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概括有两种

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概括有两种

时间:2022-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概括地说有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能采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因此,资本家还要采取另外一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这就是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概括地说有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例如,工人的工作日为 12 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 6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也是 6 小时,剩余价值率则为 100%。如果工作日延长到 15 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剩余劳动时间就变为 9 小时,剩余价值率则随之变为 150%。这种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方法虽然从表面上看没有延长工作日,但是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这实际上与延长工作日是一样的。因此,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之所以能采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但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在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也就不存在了。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生理的因素。工人在一昼夜 24 小时里,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例如吃饭、休息、睡眠等。二是社会道德的因素。除了生理的需要以外,工人还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满足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需要,这是由社会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由于上述两个因素都具有相当大的伸缩性,资本家就有可能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日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当资产阶级力量强大、无产阶级力量弱小时,无产阶级就会被迫接受较长的工作日; 而当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时,经过斗争,资产阶级便会被迫接受无产阶级缩短工作日的要求。但是,应该指出,不论工作日怎样缩短,工作日仍然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组成,而且在缩短了的工作日中,资本家会用种种办法迫使雇佣工人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从而加重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延长工作日要受到工作日界限的限制,也常常遭到工人阶级的反抗。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因此,资本家还要采取另外一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这就是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例如,工作日为 12 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 6 小时,m' =6/6 =100%。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至 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到 9 小时,则 m' =9/3 =300%,剥削程度提高了两倍。

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我们知道,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包括采用先进机器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改善劳动组织等。同时,生活资料的价值中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当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在销售商品时,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卖。于是,这种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就会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例如,按照制鞋部门现有一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工人在 12 小时劳动日中生产 2 双皮鞋,每双皮鞋的社会价值为 12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 9 元,新创造价值 3 元,则工人在 2 双鞋中总共新创造的价值为6 元。如果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1 倍,生产了 4 双皮鞋,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 36元,新创造价值仍为 6 元,共计 42 元,每双皮鞋的个别价值为 10. 50 元,资本家按每双皮鞋 12 元的社会价值出售,其差额 1. 5 元便是超额剩余价值,4 双皮鞋共获得 6 元的超额剩余价值。可见,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一个余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其他企业也会采用新技术,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商品的社会价值也就会随之降低。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商品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这时,只有采用更先进技术的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会不断地促使各个资本家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就会下降,必要劳动时间就会随之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延长。于是,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但是所有的资本家却可以由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则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力的发展节省了劳动,但其结果不是缩短了工作日,而是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因此,生产力提高的后果只会加重工人被剥削的程度。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否则就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以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为出发点,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第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在于: 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 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所经历的简单协作阶段,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只能依靠延长劳动日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 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越来越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因而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使用这两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