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裕固族驼队的历史

裕固族驼队的历史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交通习俗裕固族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马、骆驼、牦牛、驴和骡子。马匹是各地裕固族牧民放牧和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裕固族的牧民在出售羊毛的同时也逐渐学会运输贸易这一行业,加之裕固族养畜条件优越,经验丰富,骆驼数量日益增长,很快在长途贩运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样,裕固族驼队东进最频繁的城市要属包头。这些变化也毫无疑问地影响了裕固族驼队的长途贩运活动。
交通习俗_中国裕固族

第五节 交通习俗

裕固族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马、骆驼、牦牛、驴和骡子。马匹是各地裕固族牧民放牧和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山区,牦牛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牲畜种类,耐力强,善于跋山涉水,被誉为“高原之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牦牛仍然是当地主要物资运输工具。

一、驼队运输

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裕固人主要以骆驼为运输工具。作为一个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诞生的民族,裕固族的先民曾在这条东西向的交通要道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直到近代社会,驼队运输仍然是当地裕固人谋生的一个重要手段。

img74

肃南县城市建筑裕固族标志设计图案

1.驼队的兴起

根据历史资料和社会调查材料,裕固族驼队大概兴起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在此以前,裕固族的骆驼数量并不多,养骆驼主要是四季轮牧,搬迁草场时用来搬家。裕固族历史上主要驻牧于祁连山内,出山以后才开始大量养骆驼。相反,裕固族驻牧地四周从事农业生产的汉民族却很早就养着成百上千的骆驼。他们每年秋收后就开始组织驼队从事短途运输活动。1880年前后,天津的外国商人开始派人到西北各大牧区收购羊毛,这样,农业区的汉人驼队涉入牧区驮运羊毛。裕固族的牧民在出售羊毛的同时也逐渐学会运输贸易这一行业,加之裕固族养畜条件优越,经验丰富,骆驼数量日益增长,很快在长途贩运中占据一席之地。

2.长途运输

最早的长途运输主要有酒泉包头、酒泉—呼和浩特张掖—石嘴山、敦煌—包头等几条路线。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左右驼队起场,先去酒泉、张掖、敦煌等地把小商贩从牧区收购来的皮毛装成驮子,然后驮着这些皮毛沿丝绸之路向东挺进,过居延海、穿宁夏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在茫茫戈壁行进一个多月才能将货驮子送到指定地点——包头(或其他城市)。当时包头等城镇都有外国资本家的代理人开设的皮毛商行,最多时有二三十家。如果将包头、呼和浩特和石嘴山三者相比较,包头是一座云集着往来于新疆、甘肃、内蒙古进行长距离贸易竞争者的城市,是水陆交汇的最佳位置;呼和浩特是商队沿着漫长西路旅行的东边终点站;石嘴山则是黄河筏商的归宿。这样,裕固族驼队东进最频繁的城市要属包头。同时,包头的洋货、日用品亦最丰富,驼队卸完皮毛驮子,返回时可以驮回大批洋斜布,各种缎子、白糖、冰糖、陶瓷品、茶叶等。当时酒泉、张掖都有资本家公司的字号,有专门的经纪人,也有雇用的中间商——羊毛掮客。酒泉地区较有名的外国公司字号有享声喜、运泰享,据调查他们雇用的骆驼达1000多峰,控制着整个酒泉地区的长距离贸易。裕固族驼队把驮回来的洋货、日用品交给经纪人,他们又把这些货物在收购皮毛的牧区高价出售或进行物物交换,获取高额利润。在整个长途贩运中驼队的收入非常少,每峰骆驼往返一次收200两白银,而且签合同前只付报酬的60%~70%,货物平安无误地送到指定地点后再付30%~40%。1920年以前,由于不平等条约约束,皮毛商队的一切手续都有保障,既无军队护送,也无需交纳各种税收,皮毛运输全年都在进行,而且几乎所有驼队都在进行长途运输。裕固族驼队每年农历五六月份散场,集中放骆驼抓膘(夏天主要有筏商利用黄河解冻期进行水路运输)。

