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分析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分析

时间:2022-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变革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始终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相联系。因此,电子政务的实现必须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相结合。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模式具有知识化、信息化、虚拟化、数字化等特征。

1.3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和政府创新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政府创新要求开展电子政务这种新的政府工作形式。政府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随着西方政府再造运动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展政府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把新的政府管理思想、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政府工作中来。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开展推动了政府创新工作。电子政务带来新的政府工作模式,必然要求政府管理体制、政务流程等适应电子政务的开展,改革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对政务流程进行再造,建立阳光型政府和敏捷型政府。

1.3.1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理念的变革[1]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所依赖的主要资源已经从物产资源革命性地转向了信息资源,因此,主观和客观上的诸多因素都要求政府管理理念做出适时转变,也就是要求政府在管理模式、服务理念、组织机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1)变革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始终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相联系。从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看,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正在改变着政府管理的环境和内容。

信息化在促进政府行政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能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理念、政府治理的结构、政府工作程序和流程、政府的政策及制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信息化在促进政府反应力、提高政府沟通效率和决策质量,更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经费开支、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均显示出优势。因此,电子政务的实现必须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相结合。

从目前发展来看,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架构,建立网络型组织;改变政府运作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政府,即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得到服务的政府;改变政府职能,实现导航型政府;改变政府治理结构,从国家单独治理转变为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实现政府治理观念的更新,建立以公众为导向的政府。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模式具有知识化、信息化、虚拟化、数字化等特征。

①知识化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维的高级形式。目前,知识在我们所处时代的作用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20世纪90年代初,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指出,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电子政务的运营必须考察社会生产的知识化特征,从而确立电子政务的目标。

从泰勒创立科学管理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五次大的飞跃,如今的知识化管理随信息化大潮扑面而来,成为当今最为流行也最为有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精粹莫过于提高效能,而知识化管理结合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在提高效能方面有着传统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许正是当前知识化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的根本原因。

电子政务的运营必须体现知识化管理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合理调配资源、加强对外交流。电子政务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各种基础性应用,如:内部语音交换、视频会议、电子邮件、传真服务器、公文管理、档案管理日常事务、会议管理、多媒体培训;办公自动化系统与Intranet/Internet各种专业应用,如:政府流程管理、电子服务提供、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行政事务管理、公众关系管理等。最后,为了保障政务信息的安全性,还要着手防火墙建设,严格防治计算机病毒。

②信息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已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在于信息及其相关管理与技术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互联网正在快速地向集成、高性能、智能化方向发展,逐步变成一个覆盖全球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网络,并以极快的发展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时代不但使互联网成为全新的媒体形式,而且将重新塑造全新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价值,也使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加深了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在信息时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以提高政府效能?如何利用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公民的互动关系?政府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面对大量的问题,为制定合理的决策,促进有效管理,建立电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完成高层次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成为必要。

③虚拟化

电子政务实际上是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平台构建“虚拟政府”。尽管许多实际的管理工作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还离不开实际的工作部门,但诸如信息提供等服务则完全可以通过虚拟方式来实现。

公众利用“虚拟政府”提供的全天候服务,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提高了公众满意度。由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特征,使之比商业企业更宜虚拟化。因为电子商务必须以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为保障,而电子政务中所包含的诸如电子纳税、电子审批等服务并不要求实物送达。如此一来,传统政府的实体管理和实体服务就可以通过网络逐步虚拟化。原先政府管理的功能,未来都将可能通过以网络提供为特征的“虚拟”形式来实现,政务处理将逐步虚拟化。政务处理的虚拟化意味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由服务对象自主选择服务时间、具体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方式的全方位公共服务模式,将把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虚拟化政务处理,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机构的简约化、组织变革的科学化、组织要素的智能化、管理过程的协调化、经营方式的合作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组织文化的多样化、组织功能的专业化、经营管理内容的弹性化、组织经营的高效化等功能特征。用计算机虚拟真实的行政组织,要求对政府运作的每个管理环节都非常了解,对制定相应的行政程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行政决策备选方案进行论证,提前发现行政执行中的薄弱点,如监控办法、考评体系等,并作相应修改,以减少决策风险,提高政府绩效,改善服务质量,增进社会福利。

④数字化

政府比其他任何组织更能从数字程序及其改进中获益。例如,政府可以利用无纸化程序来履行繁杂手续,因为这些手续是必要的,但实际上都是重复进行的、例行的。人在处理此类事务中的优势比不上数字化的机器。政府可以通过数字化程序为社会提供新的服务,这种服务的实际提供者只认“规则”、不认具体的人;它在实现刚性“法制化管理”和“绝对公平”的服务方面,也具有比人直接出面更大的优势和便利。政府通过数字化程序,还可以降低公众对复杂工作流程的反感,提高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因为数字化程序可以使公众不必理会,甚至可以完全不知实际运行中的必备程序流程有多么繁杂,做出简单操作和选择后就可以获得结果。

