朋友多的优势,积极主动采访。白天各代表团开会找不到人,就利用晚间同各方与会人士频频接触,了解当天会议进展的详细情况,有时打电话,有时去驻地找人,从一个方面得到的情况有时还要到另一方去核实,夜里经常通宵工作。经过这样的努力取得了丰富素材,也写出了一批内容翔实的独家新闻。下面是其中的一篇:

新华社巴黎8月28日电 柬埔寨抵抗力量领袖西哈努克及其他两方领导人宋双和乔森潘今天下午在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上严正驳斥越南和金边当局的发言,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据悉,在今天下午的国际会议部长级会议上,金边当局的洪森第7个发言。他反对全面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与大多数与会者持对立态度。他居然主张在越南撤军后维持金边政权的现状,“绝对不能成立四方临时政府”,因为,成立这样的政府,“实际上只能使红色高棉合法化”。他还说什么国际会议应“谴责红色高棉的灭绝种族政策”。谈到国际会议第二阶段各委员会纷纷提出的越南在柬埔寨非法移民的危险性时,洪森解释说,越南移民为数不多,提出这个问题纯属欺骗等等。

针对洪森讲话,西哈努克即席发言并出示越南非法移民分布在柬埔寨湄公河就洞里萨湖沿岸的图表,有力地驳斥洪森为越南张目的表态。至于“灭绝种族”政策问题,西哈努克早就主张应包括越南侵柬以来所实施的政策。但是,他说,不使用“灭绝种族”字眼也可以,建议用“践踏人权”的字眼来代替它。他重申必须建立四方临时联合政府的主张。他说:“洪森是一个越南化的高棉人,朗诺是美国化的高棉人,而红色高棉却是真正的高棉人”,因此,四方政府不能排除红色高棉。

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主席宋双和民柬方面主席乔森潘在发言中表示坚决支持西哈努克主席在全面解决柬问题方面的立场。

在柬埔寨问题上对立的双方发言表明,阮基石和洪森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他们是这次巴黎国际会议未能取得协议的障碍。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今天,东南亚以及柬埔寨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之间的关系与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但是,这些消息毕竟真实准确地把那段历史记录了下来,其价值至今依然存在。翻遍各大媒体当时对这次会议的报道可以发现,新华社这条消息所提供的内容的确是独此一家、绝无仅有!杨木同志这种拼抢独家新闻的责任意识始终为人们所称道。在这种精神的启发下,我自己也不断地努力。那几年,西哈努克时常在巴黎小住,而且经常通过法新社和法国报纸向外界发表谈话,这正是我们报道所关注的内容。我想,新华社在巴黎也有常驻记者,我们怎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西哈努克的信息,而不是转发法国媒体提供的消息呢?后来,我就注意主动与西哈努克周围的人拉关系、交朋友,经常保持接触。一天深夜,我和他的新闻秘书通电话聊天,无意间他说,“亲王殿下有个东西明天发表。”我立刻警觉起来,忙问:“这份东西能否现在就给我?”他说:“太晚了,明天再说吧。”我说:“不,我现在就去你处取。”这是西哈努克驳斥洪森玩弄“两方政府”阴谋、表明抵抗运动严正立场的重要声明,当晚取来后,立即向总社编发了消息,编辑部也很快用多种语言向海内外广播了这条重要消息。法新社记者是第二天晚间才得到这份声明的,他后来还特意问我:“你是怎么那么早得到消息的?”我笑而不答,因为每家新闻媒体都在不择手段地抢夺独家消息,我们还是在“战场”上见高低吧!

写好消息当然还不仅取决于以上几点,但是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沈孝泉,1945年10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新华社高级编辑。

1964年高中毕业后受派赴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攻读法文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外国语学校任法语教员。

1978年调入新华社,历任国际部法文对外编辑,新华社常驻巴黎记者,国际部法文编辑室主任,《新华每日电讯》编辑中心副主任兼国际编辑室主任,巴黎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副社长、社长兼巴黎分社首席记者,国际部编委(副局级)。2005年底退休,被聘为新华社终审发稿人资格考评专家组成员、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