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题询问不“剧透”问出实效

专题询问不“剧透”问出实效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西人大 刘 宇6月26日,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城市管理开展专题询问,市政府所属十几个相关部门“一把手”到会应询。通过尝试,专题询问已经成为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有效手段。太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振中对今年的专题询问专门做了安排。记者发现,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太原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还是收到了较好的监督效果。
专题询问不“剧透”问出实效_从太原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专题询问看人大监督的点滴进步_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

山西人大 刘 宇

6月26日,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城市管理开展专题询问,市政府所属十几个相关部门“一把手”到会应询。这已是三年来太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第四次专题询问,梳理其脉络,记者发现,从最初的起步、到发展、再到不断完善,每一次专题询问监督力度都在加大。通过尝试,专题询问已经成为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有效手段。

多次调研视察有备而问,人大监督心里有底

为了做好今年的专题询问,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可谓做足了准备。仅城建环保委就组织常委会委员进行了三次视察,分别是关于门头牌匾和占道经营、食品街综合改造以及建筑工地扬尘、噪音治理方面。除此之外,市人大常委会还组织所有组成人员集中视察了城市管理工作,包括数字城管、太原南站、城市规划等。

在数次视察中,很多常委会委员发现太原市在城市管理中的不少问题:许多路段普遍存在占道经营现象,严重影响市容环境;有些工地的除尘设备成了摆设,建筑扬尘还较为突出;一些路段交通标识不明确,容易造成误读等等。

难道针对专题询问开展的调研视察是在今年才有的吗?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刚告诉记者,从第一次专题询问开始,市人大相关机构就组织组成人员开展调研视察,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但是,今年的调研视察次数是最多的,涵盖面也是最广的。特别是为了发现更多问题,以便在专题询问时更能一针见血,太原市人大常委会还组成专门调研组,在专题询问前夕赴长治市调研。“长治市在解决占道经营问题时,除了设置一批临时便民销售点、直销点和服务点外,还向市民发放便民服务指南,直观形象地把每个销售点绘制在地图上,这样的办法也很好,虽然没有达到数字化管理的层面,但是人性化管理还是体现出来了。”张刚表示,太原市是不是可以借鉴呢?

果然,在今年的专题询问中,不少常委会委员就把自己在调研视察中发现的问题问了出来,相较以往,问题提得更实在、更尖锐、更贴近市民生活。看来,深入调研让常委会委员们在监督时心里更有底了。

开卷考变闭卷考,不“剧透”政府部门没底

“不要把专题询问会变成政府部门的工作汇报会。”太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振中对今年的专题询问专门做了安排。在6月17日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上,大家达成这样的共识:询问人提出问题时要直奔主题,不要做铺垫,先表扬再提问的问法不能提倡;应询人在回答问题时不要“穿靴戴帽”,只有“挤干水分”的回答才能避免答非所问。

“一时回答不上来没有关系,谁家的问题,谁家的负责人给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鞠个躬。会后弄清楚了,再回答。”郭振中希望在专题询问的时候,听到最切中要害的问题和最真实的回答。这也是人大监督的应有之义。

纵观四次专题询问,第一次关于林业、园林工作方面的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多数问题很平淡,而且问前铺垫较多。诸如:“多年来,我市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特别是最近两年不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初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请简要介绍一下我市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2009年我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我市近几年园林建设仍然保持较快的速度,但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还有哪些差距?”等等,这样的问题提出来,政府相关部门的回答自然是汇报工作的内容。

怎样做到提问更真实?今年太原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做了一点改变——不再像往年一样,把询问提纲等信息提前透露给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不搞“剧透”。

面对这样的变化,太原市规划局局长姜波、交通局局长郭志明、环卫局局长朱茂生等应询人表示,确实有了不小的压力,心里有些没底。以往还可以根据提纲提前准备一些资料,实在回答不上来,看着材料念也行。今年就不行了,需要更深入的准备。

事实证明,从开卷考试变为闭卷考试,自然会更加真实,产生碰撞,擦出火花。

答复不满追着问,跟踪落实好交底

应询人回答得不满意怎么办?当然要继续追问,直到满意为止。

在今年的专题询问中,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对不满意的回答不停追问。王瑾委员提出,去年专题询问时,回答今年将有部分人行天桥投入建设使用,事过半年之久,不见任何动静。请问,建设人行天桥有没有计划和安排,特别是南内环桥东这个人行天桥,什么时候实施?