img75

公园小景

3.长短相间的运输

1920年前后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军阀混战,盗匪四处横行,使皮毛商队的运输失去安全。1924年,马仲英进攻河州,西北许多羊毛商纷纷破产。1927年,冯玉祥占据包头附近,包头的皮毛店生意遭受极大损失,前后有六个商行关了门。同时,地方及省级羊毛税和专卖制度也逐渐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外国人利用内陆输送网向国外输送羊毛的次数直转而下。这些变化也毫无疑问地影响了裕固族驼队的长途贩运活动。1928年以后,“条条大路通包头”的壮观景象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驼铃声开始飘向四面八方。

长途运输向东方向,除包头外,又有了阿拉善附近的牙伯拉盐池、兰州等收购中心,这些地方主要由回、汉商人经营,加之牙伯拉是一个大盐池,皮货可以在这儿得到初步加工,然后再运出去。向西方向,主要经星星峡运往新疆的哈密、八里坤、乌鲁木齐,然后卖给苏联

这时期裕固族驼队长途运输有两个突出的不利因素:一是驼队安全没有保障。卢沟桥事变和中日开战后,日本人占据包头,控制用牲畜进行皮毛贸易,用恐怖手段对羊皮贸易实行监控,驼队被土匪抢劫或卷入战争无人过问。二是关卡林立,杂税猛涨。由于战争四起,驼队运输失去歇站基地,骆驼运输主要依靠水草积蓄力量,当时凡是有水草的地方,都有蒙古各王府的保安军队设立关卡,日夜巡逻。商队过路既要收取关税,还要交纳草头税,而且税费日趋昂贵。如果驼队向西,走出口外进入吐鲁番境地,遭难更深。盛世才下令驼队只要进入新疆,必须在新疆境内完成三年运输方可回去。三年时间主要是为盛世才的部队运输军粮、武器,贩运中获利的可能性越来越少。这样商人字号家的掌柜子也开始注重短途运输。

短途运输主要在以下城镇之间进行。

img76

短途运输以驮运粮食为主,以高台为中心,将高台的大米运往敦煌、塔尔寺、额济纳、营盘台子等地,也从敦煌驮运棉花到张掖、酒泉,往返一次一般只需要二十多天。裕固族驼队也曾到阿拉善,从牙伯拉盐池往兰州运过盐,像这样完全走出去搞短途运输的机会不多。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内战争的烈火蔓延全国,西北地区一度控制在国民党四十二军杨德亮和陶恃岳的部队手中,军火商勾结国民党,为国民党部队提供军火物资。裕固族驼队也被迫运输军用物资,主要有以下几条路线。

img77

这时期虽然驼队自始至终有军队护送,驼队的安全有保障,但是把式(拉驼人)们遭受了不少皮肉之苦。驼队一上路,不管驮运货物轻重,护送的士兵都要强行骑骆驼。一旦骆驼超载受伤或发生其他意外,掌柜子都不会轻易放过把式,辛苦一场往往一无所获。

4.驼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驼队主要由有骆驼的大户人家组织,以一顶帐篷为一个联邦组织,10峰~11峰骆驼为一个链子,由一人掌管。10人住一顶帐篷,同住一顶帐篷的驼队链子吃、住、行要求统一。驼队总称驼户,每个拉骆驼链子的人称为把式。驼队运输的开始俗称起场,起场时间一般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起场前四五天,把式们要领回拉骆驼所使用的全部器具,包括鞍子、麻绳、缰绳、包子(装货的麻袋)、驼铃等。每件器具都要进行仔细的检查和修缮。器具由组织驼队的大户人家提供,把式的衣服铺盖自备。铺盖是两头封顶、中间开口的大袋子,里面装长毛羊皮被褥。