数字化管理在社会各界已引起普通关注。在电子政务运营中,管理运作越数字化,行政组织受益的程度就越高。因此,行政组织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精简工作流程和组织,创建并不断优化数字神经系统。领导者应亲自参与数字化管理战略的设计,参与组织流程和机构的优化设计,让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充满活力,这就要遵循充分授权和开放的数字化管理思想,设计的目标是让整个组织有接近本能式的反射能力。

在实践中,数字化管理最广泛的应用是“数字化城市”的建立。以“数字化北京”为例,数字化城市建设将满足五项需求:第一,满足客户的上网需求;第二,网上办公需求;第三,办公自动化;第四,资源共享;第五,最高层次协同共享。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提出数字化生存的概念。今天,中国对数字化的认识已经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刻、全面得多,采取的实际行动果断、有力得多。例如,北京就制定了投资300亿元打造数字北京的宏伟计划。中国只有建设自己的“数码港”、“数字城市”,加快推进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进程,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尽快填平“数字鸿沟”。

(2)调整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以便建立服务型政府

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缩短了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政府与公众打交道的方式。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是以政府机构和职能为中心,企业或公众围绕政府部门转。企业或公众要办一件事,必须了解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能权限、处室分工,然后一个个部门跑,来来回回反复报批。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制型政府大行其道。电子政务的推行将有效地改变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特别是门户网站的“一站式”服务,政府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网络降低了进政府办事的“门槛”,原来所谓的“门难进,事难办”现象在网络上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

“一站式”服务是指政府通过整合有序的政务外网为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及其他服务对象提供集中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一站式”服务使得政府服务对象从统一的网络入口就可以实现远程的甚至跨地区的服务申请和业务办理。“一站式”服务建立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政府业务办公基础上。因此,需要整合不同政府部门的网络和信息资源,并建立起各类法律、政令信息系统,文件管理、档案管理系统,信息采集和统计系统等,形成成熟的网上办公服务。在现有的政务流程和网络基础条件下,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实行的“一站式”办公服务,尚处于物理的“一站式”阶段,即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解决部门机构设置和办公地点分散的矛盾,为了方便企业和公众,将办公地点集中起来办理面对公众的服务事项。常见的做法是:政府职能部门把与企业和公众密切相关的本部门的办事窗口集中设置在同一个场所,授予其一定的行政决定权和审批权。各办事窗口受理企业和公众的申请,解答咨询,依权限办理相关事项,送达批复结果。可以说,这种物理的“一站式”服务是现实国情条件下阶段性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服务质量,降低了社会成本。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文明的发展,物理的“一站式”服务将不断朝着网络的“一站式”服务迈进,并最终被后者所替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对未来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仅是要求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要求获得服务的方式和程序也要不断改善。公众期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满足公众需求,世界各国政府将不断自我创新和调整,整合传统公共服务,建立“单一窗口”,给公众提供“一站到底”的公共服务。

(3)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理念

将公众视为政府的“客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是21世纪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客户关系管理”是近年来在企业界非常流行的一种通过改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来留住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系统思想。现在,这种思想也开始用于电子政务之中,帮助政府管理与“客户”(即企业和公众)的关系。因为,政府比任何企业或单位有更多的“客户”,将“客户关系管理”引入到电子政务之中,可以体现以客户为中心,按照客户的意向来设计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这样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为有特殊需要的“客户”服务,从而建立新的、更好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几乎所有国家在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中都这样写明:“向公众提供另一种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互性。”

在电子政务实现的早期阶段,各个政府部门的网站都是按照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来设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这并不能提高政府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水平。要真正为客户服务得好,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按照客户的意向,即客户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来设计政府网站。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工作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也就是说,政府要围着企业或公众转,把企业和公众真正作为客户,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

在当前模式下,电子政务建设事实上是以职能部门的管辖范围和职责来划分的,例如户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人事档案部门、教育部门等。同样是办一件事,可能要涉及许多个部门。比如申请出国护照、社会福利保障、医疗保险等,即使有了电子政务,公众仍不得不奔波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互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同样的表格需要填写多次,再比如,一位市民如果需要通过电子政务网站来申请解决问题,他就首先需要知道找哪个部门,需要哪个部门出面解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件事情并不是简单地由某一个部门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协作和配合,经过一系列的流程之后才会有结果。如果各个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站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那么电子政务所要倡导的“高效性”和高质量服务将无从谈起,市民也会逐渐失去对电子政务的兴趣和继续使用的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世界各国都正在从以政府各部门职能划分的“纵向”电子政务,转变为以公众为中心,以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在线服务为首要目标的“横纵结合”的电子政务。要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打破当前自上而下相对封闭的网络体系,在互连、互通的基础上,将原来各自独立的信息进行集成,最终实现所有信息的互动和一体化。

