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医院向社区“延伸”

大医院向社区“延伸”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三] 大医院向社区“延伸”上海市人民第六人民医院地处田林地区,在拥有450张骨科病床的基础上,又在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设了110张骨科“后疗病床”。从功能定位、资源整合和服务病人上来讲,大型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中心完全可以互为“后援”,譬如条件设施不错的社区卫生中心的病房就可成为医院病房的“延伸”。
大医院向社区“延伸”_新编公关案例教程

[案例三] 大医院向社区“延伸”

上海市人民第六人民医院地处田林地区,在拥有450张骨科病床的基础上,又在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设了110张骨科“后疗病床”。不仅如此,市六医院还将合作共建的牌子挂到了徐汇区全部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上。1 600张病床、2 800名医护员工、41个临床科室,这是市六医院以及所有特大型医疗中心共同面临的现状,永远有危重急诊病人在门外等待,也永远有生命体征已经平稳的康复期病人或需要间断性治疗的慢性期病人长久地“压”着床位。

从功能定位、资源整合和服务病人上来讲,大型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中心完全可以互为“后援”,譬如条件设施不错的社区卫生中心的病房就可成为医院病房的“延伸”。“当然,我们更着急,也就更主动。”何梦乔院长毫不隐讳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在他手头,有一份详尽的有关徐汇区11家社区卫生中心规模、覆盖人群、门诊量、年收入等等的调研报告。

三级甲等医院放下大架子,找上门来“谈业务”,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邵雨文副主任想起一年前第一次双向恳谈会的情形,还是非常感动。这家5年前政府投资新建的社区卫生中心,处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丁”字勾上,周围以农户为主。一方面是看大医生、住大医院贵的问题相对突出,另一方面是绿树环抱的病房多有闲置,年轻医生业务也难以长进。

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疑难病人提供专家、特需服务预约;开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进行的大型、特殊检查专门通道;提供会诊和急会诊“绿色通道”,提供继续教育课程;提供进修、学习、参观方便;提供科研指导;提供社区宣传教育支持——市六医院草拟的这份《合作共建协议书》令田林、华泾镇等社区卫生中心都欣喜不已。尽管从此以后他们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床位,负责收治由市六医院“转”出的病人,“可是,我们也同时有了技术后台,有了业务特色,也就有了生机。”

市六医院康复科主任白跃宏教授每周都会亲自去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门诊、查病房,因为他们科如今在这里的病床数,远比在自己医院里的要多。而且从两个月前起,他们又合作成立了一个“联合康复诊治科”,白教授的门诊挂号费从100元“降”到了社区卫生中心标准的6元钱标准,病人自然也多。

陈俊良是“跟着”白主任住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0岁才出头的他由于车祸造成颈椎损伤,下肢完全性截瘫,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感染等无时不威胁着他的生命。“其实像我这样需要长时间住院的病人,医院已无所谓大小远近了,有人‘肯管’就行。”陈先生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后疗病房”,付22元一天的“最低房价”住两人间病房,完全是市六医院的康复治疗方案,还有教授级的医生每周一次查房。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双脚竟神奇般地开始有了一些“感觉”。

市第六人民医院牵手徐汇区11家社区卫生中心,8个月的“合作共建”运转已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市六医院共计派出专家、主任70余人次下社区进行普通或急会诊,解决医疗之需;另有120余名疑难杂症患者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至市六医院专家处就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收住进市六医院近20名病人,转至市六医院进行大型检验,检验病人1 300余人次;市六医院转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后疗病人”2 000余人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市六医院安排各类医疗、护理继续教育授课,先后有3 000余人次参加听课和培训。

(资料来源:《新民晚报》2006年1月25日A1—5版,作者:施捷)

[思考题]

(1)这个案例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2)社会组织如何从社区得到更多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