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毕业生社会角色与校园角色的分析介绍

毕业生社会角色与校园角色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每个人承担的社会角色由少到多,内涵由简单趋向复杂,面临着不同的角色转换。职业人作为一个成熟、完备的社会人,其角色要求独当一面,并与同事密切合作,充分履行职业责任。

一、社会角色与校园角色

毕业生要实现由学生到社会角色的转换,需要学习掌握社会角色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与校园角色的异同,从而更加科学地实现角色转换。

1.角色、社会角色与校园角色的概念

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人们常常把社会比作“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位置,客观上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社会中的“人”是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每个人承担的社会角色由少到多,内涵由简单趋向复杂,面临着不同的角色转换。

社会角色是指社会人在社会情境中拥有的,为大家所共同承认的,并有着为他人所期望确定的任务与行为方式、权利与义务的各种地位和身份。一般,把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称为角色理论,其中包括角色的学习、角色的期望、角色的认知以及角色的冲突等。

校园角色则是指学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场景中所具有的“身份”,并因为具有这样的身份而承担一定的任务、享受一定的权利。大学生在校园里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因而主要角色即为校园角色。

2.校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差异

在校读书与进入社会工作,所处的环境、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主要任务都有很大的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和感受也有较大的差异,充分认识这些差别,对于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有很大的帮助。校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差异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使得毕业生的社会责任得到增强,社会评价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角色的任务以学习为主转换为以工作为主。在大学里,学生是“能量输入体”,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在老师的教导下完成学业;在单位里,职工是“能量输出体”,用人单位需要考虑对人才的投入产出,要为职工付出薪资和福利,承担选择职工的机会成本和“投资风险”。从学生身份转换为社会就业人员,原有的权利和义务也都随之变化。校园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主要关系到本人知识掌握的多少以及能力培养的程度。而人们在评判职业人角色时总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总是将其看成身负重任的工作人员。职业人作为一个成熟、完备的社会人,其角色要求独当一面,并与同事密切合作,充分履行职业责任。

(2)角色规范差异

社会赋予角色的规范,就是社会提供的角色行为模式。学生的规范多是从培养、教育角度出发,促使其以后能顺利成长为合格人才,社会赋予社会角色的规范则更为严格、具体,违背了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大学里,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出现了失误,比如迟到、旷课、重修课程等,大都可以通过承认错误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补救;而在职场,强调的是对工作结果的负责,一时的疏忽可能会引起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样的错误若犯上两次也就很可能失去了大家的信任。竞争激烈的职场里可能不会有太多机会让人总是“失误”,一次小的意外都会导致用人单位发出“逐客令”。

(3)评价标准差异

我国大学对人才的评价主要强调综合素质,通行的标准是考查在校表现、学习成绩和社会活动等,但总体上来说一个学生在这三者中间有一两样突出,其他的表现一般,也可以算是“优秀学生”了;而在职场,一名好员工,不仅要业务素质过硬,工作善于创新,还要有团队意识,要善于与周围同事交流、沟通、合作,处理好各种关系,这样才能获得职业的顺利发展。

(4)人际关系差异

在强调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今天,和谐的人际环境对职业适应举足轻重。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能力很强,但因为与领导、同事相处不好而陷于困境,成为职业适应的绊脚石。相对于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职场中涉及的关系更为复杂,行业之间有竞争,单位里的同事、上下级之间也会有直接、间接的利益冲突,牵扯到业绩好坏、薪水增减、职务升降等具体问题,往往表现得纷繁复杂,此时学会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5)活动方式差异

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产生了活动方式上的变化。学生是以学习书本知识、应付各种考试为主要活动内容的。长期以来,学生的角色处在一种习惯于接受外界给予的状态,习惯于输入。而职业人角色则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向外界提供自己的劳动。这种从接受到运用、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要求毕业生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发挥才干。学生长期养成了一种应付心理,只对考试范围之内的知识采取突击记忆的方式,考试范围之外的则大多不去认真对待。因此,有些学生把这种应付心理习惯性地带入到工作中,就会一时难以适应。即使是一些在学校里比较出色的学生,也经常在这样的变化中感到手足无措。

3.深入解析社会角色

步入职场,毕业生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化,面对的是崭新的工作条件、现实化的专业内容,谁能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对于社会角色的了解和理解能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因此,毕业生需要学习社会角色,明晰社会角色的期望和冲突。

(1)社会角色的学习

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学习过程。社会角色的学习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角色的义务和权利;二是进一步学习角色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社会角色的学习可包括下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角色认知。这是指角色扮演者对一定社会位置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了解,也就是对一定社会期望的了解。个体通过耳濡目染,进行有关章法的学习,通过与周围人们的接触,了解到一定社会角色其什么行为是适当的,什么行为是不适当的,应该怎样,等等。比如,一个人要成为教师,那么他必须知道教师的职责、教师的荣誉,也要学习如何关心与热爱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培养做教师的才能。