(4)重建新形势下的政府组织结构形式

将政府组织看成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是当代政府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形态毫无疑问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产物。其中,新管理手段的出现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推动政府组织形态发展的关键因素。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组织形式将出现三种发展趋势,分别是:政府纵向结构的扁平化、政府横向结构的整合化以及政府组织形式的虚拟化。

①政府纵向结构扁平化

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工业化的行政管理的需要和技术经济环境相呼应,已经存在了200多年。像许多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一样,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包括政府部门),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基本上包含三个层级的金字塔结构,即战略层(决策部门)位于金字塔的顶部,战术层(管理部门)位于金字塔的中间,操作层(执行部门)位于金字塔的底部。每个层次完成不同的职能,对数据和信息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和控制,在这个层级化的管理结构中,每一层级上的工作人员都只对他们的顶头上司负责。在操作层上采集到的信息沿着纵向指令系统在每一个层级上处理后,逐级向上流动到达金字塔的顶端。战略层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有关决策之后,决策部门的指令再沿着纵向指令系统层层传达并逐级予以实现。在一些复杂的政府部门中,层级之中还有层级,形成一个相当复杂的多层次管理系统。

这种管理系统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支配着许多国家的政府。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中间管理层——既依靠他们处理政府内部的纵向信息流(几乎没有横向信息流),又要通过他们对政府的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其结果是中间管理层变得越来越臃肿,成为政府结构中最庞大的一块。由于决策过分集中,“刚性”较大,对形势和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回应相当困难。中间管理层是信息通信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弊病丛生,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失去竞争优势,其在工业化时代的许多优点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致命弱点。

现代信息技术使操作执行层与决策层直接沟通,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第一,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政府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了。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在同一个业务过程或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分享和处理信息,完成各自不同的职责,实现信息源头的一次性捕获与业务流程中的信息共享。第二,可以迅速获取信息意味着业务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可以在决策的较低层次上,即在更接近于实际活动的层次上完成;信息也可以方便地在横向进行处理,而不需要通过纵向管理层一层层传递。第三,“知识库”可以扩大工作人员的“能力”,使一般工作人员有可能变为很有知识的人,借助于一台计算机和决策支持系统,几乎任何人经过授权都可以作出决策,只要信息充分,权责明确,不一定要通过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层层上报审批。第四,管理者及其下属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随时了解对方的状态和意图,而且仅占用很少的精力和时间,一个管理者能够同时指导更多的下属人员,从而增加了管理幅度,使得一个行政组织要完成与过去同样工作量所需要的行政人员大为减少,从而使行政组织更加精干、高效。

②政府横向结构整合化

传统的组织机构多数按职能部门划分,组织结构一般是等级层级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便于控制和计划,但部门间沟通不畅,造成了许多问题。随着政府管理服务范围的拓展,专业部门持续扩大,导致机构膨胀臃肿,财政浪费,政府机构像体积庞大的航船,行动不便,转向缓慢,机构整体机能趋于退化,效率低下。而且因为机构层次繁多,造成某些环节上脱离公众,高层决策者听不到直接来自公众的声音,听到的常常是经过层层传递失真了的声音。在具体工作中,各部门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无人对流程负责,这种职能分割状况使各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个别作业的效益提升上,当职能部门的利益与整个组织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职能部门的利益与个体的短期利益可能凌驾于组织发展目标之上,产生严重的本位主义,整个组织的效能渐趋弱化。

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别是政府业务流程的重塑,将对原有的组织结构造成冲击,使原本讲求分层负责、部门壁垒分明的传统组织结构,被横向整合的新组织形态所取代。

电子政务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电子化工具和手段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直接连接渠道,使原来无法直接连接和沟通的行为者能够实时、直连和沟通。基于网络的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跨机构、一体化、支持前台(门户网站)和后台(包括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办公系统、数据库、安全平台和业务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无缝集成的智能化综合系统。这种智能化的电子政务系统是由“一个技术平台,四个资源整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技术平台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技术集成平台,四个资源整合是指政府资源整合、企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及社会服务整合。

这种跨部门的平台整合,使得政府内部突破部门之间与地区之间的纵横限制,解决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现存的大量“信息孤岛”问题,实现资源共享与政府跨部门协同应用,提供一个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类型数据有效转换和交流的统一的交换共享平台。从而打破中间层之间的界限,构建灵活的,以需求、任务、项目为核心的政府虚拟组织结构。

政府组织结构和政府管理本质上应当是不断调整和革新的。因此,对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不是一次性而应当是连续性的,任何一个时点、基于任何一种直接目的而设计的政府组织结构和政府管理模式,都不是永远合理和有效的,政府组织和政府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存在于政府对社会生活事务的动态调适过程中。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也必须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扁平的网状结构转变。管理的层次将被减少,代之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政府其他部门企业、与公众、与政府公务员等的直接联系。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电子政务发展将构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形象。

