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新闻与新闻解说词

说新闻与新闻解说词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新闻与新闻解说词“说新闻”这个话题已经历了很多年,纵观大多数此类节目,实质上没多大改观,很多只是形式上变变而已,诸如将主持人的坐播改为站播,主持人脸上挤出点笑容,努力做出“说”的姿态等等,让人觉得主持人还没有完全进入“说”的状态。笔者认为,“说新闻”“播新闻”是两种不同的播音方式、播音风格,谈不上孰优孰劣。同样,今天经常谈到的“说新闻”必须有可以“说”的新闻解说词为前提。
说新闻与新闻解说词_云影萍迹

◎说新闻与新闻解说词

“说新闻”这个话题已经历了很多年,纵观大多数此类节目,实质上没多大改观,很多只是形式上变变而已,诸如将主持人的坐播改为站播,主持人脸上挤出点笑容,努力做出“说”的姿态等等,让人觉得主持人还没有完全进入“说”的状态。究其原因,除了主持人自身素质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说”的前提——新闻解说词(注:本文主要探讨以文字稿为依托的新闻消息类栏目),过于模式化或空洞乏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持人“说新闻”的二度创作。

有不少文章论述“说新闻”比“播新闻”进步,或者论述它们可以共存,不要把“播新闻”一棍子打死等等。笔者认为,“说新闻”“播新闻”是两种不同的播音方式、播音风格,谈不上孰优孰劣。有的新闻适合“播”,比如重大政治事件等硬新闻,体现其庄重、可信;有的新闻适合“说”,比如文化、生活类等软新闻,体现其轻松、亲切。不管是“播”也好,“说”也罢,都由稿件内容所决定。现在的新闻不像过去大多偏重时政内容(“播”为主),而是把视觉转向更为广阔的天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生活等方方面面,很多内容适合“说”,只是多年来“播”的腔调习惯了,当面对“软新闻”的稿件,“说”得不那么到位,但是这不能全怪播音员主持人,有些新闻稿件不论写什么,都是模式化、枯燥、干巴的语言,不容易“说”,不好“说”,同样影响“说”新闻。

“说新闻”“播新闻”都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语言本身,即记者写好的新闻解说词;第二个层次是表达语言,即播音员在理解、感受解说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处理、加工,将文字语言变成自己的有声语言,这个过程播音员不是被动的,所以又称之为“二度创作”,第二个层次(表达语言)建立在第一个层次(语言本身)的基础上。每一篇稿件的目的、内容、基调、语言、写作方式都有不同于另一篇的东西。因此,播音员必须根据具体内容运用不同的播音技巧方式来进行传播。也就是有什么样的新闻解说词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播音主持方式。过去一段时间,千篇一律的、八股式的新闻稿件曾经“熏陶”出了“千人一腔”的播音腔词。同样,今天经常谈到的“说新闻”必须有可以“说”的新闻解说词为前提。要有可以“说”的、适合“说”的新闻稿件,才能把新闻“说”得像回事。假如新闻内容没有新鲜感,新闻写作还是老套路,偏偏要求主持人这样“说”得生动,那样“说”得精彩,岂非缘木求鱼,只能使主持人心猿意马,无所适从。

如果一个有着良好外在气质、有着熟练扎实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播音员,成天面对是这样一些稿件;一写会议肯定会写菖菖时间、菖菖地点、菖菖领导到会,按职位等级一、二、三排列,这位领导指出,那位领导强凋……下次其他会议报道,照此模式,再套一遍,无非换换时间、地点、领导人姓名;对一些经验总结、典型介绍,常常会写“什么工作全面展开”,“什么工作取得成效”,这样的新闻解说词从语句、语法上都没什么毛病,有毛病的是语言空洞、抽象、大话、套话连篇。试想,播音员主持人成天要念的就是这样一大摞稿件,会有什么激情去进行“二度创作”,有什么感觉去“说”新闻,连自己都不感兴趣的新闻,又怎么会“说”得让观众也有兴趣?常听播音员们谈到:“那些稿子大同小异,语言枯燥,我们只知道照稿宣读,念完之后念的什么都忘了”,这种机械、被动地念稿子,消极地处理每档新闻的固定模式,毫无疑问严重限制了播音员主持人的二度创作,限制了他们很好的“说”出新闻。

