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基础

打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基础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打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基础一、加强企业安全监管1.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政府对企业进行安全监管,是把企业置于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其实,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企业也负有主体责任。当然,企业也应该把事故的情况及时告知政府,这样才能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统一指挥,才能动员全社会的资源来战胜危机。对于企业造成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还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加强企业安全监管

1.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政府对企业进行安全监管,是把企业置于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其实,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企业也负有主体责任。企业在从事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生产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企业必须制订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做好技术和物资方面的充分准备,严格执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企业有责任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地防止危机扩大和升级,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当然,企业也应该把事故的情况及时告知政府,这样才能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统一指挥,才能动员全社会的资源来战胜危机。对于企业造成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还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探索促使企业承担安全管理责任的途径。

2.企业安全监管责任

对于遏制公共安全分类中的各种重大事故,笔者觉得政府直接要承担的责任就是完善安全监管。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企业片面地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生产,形成了不少安全隐患。政府承担监管责任,不仅仅是组织人员对企业的安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还要对企业的生产条件、职工的安全保障进行全面了解,切实做到查漏补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针对食品药品行业的企业,监管的内容主要是行业标准的执行情况,产品的质量等;针对有危险性的生产型企业,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设施的齐备情况,生产环境和条件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等。以采矿为例,矿难虽然有一些人力无法抗拒因素,但对于严守作业安全生产规程、维持安全生产秩序的矿山企业来说,矿难损失的周期性特点是可以被监管者把握的,矿难的损失是可控而且可以被最小化的。对于矿难的惩罚,政府一般采取罚款加整改的方法,一些企业往往可以在“憋屈”一段时间后,又可以轻松上马并迅速让利润链滚动起来,矿难的成本和代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填平。

因此,在强制性要求改进安全生产条件和措施的前提下,采取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提高矿难的成本来降低事故发生率应该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矿难多发地的山西,为遏制矿难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强令:因煤矿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赔偿金不得低于每人20万元;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的乡镇煤矿,将被吊销其有关证照,由政府收回采矿权重新公开拍卖。这个重大制度改进,大大增强了煤炭企业生产的风险意识,增加了企业主的成本,高扬了人的价值。

美国煤矿,一年死亡大约4530人,澳大利亚甚至做到了2003年煤矿开采零死亡。因此,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采矿业已成为最安全的行业之一。美国国会1977年通过新的“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要求加强安全技术研究和矿工安全培训,对违章行为的处罚也更为严厉。此外,美国强调煤矿安全监察管理机构的独立性。美国法律规定,煤矿安全监察员与煤矿无任何隶属关系,必须具备煤矿和现场工程师的资格,每年到安全培训学院轮训一周。各地的联邦安全监察员,每两年必须轮换对调。且任何煤矿发生3人以上的死亡事故,当地的联邦及州政府安全监察员不得参与该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由联邦立即从外地调派安全监察员到出事矿井进行调查。完善立法,保证安全监察机构以及执法人员的独立性和加大安全投入是国外政府普遍采用的方法。通过政府监管方式的变革,逐渐把政府从直接救助者、无限责任的承担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规则的制订者、重大事故的独立调查者、安全监管信息举报的接受者,必将有力地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大减轻事故的善后处理难度。

二、加强平安社区建设

从结构层面上讲,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只有加强平安社区建设,才能为城市公共安全打牢基础。抓住了平安社区建设,才能抓住社会公共安全建设的根本。

1.强化社区自治功能

培育壮大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社会工作者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从而为基层社会管理建设完善的组织网络,为社区自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加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民主是社区建设的灵魂,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方向。加强社区自治建设就是要充分保障居民对社区建设行使的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使居民真正成为社区自治的主体,成为社区的主人。一是要完善社区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和民主程序;二是要完善多元化的社会决策机制,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解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使广大居民真正在社区中有主人翁感,增强其自觉维护社区安全、城市安全的责任感。

2.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构筑居民服务平台

发展社区服务,丰富居民生活,满足居民需要,是凝聚人心、增强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关键。同时也是缓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保障公共安全的有效方式。因此,要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建立社区居委会困难受理中心和服务中心,鼓励社区居民发展自我服务组织,着力解决“民安、民居、民生、民需”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开展面向居民的代理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形成服务特色,培育服务品牌。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导、协调、鼓励各类企业进入社区,承担、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采取政府购买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发展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组织,充实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服务居民生活,凝聚人心。通过各种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卫生、救助、优抚、居家养老、再就业、社会保障、法律咨询家庭矛盾调解等服务需求,使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各种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增进社区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3.加强社区安全保障建设

社区安全保障基本内涵包括社区生活安全、休闲娱乐安全、医疗安全、用水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教育安全等诸多方面,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收集社区民意,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消防队员为主体,专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等社区常见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并进一步加强居民安全防范。要以居委会为主体,各有关部门配合,搞好安全文明小区建设,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大力开展社区公共活动,建立有利于社区成员自发为主的人际沟通空间,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