第二阶段,社会角色移情。这是指角色扮演者不仅要从认知上了解角色,而且要从情感上进入角色。也就是个体不仅知道了某种行为规范和表现方式,而且在深处对这一整套的行为方式有了认同的体验。这时个体融入了角色情感中,也就是进入了所谓的角色的境界,而不再有逢场作戏的感觉。比如,大学生要成为教师,应不断地体验他人的心理反应,包括积极与消极的反应,从而巩固被肯定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改变被否定的行为方式与态度,使自己更加符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

第三阶段,社会角色行为。这是指角色扮演者以合适的言行举止出现在众人面前。角色行为不仅随着个体的角色认知、角色移情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与个体的内在素质密切相关。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模仿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都会影响到个体能否成功地扮演某一社会角色。比如,教师的风度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通过言谈举止、衣着仪容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行为方式和特征,它在教育学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一个教师讲课和谈话语言优美、声音动听、待人和蔼可亲,那么学生听他的课或谈话时就会心情愉快,就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或谈话时言语粗俗、声嘶力竭、肆无忌惮,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恶情绪,就会降低教师的教学威信。社会角色的学习是在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由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角色形成和扮演是在人际互动中完成的,因此角色的社会化也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完成。比如,教师的角色是与学生的角色密不可分的,没有学生就无所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任课老师不善于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敌意有时也会转移到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上,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如果任课教师热爱学生,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会“爱屋及乌”,把对教师的喜爱之情,转移到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教师能从自己学生的进步中,在学生对自己的爱戴中,得到深刻的职业情感体验,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神圣性。于是,教师会更加热爱教育工作,呕心沥血地教好学生。

(2)社会角色的期望

社会角色的期望,是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必须领会他人对自己怀有的希望。如果自己不知道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则不可能发生很大的期望效果。可以说,一个人为了完成一个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充当的社会角色有一套什么样的行为模式,这种认识是根据周围人们的期望而定的。

比如说,交通警察是一种身份,具有此种身份的人在执勤时,他的行为表现就具有异于常人的很多特征。穿什么服装、使用什么用语、管理什么事情、负什么责任等,他自己不仅必须知道这些行为特征,而且在他周围的人也同样注意着他,认为他应该具备这些行为特征。又如,教师是一种身份,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必须思想进步,道德高尚,遵纪守法,言行一致,以身立教,严于律己。在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是教师作为社会角色的特定要求。

社会总是期望具有某种身份的人扮演符合其身份的社会角色,具有符合其自身身份特征的行为。为了使个人实现角色转换,角色的期望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期望是实现角色的有效手段。角色期望是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指南。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是一种信任、鼓励和爱。日积月累之后,学生也会被感动,对教师更加信赖,对学习付出更大努力,从而使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因而取得期望的效果。反之,如果一个学生不被教师重视,认为其学习成绩不可能提高,学生也就会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如果教师有偏心,厚此薄彼,学生则更加丧失信心。

心理学上把角色期望的正效果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但角色期望不等于角色行为。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的相符程度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自己期望的内化程度。也就是说,角色扮演者必须通过对角色期望的内化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使之成为角色自我的一部分。一般来讲,只有当角色真正内化为角色扮演者自身的需要时,个体才会以“完全投入”的状态来扮演好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角色。

(3)社会角色的冲突

当一个人扮演一个社会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就称为社会角色的冲突。我们一般将角色冲突分为两种,即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指个体同时扮演多个不同的社会角色,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而产生的冲突。例如,一个执法者的孩子犯了法,作为执法者,社会规范要求这位执法者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容许利用职权徇私情;而作为父亲,孩子希望得到执法者父亲的袒护和宽容,这就在这位执法者内心产生了一种冲突。又如,知识女性经常会体验到的那种既要当事业上的强者又要当贤妻良母的冲突也是一种角色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常常使她们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二选一”境地,要么事业,要么家庭。事实上,那种既有事业又不损家庭幸福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一个人身兼几个角色,各方面对他提出不同的期望,他感到无法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时往往会产生内心矛盾和冲突。

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这个角色期望与要求发生矛盾时所引起的冲突。例如,对于教师角色,好学生希望教师对他们严格要求,而差学生则希望教师对他们放任自流。这种互为矛盾的角色期望,常常会使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又如,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一方面,社会、家庭期望他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另一方面,他的同伴则期望他要像成人那样能独立地带领大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时他内心会感到十分烦恼从而产生角色内冲突。除此之外,当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改变时,新旧角色之间也会发生冲突。一个人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人新旧角色发生变化时,周围人们对他的角色期望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他的自我角色期望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新旧角色之间就会发生矛盾。例如,一个有违法犯罪前科的人接受了教育,愿意重新做人,争取成为一个守法公民,但他原有的坏习惯、旧习气还会时时冒出来,对他产生干扰作用。又如,一个老工人、老干部退休之后,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不能一下子适应,这是新旧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由于在离开学校之前,主要具有子女与学生两种身份。离开学校之后,社会角色改变了。如果对未来所担任的角色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旦踏上新的工作岗位,就会感到不适应,这也是新旧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上述对社会角色理论的分析,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角色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