③政府组织形式的虚拟化

这里的“虚拟”指的是这样一种能力:表面上看来浑然一体,实际上源自几个分立机构能力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当公众和一个虚拟政府机构互动时,他们似乎在与一个紧凑的物质机构互动,可实际上他们是在与多个机构互动。这些机构只通过数字网络就可以被整合,其中有一个实体的核心部门来负责协调和组织,其他部门通过这个核心部门实现相互之间的协作与沟通。例如,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发放,其实牵涉很多前置许可部门(比如,申请开设“网吧”就需要文化、卫生、消防、电信等部门事先审核),如果设计一个网上并联的工商行政许可系统,就是以工商部门为核心,涉及前置许可的各个其他政府部门都虚拟地整合在一个流程上,此时就构成了网上虚拟政府。虚拟政府在具体运作时,还必须注重解决各个组成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真正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和资源共享,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办公环境,构建无缝政府实现协同办公。

虚拟化的政府组织形式是分布式的,它存在于组织间网络以及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内,具有无限的可延伸和持久性,而且能轻易适应差异和变化并找到自己的秩序;既富有弹性,又具敏捷性,能够迅速地调配其资源和能力,而不管它们分布在政府部门内部还是分布在组织之间。虚拟政府组织的出现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有效地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它所具有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虚拟政府组织可以有效地处理多元化服务与专业化分工的矛盾。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和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要求政府部门既多元化又专业化。但多元化服务与专业化分工存在种种矛盾。实行多元化服务是网络时代对政府部门的基本要求,而多元化服务必将给政府部门带来资源的分散,特别是整体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紧张,造成局部投入不足,致使政府部门管理成本增加。实行专业化分工,使相关政府部门更专注于某一服务,使政府管理成本大大减少,但又无法快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虚拟政府组织可以通过网上虚拟整合,把许多相互独立的部门虚拟整合在一个网络平台上,组成虚拟政府组织,从而向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

其二,虚拟政府组织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组织的弹性和可再造性,使行政组织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虚拟政府组织将一个庞大的政府行政组织体系通过网络虚拟整合为若干个政府应用平台或系统,这样可以适应环境快速多变的需要。虚拟政府组织中的一个节点即组成为虚拟政府组织的某个部门,随着服务的需要、业务的拓展逐渐壮大,这时其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其结果必将导致业务的繁杂、无法实现专业化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虚拟政府可以根据环境的需要、专业化的需要进行业务重组,衍生出更多的专业化应用平台或业务应用系统。

其三,虚拟政府组织可以有效地减少运作成本。虚拟政府组织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力量,大大加速了跨机构信息与服务的流动,提高了整合化的信息处理能力;组成为虚拟政府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网络平台能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和互动联通;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还节省了办公经费。虚拟政府组织优化了行政业务流程、减少了办事环节、打破了时空的障碍,不仅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政府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而且还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政府服务质量。

其四,虚拟政府组织符合未来社会服务朝个性化、自由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和行政组织改革的潮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将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国际互联网、可视电话、视频会议将全面进入政府部门和家庭。社会将朝着个性化、自由化方向发展,移动办公形式将成为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式,政府部门将从集中办公逐步走向网络办公、移动办公和虚拟办公。虚拟政府组织经网络把这些分散个体虚拟地整合成一个个能有效运作的团队,形成跨部门的共享数据库、政府间网络、业务应用平台和虚拟办公系统。

1.3.2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1)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机构改革的推动

电子政务建设有助于改变政府组织结构,并推动政府机构改革。首先,电子政务在政府机构之间架起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使得各部门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多层次、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信息的垂直历时性传递转变为信息的水平共时性传递,既提高了信息共享的程度,又缩短了信息传递的周期,突破了部门间信息沟通与工作协同的传统界限和范围。其次,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政府与公民交流的界面由办公室、柜台、窗口移至计算机屏幕,这势必会改变原有的政府机构设置。同时,由电子政务带来的新岗位需要新的人员,而一些旧的机构在政府信息化过程中会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因此,任何一个政府部门要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至少要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开展,机构改革也要向纵深推进,旨在实现基于不同平台的信息系统互通。再次,信息技术将使行政组织变得简洁而明快。这主要表现在电子政务下较为灵活的处理机制有效克服了科层制程序繁琐的局限。例如“一站式服务”的引入让行政组织变得“可亲可近”、“简单明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将会持续冲击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其中最突出的是要求政府减少管理层级、扩大管理幅度,使管理工作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最后,在网络社会,对信息及时、全面的把握,以及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管理,将使政府组织任何层面、任何环节的管理和服务活动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并能保持监督的同步性,因此电子政务可以克服科层制的静态性和时滞性,使快速反应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