太原市住建委主任王忠解释说,今年主要是结合城市主干道的建设改造,根据规划同步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建设路同步有8个地下通道和4个人行天桥开工。

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让人满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建荣追问:去年就讲到的天桥问题,包括南内环桥东的天桥,今天在座的是各部门“一把手”和分管副市长,怎么就定不了一座天桥,能不能有一个态度?

听到此问,王忠立刻站起来表态:“会议结束后立刻给市政府提出建设计划。去年提问以后,今年没有提出建设计划,我在这里赔个不是,回去后马上提、马上落实。”

这么不客气的提问,会不会让人感觉下不了台?多数政府部门负责人认为,这很正常,是对政府工作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大家的出发点都一样,就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给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此外,专题询问,决不能仅止于“问”,问后的效果如何?政府部门解决问题了没有?“专题询问提出的问题,不亚于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认真办理,按照对标一流、一事一表的办法予以落实。”傅建荣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大监督的实效。

记者发现,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太原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还是收到了较好的监督效果。第一次专题询问后,公园周边高层住宅项目的审批被叫停;第二次专题询问中,有组成人员询问长风街可否建设高架路,当时答复是今年没有计划,但是我们看到,今年长风街高架路已经开工;第三次专题询问后,对小产权房管理始终保持了高压态势……

相信,越来越完善的专题询问,会给我们带来更令人期待的结果。

相关链接

·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是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工作报告或议案时,向相关国家机关询问、了解相关情况的一种方式,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专题询问是询问的衍生和拓展,区别于一般询问,具有议题突出、组织性更强、集中性更高、公开性更广、实效性更强等特点,有利于完善人大监督工作方式,增强人大监督工作实效。

·2010年6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度中央决算报告时,首次进行专题询问。此后,每年都开展三次左右专题询问,从“问钱”“问粮”“问医”,到“问房”“问教”等,全都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政府推进工作的重点。我省人大常委会自2011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专题询问,内容涉及城乡低保工作、保障房建设、科技资金使用效果等。

·专题询问没有既定模式可循,全国各地做出不少有益探索。2011年9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对“两院”就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公正开展专题询问,询问人除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还邀请了基层人大代表、律师、高校师生等市民代表全程参与,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都有权询问,问题也不事先安排,询问人按键抢问,根据显示器显示的先后顺序选择询问人员,得到热烈响应。

关于《专题询问不“剧透”问出实效》一稿的评语

秦 钟

专题询问是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有效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式,自2010年6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开展以来,已成为人大工作的一大亮点。但专题询问并无既定模式可循,各地开展工作遂呈现不同特色。《专题询问不“剧透”问出实效》一稿,即抓住这一热点和亮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和纵向对比,特别是抓准了太原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的独有特点,有很强的新闻性和思考性。

首先,从选题说,本文并没有仅仅围绕某一次专题询问简单叙述,而是将太原市人大常委会从2012年至2014年的历次专题询问进行了对比,从中挖掘人大监督的点滴进步。特别是针对专题询问中人们疑问较多的“提前交换询问问题”这一方面,抓住“不剧透”这一新闻点,这样就使选题视角新、有厚度,不易造成雷同。

其次,从采访说,可以看出本文作者下了一番功夫,采访收集了多手资料。三年的跨度,有些事已经不易说清。作者以2014年最新一次的专题询问说起,找到了连续参加三年的太原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采访,还将三年的专题询问过程、结果、细节等都采访到位,在稿件中一一呈现。

第三,从写作说,本文作者行文技巧较高,文笔流畅而不失力度,观点新颖而不失锐度。稿件布局丝丝入扣,从“人大监督有底”到“政府部门没底”再到“跟踪落实好交底”,三个“底”体现了作者老辣的用笔。为什么有底,是因为进行了多次调研;为什么没底,是因为开卷考变成了闭卷考,无法提前知道常委会组成人员将要问什么问题;为什么好交底,是因为常委会组成人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对专题询问的结果会追着问、跟踪监督。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人大监督的实效性。而这样的谋篇布局逻辑性强、引人入胜。

总之,在众多同质化新闻源中,作者抓住了其中的不同之处,付出艰辛的采访,以流畅的文笔和精巧的构思,为大家呈现了一篇上佳之作。

(作者为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