起场前要选出驼队的打头(领头)链子和扫尾链子。这二者是驼队的灵魂。打头链子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人承担,其职责是识别方向、观察水草、掌握歇站和骆驼撒尿时间(骆驼行走10里要停下来撒一次尿,把式们也可以休息一下)。扫尾链子的把式威信比较高,全驼队把式要听从他的指挥,主要掌握驼队行走的速度及是否有掉驮子情况。起场前,还要定好二链手,即两个链子的把式互为搭档,链手在整个驮运过程中要相互协作,即使有了矛盾也要忍让,不得更换。

驼队起场后,大户人家要派一名掌柜子随队。发货收货签订的合同及驼队途中所需经费均由掌柜子掌握。驼户的粮食自备,饲料由掌柜子开支购买。备粮方式是起场前每人交一部分,途中有私人驿站,掌柜子赊账,随时购买。

驼队把式以年轻人为主,年龄在22岁~45岁之间,长距离运输更要求年轻力壮。参加驼队、成为把式也是裕固族小伙子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

骆驼起场时每个链子要搭配一两个生驼(没有使用过的骆驼羔),把式在途中还要承担驯驼任务。骆驼载量为:骟驼250斤~280斤,母驼200斤~220斤,行进中根据骆驼体膘还要随时调整载量。驼队的标志以骆驼印号为准,掌柜子姓什么就烫印什么字,一般在骆驼头部和后脚跟上烙印。

总之,整个驼队的结构比较严密,这种严密的组织结构为驼队的行进速度和作息制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驼队的作息制度

驼队的作息制度非常严格而且很有规律。起场前掌柜子把骆驼交给把式。把式们在起场的同时就要记住自己链子的全部骆驼,而且要编排好前后顺序,把式不能骑骆驼,一直拉着骆驼徒步行走。驼队是夜作昼息的作息规律,这样一是白天可以放牧骆驼,二是晚上骆驼走路有劲。往往晚上一二点歇站,中午12点起站,每天行程六七十里,掌柜子一旦命令歇站,把式们一口气要把驮子卸完,帐篷支起来,骆驼放出去,水抬回来,饭做好。

驼队有严格的值班制度,值班人由抓锅(掌勺人)和帮锅两人组成。从驼队歇站到第二天起站为值班时间。帐篷一拉起来,闲班人(前一天下班的人)去抬水,抓锅人和面做饭,饭一吃完抓锅人还要下夜(到卸驮子的场子里值班)。第二天吃罢早饭,抓锅人开始交班,起站时锅具由接班人收拾包装,骆驼轮流放牧,牧驼人天一亮就要去收骆驼,中午才能收回来,十分辛苦劳累。

起站搭驮子链手必须互相配合。只有两个人才能把驮子搭起来,而且速度要快,如果是生手动作不够利索,随时都有挨打挨骂的可能。起站歇站是驼队的关键环节,无论是掌柜子还是把式们都不容马虎。

6.驼队的宗教、生活习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裕固族的驼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活习俗,它和裕固族传统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骆驼起场前要请喇嘛选择起场日子,一般认为双日是良辰吉日。

起场那天要举行敬骆驼神(又称马王爷)仪式。主要是给骆驼神献羊,该羊不能用刀杀死,而是用其他方法掐断喉咙,打开羊胸,用手掏出心脏,然后用开水烫羊、刮毛、洗净,再将羊的后半截肉切碎,煮熟,放在大盘中,端到贴有红纸符神的后八柱子(支撑帐篷的立杆)前,表示敬献给骆驼神。掌柜子、把式们都要跪下磕头,祈求骆驼神一路保护以平安顺利。敬献完毕,肉可以分给把式们吃,也算是大户人家犒劳把式,希望把式们行途中爱惜骆驼,听掌柜子话等。帐篷里每个人都有固定的铺位,无论是睡觉还是吃饭都不能串位。后八柱前任何人不能穿过,据说那是马王爷(骆驼神)居住的地方。如果外人进帐篷穿过八柱子,非要他为马王爷敬献一只羊不可。锅炉不能敲打,如果敲打锅炉,把式们会吵嘴;炉灶中有火灰时不能翻弄。抓锅人递饭要先给筷子,后给饭碗,不能用单根筷子吃饭,吃完饭要把筷子主动交给抓锅人,不能横放在饭碗上面,横放筷子意味着抓锅人饭做得不好或没有吃饱。

