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水北调,必须考虑综合的经济效果

南水北调,必须考虑综合的经济效果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水北调,必须考虑综合的经济效果张保民水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南水北调,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的一项重大工程。但是,在南水北调目前的规划中,许多重大问题尚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科学依据,在经济上还缺乏论证,远没有做到稳妥可靠。为此,南水北调一定要立足于综合经济效果,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
南水北调,必须考虑综合的经济效果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南水北调,必须考虑综合的经济效果

张保民

水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南水北调,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的一项重大工程。

我国地面水资源就其总量来说,居世界第三位,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年降雨量,南方达1000~2000毫米,而华北平原只有500~600毫米,西北地区则更少;地面径流,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占全国总径流量的75%,而黄、淮、海流域只占3.8%。千百年来,干旱一直是北方农业生产发展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华北、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需水和缺水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如何通过人工的办法,使水量在地区分布上进行再分配,是解决北方缺水的重要途径。

从长江往黄河以北调水,是跨流域引水。跨流域引水,在我国古代和近代很多国家都有不少先例。但在世界上已建成的调水工程中,就引水量之大和引水线路之长而论,还没有比我国目前设想的南水北调规模更大的工程。以东线和中线初步设想方案来说,全长1000多公里,年调水量约300亿立方米,超过半条黄河的年水量,需动土石方5亿到十几亿立方米,若把这些土石方堆成宽高一米的土墙,可绕地球赤道12~25圈。规模宏伟巨大,确实是改造自然的空前壮举。这样大的工程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利益,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祸福,因此理所当然地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人们要求对工程规划进行广泛的科学试验,反复比较,把方案建立在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合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这是完全有道理的。

但是,在南水北调目前的规划中,许多重大问题尚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科学依据,在经济上还缺乏论证,远没有做到稳妥可靠。继续开展讨论,使经济界以及有关部门引起足够注意很有必要。

对于南水北调,学术界目前认识很不一致,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重大问题上:

1.水资源和调水量的问题。北方由于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往往水旱交替为害,雨季暴雨成灾,酿成洪涝,大部分时间又干旱缺水,不能满足工农业用水需要,这是客观实际。但是靠挖掘自身潜力予以解决,还是需要调长江水以补不足,在认识上不尽相同。一种意见认为,北方就水的总量看也是不够,引江水北调,是解决北方缺水的唯一途径,南水北调势在必行。也有一种意见则认为华北地区并不需要调长江水,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还有潜力可挖,目前北方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太低,只有0.3~0.4(即只有30%~40%的水被利用,60%~70%的水未能有效利用),如果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如喷、滴灌和工业水重复使用等),充分而合理地利用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满足华北用水要求,不必外借客水,起码20~30年内不必南水北调。由于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计算的基础工作做得很不够,特别是对地下水的储量和可开采量的底数不清,估算结果,大小相差几倍;同时对未来农业、工业、城市和人民生活用水量的计算不一致,因而结论很不相同。例如东线方案,引水1000个流量合适,还是1300个流量合适?江水北调能否保证有150亿立方米的水通过黄河?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有多少潜力可挖?考虑到近期和远期还缺多少水?如果需要调水,调入多少最为经济合理?这些问题远没有得到切合实际的论证。水账不清,规划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依据,更难说经济合理,稳妥可靠了。因此,摸清江、河、淮、海四大流域的水资源是搞好南水北调的基础工作。

2.南水北调走哪条线路的问题。调水线路目前主要有三个方案,即东线、中线和西线。这三条线路都做过一些工作,以东线做得最多,已进行过踏勘。西线是调长江上游的水入黄河上游,以补最缺水的西北地区,这是开发和建设西北的战略措施。这条线路较短,但地处深山峻岭之间,交通困难,工程艰巨,实行起来问题较多,目前尚无力进行。争论集中在东、中两线。多数意见认为,东、中两线各有自己的供水范围,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利弊。例如,东线南起扬州,北抵天津,有原运河故道可资借用,工程易行,但每年要消耗数以亿计的电费梯级提水,水费昂贵;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穿河南、经太行山东麓到北京,或经北京到秦皇岛,可自流灌溉,但这有待丹江口水库加高和三峡工程完成。事实上三条线路只能统一规划,不能互相代替。线路的选择应持慎重态度,认真做过细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摸清水资源的基础上,各自提出经济效益的论证。只有通过对自然资源和经济效果两方面的反复研究,才能产生出一个最优的调水方案。

