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研究

时间:2022-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这样的性质和状况,导致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组织机构不健全,缺少科研人员,因此它的科研管理呈半无序化状态等问题。出于学校经济效益的考虑,多数高职院校对自己的科研人员对外学术交流限制很多,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经费,这极大影响了教师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研究

邢计梅[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知识创新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具有科研优势的高校在科学研究队伍中的地位也愈加突出。高校是进行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的科研人员主要是指拥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并且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能够独立完成一定科研项目的高校人才,它的主体主要包括在高校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其他的教辅人员,如辅导员或其他的行政人员。[2]

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由于规模建设、市场化等复杂因素,伴随着招生规模扩大的是教育质量的大幅滑坡和对科研创新的严重忽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开始由数量规模竞争向以内涵实力为核心的竞争转变,然而,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还是处于开始发展和低水平循环阶段,它的科研创新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基础不同、起步较晚等原因,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普遍不高,面临着诸多困境,突出表现为:当前高职院校多数对科研重视度不够,教学人员甚至决策者都忽视科研创新发展;高校对科研投入不足,吸引不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影响着科研创新的热情;科研激励制度不完善,激发不了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状况

(一)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现状,对科研重视度不够

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校性质不同于综合性大学,为了自身生存,更多学校强调扩大招生规模,相对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忽视科研创新的问题确实存在。即使有些学校设立了科研管理部门,也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高职院校这样的性质和状况,导致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组织机构不健全,缺少科研人员,因此它的科研管理呈半无序化状态等问题。这样,必然也影响到部分教师或者决策者意识中,只重生源重教学管理,忽视科研工作,创新积极性不高。

(二)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吸引不了科研人员参与热情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是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了。高校的科研创新是需要花钱的,资料的获取、科研设备购买与运行、实证调查、学术交流等都需要较多科研经费的投入。出于学校经济效益的考虑,多数高职院校对自己的科研人员对外学术交流限制很多,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经费,这极大影响了教师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没有稳定的科研创新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因为它的性质,专职教师对其工作的学校归属感普遍不高,这就造成了高校教师流动较大。师资流动性大就使得高职院校自身很难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这不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想建立一支稳定的科研创新队伍更成为奢望。

何况,在科研气氛不好、科研条件不足、课题申请、成果评定等等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加上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比例的不合理,使他们对科研创新普遍重视不够或者无能为力。诸多因素进一步消散了高校教师对科研创新的热情。

(四)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

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相关健全的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没有把提高科研水平看做是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高职院校对科研创新等认识不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部分教师几年不写一篇论文,不参与课题申报等,在科研创新方面表现很弱;缺少科研管理制度,缺少有效的激励科研创新机制,进行不进行科研都没有利害关系。所以会导致学校整体对于科研热情参与度不高,高职院校科研整体处于偏下水平,形势不容乐观。

二、制约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因素

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主要是因为高校科研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导致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处于弱势。

(一)高职院校的决策者没认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

大多高职院校基于自身需要,将眼光更多地放在生存发展上面,虽有少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科研工作,把科研作为内涵建设的主要工作来抓,但多数学校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氛围不浓,参加教研活动、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不积极。高校的决策者没有认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职员工对科研的看法,认为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

所以,要求高职院校的决策者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3]彻底放弃仅为扩大而忽视科研的思想,将科研创新提高到学校未来发展规划战略地位,从而带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科研热情。

(二)高职院校科研条件匮乏,进行科研受限

相对公办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高职院校科研基础条件较差,如不能在短时期内配备完全的实验设备,资金不能一步到位等等科研投入不足,科研资金少,有些科研所需的条件也不够,科研氛围不浓。少数学校甚至处于无制度、无奖励,科研工作处于“半无序”状态。如果学校科研工作长时间无法开展,便会消磨教师员工对科研创新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产生懈怠的心理。