总之,如果一个部门说它的电子政务已经实现了,而机构却原封不动,特别是如果还维系着原来科层制的格局,那么这个部门的电子政务很难说是成功的。可以肯定地说,电子政务的建设或多或少地都会推动政府机构的变革。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电子政务并不能自动地改造金字塔式的科层制,也不会自发地创造一种新型的政府组织。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应该结合电子政务建设以及本部门的实际,来积极推进机构改革,使改革之后的政府组织形态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2)电子政务建设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

从逻辑上讲,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缺位。政府要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市场失灵与社会失灵的领域,政府一定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要在市场整合与社会整合的基础上实行再整合。

②不越位。政府不要干预市场与社会本身能够控制的领域,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将社会性、公益性、自我服务性的工作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去,交给中介组织承担,将原本属于社会的职能还给社会。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③不错位。要求政府各部门合理划分各自权限,理顺职能关系,避免交叉重叠和多头管理。同时,还要求政府分清不同的职能,比如不能将治理与服务相混淆。

电子政务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规范政府职能的范围和内容,做到“不缺位”;将“万能”政府变成“有限”政府,做到“不越位”;将管理行政变成服务行政,做到“不错位”。

首先,通过政务信息系统化,电子政府能十分灵敏地感知环境中的公共信息。同时,政府与社会、企业联系的渠道被打通,企业、社会乃至公民个人能够与政府进行直接的沟通。这样一来,政府将更加清楚社会需求和自己的职能范围,有助于使政府做到“不缺位”和“不越位”。

其次,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主导职能从治理、管制转向公共服务。一方面,电子政务可以为政府主导职能的转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使政府更有能力完成这种转变;另一方面,电子政务还可以为职能转变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比如如果电子政府为公民提供了实实在在、快捷便利的公共服务,那么就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到推动的作用。

1.3.3电子政务与政府运行机制创新[3]

(1)电子政务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实现科学决策,有两个重要的基础条件,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二是充分的信息保障。对于政府决策而言,这两个条件通常都很难满足,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满足。政府决策所面临的是复杂的社会事务,社会理论的滞后和相对不“科学”,使得政府决策者经常在“模糊”的理论指引下行动。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政府决策者的理论和信息处境,进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①有利于扩充政府决策人员的内脑。在政府机关,许多常规性的事务,耗费了工作人员大量的精力。电子政务的推行,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限,提高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使其工作时间更富弹性、精力更充沛。在适当的激励制度作用下,政府工作人员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充电”,投入学习中,扩充知识,开阔视野。

②有利于延伸政府决策人员的外脑。对政府决策而言,社会科学的不完善虽然令人遗憾,但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一般人的智慧是极有限的。社会问题往往相当复杂,处理起来十分不易,需要广泛运用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借助不同专业人士的集体智慧。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决策人员扩充专家思想库、主动获取专家智慧,提供了比传统政务方便得多的条件;同时,也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与政府有关的社会事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他们改善研究条件,提升议政能力。

③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信息保真度。传统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不仅减缓了政府信息的传播速度,还容易造成信息的过滤、堵塞、失真或扭曲。电子政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政府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格局,使整个政府拥有统一的服务平台,社会公众面对一个虚拟的一体化政府,这不仅有利于政府内部的管理和交流,而且为检验与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多渠道保障。

④有利于改善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在传统政务中,信息的有限性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库建设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丰富的信息,避免依靠经验决策和由于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决策现象;DSS的发展可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从而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⑤有利于政府决策渐进优化。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各级政府及其各层次用户及时地对行政事件、行为和过程等进行监控并做出快速反应和反馈。一方面,可以更加合理地实施政务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为内部的管理机制优化和改进绩效评估等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和改革的反馈信息,了解和掌握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据此追踪实施过程,调整政策方案。

(2)电子政务与政府决策民主化

政府决策属于公共决策,价值取向具有二元性,即科学化与民主化。科学化对应着政府决策的问题取向;民主化则对应着政府决策的公共取向,和一般意义上的决策不同,政府决策因公共需要而存在,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标。

所谓决策民主化,是指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程度的提高。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取决于公众参政渠道的改善和参政能力的提高。电子政务既可以改善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也能够提升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能力。

电子政务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交互方式,使政府以电子方式广泛而深入地伸向企业、公众和所有服务对象,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并快速做出反应;同时各种服务对象也以电子方式而深入地参与到政务活动中来,使公民具有更多的政务信息与参与途径,从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双向沟通的参与体系,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更为密切的动态交互效应,为社会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新的推动力。

公民参政能力取决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的因素:信息、信念和知识。在电子政务条件下,通过推行政务公开,可以提高政府对公民的“可视化”程度,通过互联网络,公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政府的活动情况。公民除了通过国民教育系统获取政治知识外,还通过“社会网络”等大众媒体,使得公民的政治信念更加稳定和成熟,从而提升公民的参政能力。此外,公民还可以就社会问题在互联网络尤其是政务论坛上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在充分交流各自观点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每个公民的专业知识,从而提升了公民的参政能力。

