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心理分析责任立足于群众的理解与关注

社会心理分析责任立足于群众的理解与关注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社会人格背后是对社会的反抗,这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但在中国却是需要更加重视的群体现象。“六群体”的社会心理分析是本书的重点,但是社会心理分析的责任却不止于“六群体”,而是通过重点分析,揭示我们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心理分析责任立足于群众的理解与关注_中国社会心理分析:献给创造“25 年中国” 的人们

1-2.社会心理分析责任/立足于群众的理解与关注

前面在谈社会心理分析的指义时,曾说它是采用社会心理学手法去分析与诱导社会生活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行为质量,试图把诱导心理、行为质量这种学术立场纳入研究范畴,以突现“分析”的实质及意义;本书“社会心理分析”应该遵循的学科视野是群体心理分析,但是又不同于社会心理学早期的群众观,以往群众观对群众现象的定论有失误,而且,没有“站在群众”看群众、理解群众,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支点、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根本点,恰恰在于对研究对象给予人文上的这种“站在其中”的理解与关注。

将“站在其中”作为研究方法论的根本点,所有的具体研究都“站在其中”而不脱离群体,可见,方法论的这个根本点意味着作者应当从“站在其中”出发,迈上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应有的责任平台。因为,在写作的情景下,作者既是常人,又是职业角色,负有责任。角色与责任是天然的联系着的,然而,对于不同的写作却不一定是必然履行的。笔者将“分析”的“责任”突现出来,是对这本书也是对作者自己的提醒和要求,是对个人范围的一种突破。只有负责任的“分析”,才有可能是站在25年改革与发展之中看改革与发展、又从这里跳出而承担一种责任,只有负责任的“分析”,这本书才有可能是真切而又有意义的、“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心理学(卡尔·马克思)。(7)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对国际事务的参与,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逼近,人们会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自觉唤起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并将其宝贵价值落实在人们的行动实践,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必须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反省并认同21世纪中国人应有的社会责任、道德观念与社会风气,应有的大国之魂。

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早熟的民族,曾几何时,辉煌过,自尊过,也落后挨打过,忍辱自愧过,今天,相当成功的改革与开放新局势,使我国迅速地登上世界舞台,起大国的作用,然而,这是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反省与认知自己的时间里,扮演国际角色,开展世界对话,在全球化走势下拓出中国发展之路。这种形势,一方面造出了辛苦创业的一大批有能力有贡献的人们,一种创世英雄;另一方面,同时又产生了落伍于时代的不文明与丑陋。

这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善良与恶劣、诚实与虚假、文明与丑陋,相随不去的共生现象。

本书以下几章将要分析的知识精英、企业家、下岗-就业工人、农民工、网民、休闲六类角色,属于25年形成的新兴群体,而作为他们前身的通常意义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商人、学生、职员,在书中是作为新兴群体的背景力量、逐渐准备了新时期、新角色的出现。新兴群体中的人们,他们顺应改革、开放与发展之势,逐渐定位于某种经济、社会的结构位置,扮演角色,形成推动“25年中国”的群体力量;我们将会看到,在这些新兴群体那里,同样存在着上面提到的美与丑共生的主体现象。

在这六个群体之外,以公务员角色登场的政府干部群体,不论角色规范,还是社会结构位置,都是与书中六个群体很不同的角色;本书从人们在“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参与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这个侧面来考虑群体类型,将政府决策部门的干部群体作为政策指导与政策管理的上层力量予以安置。书中的这种定位,在于突现干部群体是中国继续向前深入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在干部群体中存在的上述看似相悖却共生的美与丑主体现象更值得重视、更应受到制度性治理。

与上层干部群体相对应的,还有一个社会底层的不良者群体,这就是偷盗、吸毒、卖淫、乞丐、流浪等各种人群,他们是立于社会负面的生存者,他们的意识、心灵与态度,是在蒙着负面阴影的扭曲状态下来对待自己的困惑、不幸与抗拒。他们往往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欺为真、以盗为乐,用丑、恶、欺、盗反抗丑、恶、欺、盗。反社会人格背后是对社会的反抗,这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但在中国却是需要更加重视的群体现象。(8)这种群体现象的传染与蔓延,有可能让一代人或者二三代人或者一家人、一族人、一村人,在失去尊重、失去廉耻、失去脸面之中走向一种堕落与毁坏的悲痛境地。从全局和长远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鲜为人知的现象会在我们大多数人富有了的时候,得到纠正,逐步消逝,(9)但眼前的这种代价是刺骨寒心的代价,这种代价在呼唤民族素质提高。

与农民工有所区别的另一种城市“务工”群体,是以下岗工人和他们的子女为主。这样的下岗者和下岗子女“务工”群体是以离开本地城市到另外城市的身强力壮、有中等文化教育水平为基本特征。这种“务工”群体是在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城市以商业零售为主、体脑并举的从业者,他们与留在本地而又待业的下岗者相比较,具有较多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和社会交际能力,他们在外城市的生活境况和生活安定程度与“在家”相比较,不见得好到哪里,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另外一个城市是可“期望”的地方,会带给他们“机遇”,他们愿意在天涯浪际之中得到生财之路。他们遇到过艰难挫折,他们需要重新学习,学会融入“异地他乡”,学会“生财之道”,学会重塑角色资格;他们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付出着,又获得着,他们艰辛着,又欣慰着,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的另一种“边际人”群体、一种庞大的、目前尚未显露头角的社会人格力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有知识、有抱负、有能力、愿意付出艰辛的一代青壮年,流动在世界各地,形成了打工、经商、就业“唐人街”景象,在流连长丽之中又泥沙俱下,在勤劳累赘之中又旧复陈露,同样有着善良与恶劣、诚实与虚假、文明与丑陋的相伴共生。这不是说,唯华人如此,但在我们自己这里,对于已经登上国际舞台的国人而言,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的中国,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出出进进,走向世界,相遇各种文化性格的人们,因此,需要重新学习,尤其在富贱荣辱面前,需要信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祖训,信守“诚信”的人文使命。

这样地点将群体,其意在于给我们提出问题,突出社会心理分析的责任。“六群体”的社会心理分析是本书的重点,但是社会心理分析的责任却不止于“六群体”,而是通过重点分析,揭示我们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像在下面各章将要做的“六群体”分析的那样,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如同国民的心理与行为,是整体概念,各种心理、行为特质相互关联、相互配合,构筑成特定的群体性格。在社会生活条件和生活境况发生明显变化之时,某种或某些心理、行为特质会突破“整体”而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特质因素;对于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特质变化和新质因素出现;但是,群体“整体”的变化,是个不断调适的协变过程;国民性格的变化较之群体性格要缓慢得多,有些是带有劣根性的特点,根深蒂固,是地理的种族的文化的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秉性难改”,民族素质提升是艰难和长期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