不管是什么稿件,都要求主体(播音员)对客体(稿件)的介入才能产生效果。播音员对自己的节目只有先感兴趣,才能调动起情绪,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进行“二度创作”。可以说,情感素质的释放与投入是播音员与观众达到深层次的、真诚的交流的主渠道,当播音员被解说词内容感染,产生心理效果上的一致,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投入到节目中去,真正进入新闻、领会新闻,“再创作”新闻,做到“情”从语生,“形”从意出,自然而然地“说”新闻。

观众之所以喜欢“说新闻”,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平等、自然、随和、亲切,像朋友一样,而不是训导者、指导者。从传播学上看,在人际传播中除了传播内容外,也能播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信息,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亲疏度的关系,这种亲疏度对传播内容起一定的作用,如果形成“自己人”效应,就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那种“大而空”的新闻稿件满是说教似的、灌输似的口吻,一幅居高临下态势,把观众放在“受教育”的地位,造成传者、受者“你说我听”的对立关系,无法形成“自己人”的效应。播音员再怎么对此类稿件进行“二度创作”,也不会“说”得出亲切感、平等的交流感来。

从新闻解说词的语言表达上看,那种千篇一律的稿件,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写不同的先进人物,无非是换换人名,句法结构、表达意思大同小异,至于先进人物甲和先进人物乙各有什么特点搞不清楚,都是“高大全”的人物模式;写每年的农业生产,只是换换年份、换换地点,都是用“一派丰收、喜人景象”之类的概括性语言,至于怎样的喜人、丰收的程度不得而知(画面也是模式化的画面,千篇一律的麦浪滚滚)。既然稿件如此类同,播音处理的方式,听起来也都是“千人一腔”。而真正的“说新闻”所要求的稿件,其特色性,生动性就大得多。如前文所举湖南卫视《晚间新闻》那条兴建“国际会展中心”的信息,一开始就抓住该建筑“钢架结构”的特点,和其他建筑区别开来。说它兴建速度快,不是用“工人们大干苦干抓紧时间”之类抽象、空洞、毫无新意的表述,而是采用拟人手法,说它正在“茁壮成长”。如此具体、生动、形象的新闻解说词,播音员易把握新闻的特点,捕捉到事物可感知的状貌和变化。

在播音员对新闻稿件传播出来之前,播音员是稿件的第一接受者、阅读者,可以说,播音员身兼双重角色,先是稿件的接受者,才是传播者。那些观众听而生厌的新闻语言,播音员们同样看而生厌、播而生厌,只是由于所担当的媒介角色,不得不加以忍耐。新闻事实是存在于一定时空范围中的某种客体,具有确定的形式和内容,既有确定的形式,就可以被感知;既有确定的内容,就可以被理解,新闻写作的目的是要诉诸人们的感知和理解,把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传递给人们。为此,新闻尽可能采取感情的、具体的表达形式,如果通篇都是空洞的词语和概念化的陈述,传播对象很难领会传播者对事物的具体认识,“以空对空”,给观众传递的是空的东西,观众看完之后,脑筋里也是空的,不知所云。对于播音员来说,只是硬着头皮去感受空洞的稿件,最后传播出来必定是空洞的。

新闻信息可分为事态性信息、情感性信息和认识性信息。事态性信息有具体的存在形态,情感性信息也可以有外化的形式,都是诉诸人们的感知,以感性表现作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应该不成问题,认识性信息抽象内容较多,比如观念、概念、数字,更要注意用形象化的表达,才不至于显得枯燥。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怎样报道?采用表现或再现的方法,即感性关照的形式,直接展示事物的形象和状态。每个事物的形象和状态都不一样,每条新闻的不同也就显示出来,如果是这样,播音员就易于进入不同新闻所营造的不同情景中,调动自己的阅历、经验、播音技巧,投入地进行“二度创作”,进而情绪饱满地“说新闻”。

我们的目光通常自觉不自觉地落在播音员主持人“说”得好与不好上,播音员主持人们也去尽力做得更趋完美,说明不管是专家、观众,还是播音员自己都意识到播音主持方式要随着时代、随着新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新闻解说词却比较迟钝,似乎没有意识到其写作方式、语言表达也应随着时代、随着丰富的大千世界、随着不同的新闻内容有所改变。“说新闻”要想真正进入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必须先从新闻解说词的改革做起。

本文刊载于中央电视台学术刊物《电视研究》2001年4期(业务专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