(3)电子政务与政府监督机制优化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政府根本的行政理念。政务公开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最直接途径,而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务公开的最有效途径。政务公开化,可增加公共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打破公权力行使的神秘性和隐蔽性,加大公务员“暗箱操作”的难度。电子政务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法规和程序的透明度、责任制和可预见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反腐败的武器。电子政务的开放性将有效地抑制在传统政务中容易滋生的腐败和徇私现象。

在电子政务条件下,实施政务公开,在强化了公民对政府的监督的同时,实际上也强化了政府内部的监督,有利于实现政府自上而下的纵向控制。发展电子政务,推行政务公开,彻底打破了传统封闭式官僚体制下的政府信息内部传递机制,政府信息在虚拟空间的网络传播,大大扩展了上级政府获取下级政府信息的来源,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劣政”信息屏蔽企图在无限的虚拟空间很难实现。

(4)电子政务与政府绩效评估改进

所谓政府绩效评估是指对政府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与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评价和划分等级。传统行政条件下,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具有封闭性、神秘性,缺乏媒体监督。

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助于政府绩效评估的实施,这是毫无疑问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本身就是政府绩效评估特征的重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广泛运用和民主价值,决定了绩效评估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推行绩效评估措施的同时,应注重构筑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政府和政府在线服务的发展目标,以提高政府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对公众的回应力。

(5)电子政务与政府依法行政的推进

依法行政的缺失,从制度架构上分析来源于立法不严密和司法不独立两大原因;从执行过程看,依法行政的干扰主要来自于长官意志和人情操作。前者破坏着规则的稳定性,后者侵蚀着规则的普适性。

在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活动被置于双重程序和规则的监管之下:其一是制度程序和规则,其二是事先设定的由机器和软件运行所形成的程序和规则。如果说在没有实现电子政务的情况下,制度程序和规则能够经常被人为因素干扰和修正、且这种干扰和修正对制度的破坏性影响同样能够被人为方式加以弥补的话,那么在电子政务条件下,人为因素对事先设定的机器和软件程序和规则的破坏,将是困难和难以修补的,在电子政务系统完备的情况下,甚至是不可能的。同样,电子政务也能够在相当的程度上起到限制和减少政府少数工作人员垄断、截留、修正和滞留行政信息的弊病。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与民众关系的良性调适是很容易达到的。

1.3.4电子政务与政府人员队伍建设

(1)电子政务环境带给公务员的变化

电子政务建设将给公务员队伍带来深刻的变化。首先,电子政务改变了传统的政府工作形式,改变了人际关系与工作环境,改变了公务员的工作观念,以及改变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其次,电子政务还改变了公务员的工作方式,包括由分工型向复合型的转变,由事务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的转变,从各负其责向团队合作型转变,由被动执行向主动执行转变。

(2)电子政务对公务员提出的要求

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机关本身是一个挑战,同时更是对政府公务人员的一种挑战。具体地说,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①观念意识方面的要求

在传统的政务方式下,不少政府官员自觉不自觉地滋长了程度不一的衙门作风。显然,这种作风与具有平民化本质的现代信息网络社会格格不入。更为重要的是,在电子政务背景下,政府公务员必须要树立民主、公平、法治和效率、效能等种种现代价值观念。

②技术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

电子政府的高智能化要求公务员也必须是一个高智能的群体。公务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存量和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应用能力,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行政环境。

③心理生理方面的要求

在网络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电子政务在诸多方面给公务员带来了心理上的挑战;由于对新技术不熟悉,担心因为不能正确使用新系统而降低自己的威信;担心由于端正政务带来的工作流程的变化,失去他们在目前体制下获得的权力和势力范围;担心由于新的自动化工作程序增加了透明度,减少获取灰色收入的机会;担心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新的工作,自己力不从心等。诸如此类的心理障碍都给电子政务建设造成了阻力,也延缓了公务员行政能力的提高。

④道德伦理方面的要求

由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化,电子政务要求公务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尽可能规范和透明,否则将会受到公众的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政务即限制了公共权力的滥用,对公务员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公务员必须更加廉洁自律、依法行政。另外,在信息开放的网络时代,公务员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严守国家秘密。

(3)电子政务背景下的公务员制度改革

在电子政务背景下,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公务员的整体结构将发生变化,对公务员的管理从过程控制到结果取向,分权化与放松规则,公务员的数量规模将趋于减少,以及公务员的非职业化。

(4)电子政务环境中公务员的学习与培训

在电子政务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实现公务员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实行政务类和业务类的公务员职位分类法,改变过去笼统的“国家干部”管理模式。

1.3.5电子政务对政府业务流程的创新

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和重塑的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它在本质上需要政府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以满足政务电子化的要求。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了政府业务改革的进程,使政府业务流程改革更加趋向合理。

