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轴线、圈层和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化的联系

轴线、圈层和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化的联系

时间:2022-09-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框架。

三、轴线、圈层和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密度最高的城市群,在其逐渐形成为一个特定地区范围内的城市空间统一集合体的过程中,在空间结构上明显表现出轴线、圈层和网络三大特征,充分反映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整体结构,是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系统。产业发展、交融和变迁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原动力,正是由于产业关联效应、产业转移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才催生了长三角现代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格局。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轴线特征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显表现出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联系,这种轴线的方向和路径具有一定规律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分布在沪宁、沪杭、杭甬3条交通轴线上,形成“之”字形空间格局。沪、宁、杭是三大节点城市,联结这三大节点城市的沪宁、沪杭、杭甬铁路、高速公路、江河沿线和沿海地带是产业集中和城市分布的主要轴线。沿线城镇稠密且分布均匀,平均每30公里一个城市,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城市梯度发展的城市连绵区。尤其在苏锡常地区,许多城市工业区与小城镇几乎沿着铁路、大运河和高速公路发展,形成“交通走廊式”的城市分布格局。这些城市自然条件相近,产业关系紧密,又具有地方文化的内在亲和力,相互之间有充分而且必要的合作基础。

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扩散效应来看,以上海为增长极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3条基本传导方向和运动路径,即:1.北线,大致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2.南线,包括上海→嘉兴→湖州→杭州→宁波;3.东线,即上海→绍兴→宁波→舟山。上述3条基本运动路径所依赖的交通框架分别是:长江沿岸河港航运、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沪杭、杭甬铁路和沪杭、杭甬高速公路;东部沿海城市的远洋港口运输。总体上来看,上海这个增长极主要是沿着铁路扩散的,沿江扩散轴和沿海扩散轴属于次一级扩散轴。从城市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沪、宁、杭为三大结点城市,联结这三大结点城市的沪宁、沪杭铁路和沿海地带是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轴线,人口、城市、产业沿轴线集聚。沪宁铁路沿线除东西两端的上海和南京外,中间集中分布了镇江、常州、无锡、苏州4个大中城市,形成中国城市密度最大的大都市密集区。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圈层特征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实质,是上海依靠其通达的城市外部交通框架来实现其经济关联城市的空间联结,根据经济的内部关系和空间距离的远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表现出一定的圈层特征。

按照经济关联度的大小,围绕着上海经济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可分为3个圈层,联系紧密度从里向外逐渐减弱。第一圈层包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这一圈层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40%左右,第一产业的比重在10%以下,民营企业发达且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和财税来源,人均GDP在1 200到2 400美元之间,开始向发达阶段迈进。第二圈层是南京、嘉兴、绍兴、常州和镇江。这一圈层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人均GDP在1 800美元左右,工业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机械、汽车、电子等行业。第三圈层包括扬州、南通、湖州和舟山。该圈层的民营企业发展较晚,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城市规模较小。

依据空间距离的远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可分为4个基本圈层,参见表1-8。按照交通经济的一般规律,边际流量成本是运输空间距离的增函数,距离中心城市越远的地区边际流量成本就越高,而距离中心城市越近的地区边际流量成本则越低。因此,随着与上海的空间距离拉大,接受上海辐射的程度就越低,并呈现出梯度递减的趋势。

表1-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层次结构

img18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网络特征

随着基础建设的加强和经济交往程度的加深,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网络特征已经初见雏形,这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以满足获取资源和要素、开拓市场的需要。相应地,在点与点之间就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网络上的各个点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并通过网络而构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同时,网络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于是就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

以沪、宁、杭、甬等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围散布着11个地级中心城市和众多的小城镇,形成相互交错、联系紧密的网络复合型空间结构,往往一个城市的延伸部分又是另一个城市的发展部分。以高速公路、铁路、航运、远洋运输和航空共同构建的现代化交通系统,以及以沪、宁、杭为主要节点的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成为城市之间联系的动脉。随着洋山深水港一期、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市域铁路网(如,沪杭磁悬浮列车项目等)、崇明岛跨江通道、杭州湾大桥等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使未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将更加明显,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密切。特别是随着高速公路网的相继建成,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距离将进一步拉近,上海到宁波、杭州、南京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的陆上行程将控制在3小时内。2003年上海投入施工的高速公路里程数为300公里,建成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580公里,上海到苏浙的高速通道将增至6条,基本情况参见表1-9所示。

网络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框架。依托网络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联系就能够把区域内分散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及地区组织成为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系统。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中心明确、层级有序,沟通无碍的网络式区域体系。

表1-9 上海与苏浙两省相连的高速公路

img19

(资料来源:张奕,“构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三小时交通圈”,《解放日报》2003/3/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