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自从野蛮的日尔曼人征服了古代世界,而历史的车轮由奴隶制社会进到封建社会以后,古代世界所发展起来的哲学与科学就横被摧残了。哲学变成了神学的奴仆了。亚倍铿纳,是阿拉伯哲学家中的巨擘。唯名论基于这种见解,与中世纪的独断论相斗争,同时又代表着当时进步的现象,对于当时无视个体、限制个体活动的社会有机体,提出了个性的抗议。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_社会学大纲

四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

自从野蛮的日尔曼人征服了古代世界,而历史的车轮由奴隶制社会进到封建社会以后,古代世界所发展起来的哲学与科学就横被摧残了。所以封建的中世纪(纪元六世纪至十四世纪)被称为长期的黑暗时代。这个时代的欧洲诸国的支配的意识形态,是基督教的神学。在神学的支配之下,科学和哲学大受压迫,许多文化的价值都被破坏了。哲学变成了神学的奴仆了。可是在欧洲诸国受了压迫的古代世界的科学和哲学,却流传于回教徒的阿拉伯诸国而被保存着,这不能不说是黑暗的中世纪的一角的一点光芒。

到了八世纪之时,各种封建势力之野蛮的侵略、征服及移民等,已经告了一个段落,各地的商工业渐渐的有了起色,人们对于哲学与科学的研究的兴趣,渐渐的复活起来。这是在阿拉伯诸国开始的。阿拉伯诸国,在八世纪至十一世纪之间,是经济上文化上最进步的国家。阿拉伯的学者们,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科学的方面,都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至于阿拉伯人的哲学,首先是希腊哲学的注解,主要的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注解。阿拉伯人对于哲学的研究,到了十一、十二世纪,最为隆盛,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要推亚倍铿纳(Avicenna,九八○——一○三七)和亚勃洛斯(Averroes,一一二六——一一九八)。

亚倍铿纳,是阿拉伯哲学家中的巨擘。他特别注意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他主张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是治哲学的工具。他做了科学的分类。这个分类,在中世纪时代,是古典的东西。他把人类的一切知识,分为两大类:第一是理论哲学,属于这一类的东西,是物理学、数学、地质学;第二是实践哲学,属于这一类的东西,是论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他又注解了亚里士多德的因果性、实体及普遍性的学说。他的研究,在西欧的经院哲学家之间,是有权威的东西。

亚勃洛斯也是亚里士多德的注释者。在他的时代,封建的教会组织,受了生产力发达的影响,已经开始崩溃,教会国家也开始瓦解。所以他的哲学学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情形,表现了唯物论的倾向。依据他的主张,天国是由几个领域构成的,各领域中各具有其特殊的灵魂。当第一原因把最初的领域引入于运动时,就传达于其他一切的天体领域(至月球为止)。至于物质,在他说来,是把一切形式当作萌芽包含着的普遍的可能力。这物质的可能力的放射,就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物质世界。在这种见地上,他是主张物质的永久性的。此外,他又否定个人的灵魂的不灭,而采取人类种属不灭的见解。在宗教论方面,他反对可兰经的原则。他开始区别信仰的世界与知识的世界,可说是后来的二重真理论的先驱。

亚勃洛斯去世以后,不久回教诸国也没落下去,而宗教的反动派,妨碍了阿拉伯的科学与哲学的发达,可是阿拉伯人发展的科学与哲学却流入于西欧,而由西欧学者去研究了。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的意义

当阿拉伯人盛行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研究时,西欧方面的精神文化,还受着经院哲学的支配。经院哲学,对于上帝的信仰建立哲学的基础,证明上帝的存在并由此以解释天地创造的问题。经院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唯心论的要素出发,而与神学打成一片。经院哲学的方法是三段论法,这就是演绎的推论,即从普遍到个别,从概念到对象的推论。其研究的范围是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其研究的根据是书籍,此外对于任何自然现象的研究、对于经验与观察,都是深闭固拒的。所以经院哲学的工作,就只是编造三段论法的“牵强附会的秘术”,因而是烦琐的、无益的、荒唐无稽的东西。

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经院哲学也开始崩溃,而分化为唯名论与唯实论两个倾向了。唯实论主张一般的表象和概念,是实在的存在着,并不是现实性的模写。唯实论追随于柏拉图的见解,主张普遍的概念,是离开感性的事物而独立的维持其存在、并且在事实以前即已存在的东西。唯实论把概念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其次分析概念,依据主观的见解从一定的概念中抽出一切的规定和属性,再从外部给以物理的存在、实在性。

至于唯名论,却主张普遍不属于事物的本身,它离开意识就不能存在。在唯名论说来,普遍仅是意识的活动、抽象的产物,是个别的对象的总体的名称。换句话说,唯名论主张个别是客观的实在,而普遍却是主观的产物,是个别事物的总体在意识中的映像,因而是先有个别而后有普遍。唯名论基于这种见解,与中世纪的独断论相斗争,同时又代表着当时进步的现象,对于当时无视个体、限制个体活动的社会有机体,提出了个性的抗议。唯名论要求回顾具体的现实性,反对了以概念的游戏为能事的从来的经院哲学,反对了依据形式的三段论法所得的虚构的真理,这不能不说是进步的见解。

固然,在概念论的方面,唯名论与唯实论都犯了不同的错误。唯实论主张概念一般的是实在的。唯名论却主张对象的属性(及质)是单独的互相分离的,而概念是对象的属性的统一,它是主观的。实际上,(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个别的东西和一般的东西,都是客观的实在,离开个别的东西就没有一般的东西,离开一般的东西就没有个别的东西。至于概念,只是反映事物之客观的统一的东西,因而它是具体的普遍(关于这点,后章有详细的研究)。

唯名论与唯实论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总体与个体孰先孰后,孰客孰主的问题。唯实论主张总体先于个体,而总体是实在的;唯名论主张个体先于总体,个体是实在的。这种论争,在唯实论与唯名论的解释上,又变为概念与现实事物、即精神与物质孰先孰后的问题。唯实论主张概念先于现实事物而存在,即精神先于物质而存在,因而是唯心论的;反之,唯名论主张现实事物先于概念而存在,而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模写,因而是唯物论的。所以,在中世纪的哲学中,“唯名论是第一次的唯物论的表现”。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反映了封建制度崩溃期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即新兴的商业者阶级与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到了十三、十四世纪,这个矛盾更加扩大起来,就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科学与宗教的矛盾。为调和这种矛盾,就产出二重真理论的哲学倾向。二重真理论,主张划分知识与信仰的领域,建立了如下的命题:由神学(宗教)的见地看来是真理,由哲学的见地看来是虚伪;反之,由哲学的见地看来是真理,由神学的见地看来是虚伪。这种二重真理论,在当时是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关于二重真理论问题的斗争,对于哲学本身的发展,也大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以这个问题为中心而实行的论争,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促进了哲学的发展。所以二重真理论,虽然为宗教和科学谋妥协,但社会的发展,暴露了宗教的虚伪,证明了科学的真理,而真理就不是二重的了。随着社会的生产的实践的发达,经院哲学的命运告终,代之而起的是近代初期的唯物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