(1)政府业务流程的内涵

简单地说,政府业务流程是一组相关的、结构化的集合,或者说是一系列事件的链条。这些活动集合或链条为特定的公众提供特定的服务或产品,这个流程有起点,有终点,并且有目的。比如,某政府部门制定自己的工作规划,就是要确定一个规范有效的流程,充分体现该部门的职能使命,并使所有的公务员明白各自的工作范围。制定规划的起点是明了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终点是为部门和个人设定工作目标,并确定规范化的业务流程。目的是实现某种公共管理和服务。

(2)传统的政务流程有很大的弊端

传统政务中,通常一个流程会横跨多个部门。传统的组织机构多数按职能部门划分,组织结构一般是等级的层级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便于控制和计划,但部门间沟通不畅。传统的政务流程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机构条块分布,机构由一个个专业部门组成,随着政府管理服务范围的拓展,专业部门持续扩大。这样的机构容易膨胀臃肿,而且因为层级繁多,造成某些环节脱离公众,高层决策者往往听不到直接的来自公众的声音,听到的常常是经过层层传递失真了的声音。

第二,机构整体机能趋于退化,效率低下。因为机构庞大,一个流程涉及若干职能部门,但各部门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无人对流程负责。

第三,传统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包罗万象,什么都管。政府工作人员既要完成事务性工作,又要做出好的决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政府工作人员的精力和时间,使他们虽然十分繁忙,却成效不大,很难令公众满意。

第四,传统的政务流程复杂且分散。政府机构的业务一般被分解为由基层工作中采集业务资料、进行汇总、逐级分析决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最后再反馈到基层采取行动措施等几个流程阶段。由于以前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整个业务条块的信息共享,整个业务数据流不得不按地理位置和人力分配被分割在多个部门,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增加了交换环节和复杂程度。

(3)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业务流程的创新

电子政务的推行,使政府工作流程建立在信息网络通道和信息平台上,这有利于突破传统上以部门、职能划分的界限,有利于建立以公众为出发点,以流程为中心的新模式。

电子政务的实施所带来的政务流程创新,使其不再以一个专业职能部门为中心进行,而更注重整体流程优化的系统性,电子政务流程将由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对流程运行不利的障碍将被铲除,破碎的流程将得到整合,部门分割将被削弱,多余的部门及重叠的流程和活动将得以消除和合并。

1.3.6电子政务对政府工作效率的创新

电子政务带来的管理现代化对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而言将是革命性的飞跃。实施电子政务可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降低行政运作成本,提高政务效率。从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看,实行电子政务后,政府行政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中间管理层的缩减甚至取消,从而大大简化了行政过程的环节和程序。在传统方式下,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一般需要先经过信访部门处理,再经有关批示才能转到具体职能部门,最后将办理结果反馈,在这一过程中经过了诸多环节和程序。通过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公众可以用交互的方式,直接将意见、建议反映到有关职能部门,并与职能部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在传统方式下,人们到政府部门办事,必须自己要到各部门的所在地去,如果涉及许多部门,要盖不同的章,就显得十分麻烦。实行电子政务后,可以建立一个文件资料电子化中心,把各种证明或文件电子化。内容涉及不同部门的文件,在中心备案,其他各部门都以其为参照传递办理,这样可以节省公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从政府与内部之间的关系看,在传统政务方式下,行政信息在上下各级政府间传递要经过繁琐的行政流程。而电子政务则突破了这种界限,上、下级之间的政令畅通直达,传统垂直组织中的中间层级信息传递功能被网络所代替,消除了信息源与决策层之间的人为阻隔,使信息传递迅速、及时。电子政务实施于同级之间,使部门或地区的本位主义观念得已减少,政府内部便于实现统一高效的指挥和管理。

1.3.7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的创新

电子政务的推行,一方面有助于改善信息条件和理论环境,从而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从而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1)电子政务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

实现科学决策,两个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充分的信息保障。对于政府决策而言,这两个条件通常都很难满足,或者说,根本不可满足。政府决策所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事务,社会理论的滞后和相对不“科学”,使政府决策者经常在“模糊”的理论灯光指引下行动,有时甚至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社会信息的广泛分布,也使政府决策者经常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平台上履行职责。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政府决策者的理论和信息环境,进而提高政府决策者的科学化水平。

有利于扩充政府决策人员的内脑。在政府机关中,许多常规性的事务如材料处理、档案管理、文件传输等,尽管价值生产能力小,却很耗时费力。办公自动化、网上办公、远程会议等,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线,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使其工作时间更富弹性、精力更充沛。在适当的激励制度作用下,政府工作人员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充电”,投入学习之中,扩充知识,开阔视野。

