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分析介绍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与他所雇佣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也有了差异。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③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之前,必然要经历从剩余价值向利润、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伴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些转化的完成,揭示出在各种经济表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部分: 不变资本 ( c) 、可变资本 ( v) 和剩余价值( m) 。但对资本家而言,他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支付的费用仅仅是不变资本 ( c) 和可变资本( v) ,因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了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又称成本价格,一般用 ( K) 来表示。这样,商品的价值构成就由原来的 W = c + v + m 变成了现在的 W = K + m。

随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就被资本耗费所掩盖,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看不见了。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的产物变为生产成本的增加额,并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在资本家看来,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虽然不形成生产成本,但却作为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生产过程,因而也参加了剩余价值的形成。当资本家不再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是二者又不是可以直接等同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但是,无论从量上来看,还是从质上来讲,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都存在着差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 m/v。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 m/c + v。由于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因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从质上来看,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在利润率的计算中,剩余价值似乎是由预付总资本产生的,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利润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剩余价值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成正比例变化。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就越大,从而利润率也越高; 反之则相反。

第二,资本周转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年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利润率就越低。年利润率和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例变化。

第三,资本有机构成。就某个部门来说,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动。该部门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就越高; 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就越低。就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来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利润率也相对较高,那些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则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率甚至亏本。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不变资本虽然不创造剩余价值,但它的节约却与提高利润率相关。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使资本家的预付资本量减少,提高利润率。不变资本的节约还可以使同量资本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节省不变资本可以减少商品价值中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部分,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决定了各部门具有不同的利润率。假定各部门的剩余价值率一致,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较低。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较高。同量的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从而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却是,同量的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价值理论与现实运动产生了矛盾,而分析平均利润的形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种资本的转移和投入,会引起各部门供求关系及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投入的增加,商品供给增加,导致供过于求,从而商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也随之下降; 而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向外转移,商品供给减少,导致供不应求,从而商品价格上涨,利润率也随之上升。资本的这种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其结果是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利润作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仍旧是相等的。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与他所雇佣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也有了差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仿佛利润的多少只与资本数量相关,从而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来源和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被进一步掩盖了。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但是,二者在量上却经常是不一致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高于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小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才大体相等。

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有一定程度的背离,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这主要表现在: ①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 但从全社会来看,被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额。②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有差异; 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③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量就降低,从而生产价格也会下降。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价格就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是,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它只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说明生产价格规律与价值规律没有本质差别,而且说明了各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事实。它表明工人不仅受本部门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要改变自己的地位,摆脱被剥削和压迫的状况,必须团结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