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六代在未来呈现的新特质

第六代在未来呈现的新特质

时间:2022-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两大潮流,其一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其二是电影意识的觉醒,那么这个评价也完全适用于第六代这个1990年代出现的电影现象,他们在“人”的自觉,电影作为一种个体生存方式、艺术创作方式的自觉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质。

归去来兮

第六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在“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电影格局中,在主管机构、电影投资方、电影理论界、媒体以及第六代自身的多方合谋下,形成的一次青年电影趋势或浪潮。这批通常被称为“第六代”的电影人,断断续续地坚持了十多年,在第五代的遮蔽之中,并在继他们之后的新的一批电影人的超越之险中,努力地追求着。这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群体:他们的作品以真实、真诚的态度对都市(社会)边缘群体(尤其是青年)进行纪实化的描述,在主题、题材、电影语言运用上呈现出比较相似的旨趣(或类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书写青春焦虑、困惑、成长记忆,充满对感情和生活的宽容;他们以都市边缘人为主要题材;他们采用现代性的非戏剧化、非线性结构以及风格化的电影语言……总之,“电影的生存和生存的电影”是他们自身状态的一个形象化说法,无论是电影制作方式还是电影所呈现的内容以及电影对于他们的意义,都有别于先前的电影人。如果说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两大潮流,其一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其二是电影意识的觉醒,那么这个评价也完全适用于第六代这个1990年代出现的电影现象,他们在“人”的自觉,电影作为一种个体生存方式、艺术创作方式的自觉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质。他们在未来的走向具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心态以及他们自身对电影的理解方式和态度的转变等等,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

的确,与前些年不同,在世纪末的最后一年,第六代的影片似乎更加少年老成,更加随机应变,许多作品都相当体制化和工业化,相对单一的社会和历史经历,相对单调的人生和生命体验,作为一种局限,不可避免地体现在他们的电影中。他们影片的视野都比较狭窄,人物比较平面,所表达的情感也时常有一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造作,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深度和艺术的深度都明显缺乏。应该说,这批青年导演的电影素质强于他们的人文素质,艺术感觉强于他们的生活感觉,形式力度强于他们的精神力度,但毕竟他们是在20世纪末这一特殊的年代、这一“给定”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制作电影的,这些影片有许多并不都是青年导演们的原创,正如他们自己所言,许多都是“命题作文”,因而,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优势和弱势在这些影片中也许都还不能充分反映出来。但是,应该说,他们的多数影片都显示了相当的艺术潜力。李虹导演的《伴你高飞》获得了“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提名;金琛导演的《网络时代的爱情》获得了“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王瑞导演的《冲天飞豹》被列入十大献礼片;《洗澡》获得了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和西班牙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最为激动人心的是张元导演的影片《过年回家》,获得了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第六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曾经的新生代,终于和第五代的前辈们一样通过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的颁奖仪式获得了认可,并初步显示出全面接班第五代导演的态势。“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

尽管在电影牵涉到的各种权力网络的制约中,获奖并不是衡量一部影片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唯一尺度,但是,从纵向的发展来说,21世纪的中国电影如果想在世界影坛中继续作为重要的一极,传达来自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现实生存状态和人们的精神状况的话,第六代导演理应成为真正的主角。他们的全面出场,将或早或迟地更新中国电影的创作观念。应该说,只要他们能够在各种急功近利的诱惑下保持对电影的一份虔诚和对生活的一种热爱,那么,他们在自身创作过程中的转型、发展、调整,无疑将预示着中国电影新的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