有利于延伸政府决策人员的外脑。对政府决策而言,社会科学的不完善虽然令人遗憾,但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一般人的智慧是极有限的。政府决策者,如果不是一个“唯意志论”者,对此应当深有感触,并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社会问题往往相当复杂,处理起来颇为不易,需要广泛运用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借助不同专业人士的集体智慧。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决策人员扩充专家思想库、主动获取专家智慧,提供了比传统政务方便得多的条件;同时,也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与政府有关的社会事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他们改善研究条件,提升议政能力。

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信息保真度。传统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不仅减缓了政府信息的传递,还容易造成信息的过滤、堵塞、失真或扭曲。电子政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政府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格局,使整个政府拥有统一的服务平台,社会公众面对一个虚拟的一体化政府,这不仅利于政府内部的管理和交流,而且为检验与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多渠道保障。电子政务有利于改善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在传统政务中,信息的有限性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库建设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丰富的信息,避免依靠经验决策和由于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决策现象:DDS的发展可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从而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有助于政府决策渐进优化。由于理论完善和信息充分在现实世界中很少得到满足,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必然是一个渐进调试的过程。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各级政府及其各层次用户及时地对行政事件、行为和过程等进行监控并做出快速反应和反馈。一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地实施政务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为内部的管理机制优化和改进绩效评估等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和改革的反馈信息,了解和掌握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据此追踪实施过程,调整政策方案。

(2)电子政务促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所谓决策民主化,是指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程度的提高。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权力格局既定),公民参与程度的提高,取决于公众参政渠道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电子政务既可以改善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也能够提升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能力。自1994年5月中国内地首次出现互联网以来,到2004年已拥有8000多万的网络用户,并且每年以48.3%的速度攀登。[4]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积极促进公民参政议政。

第一,改善公民参政渠道。电子政务拓宽了公民参政渠道。有学者指出[5],电子政务在“官民之间建立了一座新的电子桥梁,电子选举,电子公民投票、电子民意调查等结果马上可以反馈到有关部门。这就表明,在电子政务背景下,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政治。电子政务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交互方式,使政府以电子方式广泛而深入地伸向企业、公众和所有服务对象,可以及时获取并快速做出反应:同时各种服务对象也以电子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政务活动中来,使公民具有更多的政务信息与参与途径,从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双向沟通的参与体系,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更为密切的动态交互效应,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新的推动力。

在传统政务条件下,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单一、代价高昂,而且受制于少数工作人员素质、水平的影响,因此民众通常只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去亲自寻找和直接提取政府信息:政府可接近性程度的低下,使不少民众先验地具有“畏惧”心理,政府在民众眼中不是“亲民”的,而是“管民”的,因此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公民才主动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民众关系的疏远是不可避免的。“网络没有权威”,“人机”交互界面从技术上彻底改变了公众与政府(官员)打交道的方式,其社会心理意义非同小可。在电子政务条件下,公众无论是获取政府的各种信息,还是向政府发出各种申请,与之互动的都是一个虚拟的界面;而公务员受理公众的服务申请和向公众提出的各种要求时,面对的也是一个虚拟界面。公众与政府的这种交互方式,不仅大大加强了政府与公众间的互动,使政府可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将公众从弱势的社会心理地位中解救出来,还公众以与政府官员平等的心理地位。

第二,提升公民参政能力。与赋予或拥有权力同样重要的,是行使权力的能力。制度从原则上规定了政府决策过程中有关各方的地位,以及实现这种地位所需的资源配置——权力安排,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有关各方的地位关系不仅取决于决策权力的制度性安排,更取决于决策权力的行使能力。公民参政能力取决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信息——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或没做什么。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充分了解,是其有能力参与政府决策的前提条件。有学者指出[6],“给予民众更多的信息,民众会与治理精英的意见一致”。在电子政务条件下,通过推行政务公开,可以提高政府对公民的“可视化”程度,通过互联网络,公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政府的活动情况。二是信念——判断政府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的价值标准。公民参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公民政治信念的稳定和成熟。公民获取政治知识,除依托国民教育系统之外,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社会网络”;如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络等大众传媒。由于历史的原因,互联网络作为新的大众传媒工具,在对公民政治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方面,正在发挥独特的、日益重要的作用。三是知识——关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公民就社会问题在互联网络尤其是政务论坛上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在充分交流各自观点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每个公民的专业知识。

缺乏理性的民主,是野蛮的民主;缺乏民主的理性,是危险的理性。随着公民参政渠道的改善、参政能力的提升,理性与民主在公共生活中将得到协调发展,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将相得益彰。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公民可以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议程确定、方案选择、政策合法化、政策监督与评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注释】

[1]周贺来主编.电子政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31-35.

[2]李习彬,等著.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1.

[3]李习彬,等著.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6-94.

[4]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调查统计报告[EB/OL].[2004-02-03].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4/02/03/2108.hun.

[5]王颖.电子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新取向[J].南京社会科学,1999(9): 31-35.

[6]童颖骏,龚陆竿.“浙江政务通”开通前后[N].浙江日报,[2006-1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