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调研

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调研

时间:2022-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2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进程表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的SWOT分析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本文从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即自身优势、自身劣势、机遇、威胁4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与前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已有兴业银行成为碳汇交易的先行者。

管理学院 2011级 金融学专业 吴 优、文思冰

一、碳金融概况

(一)国际碳金融概况

目前碳金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为发展低碳经济所进行的所有金融活动的统称;狭义上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金融活动的总和。环境问题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现在许多国家都意识到开展碳金融的重要性。近年来,全球碳交易额也在逐年上涨。

2005年全球碳交易总额为100亿美元左右,2008年就达到1260亿美元。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及2009年全球GDP下降了0.6%的情况下,碳市场依然保持强劲的势头,碳交易总额依旧保持上升,2009年全球碳交易总额达到1440亿美元,2012年突破了1500亿美元,并且世界银行预计2013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800亿美元,碳交易市场有望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交易市场。由此可见,全球经济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碳金融市场也是当前最具潜力的市场。

目前,在发达国家围绕碳排放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碳金融体系,其中包括2套法律框架(京都法律与非京都法律)、2类机制基础(配额机制与项目机制)、2种交易市场(强制市场与资源市场)及4个交易领域(国际级市场、国家级市场、地区级市场和零售级市场),碳金融体系发展日趋完善,全球碳金融体系的构成如表1所示。

表1全球碳金融体系构成

续表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二)我国碳金融概况及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开展

1.我国碳金融现状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供给国、最大的CDM项目的注册国和签发国,却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最末端,在交易中没有定价权,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在国际上的发展。而且,我国尚未进入国际碳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缺少主动权。

2013年,我国正式进入碳金融元年,开始承担国际减排指标。这对于我国碳金融事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也是一次发展机会。我国在2013年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中的5个已经启动,包括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其中天津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当天就完成了5笔交易,成交量达4.5万吨,交易额达到125万元,广东省碳交易市场在启动当天完成了7笔交易,成交量达到了12万吨,这都是我国碳金融业务的进步。

2.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情况

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开展了有关碳金融的业务,其中大部分是有关于碳信贷业务的,如兴业银行有针对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绿色信贷”,中国银行有基于CDM项目的融资配套掉期业务,浦发银行开展了与IFC合作的能效融资绿色信贷业务等。

但各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做得有所欠缺,理财产品种类单一,仅有如兴业银行推出的低碳信用卡绿叶版,光大银行的绿色零碳信用卡,中国银行、深发银行推出的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财产品,其他银行都还未有较成熟的理财产品,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进程表如表2所示。

表2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进程表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来的,它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本文从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即自身优势、自身劣势、机遇、威胁(前两个为内部因素,后两个为外部因素)4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与前景。

(一)优势

1.政治环境稳定,国家大力支持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碳交易方式是CDM项目的交易,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的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由于CDM项目是国际的跨国交易,国家的政策性风险是国际交易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政府当局的一些政策都会有所考虑。而我国当前政治局势稳定,经济运行良好,国家大力支持开发低碳经济,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例如,在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因此我国的碳金融业务的交易风险远远小于其他国家,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开展碳金融业务有很大优势。

2.强大的固碳资源支持

我国的草原总面积为3.2亿公顷,森林植被面积达1.95亿公顷。我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这样广阔的草原蕴藏着巨大的固碳潜力。 目前,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总量为78.11亿吨、草地固碳0.92亿吨、农田固碳1.82亿吨,并且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固碳潜力,科学家们正展开深入研究,通过调查、建模、实验等不同方法,找到适当管理方法提高我国固碳能力。由此可见,中国各类生态系统有着强大的固碳潜力。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董恒宇提出要勇于创新、积极主动地探索碳汇交易平台。他认为碳汇银行是碳源与碳汇交易的转换器,排放企业和排放国家须从碳汇银行购买碳汇指标,实现碳平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已有兴业银行成为碳汇交易的先行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势必会在不久的将来开展国内,甚至国际碳汇业务,而我国丰富的固碳资源为其开展碳汇业务提供了很大的资源支持。

3.资本实力雄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截止到2012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净额为9.2万亿元,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3%,资本质量位于世界良好水平。2013年福布斯最新全球五百强企业中我国数家商业银行名列前茅,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雄厚的资本实力有助于其快速进入国际碳金融市场。

4.丰富的客户来源与渠道

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不振,国内碳市场试点势必会受到影响。不过,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政策的推出,特别是《“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过,将拓宽中国碳金融发展之路。2012年1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

同时,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低迷,正好为扩大国内碳需求、大力发展国内碳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劣势

1.处于起步阶段,认识不足,业务不完整

我国目前处于碳金融的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对于碳金融业务的认识不完全,是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尽管根据各项调查显示碳金融的市场非常广阔,但是我国许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等由于对碳金融认识的不足,导致许多的碳资源被闲置和浪费。

我国碳金融的业务也不完整,我国的碳交易还仅仅处于现货交易的阶段,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产品。因此我们与国外的碳金融体系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要想达到各类衍生产品百花齐放的效果,还需要各种金融机构的参与。

2.缺乏专业型人才

碳金融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而且其风险性较高,因此暂时我国还没有培训专业人才的机构。而且,由于大部分人对于碳金融的认识度不够高,这就导致了我国缺乏专业型人才储备,熟悉碳金融业务的本土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我国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由于没有专业型创新型人才,使得我国的碳金融业务没有创新产品的出现,从而使得我国还处于碳金融交易的底层。