如果驼队在行途中赶上春节,只能休息一两天,而且还要祭骆驼神,仪式是每月初二早晨,从驼队中挑选出五六峰最好的骆驼,挂上驼铃,把式们带上鞭炮、油饼子,向第二天要走的方向走出一二百米,然后燃上柏香,一边放鞭炮一边向空中抛洒揉碎的油饼;把式们还要跪下叩头,表示年提前过完了,明天要赶路,祈求骆驼神来年保旅途顺利,驼队安康。

把式中若有人做噩梦,一定要互相通气,提醒大家做事格外谨慎。如果骆驼脊背生硬茧太多,也认为是骆驼神在作祟,建议掌柜子宰牛再敬一次骆驼神。

驼队饮食结构和裕固族传统的奶肉结构差别较大,驼队以面食为主,拉面、揪面片居多。

驼队娱乐生活以讲故事、唱民歌、打交儿(方言,指一种民歌体例)为主。如果遇到下雨天或水草好的地方,多休息两天,也偶尔摔摔跤、打打牌。打交儿是驼队在长期旅途生活中为消除寂寞、抒发感情而即兴创作的一种民歌形式。其特点是:内容丰富,语言精炼,上下句押韵,顺嘴上口,易记易说,助兴提神,结尾都有固定套式。

7.驼户人的社会地位

裕固族驼队为大户人家挣来了大量的白银,而每个把式却付出了千辛万苦。把式都是有钱人雇来的穷人家的壮劳力,掌柜子和商人运输生意一旦成交,每峰骆驼可得100两白银,而每个把式只能得到三斗(120斤)麦子。把式们换得的麦子主要用来养家糊口,自己的吃穿则另找出路,把式们往往在行途中收拾几斤从骆驼身上掉下来的驼毛,趁掌柜子不备,拿到包头等都市的集市换衣服或零食,极其可怜。驼户人最痛苦难堪的是无止境的徒步行进,脚磨血泡,腿麻腰酸都不能骑骆驼,正如歌谣所说“富车户,穷驴户,跑不死的骆驼户”。

驼户人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生命有时也失去保障,据说驼队每出嘉峪关城楼,所有的母驼都要回头昂首长啸,说这是和故乡亲人告别,目睹此景,铮铮汉子们也低头相拥,泪流满面,如当地流传的歌谣:“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如果有去无回,尸骨还乡,安慰家人的仅仅是几十两白银或一峰骆驼,人贱命薄,血泪无偿。

“有钱的哥哥炕上坐,没钱的哥哥地下(hà)坐”,掌柜子和把式的地位始终都有明确的界线。把式们用血汗为掌柜子换取无数银两的同时,还要精心侍候掌柜子,卑贱的社会地位紧紧地束缚着驼户人,只能唯命是从。荒原沙漠无边无际,置身大自然人兽同命运,驼户人既要同大自然抗衡,还要做沙漠之舟——骆驼的主人,付出的代价无法估量。“穿的是八斤半的鞋(hái),背的是丈八长的鞭子,吃的是麻雀儿的粮食。”这是驼户人生活的生动写照。