(三)科研人员思想、队伍不稳定导致科研创新积极性不高

由于高职院校多数是实行聘用制,许多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思想不稳定,虽然人在学院,却没有把全部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一旦遇到效益好或者发展前景好的机会就会选择跳槽。并且,这些年轻教师虽然工作有冲劲,但也存在着浮躁,科研能力较低,工作经验不足的思想。[4]由于他们刚刚走出校门,职称偏低,申报科研项目课题命中率低,加上学校的科研条件有限,短期内不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年青教师搞科研的信心和积极性,直接制约了学校科研创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从高校中返聘一批资历深厚的老教授补充学校工作,他们虽然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但由于科研政策不到位,年龄较大,精力有限,科研动力不足以及难以掌握现代技术手段等原因,使他们不可能全心投入科研一线。中年教师是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顶梁柱,他们比重很小,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工作。以上因素都制约着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创新热情。

(四)管理激励制度建设不完善,激发不了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长远的科研计划,出现了科研组织机构不健全欠合理,重申报轻研究,重数量轻质量等等不良现象。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少学校缺少对教师科研数量与质量的考核,做与不做一个样,科研数量多与数量少没差别,没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和嘉奖,使教师缺少科研的压力与动力,调动不起教师的科研创新积极性。再有,因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量都是满负荷、超负荷的,繁重的教学工作压力使他们无力去承担或完成科研立项任务。[5]

事实上,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制度还是比较零散,需要进一步整合,健全管理和奖惩制度,用良好的制度来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三、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对策研究

科研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职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科研创新,这既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保证,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向内涵建设和发展的途径。

(一)学校决策者需转变思想,重视和加强科研建设

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仅在重视教学方面是不够的,学校决策者和领导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增强科研创新的自觉性,树立“教研结合”的思想观念,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建设,更新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在学校决策者的带动之下,相信会形成一个从上到下自觉重视科研创新的氛围,吸引全体科研人员都投身到科研创新队伍中来,才能出数量多、优质的成果。

(二)稳定本校科研人员队伍

打造一支稳定的高校专职教师队伍,是学校进行科研创新的基础。很多高职院校的创办者都想尽办法在留住人才,然而,高校教师他们不仅仅需要较好的待遇、较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他们中的很多人更需要发展事业平台和通道。[6]高职院校应发现这些人才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让优秀人才不仅安心留在学校,而且在学校营造的科研创新良好气氛中,有所作为,潜心教学做科研,使之能迅速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三)大力投入科研经费,用各种方法提高教师做科研的热情

高职院校大都出于效益和成本的考虑,在科研投入上非常仔细和慎重,使得教师对科研敬而远之。为了学校长远发展,高职院校应大力投入科研经费,吸引愿意做科研的教职工进入,快速提高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此在科研经费投入上,应该投入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对专心于科研创新工作的优秀教师应拿出一定比例进行重奖,以激发他们做事业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年青教师的培训力度,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研讨会和外出学习的机会。

(四)建设科研创新管理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多做科研

高职院校多数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课余时间已经精力不济,对于科研创新是心有余力不足,加之上述的原因,就淡化了科研创新,所以高职院校应给教师一定科研时间,课题负责人或科研骨干可考虑将科研工作量转化为教学工作量,来鼓励教师做科研,提高他们做科研的积极性。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于积极做科研,保质保量和超额完成科研任务者予以奖励,将激励因素体现于科研管理和年度考核制度之中,增强和影响科研工作者价值的力度,促使他们转向科研创新方面开展工作。

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学校青年教师的特点,设立科研基金,为他们提供相关资金支持和实验条件支持,并为青年教师承担的课题实现配套奖励,提高他们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7]学校的老教师熟悉教学规律,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而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思维开阔,但知识系统化不够,缺乏实践锻炼。因此,新老教师实现优势互补,年青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年长的教师也要加强指导,多带年轻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高校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具有同样的使命,高校的决策者应更新教育观念,高度重视科研创新,为科研人员建立科研创新管理和激励的制度平台,让科研人员在学校营造的科研创新良好气氛中,能安心教学科研,促进学校的科研创新水平向前推进。

【注释】

[1]邢计梅,2004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南昌市安义县县委党校教师。

[2]周红香:《高校科研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

[3]于克涛:《论科研创新与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

[4]邢娟妮:《独立学院科研发展困境及管理特色探索》[J],《南昌高专学报》,2010(3)。

[5]郭占元、胡关斗:《民办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4)。

[6]于克涛:《论科研创新与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

[7]邢娟妮:《独立学院科研发展困境及管理特色探索》[J],《南昌高专学报》,20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