3.碳金融体系不健全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例如,“绿色信贷”、7个试点城市的不断开展等方面都有所进展,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及政策法规的深入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我国虽然多个城市的碳交易市场已经启动,但是整体不够统一,缺乏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机构,这也就导致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碳金融市场上没有话语权。不仅如此,我国还缺少一个有关于碳金融信息交换的平台,这就使得全国的碳金融信息不够对称,对于交易的开展也是不利的。

(三)机遇

1.我国市场前景广阔且潜力巨大

据相关领域的专家称到21世纪中期,全球碳交易总金额可能将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碳交易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届时全球商业银行通过碳交易市场融资、咨询等服务可能得到上千亿的中间收入。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围绕着碳排放权,形成了以碳交易、碳期货、碳衍生品等各项产品为支持的碳金融体系。在这样的世界格局的情况下,我国应该把握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力发展碳金融业务,使得我国也能在世界碳金融体系中占领一席之地。而且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我国必须发展碳金融行业的重要原因,对于潜力如此巨大的行业,我国也有相应资源的支持,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2.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CO2排放量大,占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50%,全球排放总量的15%。与此同时,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每年减排1~2亿CO2等温室气体的潜力,拥有巨大的减排储备,可为全球提供一半以上的CDM项目。因此中国将会成为碳排放交易的巨大市场,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商人也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碳金融业务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实力,进而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从以上两点来看,碳排放权越来越成为一种“战略资源”,而拥有这种资源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四)威胁

1.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碳交易体系竟争激烈

在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方面,国外在发展碳金融交易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经验和较完整的体系,如表1所示,主要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机构都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世界范围内,在碳金融业务上较为活跃的银行是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等。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近年来比较积极,但是由于技术水平比较低,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竞争力不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

发达国家的碳交易体系较完善而且比较统一,而我国缺少这样统一的交易和监管体系,因此在体系上与其他发达国家也会存在激烈的竞争。

2.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风险大

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项目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市场风险,由于我国所参与的CDM项目大部分是将核证排放量出售给世界上需要碳排放量的国家,那么国际的结算就需要用外汇来结算,因此汇率的波动对于我国的碳金融风险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CDM项目的持续时间一般都较长,因此利率的波动对于其价值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利率风险也是碳金融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项目风险,由于一般碳金融项目从开始策划到最后碳排放权的获得,需要经过项目的申请、设计、国家发改委的批准、项目的审核、注册、项目的实施、排放量的审查以及最后的碳排放量的签发等众多步骤。而从项目申请到最后的签发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发生风险,都会对于碳金融业务的收益带来不确定性。而且我国暂时还没有获得碳排放权的定价权,以及碳金融衍生产品的欠缺都增大了收益的不确定性。

操作风险,其操作风险包括银行业务内部操作的风险以及外部风险,由于碳金融业务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业务,专业人才较少,因此对于碳金融业务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流程和规则等都不熟悉。我国有关于碳金融的监管体制也不是很健全,这就对客户是否可靠产生了不确定性,这样极易受到外来的欺诈风险。因此操作风险也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开展碳权质押融资贷款、碳基金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碳金融业务风险较大,担保抵押对防止贷款资金不能回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想融资的企业来说,寻找抵押担保品又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由于缺乏抵押担保品,许多节能减排项目也难以获取银行贷款。通过金融创新,如针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质押贷款模式,对于CDM项目自然可以用碳权质押贷款。随着CDM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应被允许接受碳权质押,对CDM项目提供贷款支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从经济学上讲,正向激励对人的作用效果是最明显的。国家应结合实际情况,提供配套的措施。大力扶持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我国应加快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所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前期在经济上要给予一定的补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发展适合中国的碳交易体系,建立一个透明、公开、活跃的碳交易市场,要让碳排放这种稀缺的资源体现出其真实的价值。

(二)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是我国碳金融事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关键。碳金融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专业人员稀缺,这成了阻碍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短板。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可借鉴英国爱丁堡商学院的碳金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不能让碳金融成为我们发展的短板,而是要抓住机遇,迎接这一轮的新挑战,为中国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国内各大高校、研究院的身上。由此可见,有关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不容耽搁,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各自单位特点,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并早日实施。

(三)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中介组织建设

由于我国当前中介组织的缺失而致使我国碳排放业务产生瓶颈。我国作为碳排放的出售方,在与欧洲碳基金、国际投资银行等碳排放权购买方之间的交易中缺乏经验,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中介服务对项目缺乏了解,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碳排放业务的开展。碳排放在碳交易机制下被赋予了资产价值,但由于我国的CDM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应积极与国外投行沟通合作,发挥润滑剂作用。同时,银行自身可充当财务顾问,提供碳金融咨询业务以获取手续费。

(四)加强控制低碳银行经营风险

很多商业银行认为,产业结构由“高碳”转向“低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风险,因此,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的信贷风险也会随之上升,这些风险包括政策性风险、盈利风险、产能过剩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价格风险。

碳金融业务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对于以上种种风险,银行应采取预先风险防范手段,降低和转移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银行应选择那些还款能力强、经营效益好、具有较好发展前途的CDM项目,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降低信用风险。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探索商业保险、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等途径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从而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