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保障基金的再分配效应

社会保障基金的再分配效应

时间:2022-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社会保障基金的再分配效应收入再分配,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下,收入从一些群体向另一些群体的转移过程。就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养老模式而言,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具有双重的再分配功能:一方面,现收现付制可以在代际间实现再分配,以当期工作一代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支付当期退休一代的养老金,即从年轻一代向老年一代转移;另一方面,现收现付制还能够在代内实现再分配功能。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再分配效应

收入再分配,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下,收入从一些群体向另一些群体的转移过程。一般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则强调公平。因此,养老保险的实施将可能显著地将一部分收入从高收入阶层转移到低收入阶层。无疑,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程度地涉及收入再分配问题,但由于养老保险基本模式的选择、筹资模式及给付制度等都影响其收入再分配效应,使之成为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就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养老模式而言,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具有双重的再分配功能:一方面,现收现付制可以在代际间实现再分配,以当期工作一代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支付当期退休一代的养老金,即从年轻一代向老年一代转移;另一方面,现收现付制还能够在代内实现再分配功能。不同再分配功能的实现取决于制度的性质,如果养老保险费和养老金均为个人收入的一定比率,那么这一制度(即“俾斯麦模式”)并不具有代内再分配的功能;如果养老保险费与收入相联系,而养老金给付水平却相对平均,养老金对工资的替代率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那么这一制度(即“贝弗里奇模式”)就有了代内的再分配功能。与此对照,按基金制筹资模式设立个人的养老保险账户,既不具有代际的再分配功能也不具有代内的再分配功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目标在于实现社会公平,减少老年贫困和调节收入差距。然而在追求公平的同时,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又引出了广泛的讨论。菲尔德施泰因(Feldstein)强调现收现付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无谓损失以及由于其引致的储蓄率下降而产生的福利损失。新古典经济学家以帕累托有效为标准,对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做出了经典的评价:艾伦条件——“在人口增长率和实际工资率大于市场利率的前提下,现收现付制能够在代际间进行帕累托有效的配置”——被广泛地运用于对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