3.调水后的效果和影响问题。南水北调涉及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海(海河)四大流域约10亿亩耕地、6亿人口的广大地区,牵动大半个中国,调水后的效果和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300亿立方米,黄、淮、海合起来才1100亿立方米,为9∶1。长江流域的耕地占四个流域耕地总数的40%,水量却占90%,毋庸置疑,长江水量要丰富得多。但长江流域也是我国工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人口密集,物产丰富。随着工农业生产以及航运的不断发展,需水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且一个事实不能不引起重视,这就是近20年来,长江年水量下降了1000多亿立方米。在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对长江水源的保护,节约用水和水源潜力的挖掘等)后,长江究竟能有多少水量可供调出?调水后对长江会有什么影响?江水北调华北后又会出现哪些问题,比如会不会使华北几千万亩耕地大面积盐碱化,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北方冬季和汛期并不要水,而且往往洪水季节排水尚且不及,常年调来的江水蓄存在哪里?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没有稳妥可靠的科学回答,绝不能草率上马。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调水后南北生态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几百亿立方米的水涌进华北平原,肯定会引起土壤、河流、湖泊、洼淀生态系统的变化。如何预测这些变化,使这种变化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现在还没有做出相应的工作。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保护十分重视,这是他们在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后得到的知识,我们应当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一些弯路。为此,南水北调一定要立足于综合经济效果,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否则难免重蹈引黄灌溉和三门峡工程的覆辙,劳民伤财,事倍功半,甚至变水利为水害,给人民带来灾难。

南水北调主要任务是解决北方干旱缺水问题,因此规划就应充分体现以灌溉为主,以农业的增产、增收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规划中不仅对主体工程应做出详尽的方案,引水灌溉的配套工程,工程量也是巨大的,也应做出具体规划。但在目前的东线方案的规划中只列出引水骨干工程的投资40亿元,而对配套工程尚未涉及。这种“重骨干,轻配套”的做法也是应该纠正的,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几十年来,水利工作上“重骨干,轻配套”的教训已经很多应当吸取,绝不能在南水北调上重走老路。如果中央按照东线方案的40个亿批准南水北调,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为使工程发挥效益不断追加投资,据水利工作者估算,可能再增加1~2倍的投资;二是水到而渠不成,造成极大浪费,甚至变水利为水害。总之,在规划中必须把配套工程列入计划,把配套(灌溉与排水)的灌区规划作为调水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改造和防止次生盐碱化列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把农业增产增收作为主要目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否防止次生盐碱化的发生,是南水北调成败的关键。改造和防止盐碱化,在理论上已基本解决,在实践中也有了成功的经验。但小面积上的成功经验,不能说明大面积上一定适用。治水改土是同大自然打交道,是在条件各不相同的数千万亩土地上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活动,切不可掉以轻心。在行动之前应进行尽可能大面积的模拟实验,以便取得尽可能接近实际的经验,“急功近利”的思想,“重骨干,轻配套”,只讲形式、不讲实效的思想是违反经济规律的。50年代末期引黄灌溉造成盐渍化的惨痛教训应当汲取,没有把握,就不要调水。

南水北调是一个综合性事业。必须注意水的综合利用,才能使这一伟大工程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江水调来,除供给农业灌溉外,还要兼顾航运、工业、水产养殖和城市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尤其要充分看到航运的巨大效益,即使多花一点钱,也应把水综合利用起来。养鱼之水可以灌田,载舟之水也可以灌田。把灌溉、航运、防洪发电、水产养殖等统筹安排,综合考虑,才能有效地降低运行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但是,对于这些问题都还没有进行过具体的规划和计算。

南水北调是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工程。为了使它长期地发挥效益,除在规划设计中注意综合利用外,还必须注意这个地区的流域的综合治理,特别是黄、淮、海流域三面环山,山多童秃,雨季洪水倾泻,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农田被淹没,工程被冲毁,造成巨大灾害的事件,史不绝书,1963年河北省的洪水,1975年河南省的垮库的惨痛的教训,对我们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我们在考虑兴建这项巨大工程的同时,必须注意对这几条流域的综合治理。如果只把工程的重点放在平原,不重视山区的治理,如果只考虑平原的修渠引水工作,而不注意植树种草绿化山区,使这几个流域上游的秃山,变成森林茂密,绿草丛生能涵养水源,保水保土的有植被的山,就不可能减免洪水和水土流失的危害,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使这一巨大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否则,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工程也还难免像1975年河南省洪水巨灾的威胁,使辛辛苦苦修建起来的巨大工程不能长期受益,而且可能加重洪水的灾害,在兴建南水北调的工程之前,必须对这个问题做缜密的考虑和规划。有人认为植树种草,绿化山区,工作是艰巨的,长期才能见效的。这有部分的理由。但是,修建像南水北调这样巨大的工程,也是长期的,不能一蹴而就,最少要10年以上的时间,特别是它的效益是长期的,就不能不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它的效益和安全。何况植树种草,并不像有人想象的那样困难,如果能同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再加上国家的扶持,就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取得显著的效果。这不仅使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确保农田和工程的安全,而且可以发展林、牧业生产,增加农民的集体和社员个人的收入,也为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笔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应该通盘计算的。总之,兴建南水北调工程,要持积极慎重的方针,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经济规律,以取得流域综合治理和经济上综合效益为目的。

(原载《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