8.驼队新贡献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裕固族驼队的生活也有了根本变化。解放初期,裕固族驼队成为解放军剿匪部队的强有力助手,积极组织支前运输队。1950年,大河区的裕固族、回族、撒拉族和汉族群众组织了1250头(匹)的驮畜运输队,随军进入祁连山剿匪。1951年元月,裕固族又组织了一支200峰骆驼的运输队。由祁明区区长郭怀成任团长,支援敦煌南山的剿匪部队,消灭流窜在甘(肃)、青(海)、新(疆)三省边界和祁连山一带的以乌斯满和哈巴斯为首的土匪,从而顺利地取得了剿匪斗争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裕固族截回牛、马、羊各类牲畜4519头(只),帐篷11顶。此外,裕固族驼队还翻山越岭把面粉、炒面驮运到青海格尔木,支援进藏部队。

1956年,裕固族地区出现了第一批初级牧业合作社。合作社加强了裕固族的凝聚力,零散的牲畜得到了集中发展。仅骆驼一项,1949年全县只有1332峰,1957年达1901峰,充分显示了牧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合作社统一管理的驼队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撑了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一成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在全国就铺开了。裕固族驼队在运送地质工作队时不畏艰险,积极主动地和地质工作者团结在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既是好的向导,又是好助手。他们为开发祖国西北的柴达木盆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民公社成立后,裕固族驼队以生产队为单位,开始了新的运输生活。1964年起,明花区的深井子、湖边子、黄土坡三个生产村的驼队西去玉门搞运输。从毛比拉山给玉门市向阳砖瓦厂驮肝子土,当时毛比拉山的公路尚未修通,驼队规模庞大。深井子驼队有280峰骆驼,湖边子有220峰,黄土坡有180峰。驼队基本承袭新中国成立前的规章制度和生活习俗,但劳动所得归集体所有,按月结算,每月驼队可收入7000元左右,大大提高了裕固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贺家墩生产村的驼队每年冬天从高台翻越黄沙堆往托莱山里的祁青粮站驮运粮食,解决了深山区牧民的吃粮问题。

1972年毛比拉山的公路修通,驼队全部撤回,在本县境内为工农业服务。主要从额济纳旗往肃南县商业局运碱或从高台盐池往肃南县皮毛厂驮运工业用盐,此外也从高台盐池往石圈子火车站驮运工业芒硝。这时的驼队运输路途短规模也小。1981年春,裕固族最后一支驼队解散,从而也就结束了裕固族骆驼运输的历史。

二、牦牛驮队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独特畜种,适应于高寒山区生长,具有耐寒性强、耐饲料等特点,主要作为驮畜和肉食,俗称青藏高原之舟或雪域之舟。过去裕固族生活的康乐后山寺大隆、杨哥一带海拔在3800米~4000米之间,沟壑纵横,森林茂密,河流湍急,道路险阻。牧民出门不是爬山就是涉水,有名的“九个大坂”就在此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裕固族牧民有草场的养牲畜,没草场的以打猎、挖药材、拾蘑菇为生。由于交通不便,牧民“买难卖难”问题非常突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各基层乡成立供销社,但是因牧民居住分散,“买难卖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1962年,康乐供销社购置牦牛,把牧民急需的盐、茶、衣物等用牦牛驮到牧民家门口,然后收购牧民家中的畜产品、中药材,解决了牧民的“供销难”问题,受到群众的称赞,称其为“牛背商店”。“牛背商店”成立以来坚持为牧民送货上门,28年不间断,总行程6.43万公里,等于赶上牦牛绕地球1.6圈。除此之外,在裕固族高山地区牧民搬场、运送货物也主要靠牦牛完成。

img78

交通工具——牦牛

据资料介绍,在裕固族地区皇城镇牦牛饲养量最多,其中北滩片1998年饲养量达7529头,有的个体牧户饲养量达200多头。

上述传统的交通工具如今已失去了它们原来的重要作用,摩托车已经成为放牧工具。摩托车、越野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正在改变着裕固人的传统交通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牧民家中购置吉普车、厢货两用汽车已经越来越普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